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走过西藏-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碌牡谒募腿率雷鞔怪背氏郑刂恃Ъ颐巧拼蚩乜嵌ρУ慕鹪砍拙驮谇嗖馗咴S胫嘤Φ氖牵比澜缈晒┪幕死嘌Ъ颐强疾斓奶镆霸嚼丛缴伲嗣呛鋈环⑾至宋鞑卣饪榱衫奈幕死嘌У拇ε亍R匪萑死辔幕罚指慈死喙乓延泄亩嘀中翁奈幕J剑抢次鞑夭豢伞N擞腥死嘌Ъ颐窃ぱ裕赂鍪兰偷南匝Ы俏鞑匮贝�
我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中,感应了这种暗示的,我所能做的唯一工作,是将藏北的存在公之于世——为藏北拍部电影或电视。
“好!就叫《万里藏北》。”藏北的决策者们欣然采纳了这一建议,随口定了片名,略感不足地补充说,“岂止万里,我们那曲地区足有四十万平方公里呢!”
我们承担起了策划和编撰工作。由此我也能够于拉萨的工作之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七上藏北,几乎走遍了那曲地区广大地域中的主要地方。不仅寻找了拍摄内容和线索,也寻找到新的思想视野。
两年后,大型人文艺术影片《万里藏北》问世。
时间在行进,过去的岁月不知道流失到哪里去了。藏北依然藏北。本世纪初的斯文·赫定作为“藏北第一人”心满意足地永远归去,那之后众多的旅游者们比斯文·赫定更加来去匆匆。说到底,在这里谁也没能实现那个探险时代的那句名言:“来了,看见了,就征服了。”——不过来了一遭,看见了一点,谈什么征服。
斯文·赫定们的足迹被暴风雪扫平了大半个世纪之后,我也来了,也看见了——却被征服了。
有哪一个外来人不觉得在此地的感受与过往经验相左,从而对头脑中既成的观念思之再三呢?
现代人心智的杯子已经满溢,感觉也趋于饱和,要重新建构怎样的心态,方才能够领受和容纳这一方已远为陌生的时空呢?
此前很久,即使在拉萨谋事多年的很了不起的艺术家,也时常说藏北是文化的荒漠。我的藏北之行结束了这些想当然的说法。此后,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各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藏北,去接受和被接受。
而藏北之于我,不仅仅再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一种意味,一种境界。
第一章 西部开始的地方
——神山圣湖之尊:念青唐古拉与纳木措——破译六字真言——一扇向所有人都敞开的门——金山羊的叹息——魔国的土地和子民——即将消失的驮运路——
藏语称藏北高原为“羌塘”——北方平原。
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高原上的高原,藏北相对于邻近其它地区的显著特点是更加高拔、寒冷和平坦。它平均海拔五千米以上,阔达六十余万平方公里,按现今行政区划分,它涵括了几乎整个那曲地区和西藏阿里局部及青海部分藏区,地域之广相当于国内许多个省份和国际许多个小国家。那曲地区面积约四十万平方公里,其中约有十数万平方公里为无人区。
人们在记述藏北的时候,不约而同地要引用一首传之久远的羌塘古歌——
辽阔的羌塘草原呵,
在你不熟悉它的时候,
它是如此那般的荒凉,
当你熟悉了它的时候,
它就变成你可爱的家乡。
对于当地牧民来讲,藏北高原不仅是他们的生息之地,还是精神与情感的寄托之所,因为他们舍此无处可去——要是能离得开或许他们早就远走高飞了。但对于藏北之外的人来说,即使从这首古歌中,也不免感到辽远和迷茫,感到畏寒,感到这是一片自然与文化的荒漠。
那曲地区所在地的那曲镇,距拉萨三百四十公里,沿柏油路面的青藏公路西北行至羊八井拐弯北上。羊八井是举世皆知的地热田,那里海拔虽然高过四千米,但在冰雪环抱中仍然四季热气蒸腾。拉萨——羊八井,只九十公里,沿途景致已很可观。山脉岩层以它们缤纷的和狰狞的姿态显现出地壳挤压突起时的扭曲和断裂,穿行其中,油然生发一种回溯感,富有现代意味的拉萨远去了,从此时起,我们步入神话时代。
一过羊八井,就可以望见头戴冰雪冠冕的念青唐古拉大山脉了。伟岸的念青唐古拉是藏北高原的南方门户,西藏四大著名神山之一,雄踞藏北数以百计的保护神山之首。念青即藏语“大神”。与它素有夫妻美称的天湖——纳木措,是西藏第一大湖。人们无论走在藏北的什么地方,都可以听到有关念青唐古拉和纳木湖最古老的和最新鲜的传说。这一点很容易解释:神山圣湖都是有生命的,它们的故事当然应该继续:最早我听一位藏族小伙子说,在内地的西安、北京可以遥望念青唐古拉;前不久几位藏族老人纷纷告诉我,站在念青唐古拉峰顶,可以远眺峨嵋山、五台山——当然需要好眼力。
念青唐古拉就坐落在当雄草原上,莽莽苍苍一大片冰峰雪岭,说是有上百座峰峦。凡是沿青藏公路去拉萨的人都可以一睹尊容。主峰当拉山,海拔七千一百一十七米,在皑皑雪山丛中,最高峻的一座就是。那些来自青海、甘南的香客们,搭上敞篷汽车从北方一路驶来,只要一眼望见这座神山,便急忙跳下车,一步一长叩地接近它。
据传说和史料载,念青唐古拉山神又名唐拉雅秀,或雅秀念,他统领横贯藏北的数以百里计的唐古拉山脉,是世间护法神中最重要的一位。他原是西藏土著神灵,后来被莲花生大师收服为佛教护法神,同时他还被称作“十八掌雹神”之一,被称作财宝守护神;另有一说为吐蕃著名赞普赤松德赞的体神,拉萨布达拉宫所在地的红山的保护神以及卫藏四如'注'的地方保护神,等等。总之,念青唐古拉山神是藏地尽人皆知的具大法力的神灵。
念青唐古拉山神是一副穿白衣,戴白巾,骑白马的英武模样。为免除对教法的威胁,他时常匆匆行进于世界八方,率领着他们的三百六十名随从(亦即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三百六十座山峰)。他还有另外几种化身,其中呈现怒相神面目时,他的表情不仅严厉深沉,还佩铁剑,挽弓箭,穿玉销甲,缠黑熊皮。
纳木湖意即“天湖”,湖面海拔四千七百一十八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它的明净与辽阔,无愧于天湖美称。然而,它的色彩多变却是蓝天所远不及的。时而碧蓝,时而苍翠,时而蓝绿相间,时而暗灰如晦。它还有个蒙语名字叫“腾格里海”;又听人说它实际上是个内陆海,有受制于月亮而潮涨潮落的现象。作为有生命的神湖,它的属相是羊。每逢羊年,神湖开放的盛大节日,西藏内外成千上万的香客潮涌而来。转山转湖,烧香礼拜。一千九百二十平方公里的纳木湖,绕湖一周,徒步行走需要十多天,赶着驮行李的牦牛要走一个月。我在班戈县听一位当年的湖畔牧民德吉朋措说,他六十多岁的祖母,磕等身长头转湖,一圈,历时三个月。
这一对神山圣湖不仅外貌雍容华贵,传说还施予它们无上的财产和权力。它们是神界贵族。湖畔草原是它们的牧场,四周山族是它们的佣人。那些佣人山司放马、放牛、牧山羊、绵羊,以及喂狗的、磨糌粑的,各负其责。民间传说中的念青唐古拉大神的形象令人感到亲切,充满人欲人情,由于它的狭隘与善妒,就愈发可爱了。念青唐古拉身旁有一座低垂着脑袋的山,那是他的儿子,因为一个劲儿地猛长,念青唐古拉说,你比我高了可不行,一个巴掌过去,作为儿子的那山就再也抬不起头来了。
念青唐古拉至少还有另外两位夫人,一个是羊八井的白孜山,一个是尼木县玛尔姜乡的其姆岗嘎山。可是当纳木湖与波吉山偷情,并生了一个私生子之后,妒忌的念青唐古拉一怒之下砍断了波吉山双腿。波吉山这个巨人永远没能再站起来,至今它还躺在班戈县西南的草原上。它的断腿再不能愈合,断裂处成为山谷,是去日喀则进行盐粮交换的驮队必经之地。事后念青唐古拉海之莫及,便为波吉山供上一百座宝塔、一百眼泉水赂罪。现在那一带还可以看见名为“江朗却加”的一百座上堆。念青唐古拉另有一些霸道行为后文中还将提到。
后来我在比如县等地,听说了念青唐古拉大神最近举行的一项活动,说是藏北所有的具有生命的神山都聚集在念青唐古拉那里开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目前宗教政策开放了,百姓们恢复了朝山活动,很好;但经济政策开放了,很不好;百姓们在山上挖虫草、挖贝母赚钱,可是虫草是山神的肠子,贝母是山神的心脏啊!众神山很生气,说要惩罚百姓。
我在纳木湖畔逗留的时间很短,没能到达彼岸与山相连的扎西多半岛。那半岛地貌奇特,兀立着溶蚀浪蚀岩柱和穿洞;没能登上湖心那两个名为期多、良多的鸟岛;无从验证有关潮涨潮落的说法。更无法按照佛教徒说法绕湖一周:拉日恰地方是湖的头,果热协波是湖的脚;转到江旁垂果坚地方,要洗头、洗脸、喝神水;转到嘎日拉木冬地方,要堆石子、献哈达;某处有座石头门,杀生者罪孽深重的通不过,罪孽轻的挤进去了也要受惩罚;某处石头能治胃病,某处山洞曾有过某喇嘛修行;没能一走众山神们放牧神马、神牛、神羊的湖畔草滩牧场……
纳木湖碧波涟涟,一个永远风平浪静的海洋。还是在多年前的一个夏日里,我曾乘坐捕鱼者的小船滑行在水面,探身将手长时间地浸入清亮亮的水中。置身于雪山蓝湖间的享受,至今犹不能忘怀。内地都市,人海车潮,拥挤喧嚣,钢筋水泥的方匣子把人们叠罗得离大地越发远了,没有一个人迹罕到的角落,遇到伤心的事儿想要嚎啕一场都没个去处。遥相比较,这里的寂静与辽阔真是太奢侈了。现代人的心灵深处,应该常泊这一片宁静之海。
念青唐古拉和纳木湖提供了大自然所能体现的无懈可击的最完美的境界。
纳木湖畔玛尼堆遍布。由于年深月久,一座座玛尼堆渐渐连接起来,成为一堵堵长达上百米、大半人高的玛尼墙。玛尼堆名为“多崩”——“十万经石”之意。信徒们每逢玛尼堆必丢一颗石子,丢一颗石子就等于念诵了一遍经文;玛尼堆上悬挂着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的布块,经幡随风摆动,每摆动一次就是向上天传送一遍经文。玛尼堆年复一年地增高,经幡一年几度地更新。经幡上印的、经板上刻的、转经筒里藏的、香客口中念的,都是那常读常新的著名的六字真言,音译为“嗡玛尼呗咪眸”。
在西藏,六字真言随处可见,充耳可闻。古往今来绝少受过正规教育的牧人们,难以理喻佛教经典中所集革的高深的东方精神与哲理,难以理喻何为小乘佛经的三科五阴论、四谛论、十二因缘论以及大乘般若学的缘起论、本无论、“般若沤和拘舍罗”……佛教教义最深入人心的只是大大简化了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而人们又把今生来世一切祈愿浓缩为那六个音节,但那些口诵六字真言十万遍百万遍的忠实信徒,至死也未见得弄清楚它的真切含义。它是造成雪域高原神秘宗教氛围的最强烈的因素之一。代复一代不歇的吟咏,令人感到六字真言所蕴含的,犹如历尽沧桑者的一声叹息,那叹息里纵情流淌着万千难言之隐;又犹如牧场上一首无字歌,只字不现而容纳了古往今来人类生活的一切:生生死死、苦辣酸甜。短短的音节中囊括了三千大世界。
我也长久地感到了迷惑,多年来想刨根究底,多方求教而未得,便把这惶惑写进诗里:“费解的只是六字真言/疑为天外来客所遗/至今犹是无底之谜。”
我所询问过的佛教徒和宗教上层人士,要么茫然不知,要么含笑无语,要么搬出宗教词典作更加费解的解释——六字真言:藏传佛教名词。据说是佛教秘密莲花部之“根本真言”。“嗡”,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认为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玛尼”,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呗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暇;僻“,表示”金刚部心“,祈愿成就的意思,意谓必须依赖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党“,成就一切,普渡众生,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
短短一个音节,竟包容了佛部心、宝部心、莲花部心及金刚部心,未免繁琐。前不久一位画家朋友向我转达了藏学家最新研究成果,他说六字真言意译为:“啊!愿我功德圆满,与佛融合,阿门!”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