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末逍遥游-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想出人头地啊,小李子,你说是不是?”

    “是啊,年轻人,谁也不想甘居人后,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李盛也是对钱胖子的话深有同感。

    钱胖子眼睛一亮,对于李盛更加多了几分敬佩,这小子总是能说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话来,既有道理,又很顺口。

    “李公子,你真不愧是读书人,说话就是有水平。好好干吧,或许有一天你也能当将军呢。”钱胖子拍了拍李盛的肩膀,他感觉这小子最近忽然有了些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气质。

    “这话可不能乱说,况且,在这个兵荒马乱的世道,城头变幻大王旗,当兵吃粮,那可是过的刀口舔血的日子,太危险了。”李盛这可是说的心里话,莫名其妙就来到了这个时代,他还想多活几年呢。

    以后的两天里,李盛感觉到了一些很明显的变化,众人看他的眼神都和以前不一样了,就连此前一向傲慢的牛队正见到他都不再像以前那么视若无睹了。

    李盛很享受这种受人尊敬的感觉,一次操练之后,他刚刚在一片树荫下歇息片刻,就看见不远处的刘校尉步履匆匆地向他走了过来。

    “李公子,刺史大人下令,让我们一起去白鹿洞书院一趟,立即出发,只是,我们不能穿戎装。在那里有许多读书人,我们要把忠于刺史大人的读书人留下来,现在,江州正是用人之际,你也是读书人,到时候,你可以说服那些读书人为刺史大人效力。”刘校尉说这些话的时候面无表情,他其实很不希望看到李盛出风头,现在,他已经对李盛有些忌惮了。

    李盛知道,刘校尉所说的刺史大人就是钟匡范,现在,众人对钟匡范的称谓也已经变了。

第16章 普天之下() 
李盛现在处于江州军营之中,必须服从命令,既然钟匡范一声令下,派他们去白鹿洞书院,他们就必须去。

    鼎鼎大名的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以及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齐名,被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大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曾经在那里隐居读书,李渤在闲暇之余驯养了一只白鹿,那头白鹿很通人性,被人称为“神鹿”。白鹿洞那里其实本来并没有洞,只是由于地势低凹,俯视如同有个洞一般,因此就被人称为“白鹿洞”。后来,李渤恰好做了江州刺史,又在白鹿洞广植花木,建了一些亭台楼阁。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南麓,那里距离江州城并不远,李盛在后世里曾经去过那里旅游,但他现在还是有些好奇,他很想看看,唐代那时的白鹿洞书院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李盛和刘校尉各骑一匹枣红马,一行五十人,一路挥鞭疾驰。众人虽然几乎人人佩带着一把横刀,但却都是身穿便装,他们也不想招摇过市。

    到了傍晚,晚霞满天之时,李盛和刘校尉一行人已经到达了庐山南麓。远远望去,高山、绿树,还有那弯弯曲曲的山路,似乎全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红色。

    虽然这时已经是盛夏,不过,庐山却是个闻名遐迩的避暑胜地,环境清幽,风景宜人,青山环抱,流水潺潺。白鹿洞书院傍山而建,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书院里风光如画,林木葱茏,绿草如茵,门前贯道溪上的拱桥和桥头矶上的小亭与青山碧水相映生辉。

    李盛不由得眼睛一亮,现在,这里还没有后世的春风楼、礼圣门和御书阁那些名胜古迹,在布局上显得欠缺些宏伟和完整,但是,这里景色的优美却是浑然天成,给他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白鹿洞座北朝南,青瓦粉墙,使这座庄严的书院又增添了几分清幽和肃穆。这里的确是一个曲径通幽之地,很适合莘莘学子们认真读书,不为外界所诱惑。

    李盛等人突然来访,而且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着实让那些读书人深感诧异。

    在一个书童的引路下,刘校尉和李盛来到了书院的花厅,这里很宽敞,虽然不算豪华,但看起来却很典雅。

    在花厅的主位上,坐着一位须发斑白的老先生,看样子至少有六十岁了,此人身材瘦削,但却精神矍铄,鹤发童颜,他头戴幞头,身穿圆领遥溃砼鄞笮洌褪前茁苟词樵捍词既死畈车乃镒樱樵豪锏亩潦槿硕汲坪羲疃粗鳌�

    在李洞主的身边,坐着一位三十多岁的文人,蓄着三绺清须,此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穿着一身白色的圆领右衽长袍,虽然也是文人打扮,但他的眉宇间却有一种英武之气,此人就是应邀从信州来白鹿洞书院讲学的王贞白。

    王贞白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早年也曾经在白鹿洞书院读书,后来,他在朝廷中担任过闲职,也曾经在边军中任职。多年后,由于他再也无法忍受那种尔虞我诈、贪污腐败的官场生活,辞官归隐,返回了故乡信州,一心从事教学工作。

    李洞主和王贞白冷冷地打量着李盛和刘校尉,刘校尉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了,他以前曾经陪同钟匡范来过书院里视察,他们对于刘校尉这个武人没什么好感,然而,李盛却是个陌生人,而且很像是读书人,反而让他们少了几分戒心。

    一个小书童殷勤地给李盛和刘校尉分别斟上了一杯凉茶,“咕咚咕咚……”刘校尉一仰脖,一杯凉茶便像饮牛一般下了肚。

    “好茶……果然是好茶啊……”李盛浅啜了两口,顿时眼睛一亮,微笑着赞不绝口,即便是以他那种现代人的口味来品尝,这杯茶水也确实是非同一般,比他来到大唐之后喝到的茶水都要好喝多了。

    “这当然是好茶了!这是庐山产的云雾茶,青翠多毫,茶色清亮,香爽持久,怡神解渴。”李洞主笑眯眯地看了看李盛,捋了捋长长的白胡子。

    刘校尉是行伍中人,习惯单刀直入,道:“李洞主,王先生,你们这白鹿书院,我也不是第一次来,我们这次来呢,就是想了解一下,你们书院的人,有多少人愿意为刺史大人效力,现如今,二公子已经正式就任江州刺史,在他的英明领导之下,江州必定会日益强盛起来,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你们应该……”

    刘校尉的话还没说完,王贞白就打断了他的话,道:“我只知道,江州也是大唐的江州,况且,书院里的人才都是属于全天下,岂能拘泥于江州一地?”

    刘校尉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一字字地说道:“王先生,你可别忘了,这里是江州的地盘,这里的所有人,都要服从江州刺史大人的命令。”

    “是吗?不过,老夫还听说过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是,你们这些行伍中人有谁把当今皇上放在眼里?且不说奸贼朱温弑杀了昭宗皇帝,又杀了他的九个儿子,就连你们的刺史也要让这里的读书人为他效忠,这是什么道理?”李洞主终于忍不住了,他质问刘校尉的话可谓是字字诛心。

    “你……”面对李洞主的质问,刘校尉怒从心起,但他一时间却无言以对,大唐是以孝治天下的王朝,从太宗皇帝开始,后来的许多任皇帝都对于孝道推崇备至,就连皇帝见了老人也要礼让三分,他一个小小的校尉,到了李洞主的地盘,还不敢过于放肆。

    李盛已经感觉到双方的分歧了,看样子,李洞主和王贞白都是那种典型的儒家,这种人,有着一身正气,心怀天下,愤世嫉俗,品格高尚,还是值得尊重的。

第17章 心怀家国() 
李盛不希望双方闹得越来越僵,语气诚恳地说道:“李洞主,王先生,现在的天下,不用晚辈说,你们也都很清楚,大唐早晚要被朱温篡位,如今,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这个世界上已经容不下一个安静的书院了,战火迟早也要蔓延到这里……可是,书院里的读书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到时候,他们何去何从?”

    刘校尉冷笑了一下,口无遮拦地附合道:“就是,刺史大人也是为你们考虑,你们也已经知道了,先王已经归天了,江州城里鱼龙混杂,刺史大人不希望看到有奸人混迹在书院这个高尚的胜地里,在这个节骨眼上,希望李洞主和王先生多多训导他们,让那些读书人都有个正确的立场,不要成为我们的敌人,免得我们将来刀兵相见……”

    “住口……你这是在威胁我们吗?”王贞白提高了嗓门,怒视着刘校尉。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刘校尉此刻根本没有耐心跟他们多费口舌,他的目光中已经充满了愤怒,他把茶杯重重地放在身边的桌子上,正要发作,李盛却对他使了个眼色。

    虽然李盛认为刘校尉的话很不中听,但他既然奉了钟匡范的命令来到这里,就要想方设法不辱使命,就算是此行达不到任何目的,他也想给对方留个好印象。

    李盛微笑着看了看李洞主和王贞白,道:“请恕晚辈直言,以晚辈看来,读书人应该以天下为己任,但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是不妥的,眼下,刺史大人求贤若渴,这才派我们来这里拜访李洞主,也希望书院的读书人能够为我们江州效力。学以致用,人尽其才,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不是?”

    王贞白听了李盛的话,不由得怔了一下,这小子所说的“人生价值”这个词让他感觉很突兀也很新鲜,也让他心中一动,想当年,他刚刚踏入仕途之时,也曾经踌躇满志,忧国忧民,他在边军效力之时也曾经心怀家国,一心想建功立业。

    后来,眼看着官场越来越黑暗腐败,大唐皇室被各大藩镇玩弄于股掌之中,各个军阀连年征战,不顾黎民百姓的死活,王贞白最终心灰意冷,愤然辞官归隐。此刻,王贞白禁不住扪心自问,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了吗?以后何去何从?

    想到这里,王贞白长叹一声,一首诗有感而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这首诗的名字叫做《白鹿洞》,就是他在这里读书期间所作的。

    “好一个‘一寸光阴一寸金’,真是千古绝句啊!”李盛拍手叫好,他没想到,这句在后世脍炙人口的名诗居然出自王贞白的嘴里,让他有些出乎意料的惊喜。

    刘校尉不屑地撇了撇嘴,脸上浮现出一丝冷笑,作为行伍中人,他对于文人之间的吟诗作画颇为反感,在他看来,王贞白就是无病呻吟,附庸风雅,而李盛分明就是在拍马屁,套近乎。

    “这是闲暇之余的拙作,见笑了,人生苦短,作为读书人,我们应该勤勉好学才是啊……”王贞白面带微笑地看了李盛一眼,对这个年轻人忽然油然而生一丝亲切感,看来,这个年轻人果真是有点才学,并不是一个胸无点墨的赳赳武夫。

    “是啊,晚辈深有同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李盛也笑了,随口就吟诵出南宋的著名民族英雄岳飞所作的“满江红”中的那个名句,这是在大唐,当然不会有人听说过这句词,恰好可以用来装一把。

    “说得好!李公子,想不到你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感悟,真是后生可畏啊!”王贞白惊喜地打量了一番李盛,仿佛刚刚认识他似的,这个年轻人着实令他吃惊。

    就连李洞主也是大吃一惊,目光定定地看着李盛,这小子居然出口成章,他的才华着实非同小可!他甚至忽然萌生了把这小子招来白鹿洞书院任教的想法。

    刘校尉不解地看了看李盛,这小子怎么就变得如此才华横溢了?就连王贞白这样的文人都对他赞不绝口。

    “看不出来啊,年轻人,你的文采很好,既然你这次光临我们白鹿洞书院,能否即兴赋诗一首?”王贞白充满期待地看着李盛,对于这个年轻人很感兴趣。

    李盛早就料到王贞白会让自己赋诗,心中念头一闪,忽然间想起了南宋大诗人陆游的那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旋即一脸正色地吟诵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好诗!好诗啊……”李洞主和王贞白几乎是异口同声地由衷赞叹,拍手叫好。

    “这四句诗,洋溢着一种豪迈大气的风格,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今适逢乱世,李公子,以你的文采,就连我们书院里都没有人可以与你相比,你能有这般为国效力的志向,更是难能可贵,年轻人,就应该心怀家国……以后,如果你能够成为一名将军,在那金戈铁马的生涯中,施展一番抱负也是人生乐事!”李洞主一边说,一边捋着胡须,用惊才艳艳的眼光欣赏地看着李盛。

    “李洞主所言极是啊……”李盛面带微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