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年砍柴个人文集-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起自己年轻时的端午节,那种“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英姿勃发。

  村庄已经老去,江河已经老去,注定只能装载青春激情和年少美梦的龙舟自然也已经老去。

  没有龙舟的故乡便是无梦的故乡。她远在北国的游子,今夜,依然无梦。

  其实,从十四年那个夏天离开故乡开始,我已无梦。十四年前的端午节,是这些年来我在故乡过的最后一个端午节。资江两岸,竟然是少有的沉寂,没有锣鼓,没有喧闹,没有鞭炮,当然也没有龙舟。年轻人的心,都已经飞得很远很远,谁还有心思去划龙舟?而我正在准备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高考。

  没有龙舟的那个端午节,楚地的人们,却没有忘记屈大夫所作的《招魂》,“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

  《招魂》一曲唱千年,长使英雄泪满巾。

  不久,幸运的我离开了故园,负笈北上,从此便漂流在北方。端午节离我越来越遥远,江中龙舟竞进,江岸美女如云,都已是天宝旧事。

  陈与义词中写道“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而我,尽管 “此身虽在堪惊”,可是 “十余年来无一梦。” 

  癸未年端午节之夜

  好书尽在cmfu





  情感类 看电影

  (起8R点8R中8R文8R网更新时间:2004…3…21 18:53:00  本章字数:2601)

  看电影似乎离我现在的生活很遥远,但这三个字却能引出我许多温馨的回忆。

  童年时,电影为我这个长在四壁青山中的孩子混沌的生活打开一扇窗口,洒下一缕阳光,使我觉得外面的世界是美好的,使幼小的心充满对文明、繁华的渴望。

  电影留给我的第一次记忆却是“恐怖”的。大概是5岁左右,当时我的爷爷身体还好,带着我去看露天电影,自然看不懂内容,只记得一个人从远处向自己走来,越来越大,好像来抓自己似的,便大声对爷爷说:“快跑,那人来抓我们了。”逐渐长大的我非常喜欢这种“恐怖”游戏。那时的农村,难得有一次电影。乡里的放映队轮流到各村放映,每一个月都难轮到我们村一次。

  电影在大队小学的操场上放映,幕布架在两棵大樟树下。放映前的个把小时,孩子们就早早搬来板凳,占据有力地势。为了争夺“阵地”,打架总是难免的。后来的常常站在最后面的条登上,两个小时看来不觉疲倦。放电影的两个乡文化站的小伙子,在我们眼里,俨然是时髦的代名词,戴着军帽,衬衫和牙齿都非常白,有点不爱理人的傲气,村里的大姑娘没少给他们暗送秋波。放的片子,都是城里淘汰的、老掉牙的,如《海霞》、《闪闪的红星》以及三战(地雷站、地道站、南征北战)之类的电影。若干年后,在家偶尔看到中央电视台6频道放映78年以后一些国产名片时,如《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大桥下面》等等,妻子非常自豪的回忆起她在父母的带领下,去他们那个大军工厂电影院看这些片子的往事,在我这个乡下人的面前,不由得露出领导阶级的优越感,令我有些酸酸的感觉。

  只要附近的村有电影,我们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肯定结伴前去。夏天的山路,走起来很惬意,打着赤脚,一溜小跑。其实还是那几部片子,但百看不厌。同样是《地雷战》,好像在东村看和在西村看的乐趣是不一样的。看完电影后,天已经乌黑了,我们把干枯的苎麻杆点燃,一路高歌,快快乐乐回家。只要看到外面的火光,听到外面的喧闹,妈妈就会把门打开,她知道,我们兄弟看电影回来了。

  爷爷在我12岁时去世的,对他去世的记忆,也是和电影连在一起的。当时爷爷病了已经好久了,正好村里的一位叔叔生了个男孩。为了庆贺,请了电影队来放电影,我记得放的是赵丽蓉演的评剧《花为媒》,电影演到一半时,姐姐来找我和弟弟,说爷爷不行了。然后我们飞快地跑到爷爷床前,为他送终。去年我回家时,看到那个放电影庆贺出生的孩子,已经是一个高大英俊的小伙,从广东打工回来,恭恭敬敬地叫我“哥哥”。一刹那我便有种岁月流逝的沧桑感。

  读中学后,看的电影就很少了。一是因为在镇上读书,看电影得买票,二是因为功课紧张。我只记得看《红高粱》时,是一个人去的,那种强烈的色彩、动感的电影语言,震撼了我。电影放完后,我走出影院,听到河对面喧闹,那边村庄有人家失火了。

  高考前最后一场电影,是和少年青涩而有些甜蜜的、萌动的少年情感连在一起。我们都心无旁鹜准备高考。一个春天的夜晚,班上一个女孩邀请我去看电影。这个女孩有些波西米亚气质,喜欢不拘小节、特立独行。但是我觉察到她喜欢我,而我当时想的就是远远地离开故乡,去另外一个陌生的而充满诱惑的地方。那天看的电影是美国黑白片《鸳梦重温》,电影散后,我们走在县城街道上,路灯昏黄,法国梧桐的树叶在灯光下影影绰绰。突然下起小雨,她一把拉住我的手,我没有勇气、也许根本就不想松开。两人快到校门口时,被同班一些男孩看到了,他们在背后大声地唱当时很流行的、陈汝佳的歌:“夕阳下我们手牵手,黄昏中我们在走”,并伴以尖利的口哨声。几年过去后,起哄的人中间,有一个却成了这女孩的丈夫。我们再见面时,这女孩已经是一位非常现实的母亲,提起那天看电影的场景,她笑笑说:“记不得了,谁有你这样的记忆力。”

  大学时,看电影自然离不开青春的梦想和爱情的苦乐。进校看的第一部片子是著名的《罗马假日》,纯洁美丽、有着东方女孩气质的奥黛丽。赫本在我心中,就是天使的化身,当时想,如果我有一个这样的女友,死也值得。大学毕业前还重看了这部影片。赫本差不多是一个世纪来全世界男人的梦中情人,前不久一个网站评出影响中国的十大影片和女主人公,《罗马假日》和赫本名列榜首。我信这种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曾和一个东北女孩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她美丽而任性,我们一起看电影的次数非常有限。记得我们第一次相偎相依去看电影,放的是根据《死水微澜》改编的《狂》,许晴主演。当时的许晴刚出江湖,年轻美丽、浑身有着青春的野性,远比《笑傲江湖》的任盈盈可爱。也许是因为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情节暗合当时的心境。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真的有些迷狂了。

  大四快毕业时,交了一个小师妹,是个藏族姑娘,她对我很好,但后来我辜负了她。我们一起看过许多电影,最后一场电影是在校外的兰后剧院看的。放的是山口百惠主演的《绝唱》,日本电影的哀怨、忧郁情调影响了我们,电影散后,两人回学校的路上,久久不语。藏族人的宿命感很强,她后来告诉我当时她有种不好的兆头。真是一戏成谶,最终我们劳燕分飞。

  工作以后,我几乎没有正经去剧院看过电影,顶多在街上买些盗版VCD盘,窝在家里看。

  前不久,那个一起看《狂》的女孩来京出差。十年如梦,欲说还休。两人吃完饭,再到酒吧里喝了许多酒。我们和酒吧里那些新生代格格不入,两人出来,走到街头。默默地走着,也许是往事在脚步声中浮出来了,两人自然地拉着手,一阵风过,寒意袭人,拥抱也便成为自然的事。看着怀中的她,眉宇嘴角之间,分明已有岁月的痕迹。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年华逝去,我空有一身疲倦。”

  海子的这两句诗,正是我当时心态的写照。在意醉情迷之际,她轻轻地离开我的怀抱,问“咱们去看通宵电影吧,哪儿有通宵电影?”

  说真的,在京十年,真的不知道北京哪儿有通宵电影,看通宵电影,好像只是我们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爱好。现在有酒吧、有网吧,有多少人去看通宵电影呢?问过好几个出租司机,他们也不知道哪儿放通宵电影,我只好把略带遗憾的她送回宾馆。但即使两人坐到一起看通宵电影,又能怎样呢?毕竟我们都不是当年一起去看电影的男孩女孩了。

  是呀,看电影好像只是回忆中的故事,离我已经太遥远。生活,已经被无聊的琐事、盗版的VCD淹没了。

  2002年11月1日

  好书尽在cmfu





  闲闲书话 婚姻常态,本是甘苦交织——读无聊斋主人《甜酒·苦酒》想到的

  (起3H点3H中3H文3H网更新时间:2004…3…21 18:56:00  本章字数:3236)

  无聊兄《甜酒·苦酒》一文引文准确详细,见解精到。但对于文中一些说法,我认为值得商榷。

  沈从文在中国公学教书时,追求出身名门的张兆和,(张兆和是淮军名将,曾任两广总督张树声之后,其父张吉友颇有文名。张允和《张家旧事》中有详细介绍)。这段文坛佳话知者甚多,没有太大的出入。沈从文那种乡下人自卑而敏感的性格,少年时就形成了。这大概是他行武数年,而能成为伟大文学家的原因之一。沈从文少年时随军驻扎在辰州,因为爱上当地一个女孩,自家卖老屋的1500快大洋被女孩的弟弟骗去。

  沈从文后来回忆道:“我有点明白,我这乡下人吃了亏。我为那一笔巨款数目十分着骇,每天想办法处置,却想不出比逃走更好的办法。”“为这件事请我母亲哭了半年。这老年人不是不原谅我的荒唐,因我不可靠用去了这笔钱而流泪;却只为的是我这种乡下人的气质,到任何处总免不了吃亏,而想来十分伤心。”①因为这个原因,他也像鲁迅一样,“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找别样的人们。”②

  尽管在中国公学任教的沈从文,其学识眼界已非当年那个乡下小兵可比,而美丽的张家三小姐,更非辰州城那个小姑娘能比。在张兆和面前,沈从文的自卑是自然的。

  苦苦追求而得来的爱情,尽管他们结婚初期,伉俪情感甚笃。但乡下人心中的自卑不是简单能去掉的,哪怕他已名满天下。无聊兄文中提到,“看来,虽然张兆和为沈从文的真情所感动,嫁给了他,但并不是特别爱他,或者说,感情中较少有爱的激情,主要是相处日久而产生的亲情,而沈从文显然不满足于这种平淡的亲情。在潜意识中,沈从文也许有某种自卑心理:从外表、气质以及出身来看,张兆和无疑都要远远强于他这个“乡下人”,而这种自卑心理又导致他在感情上的惶惑、疑虑。”

  “沈从文也许有某种自卑心理,”此言中肯,但反过来就断言张兆和“但并不是特别爱他。”窃以为有些武断。从无聊兄引用的张给沈的信中,实际上也说明张的对沈的感情热烈真挚。

  至于后来生活中出现的不和谐东西,我更愿意看成女人和男人对感情的不同态度。诚如无聊兄所言,作为一个作家,一个赤子,沈从文确实在生活上是低能儿,考虑的不是柴米油盐的问题,对感情的要求更高。而一个妻子,一个两个孩子的母亲,就不一样了。她首先是个家庭主妇,她想到的首先自然就是这个家。而沈从文花钱从来不考虑,没计划,当然会和妻子产生矛盾。任何一个家庭,在这方面是很容易产生矛盾的。张充和回忆抗战胜利后,回北平后,沈从文和朱光潜相约“骗”老婆,一起去买古董的事。张充和准备和靳以准备看电影时,他为了救别人的急,而自己兜里无钱,竟然把小姨子的看电影的钱借过去给别人。这样的性格,在朋友里面受欢迎,但我想大多数老婆不喜欢。③

  至于说是否有第三者出现,影响两人感情。我想这方面原因不大,两人一生基本是相濡以沫,像沈从文这样诗人气质的作家,偶尔心中对异性出现点火花,也属正常。如凌宇曾经问过沈从文:“外面传闻的你与丁玲同居,究竟有无其事?”而张兆和在一边鼓励“有什么就说什么,我看没多大关系。”沈从文大喊冤枉。当凌宇问到:“您在《水云》中多次提及‘偶然’引起你情感发炎,而且明确说这‘偶然’的名字叫‘女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张兆和先生笑了:“老先生自己说。”,而沈从文不作声,有些不好意思。④从此段可看出,沈的‘感情发炎’是事实,而引起他和张兆和感情多大的危机则未必。妻子吃点醋是肯定的,但张兆和基于他对沈的了解,对自己的信心,对沈这点发炎还是不特别当回事。所以“笑了”,日后作为取笑老伴的谈资。在那一代文人中间,互相对情感的处理比较理智的例子很多。如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情感纠葛,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