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中产者调查-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风险投资,随后又获得3000万元的贷款。1996年 12月26日,瀛海威开始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8大城市同时开通业务,展示出欣 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1997年对张树新创办的瀛海威来说,却是风云突变。    
      新年伊始,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发布消息,与美国微软公司就发展瀛海威时 空已经达成战略联盟,瀛海威成为全球第二个采用微软商用Internet系统(MCIS)的Internet 在线 服务公司。基于MCIS系统平台,瀛海威自行开发了一套功能强大的Internet计费系统,能同 时为用户提供接入层和信息层的认证、授权和计费,以及商用Internet系统(MCIS)的Intern et在线服务公司。12月,瀛海威时空计费系统正式启用,真正地实现了 全 网用户自动漫游。但是,瀛海威技术上的先进,并不能保证丰厚的回报。1997年,中国电信 投资100个亿开通163、169网,并且实行免费入网,瀛海威因此受到巨大的打击。    
      这时,租用一条中继线,瀛海威就要向中国电信交3000元,结果,瀛海威租用线路的费用 就占经营成本的80% ,每小时达90元以上,这与瀛海威从用户那里收到的费用相当,因此收益率是负数。而与此 相对照,租线费用在美国网络服务商中仅占成本的5.6%,中国电信设施的现状,严重制约 着瀛海威的发展。    
      瀛海威做品牌经营,张树新把8个分公司都选择在闹市,装修豪华。以上海为例,1年的房租 就是90多万。但是在1997年,中国的网络市场没有这么大,投入和 产出完全不成比例。瀛海威每月的广告收入在5~10万元之间,他们的投入成本大于这个数 , 仅每天的新闻更新就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张树新的品牌经营理念也使她承担了许多不必要 的财政负担。    
      1997年,张树新投入瀛海威的股本金、银行贷款和股东增加贷款总共1.6亿元,按照预期的 投入产出,其目标收入应当是1.1亿元,最低估计也应该是9000万元,然而实际收入只有96 3万元。同时,瀛海 威花在广告宣传方面的费用也高达3000万元。从6月份开始,瀛海威出现金融危机征 兆,面临着投资回收循环的重重矛盾。    
    


第六部分第186节 “瀛海威”

    1998年6月,“瀛海威”欠兴发集团的贷款已经到期,“瀛海威”无钱可还,于是,张树新 只好同 意兴发集团把这笔贷款转化为公司股份的要求,这样兴发集团的股份占到总股本的75%,达 到公司章程里规定的操纵总裁任免的权利。张树新从兴发集团的要求里看到了自身的地位危 机,意识到这是兴发集团下“逐客令”了;她只好自己先选择了出走,辞去总经理一职,挂 印而去。    
         
      之后,她又辞去公司董事一职。张树新说,她准备在家休息半年,只思考, 不干活,以待日后再次出山,她不会再回“瀛海威”,但是并不排除继续做因特网的可能。 至此,这位颇具传奇性经历的中国女富豪在创富路上倒了下去。虽然她辞职后, 其创办的“瀛海威”又经历了第二次融资,但是,结果依然是失败。“瀛海威”最后直至 与中国邮电电信总局达成了Internet接入服务合作协议,才出现转机,然而,这一切都已 经与张树新无关了。    
      张树新的兴衰史生动地证明了我国中产阶级弱小得难经风浪的现实。也表明了在当今中国, 新兴的中产阶层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需要国家政策的重点扶助。    
      因此,要做强做大中产阶层,我国必须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提前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于 中产阶级进行财税、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对中产阶级加以有效的保护,如尽快出台私人财产 保护法等。    
      (2)发挥政府调节“抽肥补瘦”功能。    
      20年来,从中国第一个私营业主“傻子”年广九,到现在是数以百万计的富翁,正如 我们 的发展蓝图上所设想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了。但是,正如世界银行1997年发 布的统计资料表明,到1995年,我国的贫富差距不仅大于东亚、前苏联等东欧国家,而且已 超过 了所有的发达国家。世界银行称,在短短15年内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的为数不多。    
      到了1998年,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的高强就向居民征收利 息税问题答记者问时也说,中国居民6万亿存款的66% 掌握在10%居民手中。2001年,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联合有关部门,在15万户城镇居民中展 开调查也发现,20%的高收入户占全部收入的42。4%,户人均月收入992元,而20%的低收入家 庭在 全部总收入中仅占6。5%,户人均月收入124元,前者收入为后者收入的8倍。高收入层和贫困 层在城镇居民和家庭中逐步形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增大。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并不是让贫者越贫,富者越富。”面对这样的数字,国家统计局副局 长邱晓华明确地说,“贫 富分化日益严重,不仅会造成很多其他问题,甚至会引起经济的负增长。”为此,他向人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的不是让富人变穷,而是 让穷人变富。”因此,从增量的角度去做大经济蛋糕,进而提高穷人的收入,让他们进入社会中间阶层,而 不是从存量的角度去剥夺富人,是发展和扩大中产阶层的大方向。    
      建设全面小康不是劫富济贫,而是让穷人变富人,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发挥政 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两个途径来实现“抽肥补瘦”的目的。换言之,政府通过收入再分配 功能,不仅能抑制高收入群体的膨胀,而且能使低收入群体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中收入群体。    
      (3)大力发展公共教育。    
      建设“中产”社会,意味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在财富的拥有量上达到 中产,而且在个人素质上达到文明社会的要求。    
      有人从建筑学的角度,解说知识与接受人群之间的关系。    
      古代社会的建筑典型是东方金字塔和东方塔楼,而古代的社会制度也是专制独裁的金字 塔楼结构,知识信息只在塔、顶楼尖传输,极少数贵族成为拥有知识的智者、贤人、圣人, 在塔楼的顶尖上指挥着众人;而大多数人被压在金字塔楼的最底层,目不识丁,结绳记事 ,既 不知道什么是知识,更谈不上什么信息,只是在荒郊野外,像那些在自然世界的工蚁一样辛 勤劳作,而一无所有,衣不遮体……近现代工业社会的建筑典型是方块、火柴盒、鸽子楼,它的民主社会制度也是方格式的 、阶层型的方块结构,知识信息只在高楼、楼顶运转,上层社会的人们尽管已占全部人口的 22 %,出现了一大批知业创造群体,可是,由于没有金钱,没有地域、没有时间、没有场地、 没有精力,大多数人仍然没有多少文化,没有多少知识信息,只能顺上层随大流,只有少数 杰出人物才可能打破常规,成为“天才”。    
      然而,在现代知识信息社会中,学校散布到每个偏僻的角落,网络的普及把一切塔楼、一切 方块、火柴盒都打破,大批人接受当代世界最前沿的知识,知识分子成为劳动者群体的一 部分。目前,我国受教育的人数是历史上空前的。    
      2002年11月,回首我国教育事业13年来的变化,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接受记者采访 时说:“我国教育事业已进入了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 到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 投入达到4368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05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9%,是进行 此项指标测算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到2000年,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 伟目标。1989年到2001年,我国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共培养了近1200 万本专科毕业生、30多万名研究生。到2002年,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学的学生1600万人,在 校生1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这为我国更多的人成长为知识型人才,适应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造了条件。但是,按照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这还远远不够。    
    


第六部分第187节 沉甸甸的数字

    目前,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我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15岁以上人群中仍然还 有8500多万人基本上不认识字。他们识不了字,读不了书,也不看报,生活在一个几乎与文 字隔绝的世界里,无法享受现代文明的恩泽。    
      全国政协委员叶大年指出,“中国文盲数世界第二,仅青壮年文盲就有2000多万,这意味着 每1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不 认识字的,怎么行?”8500万,这是一个沉甸甸的数字      
    。然而,如果按照联合国的新标准,不懂电脑基本操作 者也划入文盲之列,中国的文盲更是一个天文数字。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新世纪的文盲标准为 :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 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 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 如“文盲”般贫乏。专家估计,如果按照联合国目前三类文盲的划分,即使像北京这样的经 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文盲数量也会超过百万人。    
      在未来的社会,文化资本是获取高收入的最主要途径,有研究显示,企业规模越大的 企业主中,高文化素质人员的比例越高。2000年度中国50位富豪中,有44%的人具有大学以 上文化水平,其中20%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文化资本(教育)决定人们经济地位的高低,并 且这种作用在不断增强。教育水平对个人收入水平影响的增强,主要是由于市场化及工业化 的推进,同时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国家的政策导向的作用。从这一方面来看,中国社会的经济 分层机制越来越趋向于与市场工业化国家相一致。这种发展方向预示着,未来的高收入阶层 将以文化素质较高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为主体。    
      知识创造财富,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公共教育,才能使人人有机会分享经济 增长的成果,才能真正扩大我国的中产阶层队伍。为此,要尽快普及12年制义务教育,大 力开展终身教育,打造学习型社会,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攀登知识的阶梯,有机会进入中产 阶层。    
      (4)打破户籍制度,推进城市化进程,有效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    
      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后,原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刘泽民在山西省吕梁地区意味深长地说: “ 中国有8亿多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抓住抓好农村这个重点。”谙熟农村工作的刘 泽民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只有农村达到小康, 全面小康才有希望;只有农村实现现代化,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因为在我国任何一个省份 ,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都最大,如果他们不能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他们就不能“全面进入小康 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同样,建设中产社会,扩大中产收入者比重, 不促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步入中产之列,这也是一句空话。    
      然而,要让8亿中国农民富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此,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除了调 整农业政策让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减轻负担,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外,有序的引导农村剩余 劳动力进城务工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要让农民富裕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的关键,是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原农业部部 长陈耀邦说,“进城务工对于解决农民问题有着重大意义。”对于农民来说靠有限的土地解决吃饱穿暖没问题,但是要挣更多的钱却很难,进城务工是条 较快的挣钱途径。    
      小郝是四川人,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她家有3亩地,单是靠种地,一年下来她和丈夫两个 人的纯收入也就只2000多元,除去日常花销所剩无几。2000年她来北京做保姆,在雇主家吃 住 都没有花费,8个月的时间,她就攒下了4000多元钱。她说:“这比在家种地轻松多了。收 入也比在家种地高出不少。”原本她一个人在外打工,丈夫在家种地,2002年,她干脆将孩 子和耕地交给了亲戚照顾,和丈夫一起来到北京打工。这样,他们一年的收入就 可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