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难掩心情的激动。

    对于西进诸将士的奖赏自然也是毫不吝啬的,阵亡的步协被追封为烈侯、征西大将军,并以大司马之礼葬之,其弟步阐承袭其爵位,拜征西将军兼领西陵都督,留平亦由抚军将军升任镇西将军,盛曼仍为建平太守加封护军将军。

    至于主帅陆抗,则升任镇军大将军、左大都督,与镇守江左的右大都督丁奉平起平坐,并增食邑一千户。

    如此优厚的封赏可谓是羡煞旁人,但陆抗却是感受到了无尽的压力,吴主的赏赐既是奖励,更是鞭策,如今西进大业只进行了一半,又岂可半途而废?

    不过现在面临的困难陆抗更是心知肚明,原本草拟的奇袭计划打到了郪县便戛然而止了,不过有西蜀叛将阎宇的配合,陆抗对在郪县城下全歼蜀军还是充满着信心。

    青阳浦之战的战绩说好不好,说差也不差,陆抗也没有指望通过一次战役就可以全歼蜀军,在阎宇的配合下,顺利地包抄蜀军主力,迫使蜀军主帅诸葛瞻自杀身亡,光从这一点上来讲,青阳浦之战称的上是辉煌一役。

    但接下来的战斗,却让陆抗的颜面尽失,被刘胤在半路设伏,差点就把陆抗给活埋了。蜀军突然冒出来的新奇武器让吴军大为震惊,威力之巨大十分地骇人,也直接促使吴军在接下来的行军之中,不得不谨小慎微,以至于赶到郪县城下之下。合围蜀军主力的计划最张还是泡了汤。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吴军的行军速度慢,而是阎宇意外的失手导致了堵截蜀军的计划失败。

    阎宇是陆抗密取西川的一个关键人物,早在去年魏人伐蜀之际,陆抗就开始谋划西进的宏伟蓝图。在他看来,这就是一个等待已久的机会。当然,陆抗最初的构想也并不是鲸吞掉整个儿的西川,他的目标,还仅局限于永安。

    永安不仅是西蜀的东大门。也是蜀国进攻荆州的桥头堡,一直以来,吴国在西陵驻守重兵,就是为了防范永安之敌,如果吴国能够夺取永安,不单是敲开了进入西蜀的大门,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整个荆州就不必再防御西面的潜在危险而将进攻的矛头直接对准襄阳地区。

    与阎宇的接触是陆抗刻意的安排,陆抗了解到,蜀将之中。阎宇算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大将,而且阎宇极具野心,并非是那种碌碌无为之辈,这样的人,是最擅于拉拢下水的。所以陆抗密切注意着阎宇的行程,趁其打猎之时,送还了一只狍子,搭上了阎宇,也不过是一坛好酒加上一个空头支票,陆抗就成功地拉拢到了阎宇。

    有阎宇的加入。陆抗的计划不但更为完美,而且陆抗的野心也就不再局限于永安一城了,他的胃口很大,大的要吞掉整个儿的益州。

    有阎宇的帮助。计划进行的十分地顺利,一直到青阳浦之战,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接下来,只要阎宇能诈开郪县的城门,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

    可就在最后的关头。阎宇诈城的行动没有成功,而且阎宇还莫名其妙的掉了脑袋,原本将要划归吴军编制的蜀军右军鬼使神差地又反正了回去,成为了守城的中坚力量。事发突然,陆抗被搞了个措手不及,到最后,他也没有搞清楚当时右军到底发生了何种状况,只是从一麟半爪的消息之中得知,刘胤率领少数的亲兵进入了右营,最后阎宇被杀了。

    阎宇的死,对于陆抗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缺少了这么一个强力的外援,吴军的行动变得举步维艰起来,就拿郪城而言,目前来看,就是一道吴军无法逾越的屏障。

    退兵?陆抗更不甘心,已经打了距离成都只有三四百里的地方,吴军又占据着压倒性的兵力优势,眼看着就要成就不世之功,这个时候退兵江州,那不是扯淡吗?

    帐下诸将争得是面红耳赤,陆抗却没有理睬他们,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几案上的军事地图。因为在陆抗的心中,早已有了一个成熟而详尽的计划,虽然这个计划很可能在众人的眼中是疯狂的,但极具冒险精神的陆抗却不这样认为,平庸的将领才会按步就班循规蹈矩,真正有才华的将领往往在关键的时刻有那惊才绝艳的一笔,历史上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暗渡陈仓,无不是神来之笔,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名将名战,战争才会不索然无味,变得精采纷呈。

    陆抗此刻就在谋划看他的大手笔。

    “大都督,唯今之计,我军该当如何?”留平争不出个所以然来,索性去问陆抗。

    陆抗微微一笑,并没有开口,而是将手指指向了地图上的一点。

    “涪城?”留平一眼就看到了那两个黑色的小字,他的脸色陡然一变。

    步阐和盛曼立刻是停止了争论,目光齐刷刷地盯在了地图之上,很显然,他们皆都是一脸的惊愕之色。

    “大都督的意思是要转攻涪城?这……这恐怕有些不可思议……”盛曼摇头道。

    涪城是川北重镇,是联结成都和剑阁之间的要隘,也是成都的北大门,从军事角度上来讲,涪城的得失关系到成都的存亡。但涪城在郪县的西北方向,陆抗意图绕过郪县,进攻涪城,似乎有些让人不可理解。本身吴军此次千里奔袭已经是算孤军深入了,如果再偷袭涪城话,漫长的后勤补给线很有可能成为硬伤,郪县的蜀军完全有可能出击截断吴军的粮道,彼时吴军深陷敌境,(未完待续。)

第292章 出征前的准备() 
棉花这种作物其实汉代的时候就有了,但人们更多的是把他当做一种观赏性的植物,直到南北朝时期,史书还明确有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这个时代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棉花的经济价值,而人们所穿的衣服,均是丝麻所制,士绅富户穿的是绫罗绸缎,平民百姓穿得是粗布麻衣。

    蜀地和南中的气候条件决定这里的人们不需要穿太厚的衣服越冬,蜀汉官方也没有贮存足够的冬衣,就算是在寒冷的北方,士兵们冬天穿着也只有用麻絮填充的衣服,由于麻絮的保暖性能太差,所以也只有加厚保暖层,所以士兵的冬衣显得非常的臃肿不堪。条件好一点的则穿兽皮来保暖,但无论是野兽的皮毛还是家畜的皮毛都是价格昂贵的东西,很难大规模地普及。

    所以在滴水成冰的北方,到了三九天气一般都是不用兵的,这个时候打仗,因为冻死冻伤的非战斗减员往往要比打仗损失更大。

    翻越雪山最大的困难就是低温寒冷,做好防寒保暖是首要的条件,现在冬衣缺乏,刘胤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否则三万多人马走到半路上就会被活活冻死。

    兽皮虽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南中地区野兽可是有不少的,但短时间内制作满足三万人穿的皮衣这显然是不靠谱的,不过这些兽皮倒是可以大量采购,用于制作靴子、皮帽、手套等物品,做为大宗的冬衣,还得另想办法。

    刘胤想到了前世所盖过蚕丝被,那玩意儿既轻且薄,防寒效果却是要比棉花还要好,蜀中的织锦业发达,而蜀锦的原料不就正是蚕丝吗?刘胤立刻派人到官仓里查看,果然在官仓之中还存放着上万斤的生丝,当初从成都撤退之时。这些生丝和二十多万匹锦绮丝绢被一起运到了南中,在这个时代丝绢和粮草甚至比金银铜钱还具有保值功能,战乱年月,人们宁可以物易物。也不愿意要金钱,丝绢在当时可是真正的“硬通货”。

    刘胤毫不客气地将这上万斤的生丝笑纳了,刘禅已经放了话,人尽其选,物尽其用。这样的支持力度让刘胤非常的感激,谁说刘胤昏庸无能,在关键的时刻,还是有贤明的一面嘛。

    做一件冬衣大约需要生丝一斤左右,显然官库中的存货是不足以装备全军的,于是刘胤又出高价在民间广为收购蚕丝。不过刘胤自已没出面,而是委托了几个商行进行收购,除了蚕丝之外,兽皮兽肉药材都是其收购的对象。

    蜀锦是蜀地经济支柱,几乎家家户户种桑养蚕取丝织锦。此次南迁,房产地产是带不走的,但丝锦粮食却是每户百姓的必携之物,所以收购蚕丝进行的很顺利。

    不过用蚕丝来做冬衣,也是够奢侈的,还好刘胤从黄物皓那儿搜刮了大量的财宝,应付起来还是绰绰有余的。

    刘胤没有用官方的名义,就是为了防止魏国的间谍按图索骥,凭着这些蛛丝马迹来识破他的计划,以私人商号的名义收购。则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刘胤在这一点上是十分地谨慎。

    蚕丝兽皮收购上来以后,加工地点也是分散进行的,做好一批运出一批。直接运到汉嘉去。

    兽肉也是被加工成了肉干,便于携带。虽然说现在粮食匮乏,但再紧缺也不能缺了军粮,皇上也不差饿兵,陈寿赶到了汉嘉,已经为三万大军筹措到了至少可以支应两个月的粮草。不过刘胤知道。翻越雪山时人的体力消耗极大,仅凭谷物粮食难以补充消耗掉的卡路里,只有高热量的动物蛋白才能满足需求。除了收购一些猎人捕获的野兽,刘胤还命人宰杀了不少的猪羊,都制做成了方便携带的肉干,也一并运往了汉嘉。

    除了冬衣和食物之外,要准备的东西的确还有很多,光刘胤在计划书中列出来的清单就长长的一串,刘胤将这些诸事杂事都交由何攀杜轸处理,以二人的才华,倒是有些大材小用。

    火器工坊刚刚到南中,还没有来得及选址重建,刘胤就又决定将他们随军出行,带往陇西。火器可是刘胤所用倚仗的最重要武器,虽然说在成都时,火器工坊还有些存货,但一路碾转南迁,生产一直陷于停顿,到达南中之后,短时间内也没有来得及重建,所以一直没有产出。现在的库存的火器刘胤肯定是要带走的,但到达关陇之后,面临的大战一定少不了,这点火器能支撑多久刘胤也说不清楚,但南中与关陇相隔遥远,用光之后再想补充也就个难题了,所以刘胤干脆将整个火器工坊全部带走,所幸火器工坊也没有多少笨重的设备,主要是工匠,有这些工匠在,搞到原料,很容易重新制做出火药来。

    此次北进,许多笨重的物资刘胤就不考虑携带了,因为无论是雪山还是草地,辎重车辆是无法通行的,除了依靠人力之外,剩下的只能是依靠畜力,为此刘胤准备了一些马和骡子,专门来运输粮食和物资,关键的时候,这些马和骡子也可以成为食物。

    经过十多天的紧张筹备,刘胤终于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他立刻进宫向刘禅辞行,准备前往汉嘉,在明面上,刘胤给刘禅的上书就是奏请前往汉嘉御敌,并伺机收复成都。

    进军汉嘉的计划在蜀汉朝中没有受到丝毫的阻力,汉嘉既是通往成都的必经要道,也是镇守南中的门户,刘胤进军汉嘉,便有以攻代守的策略,虽然迁移到了南中,但蜀人对蜀地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都想着有朝一日可以恢复旧土,重归故里,刘胤北进,似乎有些反击的意思,绝大多数的南迁军民对此还是表示相当的欢迎。

    同时,刘胤还请奏刘禅,是该让担任监军的刘恂随同出征了。(未完待续。)

第293章 监军换人() 
按理说,出征的军队已经在集结,身为监军的刘恂理当应该早几天赶到军营汇合,商讨出发事宜,可刘胤等了几日,始终没有见到刘恂的身影,不禁让刘胤又恼火又无奈。=要知道监军虽然不具体指挥军事,但他却受皇帝陛下的亲自委派,在军中,是和三军主帅平起平坐的人物,此次刘恂来当监军,他可是有着新兴王的头衔,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诸侯王永远是比侯爵更高贵的存在,有这么一位爷时刻在身边掣肘,刘胤想想就头疼。

    别的司职上都有刘胤中意的人选,唯独这监军是刘胤所不能左右的,既然刘禅决意让刘恂出任监军,刘胤也不能反驳,只得接受,圣意不可违啊。

    当殿之上,面对刘胤的问询,刘禅却显得很尴尬。

    按照刘禅的本意,是想让刘恂出去锻炼锻炼,培养一下治国理政的能力,如果真的能立下莫大的功勋,也算是为其登位创造一个条件。但刘恂听闻要爬雪山去关陇之后,脸变得煞白,吓得半死,死活也不肯去,还搬出了他娘刘禅最为宠幸的华妃娘娘来求情。

    华妃听说了要让儿子前往雍凉,那是一百个不情愿,战场之上,刀箭无眼,伤着碰着那还得了,华妃哭哭啼啼地去寻刘禅,哭天抹泪的,刘禅无奈,也只得绝了派刘恂为监军的念头。

    那剩下的几个儿子谁可为监军?刘禅一时没了主意。只好将几个儿子召集起来,商量一下。看派谁来当这个监军合适。

    一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