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两汉往事-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邓通却不能归到此类,应该说,他的出身还是挺不错的。

    邓通有个比较有钱的老爹,名字叫邓贤。邓老先生读过几年书,头脑灵活,很会来事,也比较能赚钱,家道殷实。

    后来秦末大乱,邓贤几次搬家,硬生生地把乱事躲的一干二净,外边打的热火朝天,杀的天翻地覆,而邓家却稳若泰山。

    然而,邓老同志也有郁闷事。让老同志郁闷的就是自己的老婆,太不争气。因为邓老同志做梦都想要个儿子,但他老婆却一口气给他生了三个女儿,这让老同志很上火。

    邓老同志是个实干派,不生个儿子就和老婆没完,辛辛苦苦地埋头苦干了几年后,终于开花结果,生个儿子,邓家的香火终于给续上了。老来得子的邓贤高兴的合不拢嘴,鉴于村口官道四通八达,因此给儿子取名曰“通”。

    邓通,开始了他不太光彩的传奇经历。

第十五章怀柔天下—第十八节 天才陨落(二() 
在邓通身上,他老爹下了不少功夫。幼年时,就专门请了老师,教他读经习文,希望把他培养成个满腹经纶的才子,好光宗耀祖。

    然而,邓通同学让他爹很失望。邓同学虽然脑子挺好使,可对上学不感冒,隔三差五还会找些理由旷旷课。

    上学很枯燥,业余安排也并不丰富。邓通打发业余时光的方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爬村口官道看车马,类似于蹲马路上数汽车;另外一个就是去河中戏耍、摸鱼、抓虾。

    虽然邓通不是个好学生,但他老爹并不怎么愿意管。对老年得子的邓贤来说,只要儿子快乐,自己就很快乐。在他的溺爱下,邓通逍遥快活地过完了自己的童年。

    邓通晃晃悠悠地成了年,二十来岁时,文化水平也只停留在初中生的层次上,毫无长进。

    这时,他老爹邓贤着急了。的确,他不能不急,本指望这位大少读好书,为老邓家撑门面,可混到现在也没学个所以然。邓贤的肠都快悔青了。

    当然,邓通也不是一无是处,最起码他还是有特长的。他的特长就是划船。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不起眼的特长,将是他改变命运的捷径。由此可见,业余生活还是挺重要的。

    此时邓贤并没发觉划船的重要性,反而看到儿子就很上火。

    然而,邓贤还是为儿子找到了一条谋生之路。严格意义上讲,这条路不是邓贤找到的,而是朝廷原本就明文归定下来的。只能说,邓通沾了他老爹的光。邓通虽然学习成绩很差劲,但依然阻挡不了他进京的脚步。

    如果想弄明白邓通何以能顺利进京,就需要重新回过头来了解一下汉初读书人的仕途之路。

    在西汉初年,读书人如果想当官,大致有这么三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官府指名征召。

    也就是说,官府点名道姓的把此人请来当官。这条路虽然很光彩,但真正能走得通的人却没几个。因为这要求当事人有些才名,纵然轰动不了全国,最起码也得闻名于当地。虽然不需要考试,也不计较出身,还不用花钱,但要靠真本事说话。

    这条路,邓通明显走不通。就他那点文化水平,不把归到文盲里边就已经很对的起他了。

    事实上,这个办法实施的也并不久,因为到汉武帝时,要求全国推举孝廉,这个“指名征召”的办法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个途径是在本郡做小吏。

    这是当时绝大部分读书人的仕途之路,虽然这条路前途很渺茫,但操作起来很方便,因为地方政府有本地公务员的招聘权。也就是说,用谁不用谁,地方说了算,朝廷根本不管。更重要的是,朝廷也没对此类公务员的录用资格加以界定,无论阿猫阿狗,只要地方政府愿意用,都有机会端这个铁饭碗。

    混个公务员如此简单,听起来似乎是读书人的福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理论上的一个仕途之路罢了,一辈子窝在家里少吃没喝地挨日子的,大有人在。

    原因其实很简单,地方政府也就那么几个职务,读书人在当时虽然不算多,但比起公务员岗位来说,还是人满为患的。如此一来就难免会产生竞争,只要有竞争就会有暗箱操作,就会和行贿受贿联系到一起。

    起初,混进公务员队伍需要送礼。后来送礼的人多了,就在礼金大小上做文章。再后来,为了便于操作,干脆对各个岗位明码标价,卖官鬻爵的事情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朝廷虽然没对这些岗位设置门槛,可门槛还是自动自发地产生了。这个门槛,恰恰是很多人难以逾越的。

    这条路,邓通走的通,因为他爹很有钱,帮他混进当地公务员队伍,并不是个难事。

    然而,邓通不愿意走这条路。因为这条路有个弊端——很难出头。绝大部分人,虽然花了钱,但真要想混个名堂,还是很困难的。

    这些人说到底也只是地方政府的办事员,却并不能算是个“官”,绝大部分人就背着那个“吏”的名号进了棺材,想熬出头,基本很难。因为,朝廷根本就没听过他的名字,既然如此就不可能给他“委任状”,既然没有“委任状”,那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官”。

    就这样,绝大部分人,读了十几年书,还花了一大些钱,却打了一辈子杂,临死可能连本钱都没收回来。

    这明显是一个赔钱的买卖,邓通虽然无所谓,精明的邓贤肯定不愿意干。

    前边两条路,一个邓通走不通,一个邓贤不愿意。

    不过没关系,为体现人文关怀,朝廷还很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特殊人群设置了一条当官的捷径。

    这第三条仕途之路是这样规定的:家有中等财产者(财产十万钱以上,汉景帝改为四万),自备车马服装生活费,可以到京师做郎官,等候朝廷使用。

    虽然朝廷把这条制度说的冠冕堂皇,事实上还有隐性规定在里边的。这个隐性规定就是拿钱。

    只要你愿意出高价,朝廷不惜给你个“郎官”的名号,虽然不是实差,但毕竟比“吏”那个称呼好听多了。更重要的是,人已跑到了京城,离皇帝很近。纵然见不到皇帝,一些朝廷大员还是能够见到的,既然如此,机会自然要多一些。

    汉朝后期,卖官鬻爵的现象及其严重,有很多不着调的家伙混进了核心部门甚至成了地方大员,虽然令人哭笑不得,但起因还在这条规定上。说白了,卖官鬻爵这件事,从汉朝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在当时还没做的那么过火罢了。

    邓通是个富二代,他很幸运地能够走这第三条路。

    最终,邓贤咬着牙狠下心,花了个大价钱,给儿子买了个“郎官”的名号。然后,挥泪送别,打发邓通前往长安,好光宗耀祖、彰显门楣。

    不得不承认,邓贤的这次投资是成功的,因为他的好儿子还真不负所望,不仅收回了成本,还发了大财。只不过,邓通发财的方式,是他老爹始料不及的。

第十五章怀柔天下—第十九节 天才陨落(三() 
就这样,邓通在老爹的安排下,懵懵懂懂地进了京。

    汉朝初期,每年都有一大批此类“郎官”到朝廷报到。这种人,多了去了。如果让他们一字排开,能从陕西排到山东,说不定还能延伸到海里。

    也许有人会问,弄来这么多人,怎么安排工作?答案是不一定安排。

    这些都是有钱人,有没有工作,发不发工资都无所谓。他们名义上虽然是个官,实际上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没能捞到个实差。自掏腰包,在京城浑浑噩噩地混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也许临断气也没能找到个工作,成了十足的“安漂”。

    因此,绝大部分人在京城混几年后,就该拍拍屁股回家了,花大价钱赚了个名号,对这些有钱人来说也算是一个成果。

    也许有人会疑惑,朝廷也太缺德了吧,弄这么一条坑人的制度,明显是在敛财。对,朝廷就是在敛财,一个名号就让那些有钱人高高兴兴地掏腰包,各得所需,何乐不为?

    到汉景帝时,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赚钱方法,为拓宽敛财门路,甚至不惜降低门槛,把“中等财产”的定义从“十万”降低到“四万”。应该说,汉景帝还是颇有市场开发的能力。

    当然,很多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还会有个别幸运儿找到了工作。因为,岗位虽然少,但还是有一些的。既然有岗位,就需要安插一些人进来。

    到此,又一个疑问出现了。等待分配的人那么多,岗位又这么少,叫谁干又不叫谁干?

    实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

    第一个办法就是看礼金。谁送的礼厚,谁送的钱多,谁的机会就大。当然,这些“郎官”们很有钱,碰到机会,一掷千金绝不含糊,跑门路,走关系,削减脑袋往里边挤,挖空心思、使尽力气。但事实上,千方百计挤进去的,也并不见得是件好事,可能等待他的却是前所未见的险关。这就是政治。

    第二个办法就是面试,说白了就是看谁长的帅。因为有些岗位是会见到皇帝的,如果长个猪不啃南瓜样,一不小心吓坏了皇帝,谁都担待不起。因此,每逢遇到这类岗位,选美工作就会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当然,顺便收点小钱,也是再所难免的,毕竟近水楼台嘛。

    邓通就是一个幸运儿,他很快找到了份工作。

    说来真是巧了,邓通进京后,皇宫里边刚好需要一个会划船的黄头郎。

    由于这个岗位可能见到皇帝,因此,面试工作被提上了议程。

    幸运的是,邓通长的挺帅,甚至可以用“漂亮”两个字来形容。更重要的是,这位兄弟划船水平一流,二十年来就对这个专业有研究。这简直是量身定制的一份工作,邓通走了狗屎运。

    就这样,邓通顺顺利利地成了一名撑船的黄头郎。

    要说这也并不算是多么值得炫耀的工作,虽然进了宫,说白了还是在打杂,能不能熬出头还是个未知数。然而对邓通来说,却是他命运的拐点,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还是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前边介绍过,刘恒这个人仁孝宽厚,比较靠谱,但有一个软肋——迷信。在这一点上,他大可和秦始皇嬴政pk一番。

    但这两个人的研究方向却大不相同。

    嬴政一天到晚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很有打破自然发展规律的意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嬴政亲自参与科学研究,并且不惜在自己身上搞化学反应实验。如此说来,嬴政是迷信“科学”,颇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而刘恒却更上一层楼,他极信鬼神,梦想升仙。每天下班后,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拜神上。在这一点上,他做的可谓虔诚。

    在这种心里状态下,刘恒连做梦都在探寻升仙之路。

    一天,刘恒做了一梦。

    梦中刘恒终于登天,可临到最后一阶时,无论他怎么努力也登不上。而就在此时,身后有人用力一推,刘恒顺利飘入仙境。就在他成仙的最后时刻,还不忘扭头看了一眼身后之人:身着横腰单短衫,衣带系后的黄头郎。

    醒来后,刘恒颇为怅然。但还是令他有些兴奋的,因为这个梦好像在暗示自己的升仙之路不再遥远。然而,那个助自己一臂之力的“黄头郎”又是谁呢?找到这个人,似乎是自己能否升仙的关键所在。

    随后,刘恒去苍池(未央宫西)坐船,而撑船的那位黄头郎让刘恒一喜:横腰单短衫,衣带系后。

    刘恒召问其名字——邓通。“邓通”不就是“登通”吗?登天的通道,上天所赐呀。这不正是梦中推自己一把的那个人?刘恒的心开始激动了起来。

    刘恒把邓通留到了身边。最终这两个男人发展到了如胶似漆的地步。的确够让人恶心的。

    邓通这个人,别的本事没有,但马屁功夫极其了得,他时常能把刘恒捧得云里雾里的,比较惬意。更重要的是,邓通比较敬业,既不过周末,也不随便请假,一天到晚围着刘恒转。这让刘恒很感动,前前后后赏赐十几次,累积亿万钱。

    刘恒一辈子比较节俭,铁公鸡一个,可在邓通身上却极舍得花钱。不得不承认,刘恒的口味有点重。

    而就在此时,天下第一才子贾谊也西入长安,凭借他的满腹经纶,得到了刘恒的赏识,成了朝廷里的红人。

    两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既没背景又没关系,同时得到皇帝的信任,按理说应该精诚团结、携手共进才是道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凭姿色上位,一个靠本事吃饭,不同的出身注定不会是同路之人。

    更关键的是,贾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