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根据《大众晚报》1947年7月30日的资料,在不同的年代一百元法币能够买到:    
    1937年两头大牛,1938年一头大牛一头小牛,    
    1939年一头大牛,1940年一头小牛,    
    1941年一头猪,1942年一条火腿,    
    1943年一只母鸡,1944年半只母鸡,    
    1945年一条鱼,1946年一个蛋,    
    1947年一只煤球或三分之一根油条,    
    1948年4粒大米。    
    (引自《当代中国的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第9…10页、又引自《通货膨胀简论》参看《中国物价史》第432页)    
    随着打内战庞大军费开支造成的财政困境,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1947年底,物价上涨速度为法币通货膨胀速度的3。5倍,1948年8月增大到10倍。    
    法币在市面上的流通量,从1945年8月的5千多亿元。猛升到1947年11月的34万亿元,再猛升到1948年6月的250万亿元;在接下来的一个半月里,更猛增到604万亿元,为抗战前的47万倍。这时甚至出现了5百万元票面的大钞。由此物价暴涨,达到抗战初期的493倍。在上海,1948年6月吃一块大饼要3万元。甚至乞丐也不愿收千元以下的法币。    
    当时的物价,据有人日记,1948年余金圆券发行前夕的8月13日,在上海理发一次为240万元,购茶叶一斤约80万元,买毛巾袋一件,120万元。    
    不仅在黑市,而且在许多商业交易中,外币(主要是美金)、银圆、银辅币(银角子)取代法币的地位公开或半公开流通。国民政府发行的公债库券也以美金为还本付息的标准。    
    这就带来了1947…48年间黄金、美钞、物价轮番狂涨的可怕局面。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承认“物价狂涨已推翻了社会秩序和政治信心”,法币不可避免最后崩溃。    
    按法币计算的最低生活费    
    1946年    
    1946年2月20日国民党控制的报纸《前线日报》发表了一篇报道,根据社会调查的结果,认为当时上海等城市一个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为法币15万6千元(购买力大约合抗战前法币50元,或者今日人民币1千5百元)。    
    当时计算出这个“最低生活费15万6千元的根据是:每月一个五口之家,需要消耗大米1石2斗价2万元,煤球4担2万元,柴1担3千元,油10市斤5千元,蔬菜和副食品每天1千5百元、每月4万5千元,车力(交通费)每月3万3千元,共计法币15万6千元。    
    因此1946年初,法币100元约合今日人民币1元。    
    此后通货膨胀加剧,法币继续贬值。    
    1946年夏季大米涨到每石4.27万元(法币),合每市斤267元;黄豆每市斤2百多元,豆油每市斤8百多元,菜油每市斤7百元;猪肉每市斤1千3百元,白糖每市斤1千1百元,酱油每市斤362元,食盐每市斤160元;豆腐每(4块)71元;白酒每市斤8百元,黄酒每市斤4百多元;士林布匹每市尺1千1百元,龙头细布每市尺7百多元;上海等城市一个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约为法币30万元。    
    因此1946年夏季法币200元约合今日人民币1元。    
    法币不断贬值,在金融市场上已经丧失信誉,大笔交易通常采用“黄白绿”即金条、银洋、美钞(黄的是金、白的是银、绿色的是美元钞票)。一根金条为十两,一两黄金相当于大约一百银圆;一块银圆的购买力大约合今人民币30元。    
    也就是说,一根金条的价值大约合今人民币3万元。    
    1947年    
    1947年夏季大米涨价到每石36.9万元(法币),合每市斤2千3百元;黄豆也是每市斤2千3百元,豆油每市斤9千多元,菜油每市斤8千元;猪肉每市斤9千5百元,白糖每市斤6千3百元,酱油每市斤2千8百元,食盐每市斤1千3百元;豆腐每(4块)6千元;白酒每市斤7千9百元,黄酒每市斤4千元;士林布每尺9千9百元,龙头细布每尺6千6百元;都飞涨到前一年夏季的9-10倍;上海等城市一个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约为法币270—300万元。    
    因此1947年夏季法币1800-2000元的购买力,约合今日人民币1元。    
    1948年    
    物价继续大幅度飞涨。1948上半年大米售价平均每石1445万元(法币),合每市斤9万元;黄豆每市斤9万元,豆油每市斤44万元,菜油每市斤36万元;猪肉每市斤35万元,白糖每市斤23万元,酱油每市斤13万元,食盐每市斤7万元;豆腐每(4块)3万元;  白酒每市斤25万元,黄酒每市斤13万元;士林布匹每尺18.5万元,龙头细布每尺28万元;      
    由此可见,1948年1-8月之间,法币又大为贬值,5-6万元才合今日人民币1元。    
    国民政府的财政陷入绝境    
    1948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公教人员待遇调整办法。按照三个月调整一次的“生活指数”发薪,如1948年1—3月份的生活指数达11万5千倍,薪金最高的教授实领薪金1千万余元,只够买五袋(220斤)面粉。从4月起,虽然月月“调整”生活指数,实际收入还是直线下降。    
    特别在1948年1月后,政府取消公教人员配售面粉办法,同时滥发十万元票额的大钞票,人民生活更陷于绝境。1948年4月,低级职工的薪金在100—380万元之间,而照当时物价,一天买两斤玉米面(每斤23000元),一月就得138万元。即使这些微薄薪金,还不能保证按时发给而经常拖欠。工友们在此极度贫困和饥寒交迫的窘境中,联合声明:“现在百物飞腾米珠薪桂之际,每月所入甚微,无法维持生活,况家有老少数口难得一饱。又值严冬季节,身上无衣,腹内无食,勤务甚虞……”迫切要求提高待遇。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五部分40年代后期的学校生活(1)

    (十六)40年代后期的学校生活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教育事业一度得到复苏和发展:1945 年度,国内高校有 141 所,学生有 83,496 人(其中女生比例为 19 %);1947 年度,高校增加到 207 所,学生增加到 154,612 人(其中女生比例为 18 %);短短两年之间,大学生人数增加了85 %!然而接连的内战烽火和法西斯一党专政的腐朽没落,又给予我国教育事业极其严重的打击。    
    1945年8月以后几年间我国各大学师生的经济生活状况,可以举北平、天津、南京、上海等地为例。    
    上海学生眼中的经济危机    
    1946年初,上海在通货膨胀冲击下,学费猛涨数倍,致使大批学生面临失学威胁。    
    由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等二十多所院校发起,上海市学生助学联合会(简称助学联)于1月26日成立,公开领导全市助学运动。聘请知名人士马叙伦、周建人、许广平、沈钧儒、黄炎培、沙千里等为顾问。多达98所大、中学校参加。2月1日,在《大公报》上刊载启事,宣布开展助学。2月5、6两日全市义卖助学章,预定募集5,000万元。两万多大、中学生组成三千多个征募小队,二百多个宣传小队,活跃在大街小巷。经过几天努力,征募款项超过预定目标,达到8;389万元,可解决三千余名学生的学费问题。募得捐款后,当局企图由官办的教育贷金委员会分配助学金,助学联表示婉言拒绝。接着,大批热心助学的学生遭无故开除,仅大同附中一次就开除130名。    
    学生和家长们分别组织上海市无故被开除学生后援会和家长联合会,奔走呼吁,迫使各校校方收回了成命。1946年3月16日,助学联召开了有五千余人出席的庆功联欢会。    
    1947年上海小报上刊登一篇中学生的短文“从咸鸭蛋看物价飞涨”,摘录如下——    
    弄堂口有个专卖咸鸭蛋的摊主,一清早便把摊子摆端正了,5个蛋一叠,四横一直,结顶那个直立得笔挺。每一蛋壳上用蓝墨水写着售价300元或400元,虽未挂金字招牌,当然是不二价的。家母清早总得去买来供我佐饭。前天蛋壳上分明300元,昨天已改400元,今天买来的那个蛋,隐约有300、400、500三种码子。但较深一层的蓝墨水字样是500元。家母当然是花500元买来的。因此知道市价的飞涨,一个咸鸭蛋每天升价100元。    
    (引自《当代中国的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第9-10页、又引自《通货膨胀简论》参看《中国物价史》第432页。)    
    随着打内战庞大军费开支造成的财政困境,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1947年底,物价上涨速度为法币通货膨胀速度的3。5倍,1948年8月增大到10倍。    
    法币在市面上的流通量,从1945年8月的5千2百亿元,猛升到1947年11月的34万亿元,再猛升到1948年6月的250万亿元;在接下来的一个半月里,更猛增到604万亿元,为抗战前的47万倍。这时甚至出现了5百万元票面的大钞。    
    由此物价暴涨,达到抗战初期的493万倍。    
    在上海,吃一块大饼要3万元。甚至乞丐也不愿收千元以下的法币。    
    不仅在黑市,而且在许多商业交易中,外币(主要是美金)、银圆、银辅币(银角子)取代法币的地位公开或半公开流通。国民政府发行的公债库券也以美金为还本付息的标准。    
    这就带来了1947-1948年间黄金、美钞、物价轮番狂涨的可怕局面。    
    政府不得不承认“物价狂涨已推翻了社会秩序和政治信心”,法币不可避免最后崩溃。    
    校园生活饥寒交迫    
    国民党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远远低于通货膨胀的速度。    
    平津地区公费学生的生活标准急剧下降。1946年12月全公费学生每人每月51640元,其中主食费占3864元,当时可买一袋(44斤)面粉还有余,生活尚可敷衍过去。到1947年5月,公费每人每月虽增加到12万4千元,而当月中旬,每袋面粉价格已上涨到14万5千元,全部公费尚不够买一袋面粉,这样的日子在校园里怎么维持呢?    
    广大学生的伙食标准降为“每月中等熟米二市斗三升(约合36斤)或中等面粉46斤”,遭受着饥饿、贫病和失学、失业的威胁。    
    教员经济生活也急剧下降。以清华大学为例:当时薪水最高的教授,1946年12月底可以领取薪金83万元,够买23袋面粉 (标准每袋44斤) 还有余,生活比战时要好。但因物价陡涨,到1947年5月,一个教授的月薪不够买10袋 (440斤) 面粉。到1947年底10万元法币大钞出笼后,物价更加脱缰之马,教授薪金虽涨到1000余万元,却不够买5袋面粉 (参看《清华大学校史稿》,第440443页)教授生活尚且如此,助教的生活更不堪设想。    
    国民政府崩溃前夕的1948年4月,北京大学考古专家裴文中教授作了一个生动的比较:    
    我的资格是留学的博士,又继续研究工作有20年之久。我现在每月所得是892万元,折合廿六年 (1937) 的法币,只有22元6毛;折合白面粉,只有4袋多,相当于战前一个门房。以我现在收入,按照国家银行放款利息计算,国家只要有3千多万元放在库里,所得利息就可以长期供养开支我的薪俸……。也就是说国家只要有3千多万元就可以买我这一个人为他工作到死!3千多万元,折合实物,大约等于一辆三轮车,等于一匹马,等于18袋面粉!(据裴文中《生活安定与学术研究》,原载《风暴四月》1948年4月5日,转引自北京大学校史)第443页)    
    学校经费无着落,在职教师生活清苦,该聘请的教员无法落实。加上通货膨胀,可谓雪上加霜。当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在记者招待会上也抱怨“教授们吃不饱,生活不安定,一切空谈都是白费”!1947年9月21日,胡适校长致电教育部,说平津物价高昂,教员生活清苦,“请求发给实物;如不能配给实物,请按实际物价,提高实物差额金标准”。 9月23日他在日记中叹息道:    
    北大开教授会,到了教授约百人。我作了二个半钟头的主席。回家心里颇悲观,这样的校长真不值得做!大家谈的想的都是吃饭! 向达先生说的更使我生气。他说:我今天愁的是明天的生活,那有工夫去想十年二十年的计划? 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这些人都死完了!    
    40年代后期,国内局势十分动荡,北大处在风雨飘遥之中。1946年12月24日,北大女生沈崇被两名美国士兵强奸,案情在报上披露后,群情激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