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中产者调查-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种表演中,中产者不仅仅很注重欣赏每一款服装的个性和创意,而且还根 据服装的角色和风格,观看模特运用好形体语言,所达到的展示效果。    
      (2)表演性演出。    
      表演性演出多为大型服饰文化表演、文艺晚会、文艺汇演等。台型多为舞台或变异舞台 。演出的服装多为现代生活中无法穿戴的服饰,有用竹编、木绳、塑料等材料制作的纯艺术 性服装,有以历史朝代、典故、民族风情为创作源泉的文化性服装,还有对景物夸张、变异 和对未来超前幻想的灵感性服装等等。这些服装在表演时通常可分为两大类:    
      ①文化类表演。    
      这一类表演一般是以独立节目出现的,演出的性质并非是推销服装,而是以展演服饰 文化为特点,或以历史、现代、未来为创意背景,或用音乐、灯光营造服饰意境。 在欣赏此类表演时,中产人士除了领略表演的形象与背景或音乐意境相融合的韵味,也 同时感受到服饰本身所体现出的时代风情、文化氛围以及神、形相符的形象。这是文化类 表演所具有的欣赏价值。    
      ②文艺伴歌类表演。    
      在一些文艺晚会上,常出现以模特表演作为歌手的背景。这类演出,歌手是主角,模特 是配角;而歌曲才是主题。此时模特表演的主题应是歌的内容而不是服装。模特以独具的 形象感为歌声营造视觉上的景观,衬托和加强歌声的感染力。模特已不是服装个性的载体, 而是表现歌曲氛围的群雕。以歌确立形象,以形象映托歌是这类演出的特点。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产女性把看时装秀,作为自己追逐时代,领略和学习时 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许多人都以为服装表演不过是找几个人在台上走来走去,做几个优美的造型动作而已。其 实,一场高水平的服装表演,远远不是这样简单,它是一项汇集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综合 性创作工程。”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系的陈教授说,“就模特而言,则是树立服装特定的 角色,创作服装特定个性的创作过程。需要模特综合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的条件,准确把握服 装基调,对服装内涵进行展示的创作劳动。服装的个性,是服装自身所具有的风格特点。它 涵盖了历史时期服饰文化、人文文化、时代潮流、民俗民风、知识层次、面料生产、制作工 艺等诸多因素。观看时装表演,是一种艺术欣赏活动。    
      在时装秀的欣赏过程中,中产女性有着很高的水平。    
      说到时装秀,北京某外资企业的部门经理宋丹丹侃侃而谈:“目前,国际上大体分为两大派 :一是抽象派,以法国巴黎为代表,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服装的形体美,它与人们的现实着 装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二是现实派,以意大利为代表,市场上卖什么服 装,就表演什么,目的是为了推销产品,与人们的现实着装流向贴近。我国目前举办的各种 服装表演属于后一种流派,但丝绸服装的制作与表演接近夸张。”像宋丹丹这样的人,在中产阶级女性中,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第四部分第111节 舞台艺术

    时装表演是最接近于生活的舞台艺术。时装对中产女性生活中着装、服饰起到重要的引 导作用。    
      时装秀既展示时尚新风,又是一种艺术鉴赏,双重需求使得中产者在闲暇之中得到了充分 的满足。    
         
      3看纪录片:“将纪录进行到底”    
      深圳的时尚人士曾流行36条生活标准,现如今,其中有些已经默默地发生了变化;他们一般 是在周末的白天开车去东莞等一些地方,直接从服装厂家买BOSS和阿玛尼,晚上回到 锦 绣花园附近的一个沙龙里,喝点喜力,看一部纪录片。看纪录片成为了许多中产阶层人士的 时尚。    
      所谓纪录片就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反映风土人情或独特社会文化现象,以及自己个人生活的 ,带有纪录或纪念性的影片。    
      作为一种时代的记录,纪录片记录的现象多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内容 ,是中国人 文化风格的具体体现,是各时间段中国人思辩情结、宣泄情结和生活情结的主要载体。 现在,适逢盛世,具有中国特色的中产阶层的出现已成必然。情调和品位四处蔓延, 其传播速度之快很多人始料未及,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小资”们就把三里屯这样一个原 来能喝酒能打架的地儿给变得倍儿“藏酷”了。中产者虽不会选择那儿,但是他们比“小资 ”更讲情调和品位,凯宾斯基、燕莎的品位使他们在一天的工作之后追求更轻松的闲暇, 于是看“纪录片”的格调成了他们合理的选择。    
      其实,看纪录片的时尚在中产阶层中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了。    
      1995年12月28日,记录西部歌王王洛宾的纪录片《往事歌谣》在北京地质礼堂放映,这个日 子隐喻了相当部分中产阶层人士的特别选择和愿望。此后,《较量》和《周恩来外交风云》 两部纪录片创造了票房奇迹,1999年《我们的留学生活》让电视纪录片从圈子走进民间,成 为大众讨论的话题。沸沸扬扬的舆论和炒作背后,思考无声地行进,遥远的和身边的一些事 实再次遭 遇,吸引和激动了相当一部分中产者的心。2000年,两部独立制作的纪录片相继入围国际电 影节——杨荔钠的《老头》和雎安奇的《北京好大的风》分别在日本山形纪录片节和德国柏 林电影节获奖。这些作品描述的都是身边的事,成为中产阶层最喜爱的纪录片。    
      《老头》拍摄的是导演生活的小区里的一群老头,他们在楼下晒太阳、聊天,慢慢地摄像机 进 入他们的家,老夫妻吵架,老头住院,再往后有的老头死了,有的病了,不能再来聊天。影 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与一波三折的情节,却布满真实而魅力四溢的细节:老夫妻吵架、雨 中回家、谈住院经历等。《我们的留学生活》也是如此,如李仲生博士论文未获通过之后的 长久凝望、韩松子夜收工时近乎狼吞虎咽的晚餐、小留学生张真进入日本学校的场景等。这 些细节既真实,让人看到生活的原貌,更让人在观看中获得一种因为真实而心灵悸动的感觉 。    
      中产者最喜欢的纪录片是小范围内的事。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是他们最爱看的。因此 ,有人在互联网上撰文评论说:在这一点上中央台的领导层是高瞻远瞩 的,所以他们决定为此开设一个频道,但又不叫纪录频道,而叫“科教频道”,特符合纪录 片人的个性,搞纪录的人都这样,搞什么事不能太直白,较喜欢用“鲜活”、“触摸”一类 的 词,就是微言大义的那种,大部分人头发较少,但也不留胡子;族类特征:以肉食为主,善 于跋涉,喜欢往没人的地方走。不像搞文艺的人,说话就两个字——“日子”,给人以无限 的想像空间;也不像搞新闻的人,很直接地“痛并快乐着”,全是爆口音,倍儿铿锵。    
      “我之所以兴致勃勃抬举这些细节,正是因为这些细节把遥远的事情和身边的感动纪录下来 了。”在北京上地某外企上班的白领吉依柳说。她是一位典型的纪录片爱好者,几乎每 个 星期要看上一两部,或者晚上有空时观看CCTV的科教频道,还有BTV…3的《纪录》。有时候 ,她还用自 己的摄像机到北京城的某个角落拍摄一些反映身边生活的一些小纪录片;或者把自己和亲朋 好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和值得留恋的事情记录下来。    
      “纪录过去和现在是一种心情的记载。”这是纪录片风行于中产者中的主要原因,同时纪 录片也恰好能成为他们的这种“心情”的载体,因此成为了一种时尚。    
      如今,纪录和中产正在往一起走,打出的口号是“将纪录进行到底”,他们的结合成为了一 种流行时尚,也带动了数码摄像机的热销。    
      4昂贵的俱乐部会员: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参加俱乐部的活动是中产人士的一种时尚,成为某一俱乐部的会员也是他们高身份和地位 的象征。    
      从香港来北京工作已经10年的易锡元先生是美洲俱乐部的会员。他常邀请朋友在这家俱乐部 享用午餐,因为如果没有邀约,私人在俱乐部的餐饮等服务项目都是不对非会员开放的 。    
      在这里用餐是一种享受。几样精致入画的中式菜肴摆在铺着质地上乘的桌布的餐桌上 ,而几名操着流利英 文的服务生在华丽厚实的地毯上穿梭来去,及时地撤换碗盏,添上清茶。用餐变成了享受, 交谈也变得更加轻松,易先生很满意自己在俱乐部中的社交成绩,不长的时间里 ,他通过俱乐部的各种活动结交的朋友已经不下百人。    
    


第四部分第112节 中产阶层交往

    俱乐部是中产阶层交往、交流的时尚场所。    
      来自加拿大的米切尔先生和他的三位中国同事,都是京城俱乐部会员。他们今天中午的 会谈极为重要,因为他们打定主意要组队在 俱乐部组织的一年一度的高尔夫大赛中赢取大奖。如果成功,米切尔先生和他的队友们将获 得去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松林度假村游玩的机会,而在2000年米切尔就曾经赢得过一次同样的 大奖,显然是上一次愉快的经历给了他今天      
    的激情。    
      其实,作为早已步入中产之列的他们有谁会真的在意会不会得奖呢?他们更在意的是相聚在 一起的乐趣和向着目标努力的成就感。    
      每天午后,长安俱乐部的酒吧总是显得有些慵懒。这天同样客人不是很多,酒 吧的一角里,有几个人在玩麻 将消磨时光,而另一位正在等候自己邀约的客人的先生顺手操起了台球杆。台球与球杆的撞 击声中,午后的阳光依然有些刺眼,细心的服务生轻轻地合上了木制百叶窗的叶片。要等的 人来了,玩台球的先生匆匆地走向自己预订好的会议室,而酒吧一角分隔出的中国茶道区里 ,旗袍打扮的茶道小姐出现在中国风格的背景中;吧中的轻音乐在空气中轻轻回荡。    
      长安俱乐部会员张民耕先生透露了一个“秘密”,他在商旅生涯中几乎所有的合同都是在 长安俱乐部里签订的,而他选择在会所里签约的主要理由是这里的高品质的环境和私密性的 特点。    
      俱乐部在圈内会员中叫会所。会所的概念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目前北京的私人会所不下十 几家,而最高档次和最为 人称道的只有四家,形成了“四大会所”的说法。按照成立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来说,它们是 :京城俱乐部、长安俱乐部、北京中国会以及美洲俱乐部。    
      几家会所均由外资的专业会所管理集团经营管理,会员的组成主要是外企高级经理、私 企老板等高级工商界人士、律师、会计师、审计师等高收入专业人士,政府高级官员以及各 界社会名流。私人 会所均实行“会员邀请入会制”,想要入会者必须由1至2名原有会员推荐,经俱乐部董事局 或理事会批准,交纳入会费及年费后才能取得会籍。    
      “四大会所”的费用水平也大体相当,入会费在1到2万美金之间,会员每年交纳的年费 约为1500美金左右。而取得会籍成为会员后,每位会员的会籍都是家庭会籍,也就是会员的 配偶以及21岁以下未成年子女也都成为会员,享受会员待遇。    
      这些高档私人俱乐部都是中英双语的,而其中商务的概念往往是首当其冲。它们都备有 大大小小的会议厅等商务交流场所,营造出体贴入微的商务交流环境以及通过各种主题活动 营造出的商务交流机会。中西式的餐饮服务以及各类健身娱乐设施应有尽有,其中,一般健 身和娱乐设施的使用通常是免费的。    
      会所在功能和设施标准上类似五星级酒店,而会所与酒店最大的区别有两点:酒店的客 人对象是开放式的,而会所的客人必须取得会员资格,因而相对限定;酒店为客人提供 的是标准化的服务,而会所给会员带来的更多的是人性化的服务和强烈的归属感。    
      “四大会所”会员的组成成分大体也是相同的,而且常常有会员同时拥有其中几家会所 的会籍。不过具体细分起来,这四家会所的会员构成比例却不尽相同,各个会所不同的风格 定位和地理位置使它们对不同身份的人的吸引力也有不同。    
      京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