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了吃喝,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不去做,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人也是得不到社会或他人的承认或尊重的,他也就不存在个人价值。    
      (3)材料1和材料2表明: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要方面,即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索取什么。人的贡献最根本的是人的社会贡献、对于社会进步和绝大多数人的意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首先,社会给予个人满足的条件,是先前的人们创造和贡献出来的,在这里,贡献是满足的前提;其次,社会给予做出贡献的人以满足和尊重,是为其进一步做出贡献创造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发展有赖于社会成员的贡献,只有贡献大于获取,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如果索取和享受大于贡献,则社会就不能存在下去。同时,也只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社会成员才能从社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和享受。    
    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如果不倡导自己的成员发扬奉献精神,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一个政党不倡导自己的成员发扬奉献精神,这个党就会失去民心;一个人如果只追求个人私利,不愿积极奉献,这个人就没有前途。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导论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本章新增知识点权威解析    
    与2005年考纲相比,2006年考纲把“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修订为“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这一变化要求考生掌握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四个阶段。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2004年考纲新增的知识点在近两年考试中并未涉及,这些新增知识点包括:(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及其关系。(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分及其相互关系。(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中“市场机制”的问题。    
    二、本章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本章的核心概念:商品货币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    
    本章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性理论。本章的基本原理主要有: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决定条件,商品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形成、本质和职能,是从交换的角度分析商品经济关系。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纸币等货币符号充当流通手段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其表现形式是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其作用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本章的难点在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产生促进了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等。    
    一、本章常考知识点    
    本章历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从题型来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题都有所涉及。所考查的知识点几乎覆盖了本章的全部内容。例如,1995年的文科试题、1996年的理科试题、2000年试题以单项选择的形式考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知识点;1994年的理科试题、1995年的理科试题、1998年的文科试题对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查;2003年试题以单项选择的形式考查“货币的产生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的知识点。简单商品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等也在历年的试题中反复出现。其中,价值规律部分的试题多以多项选择的题型出现。例如,1992年的理科试题、1996年的文科试题、2000年的文科试题、2002年的理科试题和2003年试题都以多项选择的形式考查了价值规律的知识点。2004年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的知识点。考生在复习时,要着重把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理解上多下功夫。从往年阅卷的情况来看,考生失分的原因大多是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本章2005年试题标准答案分析    
    (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5题)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现金    
        【答案】C    
    【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能否从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中正确认识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信用货币则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的,是以广泛的信用关系为基础的,其形式有银行卷、支票、汇票等;现金并不是货币职能的内容。因此,A、B、D都是不正确的选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是表现商品的价值,因而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不必是现实的货币,因而选项C是正确的。考生出现误选的原因在于,混淆了观念上的货币同实在的货币或现金之间的区别。    
    三、本章2006年重点预测     
    本章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是历年研究生政治理论考试的重点。对教学大纲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全面掌握,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市场机制等新增知识点,应加强理解。尤其要在掌握商品经济基本原理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注重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市场经济的实际问题。此外,还应关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其中经济制度、经济形态主要从选择题角度把握,特别要注意的是货币与宏观调控(利率调整)、与人民币汇率之争相结合的材料分析题,尤其是与“当代世经”结合考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汇率之争问题;价值规律的选择题、分析题都要重点准备;重视劳动价值论时代性的知识点,分析题、选择题都要重点准备,同时扩大知识面了解新型劳动观。    
    一、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B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D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    
    2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B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C从低级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到高级社会经济形态    
    D先进社会经济制度取代落后社会经济制度    
    4推动社会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    
    A生产方式的变革B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5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和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的是()    
    A劳动产品的出现B雇佣劳动的存在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D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存在    
    6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    
    A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7价值是商品的()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物质属性D一般属性    
    8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都是由()    
    A价值构成的B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C资本构成的D货币构成的    
    9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这对矛盾的解决有赖于()    
    A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B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介    
    C商品交换的实现D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10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1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    
    C价值D使用价值和价值    
    1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A抽象劳动B具体劳动C脑力劳动D体力劳动    
    1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14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15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16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对这句话应理解为()    
    A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B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17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它的基础或内容是()    
    A商品B货币C使用价值D价值    
    18价值的实体是()    
    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    
    19在商品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借助于生产者的()    
    A具体劳动而增殖B具体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C抽象劳动而增殖D抽象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2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以抽象劳动为尺度B以私人劳动为尺度    
    C以剩余劳动为尺度D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2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