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第一军阀-第3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当年之内,某方无法提供制定价格内的商品,则对方可将外汇投入到向其他国家购买商品的行为当中。

    这个协议的签订,让英国政府解决了一大心病。

    此时的英国已经不是从前的大英帝国了,承受贸易逆差的能力已经比较差了,战前的英国还能承受每年一亿英镑的贸易逆差,战后的英国确实也可以承受,但却要坐吃山空了。

    世界的财富,尽管理论上一场战争把英国打得非常虚弱,但虚弱的是国民财富,钱还是在罗斯柴尔德财团的手上,罗斯柴尔德财团是欧洲国家。大本营相当于是在英国,所以钱尽管看上去很多跑到美国那边去了,但归属权还是欧洲人的。

    有了这个协议,英国就能够消除贸易赤字。

    甚至是完全消除,可以把需要进口的商品都换成进口中国的商品,然后通过出口煤炭、铁矿石等商品再把钱赚回来嘛~!

    英国实际上是一个工业体系落后的国家,商品体系并不齐全,所以英国需要进口的商品很多。

    此时的英国,还无法自力更生呢!

    每年英国得从欧美各国进口商品,除去出口的商品价值。每年还要多进口一亿英镑的商品。

    现在出口衰弱,金融、服务业市场也丢了大部分,英国佬的日子就无法像战前那般优渥了。

    协议一签订。罗斯柴尔德财团立即对矿产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罗斯柴尔德财团不仅在英国加大煤炭、铁矿石开采规模,还在非洲、南美、北美、印度地区加大投资。

    投资过程中,必然要购买很多开矿设备,这些开矿设备则是从中华民国进口。

    中华民国向罗斯柴尔德财团出售挖掘机、汽车等开矿设备,不过那些挖掘机最大的斗容只有5立方米。再大的,对不起,不出口。

    中华民国不对欧美出口大型生产机械,这是为了不快速提高欧美的生产力。

    如果欧美的生产力提升了,那么他们的战争潜力也就提升了。

    中小型机械倒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为了能够从欧美那里进口到更多的矿产资源。也得人家能挖得过来,因此出口挖掘机什么的还是需要的。

    同时中国还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进口各种原材料。不过中华民国进口那些原材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价格高时理都不理会。只有价格降低到符合的价位才会进口那些原材料,而且是有多少要多少。

    因为中华民国的原材料进口数量很庞大,加上中华民国有资源储备,那些开矿的商人根本就无法提价。

    一提价人家不买了,到时候矿产卖不出去。堆在仓库里太久的话,他们恐怕得破产。

    而在中华民国的进口价格下。那些商人又有一定的利润,因此他们看到这个稳定的利润后,又会马上投资,对矿产进行开采。

    进出口关税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不过这年头的原材料出口关税都还比较低。第二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运输。

    很多国家确实有矿产,但是他们却没办法开采,因为他们没有铁路,没有港口。

    铁路和港口这就需要投资了,而罗斯柴尔德财团此次的投资,很多钱也都是花在了交通运输的建设上。

    战后的罗斯柴尔德财团手上有大量的剩余资本,正需要到处进行投资呢!投资铁路是罗斯柴尔德财团的拿手好戏。

    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缅甸、马来西亚这些地区则是中**阀寡头财团的资本输出范围。

    因此这些英国佬的地盘上,中国资本对铁路和港口的投资十分积极。尽管在印度、缅甸、马来西亚开矿需要向英国佬的殖民当局交税,但是中华民国还是赚了。

    用其他国家的资源来发展本国的工业,这难道还不赚吗?

    而且更重要的是,随着英国认同中国的贸易体系之后,法国、美国等国家也会陆续的认同这种模式。

    这样一来,随着这些国家的开矿规模的扩大,就使钱可以完成循环流通,从而使中华民国的出口可以持续,出口之后又能进口到更多的原材料。

    进口的原材料不仅能够支撑出口,还能支撑一部分自身原材料消耗。

    除了欧洲之外,其他各大洲,各个国家,也因为原材料的出口,培育起了商品市场,使中华民国和附属国的商品有了更大的国际市场。

第072章 远洋运输业的竞争() 
ps:

    六千字大章!!二合一

    在这工业时代,中国到处都是一片机器轰隆的声音,战后的世界,掀起了一股远洋商船制造竞赛。

    英国海洋运输业的衰弱,致使其自身海洋运输都得依靠中、美两国,而中美两国成为了这场远洋商船制造竞赛的主力选手。

    特别是随着中国出口、进口的增加,无疑加剧了世界远洋商船短缺的窘境。而集装箱体系,在西方国家还未完全建立,也是造成远洋商船运输力紧缺的一个因素。

    华东远洋运输公司,这个昔日还只是一个世界小货运的公司,如今却已经成长为了世界远洋运输业的霸主。

    此时的华东远洋运输公司,拥有大型远洋商船超过1300万吨,华东远洋运输公司,也是中**阀寡头财团当中,少数没有被拆分的垄断公司。

    按照此时财团的惯例,都是将一家垄断公司拆分成两到三家公司,联手对市场进行垄断的同时进行良性竞争。

    “公司成立十一年来,已经实现了商船从无到有。营业额也暴增到了去年的10亿炎黄币。不过随着欧洲人的战争结束,海运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了,今年我们公司的商船虽然生意依旧是非常好,但营业额却下降到了6亿元,利润下降了40%,全球海运业已经逐渐恢复到正常价格阶段。”

    华东远洋运输公司召开了一次公司会议,会议上公司总裁钱可进说道:“我们华东远洋公司身为中华民国远洋运输业的顶梁柱,诸位需要深刻意识到我们肩上的重任。一旦我们倒下了,那简直就是民族的灾难。我们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远洋商船,不仅空间利用率最高,而且耗油率是最低的。另外我们还有集装箱体系。货物装卸速度也是最快的。所以我们在运营上,相比欧美船运公司来说是有成本优势。如果是在这样的优势下,我们还会倒闭,那么我们就是民族罪人。”

    “下面,我们先得确定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改革,这个改革很简单,无非就是开源节流。首先是开源,我们公司将建立全球货运信息,从而进一步的提高运输利用率,从而运输更多的货物。第二。就是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塑造我们的口碑。节流方面,则主要靠技术研发。让我们有更大的船,有更高的效率。”

    “再则,当前世界海运能力短缺,过去一个月,美国新增15万吨远洋商船。英国新增10万吨远洋商船,法国新增2万吨远洋商船。而我们中华民国,则增加了45万吨远洋商船,而且多是2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货船。由此可以看出,当前英美都希望从我们手上夺走海运业市场。根据我们的预测,起码未来十年内。不可能再发生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因此我们当前依旧要继续扩大我们的船只吨位……”

    华东远洋运输公司,此时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来应对英美的冲击。而预测的世界局势,也大体上准确。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开始复苏。

    这种复苏主要是资本完成了收割,已经没有多少可收割的东西了,所以这时候世界各财团都再次进入养猪的阶段,这个猪自然也就是民资。猪还没养肥,自然不会开杀。不开杀就不会有经济萧条。

    不会有经济萧条,就不会有剧烈的内部矛盾。没有剧烈的内部矛盾,也就没有哪个大国意图祸水东引,通过战争方式把矛盾从内部转移到外部。

    也就是说,基本上未来十年内,是不会有大规模战争的。但是,这十年当中,并不是每一年都是经济繁荣时期,按照欧美财团的习惯,是六年繁荣、四年萧条的节奏。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要想生存并做大。无非就是看准经济局势,经济繁荣时扩张,经济萧条时收缩。

    对于华东远洋运输公司来说,看准这样的经济格局太容易了。因为作为财团的产业,财团本身就对经济局势有强大的控制能力。

    如果中**阀寡头财团有需要,就算是全世界都经济萧条了,中华民国依然可以通过关税保护,以及贷款刺激来持续繁荣的经济格局。

    此时的华东远洋公司,自然是要全力扩张。

    扩张速度越快,就能对欧美造船业形成足够的挤压,当市场份额都被挤压到一定程度时,欧美也就不可能造更多的船了。

    此时的华东远洋运输公司,已经做好了与欧美船运公司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的准备。

    所以才强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只要保持当前的技术优势,华东远洋运输公司在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当中才能保证不亏损,或是比欧美船运公司亏得少。

    从当前中华民国、美国、英国的造船业来看,显然三个国家将展开激烈的竞争,但是英国绝对是最先出局的。

    因为英国没有血拼的底气,而且英国当前的远洋商船吨位普遍只有一万多,上两万的基本还没有。

    只有美国才有血拼的底气,而美国造船技术也是不错的。不过美国在船舶技术研究上的投入不如中华民国,所以技术也开始全面落后。

    这些技术上的优势,使中华民国的远洋船运业可以有更足的底气与美国船运业抗衡。

    中国船运业不仅在吨位、燃油利用率上有优势,而且就连燃油供应价格都更低,这自然是炼油业效率的问题。

    各方面的优势综合在一起,中国船运业成本要比美国低上一大截,盈利也极为丰厚,尽管战争结束后,盈利下降了40%,但是那种超暴利价格也就是战争时才碰得到。而和平时期,这样的海运价格同样有大量的盈利。

    这样的盈利,主要就是靠超高的效率来实现的。

    一艘三万吨排水量的商船,只需要三五名水手就搞定了。这三五名水手相比全年的营业额来说,就是九牛一毛。真正的成本,主要集中在燃油和制造、维护上面。

    维护并不要花太多钱,主要还是燃油的耗费和制造费用。

    但是不管利润有多少,中华民国都是赚了。就算是只够保本都是赚了,因为保本的结果,就意味着船员就业岗位,船员们的工资也都是从运输客户身上出的,相当于是从其他国家身上赚到工资。

    另外,造船业被带动了。炼油业也被带动了。船只维护方面,也能创造一批就业岗位。

    就算是华东远洋运输公司亏损一部分都能够支撑,因为虽然是亏损了。但实际上保住了造船业、炼油业等产业的利润。

    不过华东远洋运输公司只要保持当前的优势,并深化管理,基本上会亏损的时候,欧美船运业已经亏损得扑死一大片了。

    这场远洋商船制造的赛跑,显然中华民国才是耐力最强的选手。

    中华民国当前的造船能力。已经达到了英美的总和。中国造船业发展以来,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本国技工,同时还吸纳了日本造船技工和德国造船技工,以及船舶工程师。

    在技术上,即有德国风格,也有日本带来的英国风格。更有中国自身实现的大量技术突破。

    十年的努力。财团已经形成了一套很成熟的管理制度,加上技术优势,以及一个大国的优势。也就造就了当前中华民国的远洋运输业成为全球第一的格局。

    罗斯柴尔德财团对于重新掌控远洋运输业并不是很积极,这个财团本身是玩金融的,也过于痴迷金融。

    倒是美国财团对冲击中华民国的远洋运输业很有兴趣,此时与中华民国展开了造船竞赛。

    这场竞赛当中,显然美国速度再一次被中国速度给完爆了。

    中华民国的远洋商船制造能力。此时已经暴涨到了500万吨的规模,而且船只是越造越大。

    这就让美国为难了。如果美国继续造一万多吨级的商船,那么很快就会失去竞争力。但如果像中国那样制造三万吨级以上的商船,暂时又没那个产能,也没有那么成熟的技术。

    这让美国财团纠结了,如果停下脚步,去造更大的商船,那么就错过了时机。因此现在美国,只能先造小一些的远洋商船,同时开始研发更大的商船。

    中华民国却是开始普及三万吨级商船,并且已经出现四万吨级的商船了。这些超大型商船,是运输国际大宗货物的主力。

    小一些的商船并非是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