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皇刘备-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口小儿,某错看你了!”
卢敏等人在侧,便拉了拉刘备衣袖,让他别犯了众怒,刘备却是起了性子,反正这里一堆人,留名于史的也没几个,可见大多是碌碌之辈,他也不打算招募,那么又有什么好可惜的,且这堆人,对他的格物学横竖看不顺眼,今天就借此机会好好骂骂他们罢了:“是不是戳到你们的痛处了?我难道说得不是么?你们既然如此可惜曹太守,如此痛恨宦官,为何不追随曹太守于地下?为何不联合起来去京师和阉宦拼了?你等不是自诩为忠义高节之士吗?我看你等连这个想法都没有过吧?”
堂中寂寂,却无一人敢发声反驳,追随曹太守而去或和宦官拼了,这事还真没人想过,谁敢干?还没活够呢。半晌,有人讷讷道:“我们可以写文,传布天下,以此声援党人!”
刘备呸的一声,道:“你等在东莱山中,去洛阳千里之遥,且你等不历仕宦,素无名声,如何声援之?等你们的文章能够流传天下的时候,天下正直之臣只怕都死绝了!”
众人大怒,最初的那个出言抨击刘备的师兄一手抚胸,满脸痛苦愤怒之色,右手指着刘备道:“你简直是强词夺理!强词夺理!”
堂外的阳光照在刘备身上,更显得他之从容,刘备笑道:“我如何强词夺理了?你出言诬我,我竟反驳不得?究竟是我强词夺理,还是你等在沽名钓誉?”
众人脸色已经黑成了锅底,真没想到刘备如此言尖嘴利。
最初的那个师兄已经瘫坐于席,说不出话来。又有一人站起,大声道:“五郎太过狂妄,我等不过见你年幼无知,想劝你返回学道正途,虽言辞过激,却也是一片诚心,五郎你却对诸师兄太过无礼!”
这人倒也聪慧,想给大家一个台阶下。只是说刘备无礼,要是刘备顺坡下驴,行个礼认个错,然后大家哈哈一笑,原谅小师弟的不敬,此事便算完。可是刘备不这样想,怎么,把我架起来当靶子,现在发现不行了又想让我顺坡下驴,凭什么呀?凭什么我见好就收,最后成全你们大度的名声?
刘备厉言道:“可笑!我年幼无知?哈哈!我师郑康成、卢子干可言我刘备年幼无知,尔等便不行!格物之论,蕴含圣人大义,且已得郑师和卢师之推许。若此为邪途,莫非尔等讥我郑师、卢师不如尔等?”
这顶帽子扣得。刘备不等众人反应,又迅速道:“格物致知,乃儒家大道之基,我与卢子达诸人,非钟情山水,乃寻求天地之道也。尔等不明此中之真意也就罢了,何故如此诽谤我?是我好欺耶?”
便有人道:“五郎大言不惭,格物致知,五经之中,圣人一笔带过而已,如何能是大道之基,且莫作惊人之论!”
刘备道:“备不敢妄恻圣人之意,然则格物致知,而后治国平天下乃圣人之言,备不过乃是阐发其意,论证其理,如何是大言不惭,惊人之论?“
那人便道:”治国之道,孝与礼足矣!或杂以黄老之术,终古以来,未见格物治国论。“
刘备昂首大笑,道:”敢问师兄,治国之道孝与礼足矣?那么农人种地,是否对着五谷施礼便可五谷丰登?那么西北蛮夷,是否对着他们讲礼仪,是否就能不动兵戈?是不是还要把他们请到家里供奉起来,自己给他们当孝子贤孙他们就不来抢掠我们的子民了?那么对着阉宦讲礼与孝,他们是不是便不会祸乱天下了?“
那人大怒,脸色通红,道:”五郎牙尖,专好诡辩,你完全就是曲解我的意思!“
刘备笑道:”这都你自己说的,我哪里曲解你的意思了?“
那人怒道:”反正我说的不是你说的那意思!“
刘备渐渐收回微笑,脸色严肃起来。数千年以来,抱着礼与孝死活不放,不知道变通的人不知凡几,这等人,只知道做表面功夫,既然自己遇上了,便要好好的说上一通了。
&刚回家,更晚了,实在对不起大家,明天加更一章回报大家的支持。
第二十三章 东莱故事(4)()
刘备诘问道:“管仲者,何人也?”
堂中众人不知刘备何意,居然扯到了管仲的身上。思来想去之后,有人用孔子的话回答了:“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刘备没等这人说完,便打断了:“这么说来,尼宣公也是很赞赏管仲的了?”
这人回答道:“是的,管仲乃大贤!”
刘备击掌道:”对啊!尼宣公如此夸赞的人物当然是大贤了。可是这么个大贤,为何在他的主公公子纠死的时候,没有为他殉死,还做了他故主的宰相?“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位,公子小白登位,为后来的齐桓公,处死公子小白,和管仲齐名的大臣召忽自杀,管仲为齐桓公所用。
这一段典故在坐之人无所不知,子贡曾经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于是才有孔子关于“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的回答。刘备这样一问,众人傻掉了,刚才还有一句被刘备打断了没说出来,就是:“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关于子贡的疑问,孔子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先是说了一通管仲的功绩,然后说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一样,为了守小节而在山沟里自杀而不被人知道吗?
孔子的意思很明白子,像管仲这么一个仁德的人,我们何必去斤斤计较他的德操呢?所以说孔子他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这个例子也算是孔子版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了。
刘备这就是当众啪啪啪的打脸啊,孔子口中的仁德贤者,都这付德性,你们又有何资格来要求我为曹太守哀伤?况且我和曹太守压根就不熟好不好?众人想起自己刚才还”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叫得欢呢,不由得脸上火辣辣的。
这还不算完呢。刘备没等众人缓过神来,又问道:”不说管仲仁与不仁,之前有师兄言治国之道,唯礼唯孝。那么,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是如何治国的?唯礼唯孝么?“
堂下诸子,瞠目结舌,鸦雀无声。尼玛这才想起来,管仲乃是法家,重商业,立女闾(**),这才让齐国渐渐壮大,成就霸主之业。偏偏儒家鼻祖孔子还不停称赞:”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这时候,大家开始渐渐反思了。刘备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目光扫了一圈,发现包括卢敏在内,都若有所思的模样,便开言道:”孔曰成仁,何为仁?仁之大者,为国为民,如管仲,纵其小节有亏,然德被天下,故宗师仲尼依然赞之为仁!“
刘备又道:”治国之道,岂在唯礼唯孝?礼者,分夫妇父子君臣上下,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礼与孝,人之本能常情也,治国平天下,岂可凭此?先秦之时,诸子之学并显于世,兵者,墨者,法者,阴阳者,纵横者,皆可称儒。而后宗师仲尼出师,儒家独领风骚至如今。国朝数百载,历数三公九卿宰辅之流,或重法,或通兵事,或通经济,或为杂家,何也?盖因礼与孝,乃治国之表,其他诸术,为治国之里也。“
其实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直说儒家,其实儒家诸经虽然很多,但没有一个纲领性的东西,仁政王道什么的,显得很虚。而各代儒门名臣治国手段,无外乎法治,经济,农家等等,而所谓的仁义礼孝,不过是成为了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要求罢了。你是名士便可以不拘礼;你是不可缺失的大臣,父母死了便可以夺情不守孝;至于仁义,对政敌,对外敌,对仇人,就从未见士大夫讲过仁义。都是恨不得你死我活。
这个时候,有人已经思想混乱了。尼玛,从小所学的不是这样的呀,不过刘五郎讲的又好有道理,其实士子们又不傻,这种情况他们潜意识里早就知道,只是没有人提及,他们就强行让这种想法休眠罢了。
刘备继续推销他的观念:”道家有老子,兵家有孙子兵法,然则儒家大义散于诸经之间,诗长于礼乐,易长于卦辞,尚书、春秋长于史,礼则长于礼仪,何哉?“
这时就有人抹汗了,儒家诸经多得不得了,然后根据传承的不同又一分再分,比如诗又分为韩诗、毛诗;春秋又分为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后面的易、尚书皆是如此。又有历代大儒作注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章句繁剧得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压根就没有一个总论性的理论流传。
此时诸子皆被刘备之言所吸引,哪里还想得到这人是之前他们看不顺眼想教训教训的小师弟。刘备朗声继续歪楼:”盖因昔年先师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是故书缺简脱,礼坏乐崩。至汉武之世,方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广收天下篇籍,由是儒家方兴。“这段典故大家都了解,汉书-艺文志里面也有记载。
&则我儒家果无领袖诸家之大义乎?非也,先师仲尼乃不世出之圣贤,岂无遗泽留示后人?儒家之大义,便在大学篇,便在格物致知!此四字乃我儒家之总纲,可为万世不变之法统!“
好吧,刘备的目的到此完全暴露出来了,趁此机会,把格物学高高举起,让它成为儒家的一面永不倒下的理论旗帜,深入贯彻到诸学子心中,让它去生根发芽。
&郎,格物致知如何能为万世儒家之法统,还请以教我!“
好,不怕你问,就怕你不问。刘备得意的一笑道:”之前格物致知,因为诸经之繁琐,故历代儒者未重视,且因章句之误释,故天下诸子皆以为格者乃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也。郑师亦持此论。”说到这里,众人便笑,此时气氛已经渐渐轻松。
&则吾以为非此论。先圣所言,皆有深意,岂能如此解之?是以吾以为,格,乃穷也,物,乃理也。此物不拘外物及性分之物。天下之事皆可谓之物。天下之物皆有其理。格其物而知其理,然后致知,致德性之知,致见闻之知。从而知行合一!”
&然天下之事皆可谓之物,天下之物皆有其理。那么,农者,商者,兵者,法者,阴阳术者,医卜之流者,我等皆可去格!我等皆可去致其知!是故,儒家者,格物乃其根基主干,而法家、兵家、农家等流,皆为我儒家之枝叶也!是故圣人有言,格物致知后,方可修身养性,诚意正心,继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吾以为,此言大善!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众人已经傻掉了,格物致知还能这样解释?虽然已经有一部分人早就接受了格物乃是穷天下之理的说法,但没有像刘备这般无耻的把诸家学说绑架在格物致知这四字上面。这尼玛太**了,不过我喜欢。好多士子已经开始兴奋激动了。仔细一想,对啊,很有逻辑啊。如果格物致知按照刘备这样来解释,那么我儒家领袖百家学说乃是理所当然啊!不就是这样的么?格物致知也很好理解啊,我向农夫请教如何种庄稼是格物,观天象察**而后知星相这也是格物,习骑射研兵阵也是一种格物,对呀,天下万物就没有我们不可去格的!先圣还真是聪明啊,为何我们没有早一点发现这句话的原意呢?
刘备狡猾的一笑,大声道:“诸家学说,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我儒家先圣,有大智慧有大仁心,于是有格物致知一论著于书间。惜哉此煌煌之言蒙尘数百载。自今日起,我儒家领袖诸家,奉天命,佐君王,名正言亦顺矣!治国平天下,舍我者其谁?”
堂下诸子,热血沸腾,纷纷举臂高呼:“奉天命,佐君王!治国平天下,舍我者其谁?”
好吧,其实要是卢植和郑玄在这里,肯定会训斥刘备强言巧辨,歪理邪说。不过他们却也没有办法来反驳,因为刘备所提出来的,占据了大义的名份,对儒家治世来说,太有用了。按照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以后就没有人自称是法家传人,兵家传人,纵横家传人了。统统改称儒家传人!因为他们是通过格物致知获得诸子知识的!
刘备这一通好说,说得他喉干舌燥。虽然事发突然,他所发之言论还有不如意之处,但也算是能自圆其说了。他才不管什么礼孝仁义呢,这都是统治者对治下之民要求的。真正的明白人,权臣豪强等,哪个讲这个?小民百姓对天子很畏惧,在权臣眼中,废立皇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