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最风流-第3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辛瑷自到邯郸后,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军营里,邯郸荣知他是斩杀张角的功臣,也知他是荀氏的亲戚,但因与他见得少,见得不多的几次也没见他发过怒,只觉得他貌美风流,实在没有想到他盛怒之下居然如此冲动,瞠目结舌,眼睁睁看着他提剑疾奔向上冲去,好一会儿才想起来对荀贞说道:“中尉,前线战危,辛君是骑将,怎能让他上阵?”
荀贞笑道:“伯禽定不会让他上阵的。”
辛瑷是荀贞的亲戚,江禽怎可能会让他亲自上阵?荀贞、荀攸对顾一眼,两人皆心中想道:“玉郎外貌美而内刚烈,有他上去却也有利激励我部之士气。”
……
辛瑷奔到前线,正碰上江禽带着部卒败退回到壁垒后。
一个败退的兵卒慌不择路,恰好撞到辛瑷的前边。
辛瑷举剑下斩,将之砍翻,屹立在程嘉、陈午诸人之前,挡住江禽等人的退路,厉声怒道:“贼众虽多,乃系中尉之手下败军,数十万黄巾,中尉亦从皇甫将军一鼓而荡平之,今区区千许败卒,逃藏山中,而汝等竟不能克之?山道狭窄,退则死,进则生,江君,请勉之”
江禽不意辛瑷竟然上来了。
辛瑷是荀氏的亲戚,在荀贞部中的地位非比寻常,又有斩杀张角的赫赫战功,虽然他只带骑兵,不统步卒,可上至许仲这样的老人,下至李骧这样的降将,对他都是很恭敬的。
这会儿见他盛怒发作,江禽不敢多言,带着刚败退下来的部卒转身就又攻了上去。
程嘉、陈午对顾,俱皆惊诧。
适才因见江禽狼狈败退而显出轻视之色的新卒们眼见辛瑷剑斩退卒,厉斥江禽等,亦俱皆惊骇。
江禽率部卒仰面猛攻,衣甲尽血污,进击更勇,虽数战不能破敌垒,却死战不退。
陈午目睹之,被激起了斗志,再又一次召集亲从少年,鼓励说道:“当使中尉见我赵地男儿的勇武”又一次持矛出战。
江禽、陈午轮替进击,对面第三个壁垒后的守卒死伤颇多,然却奈何黄髯的援兵已到,后备的兵力充足,却是连战了近一个时辰,仍旧不能把这个壁垒攻破。
壁垒前后战死的敌我兵卒已经堆积了很高。壁垒高有一人半,原本要想攻到壁垒后还得攀爬一番,现下已不需攀爬了,踩着阵亡兵卒的尸体就能上去。
陈午、江禽两人甲之正面,前后各中数十箭矢,看着就如刺猬似的。
……
下边观战的荀攸说道:“看这架势,黄髯是把山顶的贼兵全都带下来了啊中尉,山道窄,战到现在这个份儿上,贼兵就是想退,也退不了了。这场仗不好打了啊”
山路狭窄,只需要在后边放上几个督战的,前头的兵卒就无路可退,只能向前死战。
战事发展到这个局面,对黄髯也好,对荀贞也好,都只能拼死力了。
要么拼到杀完对方,要么拼到对方崩溃。
当然了,杀完对方这不现实,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一方熬不住这种“绞肉机”似的战斗,最终崩溃。荀贞不怕拼死力,可问题是对方什么时候才会崩溃呢?这么拼下去,伤亡太大了。
江禽带的那三十个勇士,伤亡大半,实无力再战。江禽有心想退,却见辛瑷提剑立在第二个壁垒上,虎视眈眈地监督着,又不敢后退,正在左右为难际,李骧带了二十人上来了。
“中尉军令,命我来替江君攻垒。”
得了荀贞军令,江禽这才得以带人退下休整。陈午部的伤亡比江禽更大,只那些跟从他多年的亲从少年就伤亡了一半,荀贞亦他令下休整。
李骧带人冲击了多时,亦不能破阵,只在战场上又留下了十几具敌我的尸体。荀贞再又遣陈到上阵,小半个时辰后,见守卒的锐气消耗得差不多了,乃遣刘邓上阵。
刘邓观战良久,早跃跃欲试,率带二十甲士,猛攻直冲。
守卒久战疲惫,一下没挡住他这支生力军,被他冲到了垒前不到十步之处。在下观战的荀贞、荀攸、邯郸荣等人大喜,敌我双方纠缠在这个壁垒下已有快半天了,各自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只要能把这个壁垒攻破,那么第一,对守卒之士气必是个巨大之打击,第二,没了壁垒这个掩护,守卒前无屏障,后无退路,那么只需要强弩硬攻齐射,也许就能把他们打到崩溃。
守军也看出了这一点。
一个披甲持矛的守将带着十来人从垒后跃出,迎上刘邓。
此时天光早就大亮,已近午时了,荀贞等人又往前移动了点距离,能大概看清这个出垒之敌将的相貌。宣康眼尖,最先看到了这人浓密黑亮的的长须,说道:“如此美髯,莫非此贼便是黄髯么?”
荀贞、荀攸、邯郸荣、岑竦等定目观之,见这人铠甲精良,从行在后的那十余敌兵亦皆精甲耀目,一个个身高体壮,这看外形即知必为熊罴精锐。荀攸颔首说道:“能穿上这等精甲,从行的贼兵也俱熊罴精锐,兼之又美须髯,此贼看来确是黄髯无疑了”
这人确是黄髯,他这一出击,垒后的守军士气陡振,数人擂鼓为他助阵,鼓声震耳,回荡山间,山道上排成长蛇的诸多卒兵纷纷举起兵器跺脚大呼。
邯郸荣喜道:“没想到这黄髯自负勇武,却亲出阵了只要能把他斩下,贼兵不攻自破。”
前边的刘邓也猜出了来将之黄髯,并也想到了邯郸荣说的这一点,精神大振,挺戟疾击。黄髯既敢亲出迎战,就说明他对自身的武力有信心,他善矛,绰舞格挡。山壁窄,两边是山壁,矛长,舞动不开,格挡了两下后,矛柄被山壁挡住,眼看再难挡住刘邓短戟的追刺。
……
荀贞等屏息仰视。
……
刘邓脚下一个趔趄,却是只顾看黄髯,没有注意脚下,被一个战死兵卒遗落在地的环首刀给绊了一下。这一下使得他下盘不稳,短戟偏离了方向。黄髯抓住机会,及时地弃矛撤步,避开了他这一戟,回手抽出剑,反击刺出,剑尖直奔刘邓的前胸。
刘邓立足不稳,闪躲不及,被剑刺中,好在他的甲精,剑没能刺入。剑虽没能刺入,可冲击力却加剧了他的立足不稳,要非从在他身后的部卒急上前护救,把他扶住,他这一下就要摔倒在地了。黄髯适才格挡刘邓的短戟,已觉出此人力沉难敌,这时占了便宜,不敢恋战,向后退走。刘邓甩手扔出短戟,击中他的肩胛。
黄髯的从卒抢护着黄髯退到垒后,刘邓被黄髯这么一阻,失了锐气,却也难以再攻上去了,壁垒后箭射如雨,他亦不得不暂且撤退。
……
邯郸荣惋惜说道:“这黄髯却是好运”
……
刘邓是荀贞部下数一数二的猛将,连他都退了下来,前边督战的辛瑷怒极,提剑就要亲上。
正如荀贞的预料,江禽等人明知辛瑷是骑将,又明知他是荀贞之所爱,怎肯让他亲上阵?
刘邓深觉耻辱,持戟奋怒:“自从中尉征战,吾部常为军锋,所向无不破,功为诸曲冠今各部、曲均在道上仰望我等与贼作战,如不能胜,将丢脸面於诸部前大丈夫死则死矣,岂可受此耻辱?”带着从卒再出壁垒,奋发进战。
只是黄巾陷绝地,一如荀贞部败退则死一样,他们也是败则死,故此能人自为战,也是尽皆奋勇。刘邓等战至午时,犹未能胜。
……
从四更天入山,仗打到现在,兵卒们水米未进,荀贞传下令去,令程嘉、陈午、刘邓等且休战,命伙夫造饭。
程嘉从山腰下来,找到荀贞,说道:“中尉,我有一计,或能破贼”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49 搜山千骑入深幽(四十)()
程嘉从山腰下来,找到荀贞,说道:“中尉,我有一计,或能破贼”
荀贞问道:“是何计也?”
“山道滑窄,我部又是仰攻,黄髯援兵已至,硬攻怕是难以克胜,以嘉愚见,不如趁黄髯大举驰援山腰,山顶空虚的机会,遣人绕到后山,从后山攀附而上至山顶,由后击之。 ”
荀贞大喜,说道:“你知道有山路通往后山山顶?”
程嘉摇了摇头,说道:“据嘉所知,芦岭只有一条山路,……”他指了指脚下狭窄的山道,“就是这一条,……,除此之外,别无道路。”
邯郸荣愕然说道:“既无道路,又怎么从后山绕上山顶?”
芦岭的山势前边尚好,至少有道路可行,后边十分险绝,陡峭壁立,不但陡峭,而且遍布苔藓,现在连日风雨刚过,苔藓湿滑,无着手之处,莫说是人,恐怕连猿猴都难以攀爬翻越。
程嘉说道:“我问过陈午了,他说可以用铁戈拓山,攀爬登顶。”
“铁戈拓山”,意即用铁戈在山壁上凿出落足点,人顺着攀爬而上。
芦岭虽然不算太高,最高点也有二百余丈,试想一下,在一个二百多丈高、陡绝耸立、湿滑不堪的峭壁上凿洞攀爬,一个不注意,可能就是从高处跌落,被摔个粉身碎骨的结局。这场面,只让人想一想就毛骨悚然。
荀贞前世是平原人,这一世还是平原人,荀攸、宣康等也是生在平原、长在平原,甚少到山地来,听了程嘉转述陈午所言之“铁戈拓山,攀爬登顶”此句,或惊讶、或骇然,不管惊讶也好,抑或骇然也罢,到最后都转成了钦佩。
荀贞说道:“陈君竟有如此胆勇?”
他令人上到前线,把陈午召回,当面询问之:“我闻君昌言,说君建议‘铁戈拓山,攀爬登顶’?”
陈午沉稳地应道:“是。”
“后山险峭,猿猴不得度过,君有几分把握?”
“午家在黄榆岭,黄榆岭之险也许略不及芦岭后山之险,但午当年在黄榆岭,翻山越岭、攀附峭壁却早已就攀附惯了,不敢说有十分把握,五六分的把握还是有的。”
“五六分的把握?……,后山绝峭,万一失手,天仙难救,君可知否?”
陈午面色如常,答道:“知。”
“既然知,还要爬?”
“午受中尉知遇厚恩,没有中尉,午这辈子也许就是一个斗食亭长,今既得中尉拔擢,焉能不效死?午此次若能成功,为中尉破一大贼,如不能成功,赵郡不过少一个故亭长。”
陈午这是要报恩,如果他成功了,荀贞能够击破黄髯,如果他不成功,对荀贞、对赵郡也没有损失,只是少了一个前任的斗食亭长。
荀贞熟视他良久,见他从容镇定,很激赏他的勇气,说道:“好君既有此等的壮志胆勇,我自当玉成。君此次攀越后山,都需要什么?尽管言来。”
“黄髯虽将大部贼兵带到了山腰,但山顶上料来应还是有些守卫的,午一人独去肯定不成。”
“需要带多少人同行?”
“午已从同乡少年、门下宾客和本屯兵卒里选出了二十人。”
“可要我再从别部中选些轻捷能行者?”
“不必了,有此二十人足矣午所需要的,只是百炼戈头二十个。”
“二十个不够,我给你六十个”
山石坚硬,凿洞一需要体力,二需要工具的坚锐,人手一戈可能不够用,为避免出现攀爬途中戈头崩裂的现象,一个人至少得带两个备用的。
之所以陈午只要“戈头”,不要“矛头”,也不要宝刀什么的,却是因为“戈”这种兵器在凿洞的时候有它独有的优势,与刀和矛的直刃不同,戈是“曲头”的兵器,“戈头”这个部位既有能握的直柄,又有能凿洞的横刃,非常方便。
荀贞部中使用长兵器的兵卒多是用的矛,但戈也还是有的。
他一声令下,从全军中精选了六十柄百炼精铁所铸之戈,取下戈头,交给陈午。
同时,荀攸、宣康又组织人手,用衣、布等物编造了五根长绳。这五根长绳均长达二百余丈,却是预备给后续上山兵卒用之的。只凭陈午等三十一个人,他们就算是一个不损失的、尽数爬到了山顶,估计也难以对山顶的守卒造成大的威胁,所以得有后续的部队。不是每个兵卒都有陈午等人的胆勇和身手的,这就需要绳子了,后续的兵卒可以拽着绳子攀援上去。
绳子太长,二百多丈,陈午等只有三十一个人,不可能把这五根绳子全带上去,荀贞令他们只带一根绳子上去,如果进行得顺利,那么余下的绳子可以由后续的兵卒带上去。
宣康选了最牢固的一根绳子,将之分成三十段,每段长六七丈,分由陈午等三十一人肩负之。
荀贞又令荀攸从后部的军中选了二百勇敢轻捷之士做为后续攀山之兵卒。
等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天已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