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中产者调查-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应商奖”(Killer Application of the Year),这 是国内网络公司第一次入围国际权威奖项,也是周鸿的实力之花结下的硕果。    
      在这个挑战和竞争无处不在的时代,所谓的实力迎接挑战,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仅仅靠 人多和苦干,就能取胜,作为挑战与 应战的对垒者,必须要有实打实的资本、技术和能力。 否则,就不可能像周鸿那样成为竞争的英雄,也不可能在四面挑战中有大的作为。    
      2001年有一本畅销书《本领恐慌》中,有一个这样的消息:国外一家电视台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是:“你是愿意在过去生活100年 呢,还是在未来生活100年?”令人十分惊讶的是居然有2/3的观众选择了过去。而这个电 视栏目是以20岁左右的青年观众为主的时尚节目! 为什么这些正值大好青春的年轻人宁愿选择在过去生活而不愿意去面对未来?《本领恐慌》一书的作者王小平说:“面对信息的瞬息万变,竞争的日趋激烈,任何 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危机感。所以,‘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就连 海尔总裁张瑞敏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全球化白热化的竞争中,在这个瞬息万 变的信息战中,没有本领,没有实力,除了“恐慌”之外,只能是选择退后到100年去生存 了。最后只有20岁的王小平说:“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必须采取最有生命力的生存方式。” 毫无疑问,最有生命力的生存方式,就是靠实力生存。    
    


第六部分第193节 知本时代

    诚然,实力包括经济的、技术的、知识的,有形的、无形的……不一而足。但是,在知本时 代,就是拥有最多的钱也可能会像名噪一时的电脑大王王安那样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或者 像日本八佰伴公司的和田一夫那样偌大的家产化为乌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本”的力 量将取代资本的力量。对于人,最痛苦、最不幸的将不是金钱的匮乏,而是“知识”的贫乏 。因为没有足够的、胜人一筹的能力,失去一切既存的和未来的知识水平,就很难具备胜人 一筹的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和挑战中成为英雄,攫取梦想的财富。    
         
      在网络化的数字时代,最强大、最有竞争性的实力就是知识,就是由于知识而转化而来的 创造性能力。然而,这样的实力从哪里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生存方式,获取实力的惟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只有终身学习 的人,才能不断获得新知识、高能力,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才能迎接挑战,不停 顿地走向成功。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像鲜奶,纸盒上贴 着有效日期。工程技术的有效期大约是3年。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有的知识,你的 职业生涯很快就要腐蚀掉。”1994年11月,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与会各国政要 和专家、教授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 生存概念”,强调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身学习,是 新世纪的生存方式。    
      所谓“终身学习”,并不只是强调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需要什么就及时“充电”,接 受培训, 直到老了也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而且它还包括更深层次的意义:要使学习完完全全地 融入生活,融入工作,做到生活学习化、工作学习化。其中,生活学习化,就是使生活成为 锻造性格、能力的课堂,锻造素质、本领的熔炉 。工作学习化,不是工作之余的学习,而是工作本身就应成为一种学习。终身学习,就是把 学习融入人生的每时每地,包括工作、生活和其他一切活动,成为“全时空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信息和知识的大量生产和传播为主要特征的。现在每天约有10亿信息单位 的信息产生,通过网络不停地传播,并以每年18~20%的递增率发展。与巨大的信息和 知识量相比,学习者更加显得“知识贫乏”。人们会感到自己的知识正变得支离破碎,学 习的速度太慢,也会感到像“溢满的茶杯”,没有空间去接受更多知识……这实质上是由 于个人学习的有限性、滞后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快速性之间存在的极大矛盾所造成的。 面对新经济,人类的学习能力受到了极大挑战。21世纪,人们只有学会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 ,学会抛弃旧东西,使自己再次变得“空虚”,才能更虚心、更快、更多地学习知识。    
      因此,新经济时代没有“毕业”的概念,学习是终身化的任务。    
      终身学习化,也就是人生学习化,要使我们的人生成为“学习化的人生”,不断在实际生活 中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学习,终生都如明代大儒朱熹所说的“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 ,无一处而不学。”同济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郑惠强,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教 学科研20多年,曾赴德国进修一年。他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未来的强烈敏感说:“在 即将 到来的21世纪,人类将步入一个知识经济新时代,终身不断学习,将越来越成为人们生存和 发展的第一需要。上海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发达的特大城市,就业结构已逐渐发生变化,人们 的职业和岗位变动愈加频繁,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 史。为此,构建学习型城市,人人选择终身学习势在必然。”2000年12月27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 21世纪教育主旋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那么,为了获得实力,中产阶级面向未来应该去学习什么呢?有关权威人士提出了“四大支 柱说”。这四大支柱是:    
      第一大支柱是: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的能力(Learning to live tog ether)。    
      透过对他人历史、传统与精神价值的了解与尊重,创造一种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带领人 们以智慧与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避免偏见与歧视。这听起来有点像乌托邦,但这是人类必 须打造的理想国。    
      第二个支柱是:学习知识的能力(Learning to Know)。    
      随着科技的进展与经济活动带来的变化,未来对教育的需求将倾向于强调整合基本知识,并 选择部分学科做深度的探索。因此学习基本的知识成为教育的基础,这些知识是导引人们走 向终身学习的护照。    
      第三大支柱是:学习动手做(Learning to do)。    
      这不仅是只要学习去做一份工作,更广义地来讲,就是要透过动手做的练习,获得一些关键 能力,使人在各种情境下,有能力回应。其中团队合作的能力,经常被学校教育所忽略,而 这项能力在未来将会非常重要。如果学习在学校时就能有机会参与工作场所的训练或社会工 作,这些能力与技术将可以及早培养,因此学习与实做的结合将益显重要。    
    


第六部分第194节 学习自我实现

    第四大支柱是:学习自我实现(Learning to be)。    
      迎向21世纪,每一个人须激发自我潜能,探索自己的记忆、理性、想像、体能、感官、审美 力、领导才能……,展现天赋潜能,实践个人的责任与目标。而这一切将需要更多对自我认 知的知识。    
         
      进入21世纪,终身学习渐成时尚。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的物质生产相对丰富,也渐渐 步入一个信息化的竞争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持证上岗成为风尚,当律师要持证上岗,当会 计要持证上岗,当技术工人要持证上岗,起于北京大兴农村的“绿色证书”在全国普遍推广 ——想要当个能赚大钱的农民也要持证上岗……对于广大中产阶级来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激增,要赶上时代就需要学习;从计划经 济到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到中国加入WTO,经济在转型,社会在转型,个 人要提高也需要学习;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竞争加剧,要想找个理想的工作职位更要去学习 。现在中国,每个人都感到没 有知识不行,学无止境,人们告别一次学习定终身的时代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中 产阶级更应该是这一学习队伍中的排头兵。    
    


第六部分第195节 东方之珠

    改革开放20年,大多数中国人在告别“温饱”过上“小康”的同时,一个更加富裕的新兴阶 层——“中产族”正在身边出现。 在祖国首都北京,亚运村的高楼大厦中,北三环一线的写字楼和高档公寓里,聚集着 一些白手起家、依 托科技与资本成功对接的“知本家”,年薪往往不下30万……他们行走在城市中,以崭新的 面貌成为亮丽的财富人风景。    
      在东方之珠的上海,从原先的各种角色蝉变而成的沪上新贵中,有专业技术人员,有经      
    理人 ,有文化人,有自由职业者。他们除了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收入”外,几乎 都精 通一两门外语。正是由于财富动因的追求,在这里,各种各样的外语课堂里总是人满为 患,无数人怀揣梦想漂洋过海,无数人海外学成,归国创业,使这一新兴阶层得以不断扩大 ,身份也随之不断增值。    
      广州是我国改革开放最先富起来的前沿城市之一。据媒体披露,不久前的环线道路三期项 目资金信托计划、投资计划首期两亿 元,5天之内即被预定完毕,第二期3亿元也在一天之内被预定完,这意味着一个新兴阶层开 始在此以实力出头露面。    
      在老城哈尔滨、长春、沈阳、天津,凭借重工业的优势,飞速发展的物流业以及房地产、通 讯、汽车制造等热门行业犹如变魔术一般催生了一大批成功人士,培植了一批新兴阶层。 天津已旧貌焕新颜,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机。    
      在海滨城市厦门、汕头、珠海,活跃着一群年收入在20万以上的律师、国外品牌代理商、外 语培训 学校创始人、公司经理。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近1/3拥有海外背景,他们视野开阔、外 语熟稔,内引外联,成为城市崛起的主流。    
      在大西南,重庆、成都、昆明、南宁,一年进账10万以上的人,除了那些大公司的职业经理 人这支主力军外 ,还有律师、会计师、画家、设计师、媒体的中高层管理者、买卖古董的文化掮客,等等。 这些人领先西部开发,擎起小康、富裕的希望之火……在内陆的武汉、长沙、郑州,在房地产营销、律师、证券、外企、广告、IT业、职业经理人 等一些新兴的 行业中,年薪20万元左右的人与日俱增,一些人更是身价不菲。据报道,在长沙第一 个正规高尔夫球场“梓山湖”试营业的时候,他们就不惜代价弄到了会员卡。在珈珞山附近 ,湖光山色的高档别墅,每天有成群结队的人们前往商购、搬家。    
      在古城西安、兰州和西宁,目前大约有超过12万的经理人才,平均年龄不到38岁, 大多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他们充满朝气和活力,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并在一定 程度上左右着城市经济发展的走势。    
      我国中产阶层已经初露峥嵘,并且势如潮涌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发展、 壮大着。    
      1 数量增长:不久的未来达2亿    
      富裕、文明的“中产梦”,正一步步向中国人走来,像春天吹绿江南的风,像大海正在兴起 的潮……随着新世纪的脚步疾疾前进,“中产”继“小康”之后,又成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标 准,变成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三 步走”的第三个追求目标。但谁能称得上是中国真正令人刮目相看的中产者?最近,经 济学家们又提出了新的标准:    
      (1)教育背景通常极佳。    
      (2)有基本的经济基础和创业知识。    
      (3)比较富有,愿意在相对约束但不是在完全约束下发展。    
      (4)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拉动效应,往往可以带动贫困阶层的就业。    
      (5)非常易于形成专家、职业群体。    
      (6)有部分的固定资产。    
      毫无疑问,那些知识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行业是产生中产者的最好土壤。目前,占据 这 些行业领导地位的一批中、老年人是中国的第一批中产阶层知识分子,而现在投身这些行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