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实上,此时的御史大夫是空缺的。
之所以空缺,是因为在这个岗位上的人刚被抓了起来。
之所以被抓,是因为得罪了审食其。
之所以得罪审食其,是因为他和审食其从来没有和睦过,并且审食其住牢房的那一阵,他还在刘盈面前扇过阴风,点过底火。
这个人叫赵尧,他的行为很对得起自己的名字。
我们在“易储风波”那一节中曾介绍过这个人的。就是他,在刘邦跟前扇了一阵阴风,让周昌当了赵国的丞相。
那一次,他成功地挤走了周昌,自己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御史大夫。
按理说,这是一个很有心机,很有眼色的人,他没道理去得罪审食其。
但是,他还是得罪了。之所以得罪审食其,是因为他太有理想。
赵尧的理想就是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前边介绍过,按西汉的制度体系,御史大夫算是个后备丞相,赵尧有这个理想也不算过分。然而,丞相的岗位上走马灯似的换了好几茬,可偏偏就没有他的份。
这种局面,让赵尧很生气。
赵尧是个善于发现机会的人。早在萧何落难时,他还曾趁机踩过一脚。但不曾想到的是,萧何顺利避险,官复原职。如此一来,赵尧被吓的半死。
自从那之后,赵兄弟规矩了几年。
萧何死后,曹参来了。抬眼一看,还是刘邦的铁杆,赵尧灰心了,老老实实地消停了三年。
曹参死后,王陵上来了。这一次,赵尧真得出离愤怒了。
可愤怒归愤怒,赵尧依然没办法,因为王陵的老家也在沛县。更重要的是,王陵和审食其的关系很好。
王陵很耿直,审食其很油滑,他俩人能处好关系有些无厘头。但他俩依然走到了一起,原因其实很简单——姻亲关系。
由此可见,就王陵的性格,能在丞相的位置上安安稳稳待了这么多年,应该是沾了一些审食其的光。
赵尧本就窝了一肚子火,现在王陵压在头上也就算了,关键是审食其的后劲还很足,大有越级上位的意思。更何况,赵尧和审食其本身就不怎么对路,虽然俩人的人品都有问题,但就是不对路,时不时还会互掐。
后来,刘盈发了一次飚,二话不说把审食其扔进了廷尉大狱。机会来了,这让赵尧很兴奋。他适时地跑到刘盈面前,说了四个字:“或有此事。”
如果这几个字是说给刘邦的话,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刘邦对这种似似而非的说辞极其感冒。然而在刘盈面前,就要打些折扣了。
赵尧这句阴风,没能送审食其归西,却留下一些后遗症。
刘盈驾崩后,审食其第一时间在吕雉面前说了这么一句话:臣闻赵尧曾荐高祖,以周昌为赵相,保戚姬和刘如意。
吕雉这辈子最恨的人就是戚姬,审食其很了解这一点。任何人,只要和戚姬沾上边,通常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审食其突然来这么一手,杀伤力不减当年。
吕雉讲求效率。当即就把赵尧送进了廷尉大狱,罪名很简单——贪污。这真是一个好借口。
至此,史书里再也没提起这个人,但请相信,他的结局不会多好。
上边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吕雉在留王陵等三人谈话时,做为御史大夫的赵尧还在吃牢饭。
说实话,我的本意是希望故事情节简单一些,轻松一些。但在这段时间里,牵涉了很多人,发生了很多事。如果不对这些人做个补充介绍,很难弄明白事件的全貌,也交代不清楚一些人的结局。为能够展现故事的全貌,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天马行空,想哪写哪,甚至有些时候在胡言乱语。
至此,终于把闲杂人等介绍完毕,那就让我们进入正题吧。
第十一章临朝称制—第五节 诸吕封王(二)()
上节提到过,“祖制”成了摆置吕雉面前最大的障碍,影响了她的表演。
在小民百姓的观念中,似乎老大无所不能,只要高兴,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没人敢说个“不”字。
但事实绝非如此。很多事情,老大们也是无能为力的,或者说是困难重重的。其中的一个困难是“祖制”,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传统。
无论地位再高,都高不过“祖宗”;权势再大,也大不过“祖制”。历代帝王,在这一方面,通常是不敢造次的。
但“祖制”这东西也不绝对,活人绝不会被尿憋死。虽然“祖制”比较死板,但只要善于开动脑筋,总会找到一些变通的方法,让一些绝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合情合理。
吕雉就开动着自己比较发达的大脑,准备在“祖制”两个字上做些文章。她留下王陵三人,就是她这个论文的开篇。
也许有人会问,这三个人有资格在第一时间站到吕雉的面前,难道都是吕雉的嫡系?
事实上,这三个人和“嫡系”两个字根本不沾边。虽然他们的地位比较高,但在吕雉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些干活的人罢了。
他们之所以有资格被留下来,关键原因还在于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不用我介绍,相信大家就很清楚丞相、太尉都是些什么样的角色。说白了,他们是群臣的领班,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态度可以代表很大一部分官员的想法。
吕雉找他们谈话,只是想探探大家的口风,试试水的深度。应该说,这是她实现自己目标第一步。
磕过头、行过礼,吕雉让人设座,给三个人一些优待。毕竟都是老熟人了嘛,私下里的谈话,没那么严肃。
嘘寒问暖,拉了一会家常。打了半天太极后,吕雉似乎是很无意地问道:“我欲封吕台为王,不知几位爱卿意下如何?”
听完这句话,王陵“噌”地站了起来,两眼瞪的滚圆。陈平和周勃见此,也连忙站起。
三个人都是老江湖,吕雉虽然是征求的语气,可明显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让三人都吃了一惊。
这是一件大事。
吕雉突然说出这句话,相信不是在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对三人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挑战。
三人急忙思索,暗中盘算自己的答案。
王陵思考的时间比较短,因为他的位置摆在那,丞相嘛,好事坏事自然由他第一个面对。更关键的是,这个老头比较古板耿直,听完吕雉的话,吃惊之中带了一些愤怒,根本没准备用一些委婉的词语来回答吕雉的提问。
吕雉的目光投向了他。
王陵不暇思索地答道:“高祖杀白马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封王,有悖此约!”
王陵的话,气的吕雉细牙紧咬,面带寒霜,一抹杀意抚过眼角。
她把目光投向了陈平。
而与此同时,王陵也把目光投了过来,他认为陈平的答案不会比自己高明多少。
该表态了,这只是一个“行”和“不行”的问题,立场很明确,打马虎眼肯定是蒙混不过去的。
陈平干咳了一声,说道:“高祖平天下,封刘氏子弟为王;今太后临朝称制,封吕氏子弟为王,没什么不可以的。”说白了,陈平是在和稀泥。别说封吕台称王,就算封驴台称王也无所谓,反正你当家,随便折腾。
听完他的话,吕雉笑了,而王陵怒了,老头瞪着两眼,把牙齿咬的“咯吱”响。
陈平表了态,那就轮到周勃了。这一次,每个人都得发言,谁也跑不了。
周勃和陈平比起来,花花肠子要少很多。但他毕竟在朝廷里混了几十年,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他每走一步,都先要看看陈平的套路。能有这么个结果,还完全拜樊哙所赐。当年逮樊哙,因陈平的一句话,救了俩人的命,这让周勃在内心深处极为佩服。因此,他和陈平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但在朝堂上,两个人还是刻意拉开了些距离,甚至还会找一些不太关键的话题争论一番。日常生活中,仅会迎面打个招呼而已,让外人看来只是泛泛之交,并不出格。
他们这么做,实际是很有道理的。一个是丞相,一个是太尉;一个掌政,一个掌军,这两个人说白了应该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这两个人搞得太密切,通常情况下,“皇帝”的日子不会太好过。当然,皇帝日子不好过的话,他们俩人自然也得陪着难受。
周勃抬头看了一下吕雉,答道:“臣复议。”
周勃真不愧是个老油条,只用三个字就蒙混过关。王陵第一个表态,陈平第二个发言,周勃直接来了个“复议”。
这三个字和场景联系起来,明显是在支持陈平,但认真体味,却寓意很深。说白了,他既支持王陵,也不反对陈平,你不管怎么深究,他都是四平八稳。
吕雉并没探究周勃的话中之意,因为她很高兴。留下三人,有两人赞成,如果举手表决,自己的这个提案无疑是通过了。
吕雉伸了伸懒腰,“你们下去吧。”
磕完头,王陵甩袖而去,陈平、周勃勾着脑袋随后而行。
出的宫门,王陵猛然转身,怒目圆睁,狠狠地问道:“阿谀奉承、背弃盟誓,有何面目见高祖于地下?”
陈平微微一笑,“当面廷争,臣等不如君;保全社稷,安定刘氏,君不如臣等。”说完,扭头而去。
周勃向王陵拱了拱手,道声“告辞”,大步走开。
王陵愣在了当场,茫然地望着两个人离去的背影……
两个月后,吕雉接连下诏:王陵迁为太傅,陈平迁为右丞相,审食其为左丞相,任敖为御史大夫。周勃仍就原职——太尉。
“太傅”是什么角色,大家很清楚,说白了是太子的老师。可现在皇帝刘恭的年龄又是几何?答案是“四个月”。皇帝都还是个小鳖娃,更别指望有什么太子了。
王陵现在背上了这么个职务,他要想找点事干,最少还的等十几年。
吕雉这是要干什么,王陵很清楚。王老头很生气,老脸一拉:他娘的,老子不干了。
当即,王陵托病辞官,撂了挑子。
王老头虽然说话不好听,但依然得了个善终。直至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病逝故里,谥号“武侯”。
值得一提的是,王陵之所以能够善终,还是沾了审食其的光。王陵前脚刚走,审食其就在吕雉面前替他说了半天好话,让老寡妇消了气,没再去找王老头的麻烦。由此看来,人际关系复杂点还是比较好的,要不然,只能吃哑巴亏。
王陵说句狠话,撂了挑子,虽然心里不怎么舒坦,但日子过的还算惬意。陈平和周勃虽然周旋得当,却时时都面临挑战。
不过在介绍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前,还有很多人、很多事需要介绍,那就让我们一层层缓缓解开吧。
第十一章临朝称制—第六节 诸吕封王(三)()
赶走王陵,朝廷里敢唱反调的人越来越少了。这种氛围,很适合吕雉的表演。
吕雉也毫不客气,开始按自己的套路出牌了。
第一个被封王的是吕泽。也许大家会疑惑,吕泽不早死了吗?现在突然冒了出来?
的确,吕泽死了好多年,早已化成了灰,但这并不妨碍被封王。有个专有词语叫“追封”,但不管怎么说,死鬼吕泽称王了,称号为“悼武王”。
拿死鬼大哥说事,是吕雉又一次试探。给死人上尊号,虽然有些违规,但容易让人接受,阻力要小很多。
事实也的确如此,虽然有个别人对此不满,但只是暗地里发几句牢骚,并没敢闹出大事。大家千里为官只图财,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和老寡妇较的太真。
吕雉是个很彻底的人,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这一次,既然开了个好头,绝不会就此收手。为大哥捞这么个荣誉称号,不值得抖这么大精神,也没必要背着个黑名。应该说,这只是这段故事的开始。
吕雉的第二步迈了出去。
高后元年四月,大封天下。吕雉还真不是盖的,她一口气分封了三个王、十个侯。
但敬请注意,这十三个人中,只有两个姓吕的。
三个王的名字分别是鲁王张偃(张敖儿子),淮阳王刘彊(刘盈儿子),常山王刘不疑(刘盈儿子)。
十个侯中有三个是刘盈儿子(刘山、刘韩、刘武,请记住刘山那个人,因为他的名字和身份将发生两次变化),一个是刘肥儿子(刘章,请记住这个人,随后的故事情节中还有重头戏),两个是吕家子弟,剩下四人是吕家嫡系。
本次分封就是这么个结果。
也许有人会很失望,觉得吕雉这么搞也很正常。张偃虽然是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