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中产者调查-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革命”狂潮中诞生的富豪宋朝弟就是用知识创造神话的典型一例。
宋朝弟1961年出生于哈尔滨的一个医生家庭。
1978年他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1983年在原哈尔滨电工学院任教;3年后 ,宋朝弟又就读于清华大学激光物理专业并获硕士学位,1989年放弃出国留学机会,开 始在别人都不看好的中国教育软件领域进行一系列危险的“革命”行动。宋朝弟提出的理念 信条是:“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中国软件市场启动!”宋朝弟在软件市场的第—步举措是1991年创办科利华电脑有限公司。科利华从成立开始就一 直围绕教育这条主线在运转。从最早的“CSC中学校长办 公体系”到“CSC电脑家庭教师”,再到CSC赴美夏令营的开办,以及推出《学习的革命》、网上 书店的筹办、网上学校的设想,这些无不与教育有关。
在一般人眼中教育是由政府负责的公益性事业,而宋朝弟却把它当做了产业来经营。几年间 ,科利华在中国软件市场连续翻跟斗,跃升为国内最大的教育软件公司。随后,宋朝弟 更奇特的跳跃开始了,这就是推销《学习的革命》。
1998年,在北京梅地亚宾馆,宋朝弟向社会各界宣布:“我们下决心要让全中国有1000万人 去读《学习的革命》,让1000万人认识到自己在观念和方法上有问题!”他宣称,科利华将 为此在3个月滚动式投入1个亿推广《学习的革命》一书!消息传出,这场“疯狂”的革命便 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科利华公司上下1000多人差不多都投入到卖书的战役中。据科利华内 部刊物《CSC周刊》记载,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的售书广告推出的前一天,员工们已向全 国图书零售批发商发信16000封!次日,全国10个城市14个印刷点加班加点印刷书籍,宋朝弟 的干将分赴全国各地督导推广工 作。5天后,第一次印刷的500万册在全国30多个中心城市面市,“学习的革命”大型展览活 动也轰轰烈烈地铺开。
为了实现如此庞大的市场运作,宋朝弟几乎倾其所有。根据科利华公布的财务记录, 1998年 科利华的净利润是1.4亿,而推广《学习的革命》就占用了7000万。3个月过后,科利华召 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学习的革命》已发行500万。
当此书销售达到500万册时,科利华便开始愉快地收账了。
与此同时,宋朝弟已经将他的“革命”重心移到资本运营上,于是,在《学习的革命》风靡 全国的时候,科利华悄悄开始了对“阿城钢铁”的收购行动。除了股民,很少有人注意过在 上交所上市的一支名叫“阿城钢铁”的股票,随着《学习的革命》的发行数量上涨。就在科 利华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开始做广告的12月8日,“阿城钢铁”便从7月的53万 股飙升至207万股,9月高达520万股,股价从7月的4.53元涨到1999年1月28日收盘的13 。57元,足足涨了近三倍!一时间,在上海股指上,“阿城钢铁”连拉涨停,成为钢铁板块行情中的大黑马。
1999年4月16日,科利华借壳上市水到渠成。科利华动用了134亿控制了“阿城钢铁”28% 的股本,成为第一大股东。消息一出,股价又涨了3 块多。但科利华只付了3400万现金,余下的用科利华的“壳”和“股权”顶替——“阿城钢 铁”购买科利华持有的晓军公司的80%股权及“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初中版著作权共作价 1亿元,“阿城钢铁”又拥有其持有者——“阿钢集团”的债权1亿元,科利华要购买“阿城钢铁”28%的股权需向其持有者阿钢集团支付1.34亿元。这样,约1亿元的金额在“阿城 钢铁”、“阿钢集团”和科利华之间形成两两互为债权债务人的三角债务关系,如果三方都 同时清偿这笔款项,则该笔款项在三方之间同时抵消。
各方都有收获,但最大的赢家是宋朝弟。
从1998年的第二季度开始,国内软件市场突然出现整体滑坡,软件市场销售总额比1997年同 期相比减少达30%,全球经济紧缩严重打击了软件。面对大滑坡,行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全 面收缩战线,削减广告和营销预算,打起防御战,一些体力不支的干脆撤出了阵地,把“ 即时汉化专家”卖到6万套的南京月亮软件撤了,国产电脑游戏老大前导和腾图挺了一阵子 ,也撤了。
第一部分第12节 “中产阶级”
宋朝弟和他的科利华不但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1994年《中国电脑教育报》评选:“ 中国计算机产业十大风云人物”,宋朝弟名列第三位,到现在,10人中只剩宋朝弟一人巍然 挺立。
从成功到成功,始终精神饱满、信心十足的宋朝弟每一年都在进行思维和观念的创新,随之 而来的便是经营模式的跳跃。所有这一切带给他和他的科利华的最丰厚的回报便是跳跃
式的 巨大盈利。
宋朝弟与“科利华”公司的成功事例向人们展示出了知识市场化的神奇魅力。与宋朝弟一样 ,史玉柱、王志东、张朝阳、丁磊、朱勇才、杨元庆都是知识市场化时代的财富英雄。
2“中产阶级”跃现而出
知识领域的市场化,形成知识经济,造就着更多的高收入者,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社会 各行各业需要知识性的人才,拥有知识的人才成为财富的宠儿。
在城市的高档的写字楼中,知识人才区别于一般体力劳动者,越来越多的白领形成 一个阶层,以高学历和高收入成为时代的幸运儿,居于社会生活的中上层。他们散布于机关 、公司,从事着脑力型劳动。
在校园中,大学教授不再是臭老九,他们因为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又肩负着把胸中的知识 贡献于社会、贡献于市场的使命,他们的交际圈不再是象牙塔的学术堆中,而是更多地与市 场结合,在企业、机关或其他单位穿梭,或做顾问解决技术难题,或讲学,使自己的知识广 泛地传播于更多的人们,在这其中他们也因此获取优越的报酬,使自己的收入增加。
科研人员虽然沉浸在科学和研究活动中,但是他们的市场意识决定着他们的地位和经济地位 。一位紧跟市场的研究成果往往价值明显高于其他成果,技术的市场化是他们成为时代骄子 的生命,而他们的知识性科研能力是他们生命中的重中之重。
在商海浮沉的企业家渴望知识,往往与知识人才联姻,他们因此获得发展,财富的台阶一级 向一级攀升。
普通的人们要想有所为,迈入财富之列,或因拥有知识,或因运用他人的知识才能实现。 而一旦这种实现成功,他们的创富能力就高于一般的人们,也因此而跃入新兴的财富人之列 。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一切知识性的东西都是财富的泉源,策划、广告、咨询等行业涌现,许 许多多的人成为高收入者。
知识市场化,造就着更多的有钱人,终于使“中产阶级”成为一个群体出现在新世纪。
第一部分第13节 什么概念
一、“中产阶级”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
中产阶层,在国内也有人称“中产阶级”。如今有关这一阶层或“阶级”在中国成为大众时 尚话题和新闻传媒的聚焦点。但是,“阶级”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极敏感的词语。
自从18世纪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出现后,“阶级”一词强烈的政治 性就一直牵动着政
治人和非政治人的神经。中国,从20世纪初开始的民族自强求解放、迈向 希 望和富裕道路的伟大征程就是以阶级斗争推翻旧统治、旧观念的剧烈变革拉开序幕,并逐 渐迈开步伐的,“阶级”在中国是一个政治术语,一个严肃的话题。
而21世纪之初,声势浩大 的“中产阶级”话题涌现,“阶级”一词似乎突然之间完全失去了其原来的严肃、正统,并 且,在人们心中与时尚、富裕、文明、小康等理念相连……“中产阶级”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1“中产阶级”是小康社会的主流公民
195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出版了《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书一发行 ,立即把“白领”和“中产阶级”的概念推介到了全球,并使之泛化成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在这本畅销书中,赖特?米尔斯第一次提出了作为“中产阶级”的白领阶级的概念,并详细 研究了“中产阶级”的状况。
书中,赖特?米尔斯指出,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个包括政府部门 的中级行政官员, 国营和私营垄断企业中的中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他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等所组 成的新的群体——“中产阶级”。他做出了一个关于“中产阶级”的定义,即“中产阶级 ”就是一个这样的群体:(1)依附于庞大机构,专事非直接生产性的行政管理工作与技术服务。
(2)无固定私产,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较难以资产论之。
(3)靠知识与技术谋生,领取较稳定且丰厚的年薪或月俸。
(4)思想保守,生活机械单调,缺乏革命热情,但为维持其体面与其地位相称的形象而拒绝 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味。
对于这一意义,有关社会学专家认为,其中,赖特?米尔斯道出了“中产阶级”内涵公认的 几个要素:决定“中产阶级”的关键性 物质并不仅在于收入,还有与其生活、心理和社会地位状态相连接的责任、权利和利益。
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进入“橄榄型”社会,被称为“中产阶层” 、“新中产阶级”、“新中间层”的群体人数,约占社会就业人口的40%左右。在日本, 到1975年,“新中间层”已占到劳动人口 的34%。在美国,城市中间阶层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在1950年占16。 9%,到1970年占18。2%。英国中间阶层1951年占15。3%,到1971年占19。1%。当时的联邦德国1 950年 占16%,到1970年占16。1%。法国1954年占18%,到1972年占18。7%。中产阶级的兴起和壮大, 在西方国家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 流社会价值观的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一些新型 的社会职业应运而生,出现了一批高收入的群体。
目前在我国,一般而言,无论是时尚传媒还是普通百姓眼中的“中产阶级”,往往就是与 “白领”及“高收入”、“高消费”、“高学历”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群体。从有关 访谈中所获得的材料看,调查对象一般认为现阶段我国的“中产阶级”包括有这样几类人: (1)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私营企业主。
(2)应聘于外企、三资企业的各级、各类“白领”(主要指类似办公室文秘、技术工人等)。 (3)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师及各类市场稀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4)国营大企业及垄断行业的“老板”。
(5)传媒、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大腕儿”。
然而在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中产阶级”的定义,它所指大约可称为中产者阶层。
那么,在我国什么样的人是属于中产阶层呢?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指出,现阶段我国中产阶层的含义可从“小 康”的角度理解。
他说:“因为我国已开始全面进入和建设小康 社会。因此,可以从小康的角度来确定‘中间人群’或‘中间阶层’。因为一个人的收入水 平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消费水平,居民的消费主要还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所谓小康,就是 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人 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率先达到‘富裕’程度的毕竟是少数,还没有解决‘温 饱’问题的也是少数,大部分人达到了‘小康’,成为‘小康之家’。”这一席话诠释了为什么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提出后,“中产阶级”成为时尚和 大众话题之一的原因,又指出了我国中产阶层的群体定位。
2002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