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望族-第2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仅需要跟婆婆挤在一个院子里;还同将成年的小叔子抬头不见低头见;未免委屈。

    因此管事叫牙行寻宅子时;就提了要三进的宅子;至于那进两进院并不在南城;而是在东南方向;与乔三老爷名下一处宅子在一个胡同里;且不是典租而是对外出售;管事的才多问了两句。

    等到明年年初;乔三老爷一家要搬的新居就是那边。要是沈家能在一个胡同里住着;两家也有了照应。

    不想沈琰问了问典房价格;却是一处都没有看上;原因无他就是京城的房价太贵了了;以他的家底委实典不起。

    现下想要搬家;可以选择买房、租房、典房。京城房价畸高;就是低品级的京官也多是租房、典房的人多;租房的话;还要去打听房东家的人品底细;否则就容易纠缠不清;房屋损毁修缮之类也容易扯皮;同买房、租房相比;典房就省事的多;约定好期限;拿出“典金”来;住起来也稳定。

    乔家管事寻的那几处三进宅子;都在南城;比东城、西城的房价要低的多;不过因是三进宅院;最小的一处也要值七、八百两银子;其他两处房舍稍多些的;则都是房价在千两银子以上。典房的话;即便不用拿出全部房款;按约定俗成的规矩也要拿出六成以上。

    沈琰要是拿出这些“典金”;手中虽还剩下些;以后的日子就要拮据。

    三进宅子他是考虑也不考虑的;只能考虑二进小院。而管事提及的那处二进小院;因是出售;不是典屋;需要全价买下;加上位置好;就要六百两银子;已经了沈琰预算。

    乔家管事傻眼了;他晓得未来的大姑爷是寒门子弟;家无恒产;不过是有了功名后才有几个积蓄。

    不过自己老爷吩咐找房时;只让找大的;他本没想着沈琰会自己“典房”;才寻的都是三进大宅。

    乔管事没法子;只能去寻乔三老爷拿主意。

    乔家分家各房头虽没分多少银钱产业;可三老爷在江南任官多年;手中不乏积蓄;千把来两银子实不算什么。

    乔三老爷的本意;寻到合适的宅子;或典或买;都是他这边出钱。毕竟女婿是随他到京;他花钱帮着安顿也是应有之义。要是能买下;明年就直接给女儿做嫁妆。即便女婿以后有了官身要外放;京城的宅子也是不怕空着;或典或租都是贴补。

    如今沈琰却是要“自力更生”;乔三老爷想了想;倒是没有去勉强沈琰接受乔家的好意;而是叫管事随沈琰吩咐。

    他虽有心提挈女婿;愿意对沈琰好些;可也要沈琰乐意领情。否则就不是施恩;而是挟恩了。

    年轻人都有好胜之心;让沈琰自己“扑腾”、“扑腾”也好;知晓了世道的艰难;才能更晓得有一门好姻亲的益处;知道好赖;否则“升米恩、斗米仇”;不是养助力;而是就养白眼狼了。

    管事无法;只好再去寻沈琰;细问典屋的条件。

    沈琰看来心中也早有打算;想了想;便道:“房舍无需太多;内外院分别就行;典银不过三百两;典屋年限在三年以上。需僻静;不能离坊市太近。

    管事听得木了脸;沈琰却是只能心中叹气。

    他并不道京城的房价;可在南京时却打听过南京的房价。听说早年秦淮河畔一间屋子不过几十两银子;不过近几十年来;翻了十几倍;已经六百两一间。不过这是特例;不能算是常态;不过南京房间之高;也可见一斑;二进、三进的院子;稍好一些;价值千八百两都是寻常。

    要知道在松江府;五进大宅也不过一千二、三百两银子。

    就算是南直隶的官员;除非做到堂官;否则也没有几个能买得起宅子的;多是典房或租公房。

    南京尚且如此;京城即便繁华比不上南京;可到底是天子行在。

    即晓得京城居、大不易;沈琰就没想过打肿脸充胖子。

    虽说他现下的银钱;也能典一处大房住;可那样的话以后怎么办?明年没钱预备聘礼;以后的日常开销也不是小数目。

    他要是想要生活奢华;那接下来的日子就要为银钱愁;哪里能安心读书

    是生活安逸重要;还是读书重要;这压根无需取舍。

    要不是明年要成亲;年轻叔嫂需避讳;沈琰连两进宅院都不会找;找个四合院就心满意足。

    沈琰拿出个二两小元宝;递给那管事道:“家资寒薄;只能请管事费心了

    那管事拿人手短;加上到底顾及沈琰的举人身份;不敢摆脸色;谢了赏;继续找房宅去了。

    过了三、五日;这管事还真的寻了两处二进小院;都在靠近崇文门的明时坊。

    一处在坊北;因空置了半年;有些破败;院落也小;不过因离贡院近;附近住的读书人多;价格居高不小;典房价格正好是三百两;另外一处则是在坊南;刚腾出屋子;里面收拾得整整齐齐;带了九成新的家具陈设;房舍厢房也多;典银二百六十两;不过就是附近住的都是商贾百姓;邻里杂乱了些。

    沈琰听了介绍;就已经有了倾向;亲自随着管事去转了一圈;就选择了与贡院一街之隔宅院。

    对于乔三老爷挑的这个女婿;各房本说什么话的都有。

    有瞧不起他们;觉得是外地乡巴佬;厚脸皮攀权乔家;也有觉得沈家兄弟年纪轻轻就有功名;前程可期。

    不过听说沈家连房子也买不起;只能典屋而居;轻鄙的就多了。

    举人是体面;可穷举人就谈不上体面了。不管沈家兄弟以后前程会如何;明年小乔氏嫁过去吃苦却是一定的。

    “怨不得说穷酸;就爱讲究那虚头巴脑的骨气。亲戚里外的;住就住了;非要着急忙慌地寻房搬家。搬了这里;靠的就不是乔家了不成?”乔大老爷私下跟乔二老爷抱怨道。

    乔二老爷道:“上面无父祖可依;支撑门户的长子长兄;到底比旁人想的多些。年轻人吃点苦;不是坏事。”

    乔大老爷叹气道:“老三也算有先见之明;儿子不争气;女婿找补……”

    到底是羡慕的;长房年长的女孩们都嫁到官宦人家;嫁妆也咬牙预备的体面;可婆家多是势利人家;遇到事了都跑得远远的;压根靠不上。若是跟三老爷似的;当年也寻两个举人中女婿;施了恩义;还能多两门助力;嫁妆也能硬撑了。

    乔二老爷心细如;早在沈琰、沈兄弟到京;听到这兄弟名字就觉得古怪;就悄悄叫人打听了兄弟两个的底细;即便不知他们是二房没上族谱的血脉;可也晓得他们就是松江人氏;心下就狐疑不定。

    等到沈瑞、沈珏兄弟陪着乔氏过来时;乔二老爷虽后来出去了;可还是叫人盯着客院那边。等到晚上回来;知晓乔三老爷只叫乔永德兄弟出来陪客;沈琰兄弟提也没提;乔二老爷就晓得这其中说头。

    他虽有些好奇;可也没有细究;却是悄悄吩咐妻子对于白氏母子敬而远之;无需亲近。

    对于丈夫的吩咐;乔二太太倒是没有多想。见过白氏一面;瞧她言行做派与自家小姑差不多;乔二太太心中就腻歪的不行;巴不得不去应酬。

    乔家人都以为沈琰这样仓促找宅子;如今既找到定会迫不及待地搬走。

    不想这回沈琰倒是不着急;拿了银子雇人将那边里外收拾了半月;处处齐全了;才别了乔三老爷一家;母子三人带了几个下人搬了过去……

第二百八十五章 较长絜短(二)(第二更)() 
在搬进新居之前;沈琰、沈兄弟俩也开始南城书院求学生涯。

    说起求学;也不算全对。因为听说南城书院有了功名的学生可以兼职做讲师或是带师弟上小课;沈琰就将自家兄弟俩报了名。

    讲师按照讲课多少;书院这里有银钱薪酬;带学弟的话;收入能更高;不过需要双向选择。师弟选择师兄;师兄也选择师弟。课业的内容;也可以双方协商议定。

    南城书院之所以能留住不少寒门出身的举人与秀才;继续在这边求学;全赖这条规定。

    沈琰本就担心坐吃山空;早已打算搬完家后就想法子看能不能有赚钱的门路;让手中的银钱动起来;如今晓得书院这里可以兼职自然欣喜不已。

    至于沈;对于兄长的决定毫无异议。

    他虽没有赚过银钱;可并非是不知世事的富贵少爷。要是沈琰这几年不出去寻活儿;兄弟俩都闭门读书;一家人早就饿死了。

    大哥能做的;他这个当弟弟的怎么就做不得?

    等到他们兄弟搬家时;沈琰、沈已经在南城书院半工半读有阵日子;师兄、师弟们对这兄弟两个也渐熟起来。

    少年举人、少年秀才到哪里能会被人看重;听了兄弟俩几堂大课后;就有几个出身富裕的士绅子弟;报名了兄弟俩的小课……

    尚书府这边;沈沧也好;沈瑞也好;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早已经沈琰兄弟抛之脑后。

    倒是沈三老爷;因晓得沈琰兄弟就在南城书院;有意无意的就想要多打听打听兄弟两个的消息;想要看看兄弟两个品性如何。

    兄长豁达;沈瑞这个侄儿虽有功名;可年纪稚嫩;人心莫测;沈三老爷虽接触的阴谋诡计少;可奈何书中常见。

    待晓得兄弟两个已经搬出乔家;且在南城书院也是半工半读;甚至为了给学弟多上“小课”;时而留宿城外;读书也勤勉;沈三老爷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假若没有祖辈恩怨;大家都是近支堂亲;除了自家人是最亲的血脉。

    假若沈琰兄弟的祖父是真正的庶支或外室子;那二房这边为了沈瑞、沈珏兄弟多一份助力;别说是答应他们兄弟归宗;就是提挈资助他们兄弟读书也是乐不得。

    可惜了。

    不管他们兄弟多优秀;同二房也终不是也不能做一路人了。

    不知是为沈琰兄弟出现的缘故;还是因沈沧这两年的身体状况;沈三老爷不能再跟以前似的只拘在壳子里;生出几分忧患之心。

    沈珏的日子;可是“水深火热”。

    他是真正的十四岁少年;哪里有沈瑞的自制力?即便按照沈瑞教导的给自己弄了个读书计划表;可还是得需要人看着;否则能偷懒就偷懒。

    刚好沈三老爷被沈琰兄弟刺激到了;打定主要好生“敦促”沈珏;就开始盯着沈珏功课。

    不管是沈沧夫妇;还是三太太;本都担心沈三老爷因备考伤神;对于他重捡书本之事都是心情复杂。能求功名固然是好事;可身体却是顶顶要紧。否则功名到手了;人没了;才是得不偿失。

    沈三老爷为了儿子奋起;大家不好泼冷水;只能叮嘱再叮嘱;关切再关切

    如今沈三老爷自愿接手沈珏的功课;却是大家都巴不得的。大家并不怕教导沈珏会耽搁沈三老爷用功;反而觉得算是调节;让沈三老爷“劳逸结合”。

    至于二太太乔氏;从客房搬回西院后就告了病;闭门不出。

    徐氏请了太医过来;问诊以后;倒不是急症;不过是阴虚、血气不足、心思过滤等弱症;便开了滋补的方子;人参、燕窝不断顿的滋补。

    能用银钱解决的从不是问题;虽说从根本说两家早已分家;没有长房继续供着二房的道理;可徐氏却不会为这几个银钱计较。

    不过乔氏依旧是迅地消瘦下去;茶不思饭不想;经常一顿饭一口也不动就撤了桌;精神也越来越不好。

    徐氏虽不喜乔氏;可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妯娌有个三长两短;就过去开解:“二婶是不是放心不下二叔那边?要是实在不放心;等来年二月天气暖和了;就叫二哥送你去南昌府。”

    乔氏闻言;先是眼睛一亮;随即不知想到什么;眼中光彩又慢慢地湮灭。

    她神色哀婉;拉着徐氏的胳膊;露出几分恳求道:“大嫂;我不去南昌府;我就留在京里……我……我只是太想珞哥了;日日夜夜的想;想的心都碎了。珞哥这辈子是看不着了;我能偶尔见见璐哥么?璐哥长得同珞哥小时一般无二;恁地惹人心疼。弟妹却防我同防贼;多看一眼都不能我只是想要多看看璐哥;解解心里的念想……”说到最后;已是泣不成声。

    乔氏虽不说实话;可徐氏做了三十多年的长嫂;怎么不晓得沈洲的脾气。多情是他;无情也是他。

    风花雪月抵不过财迷油盐;这夫妻两个早就从“相敬如宾”到“相敬如冰

    不过早年有珞哥在;两人又是表兄妹;二、三十年的夫妻情分;前人后依旧是恩爱夫妻模样。

    自打珞哥去世;乔氏癫狂;沈洲也彻底冷了脸;夫妻两个连面上情也淡了

    要是乔氏是个懂事的;用心笼络;夫妻感情未必不能回转;可乔氏这些年只长了岁数;说话行事越来越没无理可笑;这夫妻两个也难说到一块。

    要是乔氏提的是别的事;徐氏为了开解她;多半会成全;可听提及三太太与沈璐;徐氏不由皱眉。

    沈璐才多大点儿孩子;小孩子魂魄都不稳;最是需小心的时候。乔氏见了沈璐却跟老鼠见了蜜糖似的;搂在怀里就不撒手;嘴里神神叨叨;又哭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