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人我在“萧何的痛苦”那一节中是提到过的,他曾大闹萧何家宴,说过几句话,为萧何的避险工作做过谋划。鉴于突出表现,萧何把他引荐朝廷。
这个人比较能混。刘邦驾崩后,他开始和吕家人套近乎,逐渐成了吕家的嫡系。后来,吕雉把他封了侯,还任命为齐国丞相,任务之一就是监视齐王(当时很多丞相都负有这一职责)。
召平举动很让人瞠目,既不劝谏也不抗议,耍个二球,直接率军围困王宫,关了刘襄禁闭。
刘襄做梦都没想到,召平会来这一手,非常恼火。因此,他扯开嗓子热情洋溢地把召平全家问候一遍。我前边介绍过,这个人歪点子很多,待冷静下来后,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
刘襄派中尉魏勃跑去忽悠召平:“没有朝廷虎符,定然不能发兵,丞相此举,太对了。我佩服的很,完全支持你,我请求替你率兵围守王宫。”
好不容易有一个能掏心窝说话的人,召平的眼泪都快被感动下来。
更重要的是,今天从早到晚连口水都没喝,人困马乏,比较辛苦。总不至于不吃不喝不睡觉地和刘襄耗着吧?再说带兵之事,本身就是中尉的分内之责。
因此,满心感激的把兵权交了过去,然后拍拍屁股欢天喜地的回家睡觉了。
魏勃也不是盖的,掌握兵权后,立马调转方向,派人把召平围在了家中。
召平洗完脚**还没来得及铺好,天都又变过去了。这让召老兄痛不欲生,真没想到,一辈子忽悠人,临了却被坑了一把。召平痛苦地说了一句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然后自杀,
刘襄很有两把刷子,他的革命之路走的有模有样。逼死召平,接着就在内部搞了一场整风运动。解决掉所有绊脚石,统一了思想,齐国内部实现了空前团结,矛头开始一致对外。
第十二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
刘襄的内部工作做好了,自然把目光投向了外围。
也许有人会认为,刘襄现在该挥师西进了。然而,刘襄并非如此直接,因为他很不简单。
刘襄手上的兵力有限,并且还没几个像样的同伙,甚至连个起兵的理由都没有,这个时候傻着脸往长安跑,简直是活的不耐烦了。因此,他认为需要找些人过来帮忙,造一些声势。
第一个进入他眼帘的人是琅琊王刘泽。刘襄看中了他。
刘泽之所以如此荣幸,并不是和刘襄的关系有多么好,只是因为他俩的地盘离得近,并且相对刘襄而言,刘泽手中的兵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因此,刘襄准备用自己的方式拉他入伙。
我上边介绍过,刘襄是个满肚子坏水的家伙,他拉人入伙的方式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当然,刘泽也不是个善茬。这一老一少两个滑头能搅合在一起,还真是别有一番景象。
刘襄派一个叫祝午的去游说刘泽。
在刘泽面前,这个姓祝的唾沫横飞、长篇大论地侃了好大一会,最终说了这么一句话:“齐王愿将全国之军交付大王,待大事已定,齐王将拥立大王称帝。”
这个结论让刘泽兴奋异常,他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碰到这种好事,馅饼竟然从天上掉下来直接砸进了嘴里。
刘泽兴奋地反问一句:“既然如此,齐王何不率军前来?”
祝午砸吧一下嘴,撒了他这辈子最成功的慌:“齐王年幼,不懂军事,此时不敢离兵,恐有所变。特使臣来相请大王亲临齐国,将齐兵交付大王,共同西进关中。”
这一下,刘泽乐开了花。
这些年来,他根本就没把刘襄放在眼里。要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泽年过半百,而刘襄连胡子都还没长出来,刘泽过的桥比刘襄走的路还长。刘泽当年跟刘邦打天下时,刘襄连开裆裤还没穿上呢。黄口小儿,自然入不得刘泽的法眼。
兴奋的刘泽快马加鞭、毫不犹豫地跑去了齐国。
在这里,他享受到了别样的待遇。这次经历,相信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刘泽屁颠屁颠跑来后,齐国大军他没看见,不过牢头狱吏他到是认识不少。因为到齐国后,刘襄根本就没搭理他,直接把他软禁了起来,好吃好喝好招待,吃饭睡觉都可以,只是不能随便乱跑,大有为他养老送终的意思。真是后浪推前浪,一浪要比一浪强,直接把前浪撂在了沙滩上。
刘泽的肠都快悔断了,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在江湖上混了一辈子,竟然栽在刚出道的毛头小伙手上。这不仅丢人,甚至还可能丧命。
就在刘泽懊悔之时,刘襄也没闲着,派祝午原路返回,打着刘泽的名义,接管了琅琊*权。
刘泽算是想明白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没跌进了自己的嘴里,而把自己给吞了进去。
这一次,刘泽栽了个大跟头,让他懊恼非常。前边我讲过,这个人也不是省油的灯。这一次,完全是吃了自负的亏。一旦他耍其滑头来,一般人是很难招架的。
在这憋屈的几天里,刘泽在懊恼之余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准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忽悠一把刘襄。
刘泽在刘襄的面前说了这么一段话:“齐悼惠王(刘肥)是高皇帝(刘邦)的长子,推究根源而言之,大王您就是高皇帝的嫡子长孙了,应当继位。今群臣正在由谁称帝之事上犹豫不决,而我刘泽是刘氏家族中最长者,我可游说群臣,推举大王称帝。现留我在此毫无益处,不如让我进京谋定此事。”
刘泽为了脱身,完全是睁眼说瞎话。刘肥从出生起都没和“嫡子”沾过边,现在刘泽竟然用这么句话忽悠刘襄,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虽然刘泽完全在胡扯,但比较入耳,刘襄听的心花怒放。但刘襄并没放刘泽归国,而是备上马车,指定专人负责,送刘泽进京。
刘泽很想归国,但他乘坐的是一趟直达车,目的地长安。虽然他在路上动了几番心思,可最终都没能绕道。
纵然如此,刘泽还是值得庆贺的。毕竟逃离虎穴,成功脱身。
送走刘泽,刘襄开始有新的举动了。
刘襄找了几个人,写了篇水平极高的通告,专业称谓——檄文。然后传檄天下。
虽然刘襄识字不多,但他找的抢手却很是老道。文章不长,但把吕家人骂的狗血淋头,连吕雉都没能幸免,非常解气。
当然,刘襄也不仅是为了过嘴瘾,他的这一举动无非是给自己的西进找个油头。这篇檄文完全满足了这个要求,因为文章的最后写了这么一句话: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
对象确定了,目的找到了,刀子也亮出来了,那就行动吧。
刘襄带领齐国和琅琊国的军队向西进发,在济南和吕*队打了一仗,大获全胜。随即举行挥师向西,一路高歌猛进。刘襄搞的这次规模盛大的旅游活动进展顺利。(济南是吕国都城,吕产虽身居长安,但此地却是他的地盘。)
各路诸侯收到那篇篇檄文后,举国轰动;又得到刘襄高歌猛进的消息后,热闹了起来。很多人坐不住了,纷纷过来凑热闹。
到目前为止,刘襄无疑是这次活动的倡导者,按常规路数分析的话,他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然而,剧情的发展却大出所有人的预料。
就在刘襄在济南作闹时,京城的吕产着急了。有人跑去他家里抢东西,自然不会太甘心。虽然他在济南根本就没住过几天,但不管怎么说都是自己的地盘。刘襄敲锣打鼓地跑去和家里人干架,吕产自然很上火。因此,他准备用行动表示一下自己的不满。
但吕产这个人眼高手低,虽然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让人感觉很牛气。事实上,他的能力很一般。他采取的举措就有些蹩脚了。
第十二章 覆灭—第十一节 吕氏败亡(四)()
在史料中,毫不客气地把吕家人定性为坏蛋。事实上,这是不公正的。就如吕产,他就不算是个坏人。
吕产这个人,不狠毒,不腹黑,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优柔寡断。他的能力一般,之所以能混到相国的位置上,全靠姑母吕雉。
应该说,吕雉是对他寄予厚望的。她希望吕产能挑起重担,守护老吕家的安全。事实上,她也是这样安排的。为了保险起见,还为他配了个助手——吕禄。
吕禄这个人就更不能算是坏蛋,这个人智商一般,有点老实,还有个更大的毛病——胆小怕事。
这兄弟俩,一连办了几件蹩脚事,把老吕家带进了深渊。
吕雉死后,吕家兄弟动过诛群臣的心思。可万没料到,这俩位仁兄凑在一起研究了半天,稀里糊涂、毫无结果。更大的问题是,俩人的保密工作做的很不好,让朝廷中正在迷茫彷徨的一些人,毫不犹豫地投进了敌人的怀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句话套用在这对兄弟身上,还是比较贴切的。
要说俩人有这种想法并不过分,反而说明他俩的脑子还挺正常。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皇帝听他们的,军队听他们的,然而一些老臣不听他们的。而这些老臣们,恰恰就是自己一头独大的最大障碍。
这个时候,“诛群臣”不失是一个不太保险的选择。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斗狠。“诛群臣”就是斗狠。吕家兄弟的想法,就是对这个词的升华。
树立几个反面典型,拉出来溜溜街、游游行,搞倒搞臭。再搞几天恐怖专政,一举搬掉眼前的绊脚石。若如此,纵然有人起来造反,也不会给对方里应外合的机会,使自己太为被动。如果真的这么搞了,对吕家来说肯定会留下后遗症,但至少他们会闹腾的更久一些。
当然,我这个办法过于阴毒,除过董卓、曹操那一类狠角色外,一般人是干不出来的。并且这是一把双刃剑,要么你弄死了别人,要么被别人弄死。当然,如果采用这种办法,至少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手腕老道、眼光独特、心狠手辣,还得善于打仗。
不幸的是,吕家兄弟不占一项。如此看来,这个办法不适合他们。
如此一来,摆在他们面前的似乎是个死胡同,没有了可选择的余地。
事实上也不尽然,因为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参考。当然,这个办法更需要一些手腕。
这个办法就是“树威”。
这些年来,一直是吕雉站在前台表演,吕家人虽然身份比较高,但真正亮相的机会却比较少,在群臣中的威信也很不够。仅靠吕雉的余威来驾驭天下,迟早是死路一条。因此,就需要站出来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也许有人会问了,那又该如何“树威”?
实际上,这一点我也讲不好,不过有个生活中的小经验可供参考。
搞过企业管理的人可能会有这种经历。在企业中,如果有个人犯了个小错,造成了一些影响,但还没到极其恶劣的地步。这个时候,管理者就该有行动了。
通常情况,会采取一个办法——考核。罚款、通报等等手段,可以选择性使用,也可以多措并举。这种办法叫限制性举措,也就是限制某些行为的发生。应该说,“诛群臣”和“考核”两个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采用这个办法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大家都在用,没什么出奇之处。但这个简单的举措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那位犯了错的员工会抗议。不就是一个小错误嘛,何必大惊小怪。若碰到一些二球伙,说不定会抄起烂砖就蹲在你回家的路上,拍不死你。其次,那些没犯错的人会产生一种侥幸心理,幸亏犯错的不是我。但侥幸过后,他会以同情者的姿态去那位被整的同事面前卖好,说什么不讲人情了,恐怖专政了等等一些东西。最终的结果是:管理者被孤立了起来。
对抗就这样产生了。
然而,作为管理者,事情不能不办,问题不能不解决。
另外一种办法就相应而生——奖励。也就是说,这个人犯了错,但不处罚他,而去奖励那些没犯错的员工。这种办法叫鼓励性举措,也就是鼓励某些行为的发生。
大家可以试想,其他员工都奖励了,而唯独没有你的份,这难道不是“考核”的变异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然而,一个词语的变化,却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以试想,你无缘无故得了个奖,心里会怎么想?肯定觉得公司挺够意思,甚至巴望着别人再犯错。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当然,无论结果如何,最起码管理者没被孤立。既把事情办了,还得人人说好。
应该说,“奖励”这两个字就是吕家兄弟应该采取的“树威”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