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十年砍柴个人文集-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晡磕罨苹ǜ诹沂慷鞯恼饬绞灼呗桑肫鹉瓿醭倒以聪厥保拊等グ葳怂谓倘实墓示樱皇窃谛闹形家恢恪M腹�91年的风雨苍黄,那一代人的浩然之气,奇绝血性、牺牲精神,今天有没有流风余韵呢?
那是一个冬日,地处江南的桃源还是满眼翠色,我们几个人到了桃源县城后,有人非得去桃花源公园里面转一圈。这公园无非有修篁数杆,碧水几处,再栽上一些桃树,后人穿凿,搞这么个东西出来,就是想要人相信,这是陶渊明笔下的避秦之处。
桃花源究竟是不是这个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地方,诞生了为宪政献身的宋教仁,和领导武昌起义的蒋翊武。
宋教仁,自号渔父,显然有纪念自己故乡桃源的意思。(发现桃花源的就是“捕鱼为业”的武陵人)但是,在那个年代,宋教仁等对国家、民族负有强烈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从来就没有想到要避世,而是舍弃优裕的个人生活,把自己投到洪流与炼狱中去。
投身辛亥革命的知识分子,大多出生富裕或殷实的家庭,有过留洋的背景。他们回国后,如果和当政者合作,谋一个好的职位不成问题,娶几房姨太太,过着优哉悠哉的日子,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黄兴、宋教仁、蔡锷这些两湖精英,当年就是张之洞等人搞洋务运动,想为大清朝培养接班人,而送出国外留学的。可是历史总是这样,接班人变成了掘墓人。这些人回国后,一再举事,一再流血。从浏阳、醴陵、萍乡,到钦州,到黄花岗,多少民族精英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本来可以成为优秀的法官、律师、杰出的科学家、医生、工程师或者学者。但是在为民众争权利面前,他们不惜自己年轻的生命。尽管他们为之献身的大多数百姓表现为不理解和冷漠,但先行者们总是能在寂寞中奋斗。
林觉民等人没有看到武昌起义的成功,而宋教仁等即使看到了起义成功,可换来的是袁世凯的洪宪王朝。即使这样,他们仍然没有气馁。在袁世凯独裁之心暴露之时,宋教仁天真地想用国会来约束“袁大总统”。当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取胜后,宋教仁雄心勃勃地准备从上海去北京组阁,可等待他的,是站台上的枪声。宋教仁临死前对谁是暗杀他的幕后主使心知肚明,但在医院里,他忍着痛苦,给北京的袁世凯口授电报。笔者不妨把这封电报抄录如下:
“北京袁大总统鉴: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十时四十五分,在车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枪,弹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势必至死。窃思仁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豪权利之见存,今国基未稳,民富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宋教仁”
好一个伟男子!也许会有人认为宋教仁希望袁世凯“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确定不拔之宪法”,是与虎谋皮,太天真了。但那个年代,正是有宋教仁这样理想主义者存在,知识层没有普遍犬儒,所以袁世凯称帝后,蔡锷云南起兵护国,“为四万万中国人争人格”,“以一隅对全局”,终使洪宪短命而亡。因为多少辛亥志士的鲜血,已经浇开了共和、民主之花,逆历史潮流的,哪怕强权在手,依然是失道寡助,从而“亲戚畔之”。
辛亥志士,为了推翻两千多年的帝制铁幕,耗费了太多的能量。他们大多短命而亡。不是战死沙场,死于黑枪,就是重病而亡。黄兴活了40多岁,蔡锷活了36岁,宋教仁活了31岁,而陈天华、林觉民都是20出头离开这个世界。但这些短命英雄的豪气,沛塞天地之间。
今天,电视里满是大辫子,为康熙、雍正、乾隆等人唱赞歌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再对照林觉民《与妻书》使人泪而如雨的句子: “我至爱汝!即此爱汝之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我们必须考问:今天的知识分子,怎么啦?
让我用一首诗结束我对宋教仁他们的怀念:
黔首皆作病中呻,
九州何处可避秦?
男儿无畏洒碧血,
渔父有胆剐龙鳞。
千年黄袍付烈火,
一部约法系黎民。
九旬岁月真如梦,
而今遥想泪满巾。
2002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91周年
好书尽在cmfu
关天茶舍 现代文学馆,好漂亮的一座庙
(起1T点1T中1T文1T网更新时间:2004…3…21 18:55:00 本章字数:1163)
以前我从来没去过现代文学馆,虽然我曾经喜欢过现代文学。今天去文学馆旁边的一家单位办完事,还有点闲暇,于是便进了文学馆。
文学馆看起来确实漂亮,难怪获得了北京市建筑设计大奖。很有些“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的味道。——虽然也有几顶绿帽子戴在上面。建这么一个文学馆的来由,肯定大家都知道。它是巴金先生,这位还健在的文坛大佬于病榻之中的殷殷期望,虽然他也提过要建另一个博物馆——文革博物馆。对这位世纪老人的要求总得满足一个吧?
要么不建,要建自然是最好的。何况还要体现尊重文士之意义。于是有了这个文学馆。
当我走进这个漂亮的“宫殿”,看到的是空旷而豪华的大厅,大厅里咨询和卖票的小姐几乎快睡着了。二楼挂着一个横幅,上书“某某油画展”。我去问咨询那个快睡着的小姐:“有没有沈从文百年的书展或者别的展览?”我记得今年12月是沈先生的百年诞辰。“你再说一遍,谁呀?”“沈从文。”“没有这个人的。”
一看台上的介绍,都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类的展览,我去二楼转了一圈,看到的几乎全是保安和工作人员,也就没有什么欲望想再看下去。
跑到一楼大厅右侧的文学馆书店。里面鲁迅、郭沫若、还有老舍、巴金倒都有专门的展区。鲁迅是现代文学上公认的老大,自然有资格享有专柜,可惜鲁迅全集我已经有了。郭老吗,他的书,除了考古类,其他的我确实不想买。你想把一堆类似“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的东西摆在家里,岂不是占用我仅两室一厅的有限空间?巴金自然会有专柜,首先他还活着,其次这现代文学馆是老人数次上表才得来的。老舍我很喜欢他的东西,他配专柜,我视之为“举贤不避亲”。前不久《关天》有哥们把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说成中国十大丑陋文人,本人私下有保留意见,至少这些年来我从报纸上了解到,舒乙先生为这两件事没少下功夫,建现代文学馆和呼吁保护北京胡同。
我问卖书的小伙。有沈从文和萧红的全集吗?回答是:“没有”。“哪有没有选集呢?或者是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都没有。”我倒是看到一套现代人写得女作家生平介绍,有庐隐,苏雪林、冰心、林徽因等,萧红也在其中。女作家的生平传奇排列在一起,也许是考虑到“女”字的卖点吧。而沈从文先生的书,一本也没有。
倒是古典文学方面的不少,从四大古典小说,到唐宋各家诗选。我想来这里一趟,什么也不买,总憋的慌。于是买了一本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从现代文学馆买古代文学书籍,不亦快哉。
突然想起文学馆刚刚竣工时,我陪老家来北京旅游的一个亲戚,去土城公园玩。此人50来岁,在当地也算见多识广的。两人坐车经过此地时,他指着现代文学馆说:“这是哪里呀?好漂亮的一座庙。”
难道,它真得只能成为一座庙吗?
好书尽在cmfu
关天茶舍 关天茶舍庆祝十六大胜利召开
(起4C点4C中4C文4C网更新时间:2004…3…21 18:57:00 本章字数:793)
本网11月8日讯 在全国人民收看、收听党的十六大报道的时刻,我国著名的网站讨论区《关天茶社》的茶友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庆贺这一划时代盛会的召开。
茶舍的斑竹朴素今天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从网上看到十六大的报告以后,心里更充满了对伟大的党的热爱,更坚定了办好《关天茶舍》信心。回首十三年,中国的信息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中国网民感受最深。十三年前,我还不知道网络是个什么东东,今天,连七十岁的老妪都能上网冲浪。网络已成为中国老白姓特别是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的巨大威力。网络及其IT产业,正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网络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而允许我们上网,正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网民的根本利益。
前斑竹王怡先生说,我远在成都,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十六大的重要信息。这在十三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网络,使我们四川人民和党中央的距离更近了。
一向在讨论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1949同志说,我们在看到网络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必须看到网络的一些负面作用。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们上网,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丑化、攻击我党我国政府的言论,随时随地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刚刚在关天茶舍注册的叫木叶萧萧子的网友,怀着激动的心情,向记者倾诉了他对盛会的感情。他说,作为一个“菜鸟”,来到讨论区,广大网友特别是几位斑竹,不但没有瞧不起他,反而非常耐心地帮助他,让他尽快熟悉了茶舍的情况。没有“十六大”的东风,没有“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他认为关天不可能有如此好的氛围。
据关天茶舍一位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应广大网友的强烈要求,关天的几位斑竹决定,将在“十六大”结束那天,组织广大网友在线学习、讨论会议精神,并开辟专栏,刊载广大网友的学习心得。
好书尽在cmfu
关天茶舍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出路何在?——由废弃的母校所想到的
(起8W点8W中8W文8W网更新时间:2004…3…21 18:59:00 本章字数:2705)
去年回乡,顺便去我开蒙的小学转了一圈,——确切的说,它曾经是所学校,现在废弃已经6年了。两幢红砖砌成的房子,一幢拆了,一幢卖给一个养猪专业户作了养猪场。
昔日育人,今日养猪。真是如此让人感叹,特别是它曾经是我们家兄弟三人开蒙的母校,当年这里留下我们三人快乐的童年,当年我们是在这个已成为养猪场的地方,接受了文明的第一缕阳光。没有这第一缕阳光,我们兄弟三人,不可能走出四围青山,去寻找另外的生活。而今,我只是来凭吊而已,操坪前那两棵大樟树已经砍伐了,唯闻众猪叫声以及臭秽之味。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黍离》之悲,不由得涌上心头。蒙昧的童年,被打开第一扇窗口的情景,还宛若昨日。
我六岁入学,正逢1978年,“上头又让考大学了。”这种消息给斯文不断、尊师重教的山村吹来了清新南风。我入学时,这所由大队草草盖起的学校,刚使用3年,只能容下三个班级,我当时上的是复式班,一年级和三年级共一个教室,老师教我们拼音时,三年级学生就做作业。后来漫漫扩充为5个班。学校鼎盛期也不过200名学生,5位教师,而且都是民办教师,在大队领工分。
我记得第一次报名时,当时我们都没有上过学前班,直接进一年级,交学杂费2元5角。无论物价以后多么飞涨,2元5角的学费依然让今天的家长艳羡不已,而且困难的家庭都可以免交。第一天,老师让我们数数,以测试一下学前的基础,我掰着手指头,数到“一、二、三”,就什么也不会了,而我们大队会计的儿子能数到100。连五个手指头都数不全的我,很嫉妒地看着大家为这位数完100的同学鼓掌。然后老师带我们去公共厕所面前,告诉我们认清“男女”两字,男同学只能上男厕所,女同学只能上女厕所。对于山野儿童来说,这种教育确实必要。
识男女之大防,便是此生老师教我的第一堂课。
可就是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却出过50余名大学生,其中有一位还是1986年全省高考理科状元,北大物理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