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最风流-第6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他的相助之恩,旬日前,郡中遣了一使去彭城见他,想问他买些铁,他推三阻四,到最后只卖给咱们了五千斤。”

    彭城产铁,以荀贞对薛礼的相助之恩来说,薛礼怎么着也不能只卖给广陵五千斤铁,可他偏就这么做了,确是令人可恨。

    姚昇又道:“薛礼对我广陵吝啬,对陶恭祖倒是大方,陶恭祖也去买铁,成车成车得从彭城往外拉,也不知薛礼到底卖给他了多少这竖子却也不怕陶恭祖再谋他彭城?”

    荀贞笑道:“薛彭城知我定不会坐视陶恭祖吞并彭城,可又怕我取了彭城,所以想要左右逢源,他打得这是欲以陶恭祖制我、又以我制陶恭祖的如意算盘。”

    姚昇撇嘴说道:“以我看来,他不是左右逢源,却是在玩火,早晚**。”

    荀贞早就看透了薛礼的心思,对他并不十分重视,闻得姚昇之言,一笑罢了,不再说彭城之事,转而问起广陵的内政,问道:“郡中农事如何?”

    “比去年好得多了。”

    “以今观之,到得明年,郡中能养兵几何?”

    姚昇是早就算过了的,答道:“今年的农事虽有恢复、展,可民力少,以现下形势观之,明年最多可养兵万五千人。”

    一万五千人,还是得勒紧了裤腰带才能行。

    荀贞转对戏志才、荀攸、荀彧等人说道:“我带回郡中的兵马有近三万之众,郡中养不了这么多兵马,说不得,只能裁撤一些了。”

    荀贞先是和孙坚吞掉了一部分豫州兵,后连败董卓,又收纳了不少董军的俘虏,到了颍川,虽在颍川待的时日不长,可又有不少人来投军,现下他麾下的人马约有三万之数,——这还是除掉了跟从他击董的谢容、刘秉、丁猛等这些豫州诸郡国兵之后的数字,谢容等带的陈国、汝南、鲁国兵,在荀贞、孙坚一路巡行诸郡国时已经各自归郡了。

    戏志才问道:“君侯打算裁撤多少?”

    “明年郡中可养兵万五千人,那我就留下万五千人,多出来的都裁撤掉。”

    “只留下万五千人?”

    荀贞知道戏志才这是在担忧一万五千人不足以击败陶谦,攻取徐州全境,他说道:“兵在精,不在众,万五千精卒足够使用了。”顿了顿,他又说道,“况且裁撤掉的那些兵卒,我又不是放之归乡,而是准备用为屯田,将来万一有需,这些兵卒召之即来,完全可以成为一个补充。”

    戏志才点头说道:“君侯言之甚是,那便按此行事吧。”

    对广陵、徐州的近况,听姚昇说,只是一个大略的了解,具体的东西,荀贞还得从案宗上来看,他离郡大半年,郡中积累了很多的案牍文件,他用了两天的时间将之浏览完毕,对广陵的现状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不复再有隔膜之感。

    这两天的功夫,军中也整理好了功劳簿,奉给了荀贞。

    接下来,就是论功行赏。

    论功行赏的细节,荀贞已和戏志才等人商议妥当,现下只需颁布命令即可。

    。。。

    :

107 冠盖里中安诸将 上兵当以先伐谋() 
荀贞麾下诸将,凡过往有显著战功、又资历深厚者,多已在讨董前夕便被荀贞分别表为校尉,如许仲、荀成二人,更是当时被荀贞表为了“行中郎将”,现下乱世方至,荀贞可以说是刚开始“创业”,徐州尚且还没有能得,治下而今只有广陵一郡,故而却是不能再在“官职”上给诸将加以升擢了,官职既不能再加以升擢,那也就只能在宅、田、钱、货上给以赏赐了。 @@diǎn@小@说,。。o

    之前的黄巾之乱造成了广陵县不少的人口消亡,县中现有不少的宅院无人居住,颇多无主空宅,荀贞以郡府的名义下达命令,清空了郡府边儿上的一个“里”,命原本在此“里”中居住的民户悉数搬出,改迁到那些无主空宅中去住,并视他们改迁之地的远近程度,各给以一定的补偿,然后把这个空出来的“里”划为郡府所有,依照诸将的战功,分别将“里”中的宅院赐给他们。

    在赵国、魏郡时,荀贞没有做过这种事情,而现下在广陵,却专门腾出一个“里”,用来安置军中诸将以及府中文吏,这却是出於两个缘故。

    一个缘故是:在赵、魏时,天下尚未大乱,荀贞那时不确定赵、魏会否成为他起家的根本之地,所以就没想着给诸将及文吏在赵、魏安个家;而今天下已乱,广陵明显已成为荀贞的起家之地,那么为使诸将及文吏能安心地跟他征伐,荀贞就需要给他们安个家。

    再一个缘故是:出於和上个缘故一样的缘由,因在赵、魏时天下尚未大乱,所以诸将及文吏多也没有在赵、魏安家的念头,多是单身一人跟着荀贞的,而现下不然,天下已乱,诸将及文吏,不管他们再勇猛、又或再多智,从根本上来说,也都是“家庭”的一员,肯定也都会念及自己家人的安危,因而陆陆续续的,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家眷接到广陵了,这么一来,从个人需求方面来讲,荀贞也需要给他们安一个家。

    两个缘故放在一起,“赐宅田”就是必须的了。

    差不多用了多半个月的时间,选定的这个“里”被腾了出来,有功得被赐宅院的诸将及文吏们随之搬了进去。一时间,住到此一“里”中的尽是荀贞帐下的名臣猛将:如荀成、荀彧、荀攸、荀谌等诸荀,如许仲、辛瑷、赵云、刘备、张飞、关羽、刘邓、陈褒、陈到、陈午、文聘、江禽等诸将,包括甘宁、凌操、潘璋、姚颁等新晋诸人也各得了一处宅院,又如戏志才、陈群、程嘉、姚昇、宣康、徐卓、郭嘉、栾固、陈仪等文士,亦带着家眷搬入了此“里”居住,——有了住宅,还没把家眷接到广陵的那些人也各自遣人,分别去故乡接家眷过来了。

    这些搬入此里中居住的人,几乎就是荀贞帐下现有之高级军官、高级文臣的全部,每日间出入里门的尽是甲衣、高冠,顿时便成为了整个广陵郡、乃至整个徐州最为瞩目的一个地方。

    此里本有名称,而自戏志才、荀成等搬入后,因出入里中的皆是荀贞左右宿将重臣之故,而渐得了一个别名,为广陵人呼为“冠盖里”,随着“冠盖里”这个名字的传开,此里的本名反而被人遗忘,无人再叫了。

    赐了宅院,荀贞又分赐给有功将士田地,所赐之田多是广陵县周边的膏腴美地。

    赐宅、赐田,这看起来只是单纯的论功行赏,可细细考量之,荀贞这么做,主要却是出於政治上的因素:就像前文所述,荀贞是要把广陵、徐州当做起家之地的,而他帐下的诸将、文吏却多非广陵本地人,他们中有颍川人,有赵国人,有魏郡人,有东郡人,有南阳人,大多是来自不同的地方,家在广陵的实在不多,那么为使他们安下心来,就需得让他们有一种“后顾无忧”的踏实的感觉,只有有了这个感觉,他们才会踏踏实实地跟着荀贞打天下,那怎么给他们这一种感觉?显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给他们在广陵安个家。有了宅院、有了田地,家眷都在身边,这不就是有“家”在广陵了么?有家在此,他们就会踏实、安心下来了。

    宅、田赐了,荀贞又按诸将功劳,分别赐给了钱财、缣帛。

    这整个的赏赐过程,用了一个多月才算告终。

    奖赏过诸将的战功后,荀贞紧接着,回到广陵的第二件事就是裁撤部曲。

    在他提出要裁撤部曲后,他帐下有人提出异议。

    却是文聘的从父,文直提出来的。

    文直说道:“於颍川时,孙侯表文谦为下邳相,今将军归广陵已有月余,而笮融犹在下邳。下邳如不能得,孙侯所表便无其实。广陵民少,难养多兵,裁撤部曲固是应当,然以我愚见,何不等先击破笮融,取了下邳,再议裁撤之事?”顿了顿,又道,“闻将军裁兵,只欲留万五千人,如等得了下邳,然后再裁撤,多了下邳这一郡之地,也许还能少裁些人马。”

    荀贞说道:“公所言甚是,只是如取下邳,陶恭祖或会出兵,陶恭祖一旦出兵,势必就会演变成大战了,而我军兵士久战,将士已疲,短日内实是不可再起大战了。”

    “那将军打算何时取下邳?”

    “为了讨董,我离开广陵了大半年,久未在郡中,当此之时,当以内政为先,我打算先治治内政,之后再议取下邳。”

    “我闻陶恭祖现有兵马三万,而且他坐据三郡之地,将军,今不趁击董大胜之势进取下邳,待到来日?吾颇忧之。”

    文直担忧得有道理。

    陶谦掌控三郡地,民力、财力、粮秣上都远胜於荀贞,他麾下现有三万上下的州兵,而等荀贞裁撤过部曲后,荀贞将只剩下一万五千人,那么兵力上陶谦也将会是远胜过荀贞。荀贞不趁现在兵多的时候去打下邳,等到将来裁撤过部曲后再去取下邳,怎么看胜算也不如现在大。

    对取下邳这事,荀贞是考虑过许久,也和戏志才、荀攸、荀彧等反复商量过了,已有定见。

    他对文直说道:“公族为南阳右姓,我试问公:如南郡太守欲取南阳,公会有何想法?”

    南郡也是荆州的一个郡,在南阳郡的南边,两郡相邻。

    文直说道:“如南郡太守欲取南阳,我会怎么想?”

    他还能怎么想?第一个想法当然就是:南郡太守凭什么来取南阳?紧跟着第二个想法就是:南阳一旦陷入战乱,作为南阳土著,他文氏的家族利益恐怕就要受到损害。

    荀贞再又问道:“於南郡与南阳间,公又会作何选择?”

    文直醒悟过来,明白了荀贞的意思,说道:“将军的意思是:在取下邳前,先要争取到下邳大姓的支持?”

    如不能先得到下邳大姓的支持,那么为了本家族的利益,下邳的大姓们就极有可能会和笮融站在一起,“共御外侵”。待到那时,内有下邳上下一心,外有陶谦援助笮融,荀贞取下邳将必会是难之又难,就算能强取下来,得不到下邳大姓的支持,日后治理下邳也将会不易。

    荀贞笑道:“不但要先得到下邳冠族右姓的支持,最好还能得到州中大姓的默认。”

    当下之时,虽入大一统时代已数百年之久,儒家“大一统”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可一来因此时距先秦未远,各地犹尚存春秋战国时的遗风,二来因交通不便,故而各州各郡的地域观念还很严重,荀贞一个外来人,老老实实地做广陵太守也就罢了,可一旦他要想在徐州的地面上兴兵击战,那么徐州本地的豪强大姓们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肯定对此就会有看法。

    万一激起了徐州豪强大姓们的一致反对,荀贞还想再得徐州?那纯属做梦了。

    也正是因为了这个缘故,张纮主动提出愿意辅助荀贞的时候,荀贞是真的开心。

    张纮不是寻常的名士,他不但在广陵,在整个徐州,乃至相邻的扬、荆都是很有名气的,很有号召力,有了张纮相助,可以预见,即使他完全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一个有用的计策也提不出来,但只要有他在荀贞这边,当荀贞正式开始与陶谦争徐州时,必然就会减少许多阻力。

    文直说道:“吾闻‘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又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今闻将军策略,乃知此二语是何意矣”

    得天下依靠的是人,治天下依靠的还是人,只靠蛮力、只靠武力去攻城略地,即便一时能得之,最终也将会失去之。还是那句话: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夺天下的过程中,军事手段是必须的,但不是第一位,更不是唯一的,最主要的还是政治,还是人心,或言之:民心。

    :

108 裁存万六精敢士 良苦用心故人全() 
荀贞回到广陵,头个月封赏功臣,第二个月起裁撤部曲。

    他本打算留下一万五千人,但因他的部队久经征战,很多是跟从他好些年的老卒,敢战之士委实不少,到最后,留下的人数比他计划的多了点,步骑加在一起,共留下了一万六千余人。

    其中,步卒一万五千人,骑兵千余。

    裁撤下来的那些部曲都划转屯田。

    屯田之事,早在魏郡时,是由江禽等负责,荀贞初到广陵时,也兴过屯田,现下裁撤兵马万余,屯田的人数大为增加,而且增加的这些人都是经过战争的兵士,广陵地广人稀,田地好开垦,但对屯田部队的组织、管理却就需得更加重视起来了。

    荀贞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屯田的机构,仍由江禽负责。

    在讨董时,江禽被荀贞表为了颍川左军校尉,现下荀贞已归广陵,“颍川左军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