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两汉往事-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情的走向也确如邓通所料。

    贾谊进京后,刘恒第一时间召见了他,谈论的话题我在前边已经介绍过——神鬼之事。

    贾谊的表现也很符合邓通的要求,他的对答得到了皇帝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这一切,全在邓通的预料之中,也在他的掌控之内。

    然而,事情的走势虽然在邓通的掌控之中,但并不代表他能把贾谊赶走。因此,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准备再说一句话。

第十五章怀柔天下—第二十二节天才陨落(六() 
邓通将要说的话是有背景资料的。

    前边我提到过,刘恒和贾谊讨论过神鬼之事并把他送出去后,曾发了一句感慨:“许久不见贾生,自以为学问赶上了他,而今方知,还远不能及啊!”

    刘恒说这句话时,身旁的邓通心中一阵暗喜,他颇为讨好地笑着道:“臣今日方知贾生高才,难怪群臣对其推崇备至。”

    邓通这句话太高明了。听起来似乎是在赞扬贾谊迎合皇帝,事实上,他却为贾谊刨了个坑。

    也许有人会听不明白,可邓通心里却很清楚,他这句话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只能说,邓通太了解刘恒的心理了。

    刘恒虽然是皇帝,但与普通人并没多大差别,既有喜好,也有忌讳。刘恒最大的喜好就是“升仙”,他穷其一生都在为这个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最大的忌讳也只有个字——“结党”。这两个字,是刘恒最不能听到的,谁如果和这两个字沾上了边,那就等着挨整吧。

    刘恒之所以对“结党”两个字反应强烈,主要还是受自身经历的影响。前边介绍过,刘恒的这个皇位,是外戚和功臣之间博弈的结果,应该说,他是“党争”的受益者。

    可自从刘恒当上皇帝后,不但没对功臣们表示谢意,反而想尽办法加以压制。对那些潜在的对手,他都会毫不客气也不择手段地进行打压,周勃受辱就是明证。自从周勃被赶出朝堂后,这方面得到有效控制。

    事实上,刘恒打压群臣的同时,也没放松对外戚的压制,甚至硬生生地逼死了他的亲舅舅薄昭,这在随后我们将会介绍到。

    因此,刘恒最不能听到的就是“结党”两个字。无论是谁,其威信一旦临近警戒线,通常情况下,他的处境就危险了。

    由此可见,刘恒虽然比较厚道,但绝不是个善茬。

    刘恒的忌讳,邓通很清楚。说白了,早在贾谊抵京前,他已下定决心在皇帝的“喜好”和“忌讳”上面做些文章。从最终的结局来看,邓通这一次无疑是成功的。

    邓通很聪明,他也清楚刘恒不是那么容易被糊弄的人,因此,这件事操作起来需要把握一些火候,不能做的太为明显。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这位仁兄瞪着俩眼找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机会很快就降临了。

    邓通这句话说在皇帝感慨之时,场景符合、时机恰当,从话音上听来,似乎在迎合皇帝。难怪那么多人愿意一天到晚围着领导转,因为机会就在这琐碎之中产生的。

    现在,邓通似乎很是无心地把贾谊和群臣联系到了一起,纵然所言有虚,也会在刘恒心中掀起不小的涟漪。杀人于无形,可谓是也。

    刘恒并不是容易被糊弄的人,听完邓通的话后,拉长脸问道:“群臣推崇?何以见得?”

    皇帝表情的变化没跑出邓通的眼睛,然而他视而不见也饶有兴致地说了这么一句话:“贾生辞赋语句华美,那篇《吊屈原赋》,曾在群臣中传颂一时。”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剂猛药。

    贾谊写过那么多东西邓通不讲,偏偏在这个时候提了这一片文章,真可谓用心良苦。关于屈原的事情,妇孺皆知,如果贾谊自比屈原,那谁是那位昏聩的楚怀王?这似乎不难想到。

    实际上贾谊的那篇辞赋,刘恒是听到过的,可今天被人猛然提起,却是另外一种滋味。刘恒对号入座后,一股无名之火油然而生。

    而此时的贾谊却被蒙在鼓里,还傻着脸,幻想着找机会为皇帝进献自己的治国方略。可他在京城住了一段时间后,皇帝根本没再召见他,甚至多次驳回他进宫陈事的请求。这么个情况让贾谊有些莫名其妙。

    就这样,贾谊在京城无所事事地住了一段时间后,刘恒突然召见了他,并且给他找了份新工作——梁王太傅。职务虽然没变,可给他换了个地方,长沙不用回了,去商丘吧(梁国都城),离自己老家也近,也算是荣归故里,很对得起兄弟了。

    此时的梁王叫刘揖(又名刘胜),是刘恒的小儿子,深得喜爱。这位梁王很不安生,视玩如命,比较能闹,一天到晚上蹿下跳不消停。虽然行为不过火,可也从来不干一件正经事。

    刘恒虽然对贾谊很有意见,可还是爱惜他的才华,派他过来给刘揖当老师,希望能让自己的好儿子跟着他多认几个字,学一点文化知识。这个愿望是好的,可最终的结果却很令人失望。

    对贾谊来说,这个职务虽然谈不上升迁,但毕竟成了刘姓诸侯王的老师,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也算一种重视吧。

    如果是个普通人,能得到这个职务,一定会乐开花,二话不说就屁颠屁颠地往商丘跑。可贾谊不同,他这次进京,本准备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抓破脑袋也没想到却是这么一个结局。至此,他还没能想明白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

    的确,他并没有错。如果有错的话,就是他太有才了,别人写不出的东西,他能写;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最为关键的是,他得罪了一个最不该得罪的人。得罪君子无妨,得罪小人遭殃。贾谊明显没有参悟透这句话。邓通,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是贾谊难以逾越的障碍。可贾谊从来没把姓邓的当成一回事,根本没把他放到眼里。而实践证明,邓通还真是一回事。

    既然皇帝已替他找到了份新工作,不管情愿不情愿都得去干,谁叫自己不争气,吃人家这碗饭呢。无奈的贾谊,重新收拾行囊,踏上了东归之路。对他来说,这是一条不归路。

    时隔七年,贾谊终于在这条路上走了个来回。

    往京城投了最后一瞥,怅然转身,向自己短暂人生的最后那一站进发了。

    七年之前我是谁,七年之后谁是我?

    此时的贾谊是忧郁的。

第十五章怀柔天下—第二十三节天才陨落(七() 
贾谊单薄的身影渐渐离开了长安。

    而与此同时,未央宫里的刘恒收到了贾谊留下的一道奏章。这是贾谊动身前,彻夜未眠完成的。

    这道奏章很有名,连我们敬爱的毛爷爷也对它推崇有加,曾给了个评语——西汉最好的政论。真闹不明白贾谊这个人,这么多年来被折腾的体无完肤,依然能满怀热情地干好工作,不得不服。

    这道奏章的名字叫《治安策》,也叫《陈政事疏》。可以说,这是贾谊的巅峰之作。

    这篇文章的内容很长,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词句铿锵有力,气势汹涌磅礴。夸张的是他竟然把政论写成了一篇文采斐然的散文,还对后代散文影响极大。不得不承认,贾谊兄弟真是太有才了。

    从古至今有很多散文虽然辞藻华丽,但并没有多少实质性内容。而贾谊的这篇不同,解读了时局,剖析了时弊,既有想法,还有办法。

    这篇文章不仅对文帝一朝有影响,更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

    景帝刘启时,晁错提出“削藩”政策,是贾谊主张的继续;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的分析的正确性;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后,汉朝就乘机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力量,除了让他们征点租税外,基本上剥夺其他所有权利。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更是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针的全面实行……

    熬夜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被人贯彻了几十年,而实践证明全部是正确的。贾谊,真是太牛了。

    关于这篇文章的评价还有很多,我在此就不再自由发挥了。当然,也并不是我不愿意发挥,主要受自己能力所限,发挥不好。如有兴趣,大可找原文看看,真的很不错。

    刘恒拎着这篇文章,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最终长叹一声:贾生高才。从此,这篇文章几乎成了刘恒每天的必修课,其熟悉程度要在作者本人之上。

    但刘恒依然没有叫回贾谊。他在心里的最深处,对贾谊还是心存芥蒂。由此可见,太有才华不见得是件好事。

    就这样,贾谊满心沮丧地来到了梁国。

    前边介绍过,梁王刘揖不是个安生的主,没一点正性,一天到晚都在玩,你说东他偏要西,你说好他偏说不好。

    而贾谊却爱较真,属于那种学究性人物。刘恒让这两个人搅合到一起,真是颇有一番景象。以往贾谊的主要工作是读书写文章,而到这里后,又多了一份职责——追在刘揖屁股后唠叨。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怎么看都不搭调的人,关系竟然处的挺好,还经常待在一起。搞笑的是,两位仁兄各搞各的,贾谊博古论今讲他的大道理,而刘揖却勾着脑袋玩自己的。一个讲累了,回家喝口水歇一晚上明天接着讲;另外一个耍累了,蒙头盖脸睡一夜明天接着耍。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刘同学不爱学习,那贾老师何不歇歇?人家命好,生下来就是王爷,认不认字无所谓,你贾谊何必较这真?累不累啊。再说念好书也没什么好出路,一辈子也就这样了,混混日子就行了,用不着学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

    贾谊却偏不这样认为,既然皇帝让我来给你当老师,就是教书的义务。因此,他有事没事就去给刘揖上几堂课。

    而刘揖同学也挺有意思,他虽然不爱学习,可不讨厌贾谊。因为贾老师懂的东西多,隔山差五会给他讲一些小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不过他除了听故事外,其他方面就不怎么关注了。所以,只要贾谊来给他上课,刘同学就有选择性的听两句,然后呵呵一笑拍拍屁股出去耍了。留下身后的贾谊,无奈地摇摇脑袋,等着自己唯一的学生耍累了再回来听两句。

    就这样,两个不搭调的人,你拉我扯地过了几年较为舒心的日子。

    然而,这种日子还是被一场意外打破了。

    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入朝,兴奋的刘同学骑马时一不小心栽了下来,摔死了。

    这场意外发生在京城,贾谊并不在身边,按理说和他没半点关系。然而,贾谊却从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他认为自己的这个太傅没尽好责,让唯一的学生出了这么大的事,因此心情忧郁,甚至经常哭泣。

    按理说,刘揖一死,贾谊就该下岗了,因为唯一的学生死了,老师好像没有存在的必要。

    而就在此时,贾谊上了自己最后一道奏章。

    这道奏章是有背景的。因为刘揖一则年龄小,二则光顾着玩了,连个儿子都没留下,按例梁国是该撤销了。这个境况,是贾老师不愿意看到的。当然,他并不是怕下岗,因为他关心的是另外一件事。

    刘恒有四个儿子,现在死了一个,就剩下太子刘启、代王刘参和淮阳王刘武。天下诸侯王中,直系很少,旁系很多。这一景象,对将来的继任者是很不利的。况且梁国西屏障关中,东窥视天下,如果一旦天下有变,梁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贾谊上书,建议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这样一来,一旦国家有事,梁王国足以抵御齐赵,淮阳国足以控制吴楚。并且建议让老二刘参来当这个梁王。

    刘恒听取了贾谊的这个建议。但并没有完全按贾谊的办法来,而让老三刘武当上了梁王。之所以有这么个结果,主要是刘参一时半刻分不开身,因为此时的代地并不安宁,匈奴人还在到处流窜。这是个举足轻重的地方,况且是刘恒的发家地,他对这个地方是有感情的。

    我之所以捎带讲到这一点,是因为贾谊的这个部署,将会在十几年后的那件大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贾谊这个人,把握全局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强。

    而纵然如此,贾谊也并没能走出刘揖摔死的阴影。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贾谊在忧郁中病死,享年三十三岁。

    纵观其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那些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文帝还是比较重视,并且绝大部分是实行了;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的公卿们所不能比拟的。

    一时谋议略实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