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雄起澳洲-第2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在军事上,南洋军区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夏州军区。
正是这个原因,大明仅有的两个海军军团,基本都在南洋军区驻防。只有不到两万人编制的部队,被外派给了其它军区。陆军的话,则由文明军团的部分驻军和海外雇佣军负责。
尽管论战斗力,雇佣军是不及正规军团。但是南洋各海岛上的反明力量,并不算强。主要的威胁,还是来自海上。因此让这些雇佣军和文明军团的部分驻军负责陆上防务,基本足矣。
剩下的美洲军区和大洋军区,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其基本机构设置,也都和夏州军区与南洋军区等同。教化军团、文明军团的驻军,就分别驻扎在这两个军区。
只是有鉴于北美军区的特殊性,所以军区司令由北美领长兼任。军事参谋处,也都由其他政务负责人代领。
另外在某些军团内部,还各自抽调部分精锐士兵,组成骑兵旅。他们的人数不在多而在精!各项培训,也都以最高标准要求。像骑兵旅所需要的马匹,就是特意从中亚引进的汗血宝马。
经过一定的驯化、已实现夏州本土繁殖。
目前除了大洋军区,其它军区都有骑兵旅。也是这时代的陆上交通并不方便,所以马的重要性,依然无可替代。
这么安排下来,大明的军事布置,就基本以四大军区的形式定了下来。
第五百六十八章 1798年的尾声()
等到整个军务改革进行到尾声,时间的年轮已转到十月份了。
向来只有旱雨两季的明京市,也进入了过渡期。虽比不上雨季的降水量,但隔三差五,还是有几场小雨。经历了漫长旱季的土地,也开始得到雨水的浇灌。干枯的草原,慢慢焕发着生机。
这也代表着,农忙时节,正式到来。
而在大明的北方,与清国接壤的交趾省。南北半球的差异,让交趾省的降雨量,正逐渐减少。
虽然清国难民的到来,影响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但是全省的农业生产,并没受到明显妨碍。所以一片片稻田,都迎来了丰收。为了让难民知道付出才有收获,大明还特意组织难民,帮着收割庄稼。
同时新一轮播种、施肥、开垦荒地,也在逐步进行。
也是交趾省是热带季风气候,良好的水热条件,使得农作物能一年三熟。再趁着当前充足的人力,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农业生产。
于是交趾省的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到辛勤劳作的百姓。
在此之际,与交趾省交界的云贵、两广地区,也慢慢平静下来。持续了好几个年头的白莲教起义,终是在白莲教教主……无上老祖接受招安的情况下,彻底告一段落。
这是白莲教与清廷相互妥协的结果!
按照协议,清廷承认白莲教的正统宗教地位。作为交换,白莲教要接受道教衙门的管理。本来这只是清廷为管理道教而设立的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层层分级。
如今将白莲教并入道教衙门,实际上是弱化了白莲教的地位。
毕竟在一般人眼里,很容易形成白莲教是道教分支的错觉。
起初白莲教是不答应这个条件的,但是有大明派出的代表,作为斡旋。使得和瓶氐那逋ⅲ鹩υ诘兰已妹胖拢直鹕枇⒌澜趟居氚琢趟尽�
从而在地位上,二者趋于平等。
白莲教也就接受了这个方案,加速与清廷和解。
当然,白莲教中原本带有反清色彩的宗教教义,是一律剔除的。并且教民的武装,也要全部解除。那些反清军队,自然要跟着解散。
尽管这个条件,对白莲教极为不利。但是对清廷来说,这是和解的基本条件。就是和虼竺鳎膊桓彝耆还似渌嫉囊饧�
何况太上皇乾隆还没死!即使老糊涂了,也知道解除白莲教武装的重要性。再加上新皇嘉庆还在一旁看着,他也不敢做得太出格。
不过为了消除白莲教对自身安全的担忧,清廷允许白莲教教主常驻昆明。设在京师的教所,则必须让护法以上级别的教徒坐镇。
这是白莲教起义后,教主无上老祖出于方便管理的考虑,特意对白莲教进行组织改革的结果。
从高到底,一共分为九级。最高的,自然是教主。
次一级,则是左右护法。在教务中,分别执掌军务和教务。作为教主亲传弟子的王聪儿,就是白莲教的左护法。只不过随着和解,军务变成了教内的奖赏惩罚。
再往下,就是四大长老。分别负责传教、祭祀、钱粮、登记等具体工作。之后的话,是六大执事、十二司仪、二十四堂主、香主若干、主事若干。
最低等级的,就是普通教民了。
如此一来,白莲教的组织机构,就更加严明。在执行力上,也比之前提高了一大截。
但这只是明面上的!
实际上,白莲教的改革,主要是情报司为了扩张在清国的影响力,提高白莲教的组织能力,而特意为之。教主无上老祖的所有改革方针,也都是按照情报司出具的方案执行。
与之类似的,情报司也对天地会进行了制度上的改革。很多经过大明培训的情报人员,就通过改革,顺利进入白莲教和天地会的中高管理层。
有了这个外衣,外界就更加疏于防范。情报司的工作,也能更加方便展开。
这也使得,白莲教和天地会,彻底沦为情报司的耳目。
由于流感的爆发,欧洲也出现了一个白莲教。所以为加以区别,大明情报司,又授意欧洲白莲教,改称圣教。算是从名称上,更加贴近欧洲人的习惯。
本来欧洲的白莲教,就与清国的白莲教,没什么干系。除了有白莲作为教会标志外,信仰的核心,还是上帝。不然欧洲人,也不会这么顺利的皈依白莲教。
现在改变称呼,只会加速白莲教融入欧洲本土。
对于情报司的工作,也只会有利无弊。
正是看到宗教的好处,情报司还向内阁提议,建议将大明现有的宗教,都改成情报司对外发展的工具。但这一计划,执行起来实在太难了。并且无形中,架空了宗教司,助长了情报司。
怕其演变成前明的东厂,所以大明高层,否决了这一计划。
不仅如此,内阁的数位部长,还特别向杨崇提议,将情报司纳入检察系统中来。
也是情报司的地位太过尴尬!
既在六部之下,又不受六部管辖。实际运行中,完全成了总统的私人工具。
这对大明的法制建设,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而且若没有之前的叛变,内阁也不敢提出这个要求。
毕竟情报司的地位,就是建国初期,杨崇独自确立的。某种程度上,算是维护了杨崇的地位。
但是叛变的发生,杨崇的遭难,让情报司的作用,大打折扣。即使这之中,有很大原因,是情报司的高层,都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南洋。才使得本土疏于防范,让穆淳钻了空子。
可是事实就是事实!。
情报司没有履行好应有的执能,辜负了杨崇的信任。
这是任何借口,都推脱不掉的。
所以在叛变平息后,杨崇对情报司的功劳,只字不提。连带着廖青,都受到了冷落。本土的三个处长,还被司法部的纪检司调查。
虽然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三个处长参与了叛变。但是杨崇还是以失职为由,直接免除了他们的职务。
第五百六十九章 1798年的尾声(二)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这种态度上的疏远,马上就被内阁的部长们感受到了。便寻思着将情报司纳入正常的监管体制,防备其坐大。除了南峰、刘卫国没有发表意见外,其它部长,都同意了这个提议。
眼见立功心切不成,反被内阁倒打一耙。廖青也是后悔不已。
可惜部长这种级别的提议,他是没有发言权的。所以只能像待宰的羔羊,等着内阁做出决定。
好在杨崇气归气,该有的利益得失,还是分得清的。所以只在情报司内部,特意成立督检处。主要工作,就是保证情报司工作人员,切实履行情报司的规章制度。
级别虽比司长低,但拥有向总统和内阁,检举违法事件、陈述办案经过、以及处理意见的特权。
原有的特殊地位,则依旧保持。
在这些琐事都顺利的推行下去后,滞留在交趾省的难民,也在和解达成后,出现北上返家的现象。
到底故土难离!
若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了,这些最重乡土情的清国人,是不会离开家乡。所以听到战事结束的消息后,就急巴巴的往家赶。
不过这终究是少数!
还有很大一部分难民,都待在交趾省的难民营里,等着大明将他们送往别处安置。
也是住在难民营的这段时日,他们接受过一定的大明新思想。对于大明的仁政,也多有了解。特别是大明在土地上的安排,让他们很是心动。
所以为了更好的生活,宁愿留在大明。
对于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大明既不劝离,也不挽留。因为现阶段,大明确实养不起这么多人。尽管可以让这些难民以工代赈,但是人实在太多了,管理起来十分麻烦。
再加上甄别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使得不少害群之马,败坏了难民营的行事规矩。
这不是难民营的工作人员不得力,而是人手实在不够。像九月止,交趾省已前前后后,接收了近一百八十三万移民。其中已安置到海外的,有四十多万人。
用剑法换算,滞留在难民营的,就仍有一百多万人。
要知道,原本负责难民工作的,只有两千多人。后来大明从各个行政省,又抽调了两千多富有工作经验的行政人员。但是满打满算,还是不超过五千人。
让他们负责一百多万的难民,难度还是不小的。
这还多亏了白莲教和清廷的和解,进展比较神速。否则的话,进入交趾省的难民,还会节节攀升。
正是这个人手不足的现状,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难民营的管理,都比较混乱。很多心怀叵测、鸡鸣狗盗之徒,甚至都在难民营里,偷偷拉帮结派,抢夺其它难民的衣食。
虽然想要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要查到一例,大明都会严惩不贷。
为此,国防部还特意从南洋抽调一个旅的军队,进入难民营维持治安。
所谓乱世用重典!
像难民营这种情况,就只有足够震慑人心的铁血手段,才能让人遵纪守法。所以对于犯事的难民,军队都会予以枪决。尸体还要挂在较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杀鸡儆猴。
尽管这种做法,比较血腥。但是效果,却是非常明显的。难民营的犯罪率,像六月飞雪似的,出现骤降。管理工作,也相对方便了一倍。
只是单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治标不治本。
因为难民之所以拉帮结派,抢夺其它难民的衣食。归根结底,还是物资紧缺。
可这个问题,也是困扰大明的难题。
不说免费给这百万难民派发物资,需要多么大的财政支出。就说这么多人的体量,该是多么大的需求缺口。
而现阶段,大明也经历着物资短缺的困扰。派送给难民的粮食,还是大明从民众身上,硬生生挤出来的。
想要保证难民们不饿死都难,就更别说吃饱了。
也是大明立国这么多年,还从没在如此短的时间,接受如此多的难民。使得一开始,不免手忙脚乱。再加上大明之前的叛乱,致使移民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内部支持。
这才使得后来,交趾省的难民工作,越发举步维艰。
不过祸福相依!
有了这次经历,大明在往后应对难民潮时,也有一定的应对举措。
但毫无疑问的是,粮食问题,还是重中之重。
应急物资储备基地计划,就此进入内阁的案头。
在经过一番详细研究后,大明在98年的尾声,正式公布了这一计划。分别在四大军区,设置两到三个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好在遭遇到重大灾害时,解决燃煤之急。
其中交趾省,就成了南洋军区的应急物资储备基地之一。
毕竟交趾省的地位,决定了其注定成为清国移民进入大明的桥头堡。所以在此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基地,遵循了就近原则,方便了应对。
至于外部威胁,则完全不用理会。
因为交趾省的驻军,一直保持高于南洋其它省份的水平。就是锡兰省,也只能位列第二。
并且清廷为了让白莲教放下警惕,在云南省和广西省的驻军,都在原来的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