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欲扬明-第4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此,仇鸾不得不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他命令手下人等赶紧收拾行装准备逃跑,能跑多远就跑多远,不到草原不知天下之大,总有皇上诏命、朝廷律法不能行于彼处的地方;另一方面,他开始不停地在亦不刺等强硬派中坚分子跟前挑拨离间,给他们原本就对明朝十分仇恨的怒火上再添上一把柴,教唆他们煽动俺答以武力对抗明朝。

    今日俺答集结各部兵马“迎接”明朝皇帝圣驾,无耻如仇鸾者虽然不会“感生平于俦日”,却也不配更不敢“见故国之旗鼓”,但他比任何一个人都关注着此次会师,更在心里一直在期待着两军开战的消息传来。可惜的是,鞑靼与明军之间非但没有发生冲突,反而欢聚一堂,把酒言欢。这无疑又给了仇鸾当头一棒,吓得他几乎立刻就要带着那些爪牙仓皇逃窜。不过,亦不刺愤然率部离开了会盟之地,又给了他一丝微茫的希望。因此,他匆忙来到了翁吉亦惕部的营地,死气白赖地等着亦不刺的归来。

    做为一位以“恢复成吉思汗荣光”为己任的蒙古英雄,一位草原上人人称颂的“巴图鲁”,亦不刺打心眼里瞧不起仇鸾这个毫无气节的可耻的蛮子叛徒。但是,一来仇鸾曾经做出明军边镇大将,熟悉明军的军事编成、指挥体系和边镇布防情况,如若再要南下攻打明朝,他是不可或缺的帮手;二来仇鸾在大明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能探听到明朝内部许多机密情报,所以他也不得不压抑着内心的厌恶,与之交往。今日从俺答那里听到了蛮子皇帝做出的永不北征、永不罢市等承诺,让亦不刺原本坚定的心志产生了一丝动摇,更让他不明白蛮子皇帝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也想听一听仇鸾这个蛮子的看法。

    听完亦不刺的转述之后,仇鸾几乎要崩溃了:以往汉蒙两族交恶,多是因为朝廷不肯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与蒙古各部平等往来、友好通商,蒙古各部迫于生计,才不得不纵兵南下剽掠,导致北边战事不绝、两族仇恨日益加深。如今,皇上竟许下了那样的承诺,显然是诚心与蒙古各部交好,而两族交好之后,哪里还有他仇鸾的活路?草原之大、天下之地,只怕再无他容身之地了!

    想到这里,仇鸾故意哈哈大笑起来:“高,实在是高,不愧是天聪睿智的九五之尊啊!”

    亦不刺眼中闪过了一丝疑惑:这个可耻的蛮子叛徒平日里口口声声说他与蛮子的血海深仇不共戴天;提起那个将他抄家灭族的蛮子皇帝,也总是一副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其食肉寝皮的模样,今天怎么突然又对蛮子皇帝大加赞誉,难道他就是蛮子们常说的那种“身在曹营心在汉”、两面三刀、背信弃义的无耻小人?

    笑过之后,仇鸾为亦不刺分析道:“就以大明皇帝承诺于蒙古各部的三份厚礼而论,真可谓是煞费苦心了。其一和平,亦即他所承诺的永不北征,自然是汉蒙两族民众都衷心期望的,要知道,普通百姓可没有什么开疆拓土、成就不世之功业的雄心壮志,只要能活得下去,谁都不愿意舍出性命去打仗,只这一条,大明皇帝就已经在道义上占了上风,可谓先声夺人,汗王也无法公然反对。至于其二幸福,也就是他所承诺永不罢市,这也是各部一直梦寐以求之事,且关乎万千部民生计,汗王更无法公然反对。至于其三未来,大明皇帝虽说声称各部普通民众亦能将子弟送入大明就学,其实只是一个幌子,要义只在索取各部王公贵族子弟,名曰就学,实则充为人质,各部就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自此大明北边再无忧患,于蒙古各部也能予取予夺,用心不可谓不良苦,计谋不可谓不高明。更难得的是,这三份厚礼,无异于三道绳索,丝丝入扣,步步紧逼,不由得汗王不入瓮啊!所以,汗王再次驳回将军老成谋国之议也就不足为奇了”

    亦不刺听出了仇鸾话语背后的深意,问道:“你的意思是,明朝是以这三份厚礼为诱饵,引诱汗王及各部就范?”

    “除此之外,将军还能有其他的解释吗?”仇鸾拈着胡须笑道:“至于皇上送出这三份厚礼是否如其所言,也如汗王所愿,是出于一片至诚之心,仇某也不敢在将军面前随意置喙。但请将军不妨想上一想,朝廷这些年来对待蒙古各部究竟如何?”

    亦不刺叹了口气:“正因近年来明朝一直依约通贡开市,各部都得了颇多实惠,尤其是我们土默特部,得到了粮食布帛比其他各部更多了不少,汗王才不好置疑他们的诚意”

    仇鸾又笑了起来:“当初我在大同任职,贵部也曾多次求贡,虽说朝廷一直不许,可我念及贵部民众生计艰难,还是暗中与贵部互市,更从优议定马价,贵部从我手中得到的粮食布帛,算下来比朝廷如今给贵部的赏赐更为丰厚。天子富有四海,竟不如我这一个边镇军帅出手阔绰,难道这也算是朝廷的诚意?”

    亦不刺心中一哂:当初你在大同,担心我们率军进犯,不得不暗中和我们交易,名曰互市,实则给我们行贿送礼,花钱买个平安而已,你还有脸拿出来说!但他也不好当面揭仇鸾的伤疤,淡淡地说:“明朝赏赐各部大体一致,我们土默特部也不好非要压过其他各部一头;再者,马价历来是由二殿下黄台吉与明朝有司官员商议酌定,是贵是贱,我也不好说什么。不过,这几年里,明朝并不求多得良马,马价贵贱并没有多大差别,而且,明朝恩准各部民众以牛羊换取粮食布帛,这已是破天荒的头一遭,民众得了很多实惠,无不对明朝心存感激,汗王也多次夸二殿下会办事呢!”

    见亦不刺反而帮着明朝说话,原本坚决反对与明朝结盟修好的决心似乎已有所动摇,仇鸾急了,也就顾不得装出一副公允平和的样子,嚷嚷着说:“明朝是不曾断绝马市,可这几年里,朝野上下关于开市的争议何曾平息过?将军就真的相信那个无道昏君会一如既往地准许各部朝贡互市?”

第五十七章蛇蝎心肠() 
(你的轻轻一点,点亮我码字的人生,支持数字,支持正版,跪求订阅。)

    仇鸾说的这些倒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在与蒙古各部互市一事上,明朝内部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议,许多朝臣,包括一些位高权重的六部九卿、边镇督帅,都坚持认为与蒙古各部讲和是示弱于敌;开设马市容易引起纠纷,成为北虏滋事挑衅的借口,反对封贡开市的声浪从未平息。尽管大明皇帝坚持开市,但蒙古各部仍不免心存疑虑,更担心明朝的政策会随时改变。

    见亦不刺沉默不语,显然是再次被自己的话语所打动,仇鸾意犹未尽地说:“归根结底,明朝对各部戒备之心始终未能消除,将军还能指望他们真心诚意与各部结盟修好?小王说句冒犯的话,若论上阵厮杀,他们汉人不是你们蒙古好汉的对手;可要论机心谋略,你们蒙古人可万万不是他们汉人的对手啊!”

    亦不刺心里又是一哂:什么“你们蒙古人”、“他们汉人”,那你究竟算是哪一边的人?

    不过,他随即一想,觉得眼前这个无耻小人也只能这么说,背弃故国旧主,又不能见容于汗王,跟一头丧家之犬差不多,即便日后能侥幸逃脱蛮子律法军规的制裁,也只是一个客死他乡的孤魂野鬼。他也就不再计较仇鸾那样的说辞,问道:“你既然看出来了这些,那你知不知道蛮子皇帝为何要向各部许下那样的承诺?他就不怕失信于天下?”

    见亦不刺摆出了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仇鸾心中不免得意,冷哼一声,说:“那个无道昏君还有什么信义可言,将军这么说,真是抬举他了!要说他究竟为何如此,一言以蔽之,缓兵之计而已!这几年里,明朝那边朋友传回来的消息,我都一五一十告知了将军,将军该当知道,明朝早在嘉靖二十六年确定了‘南攻北守,东进西防’的方略,修造战船,调集重兵于东南海面抗倭寇,蓟镇、辽东两大边镇也倾全力进剿兀良哈三卫和土蛮部,两处用兵,朝廷财用不免大窘,对于西北各部,也就只好先放一放了”

    “我一直不明白,明朝为何要确立‘南攻北守,东进西防’的方略?”亦不刺说:“若论实力,不要说东南那些你们汉人称为‘倭寇’的海盗蟊贼不足为虑,就算是兀良哈三卫和土蛮部,又怎能比得上我们土默特部?他们为何舍大图小?”

    论军事素养和用兵韬略,仇鸾在明军之中根本排不上字号,若不是因为他是世袭的侯爵,根本不可能出任九边重镇的边军大帅,但他却恬不知耻地摆出了一副兵家名将的派头,拈须微笑着说:“这就是那些汉人的高明之处啊!兵法有云,远交近攻,西北、东北孰轻孰重、孰缓孰急,是不言而喻的。贵部实力纵然强横无匹,毕竟离京城还有上千里之遥,沿途还有宣府、大同两大重镇左右钳制,要攻打京城可谓鞭长莫及,嘉靖二十三年那场战事,贵部几乎要攻陷京城,最终却因乏粮而回,便是明证。可兀良哈三卫和土蛮部就不同了,东北边境距离京城不足两百里,古北口一旦失守,京畿重地就暴露在三卫和土蛮部的刀锋之下,一旦有失,后果便不堪设想。明朝自成祖文皇帝迁都北京之后,以天子守边,东北边患就如芒刺在背,正所谓‘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明朝用兵东北就是理所当然之事。至于为何要肃清东南海面的倭寇,将军也该知道,那个无道昏君最是贪婪,对臣民百姓求索无度,厉行子粒田征税、官绅一体纳粮等诸多苛政,逼反了小王,又逼反了江南数省,如今更将魔掌伸向了南洋诸番国,不剿灭倭寇,肃清海路,他又怎能恣意搜刮那些孤悬海外的藩属之国?”

    “哦?”亦不刺来了兴趣,问道:“这么说,日后明朝还要兴师远征南洋?”

    仇鸾点点头:“小王也不敢妄加决断,但依那个昏君贪婪本性,倒是不无这种可能。”

    亦不刺沉吟着说:“明朝应该没有实力能两面作战,那么,他们也确实是有心与我们土默特部及其他各部结盟修好了?”

    仇鸾几乎要崩溃了:我说了那个昏君那么多的坏话,亦不刺这个蠢货怎么还听不出来弦外之音,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若两族结盟修好,哪还有我的活路?!他当即冷笑一声:“将军此言差矣!请将军恕小王斗胆放言,若是前年,倒真有这种可能,但如今却是时移世异,倭寇已几乎绝迹于东南海面,盘踞东北的兀良哈三卫和土蛮部覆亡也就是一半年的事情,明朝挟两场大胜之威,岂能不报嘉靖二十三年所受的临城胁贡之辱?当年迫不得已与汗王议和,至今朝野上下仍深以为耻,群情汹汹,那个无道昏君却在这个时候巡幸草原,还拱手送上三份厚礼,岂不悖于常理?依小王之愚见,此举有三层用意,一是为了蒙蔽汗王,使汗王不察其奸行邪念;二是为了卖好于各部,瓦解军心;还有其三,则是为了查探各部虚实,为日后进犯草原未雨绸缪。其用意之深远,机心之险恶,可见一斑!小王敢断然言之——他安然返回中原之日,便是明朝撕毁盟约,悍然举兵北征之时!”

    仇鸾可不知道,他所说的这些,亦不刺在守在营地等候俺答回来的时候也都想到了,问计于他不过是为了印证自己的判断而已。如今亦不刺见到仇鸾一副斩钉截铁的样子,也就不再与他敷衍,直截了当地问道:“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仇鸾心中狂喜,却又故意装作矜持地说:“小王只说说自己的看法,供将军参酌而已,又何德何能,敢为将军出谋划策?再者,小王方才说了,那个无道昏君用心良苦,计谋高明,三份厚礼有如三道绳索,丝丝入扣,步步紧逼,纵然英明神武如汗王者,都无法抗拒,小王更是束手无策啊”

    “束手无策?”亦不刺冷笑道:“那就只好坐以待毙了!若是两族结盟修好,你大同王也就能回到大同了,只不过回去之后究竟会怎样,别说是本将军,就算是汗王,大概也是爱莫能助!”

    仇鸾万万没有想到,亦不刺这个平日里梗直刚介的蒙古汉子说起讥讽的话来也是如此不留余地,不禁为之一怔,随即提起心底里最后一丝勇气,反唇相讥道:“将军也不必站在岸上看翻船,往日之事暂且不论,只今日将军愤然离去之举就实属不智,汗王受那无道昏君之蒙蔽,一心想着与明朝结盟修好,他能将嗣子黄台吉殿下留在明军大营之中为人质,也难保就不会把将军这个螟蛉义子送给那个无道昏君做回礼!”

    “哈哈,大同王说的是。不过,”亦不刺狡黠地一笑:“你可知道,我方才已向汗王辞行,要带着翁吉亦惕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