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中产者调查-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前,我国的知本家已形成一个群体,既包括以技术或知识作为股权参 与企业活动的大学教授、科研人员及其他知识分子,又包括身兼大学教授、科研人员身份和 企业管理人员身份的两栖人员。知本家就是把知识与经济活动结合为一体的人群。
(1)知本家——新兴知识分子闪亮登上舞台。
资本家和知本家,一字之差,却蕴含了人类社会两大文明阶段的历史性 差异。这是一个营造新名词的时代,这也使得“知本家”的出现显得很自然:既然有知识经 济,不应该有知本家吗?一本名叫《知本家风暴》的书最近摆到了书摊上,引来人们的普遍关注。因为它讲的是 知本家。这个从中关村的创业者中引发出的新名词,是每年汉语新出现的800个新名词里 的一个。它散发着一个让人心动的消息:中国新兴知识分子——靠知识创新获取财富的知 本家已登上历史舞台。
现在所说的知本家并不是什么新人类,他们是中关村里一群一直被认为无法效仿的人。
“北大方正”的王选、“联想”当年的总工倪光南和“四通”原总工王缉志是一类;“新浪 网”的王志东、“科利华”的宋朝弟等算一类。现在的知本家,是以知识为资本的人,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知识是他们赖以立足的最大资产。
两个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因为好玩,做了一个网络上的搜索软件,名字叫:YAHOO。
上市后,雅虎网站一夜蹿升,市值超过了波音公司。这是典型的知本家神话:过去千辛万苦积累财富的经验被摒弃了,你只要抓住潮流,就会一夜成名。
这是1999年3月16日南方某日报的一则消息,巧妙地把我国知本家闪亮登场的 信息及其特点传递给了大众。
风起于大洋彼岸。知识经济的发明者是美国人,但“知本家”的发明者是中国人自己。“知 本 家”一词首次出现在3位知名IT批评家所著的《知本家风暴》一书中。《北京日报》报道, 据 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2002年年会透露,北京民营高科技企业已经发展到16000余家,200 1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500亿元,上缴税费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出口创汇逾30亿美元。在民营高科技企业集中的中关村科技园 区,联想、方正、用 友等一大批企业形成了自己的名牌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中关村年薪100万美元的职业经营 者达100余人,出现了“知本 家”致富群体。
中国第一代知本家的代表是王选、王辑志和倪光南。
王选发明的激光照排系统造就了北大“方正”的辉煌。他被评为对市场有判断力的技术专家 ,也被誉为知识英雄和民族英雄。
王辑志是“四通”打字机的主要研制者和总工程师。声名显赫的“四通”正是靠着这个主打 产品发展起来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四通”就是中关村的代名词。
倪光南曾是“联想”汉卡的发明者和“联想”总工程师。他与柳传志曾被誉为“中关村的黄 金搭档”。“联想”至今辉煌并成为中国计算机的领头羊。
以“二王一倪”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知本家,由于体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虽靠知识成 功,或靠知识致富,未能成功地将知识转化为资本。他们在位时虽有各种头衔,但最后都退 出了自己的“舞台”。
中国第二代知本家的代表是王志东、王江民、张朝阳和丁磊。
王志东以开发中文之星起家,1993年加盟“四通”,条件是索要“四通”利方20%的股份, 结果“四通”总裁段永基给了他21%。1997年3家著名投资集团向“四通”利方注资650万美 元。现在王志东不但是“四通”利方的老板,而且又是新浪网的主人。
王江民人称“杀毒怪杰”。他发明的KV300杀毒软件雄踞软件排行榜之首。他从武汉到中关 村时,第一个星期就盈利3000万元,现在他是北京江民新技术公司的老板。
第三部分第66节 新兴网络英雄
张朝阳和丁磊都是中国新兴网络英雄。张朝阳因“搜狐”名满天下,曾被《商业周刊》评为 风云人物,现已成为网络创业人的偶像。丁磊因“网易”闻名遐迩,“网易”1998年 的利润达到400万元。
与第一代准知本家相比,中国第二代知本家的运气要好得多。他们没有历史的包袱,更少体 制的羁绊,又欣逢网络大潮;他们完全靠知识发家,并靠知识成为老板;他们崛起的时
间远远短于第一代,是中国真正的知本家。
知本家是知识经济的产物,是知识型的劳动者,是掌握丰富知识并且拥有创造能力 的人,他们从事的劳动主要是智力劳动。 在知识形态中,知识是经济系统的核心,知识劳动是经 济振兴的巨大杠杆。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知识以及发明创造,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国力 的贡献越来越大,远远超过了传统生产要素,并对经济增长的轨迹和趋势起到决定作用。在过去3年中,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7%来自高新技术产业,而传统支柱产业中的建 筑业只占14%,汽车仅占4%。知识不仅可以创造新资源,还大大缩短生产周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创造这些财富的主体就是知本家。知本家能够把物质生产和知识生 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生产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随着知识经济的滚滚发展,可以相信,在未来中国,知本家的群体将不断壮大,作用更加明 显,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最大推动力,又是其最大的受益者。
(2)知本创富。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 高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人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特殊地说,知本家是最重要的人 才。正是他们,能够真正理解与把握技术和市场,推动企业甚至整个产业或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知本家为社会创造财富,也为自身创造财富。
以人为本,知本创富已是时代的要求,过去的百万富豪自有时代的致富特色,但在新经 济革命条件下,知本创富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① 王选:中国标准的知本家
在谈到中国从高科技到产业的历程时,王选是不可忽略的人物。
王选是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的教师。1980年,王选搞照排系统的时候,别人正忙于写 论文、评职称,但是,王选却投入了一场取代铅与火的技术革命。
这时计算机界的时髦的课题是——操作系统结构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最初,王选搞照排系统 是被人看不起的。研究计算机的人认为,计算机这么高级的东西怎么能用来搞“黑不溜秋的印刷”?好多人认为照排只是一种自动控制,而王选则认为“出版系统里面涉及到很多前沿的技术”,这个课题中有许多学问可做。对此,印刷界、出版界一些很有名的人 认为照排再好,但在中国拣铅字更经济,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太多、太便宜,而王选却预见到了照排系统将给出版行 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市场前景。
王选是个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他不仅仅选择了当时计算机界并不看好的照排,而且敏感地 跳过第二代光机式照排机、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没日没夜的奋战,从1988年开始,北京大学终于开始自己生产照排系 统了。这是因为王选没有像以往那样单纯转让技术,而是北大自己生产方正照排系统。在这 一保证进一步提高质量和竞争力的角逐中,王选完成了从教授到知本家的跨越。
结果,王选研发的激光照排系统在短短几年就淘汰了铅字排版。不久有人对王选说,你们的市场会萎缩。但王选让“方正”在“技术上不断长出了新东西”,即采编流程管理、检索、远程传版、彩色出版、广告管理和制作、多媒体、动画制作等;“方正”根据自己已有的技术积累和市场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投资拓展新领域。“方正”在市场的拼搏中不 但没有萎缩而且在不断扩展。
王选成为“方正”的象征,“方正”也造就了王选。
现在,北大方正集团已经形成巨大规模的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下设报业管理、文字与图形 、测试中心3个研究所,拥有栅格图像、硬件(接口卡)、彩色系统、出版业管理、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数字视频技术、地理信息、文字识别、字模、语音识别8个独立研究室,其中博士、硕士占50%以上,平均年龄28岁,到2000年,方正技术 研究院约达1000人的规模。除研究院之外,北大方正集团员工400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如此青春年华,知识含量如此之高,北大方正已拥有一支朝气蓬勃的知识大军。
王选认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学习微软,靠创新技术进入市场,赚取足够的利润;注 重 技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使科研开发进入良性循环;依靠销售收入和股权认购,吸收和稳定 一批优秀人才;企业实力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更多地关注和投入5年以后的技术研究。正是 在这样一种理念下,王选提出:“方正”要制造100个百万富翁。
毫无疑问,这100个百万富翁绝不是不懂技术,没有现代科技和管理技术的人,而是知本家 ,他们将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在北大方正的平台上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 不管这100个百万富翁什么时候能够诞生,王选无疑是知本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基于其杰出 的成就,2002年王选荣获中国最高科技奖——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三部分第67节 人才信息
② 金晓明:1万元成富豪
如果说王选是中国第一代知本家的杰出代表,那么金晓明以1万元创办自己的公司,赚钱100 万,而成为中产人士,则是知本创富的一个楷模。
1993年,金晓明大学毕业了。这个时候,他强烈的念头是要到上海工作,不仅仅因为他
是个 南方人,更重要的是他觉得上海会给他这样的年轻人提供发展的机会。这一年的8月,他进 入上海最著名的一所高等学府工作。但很快他就失望了,高校的生活节奏太慢了,工作内容 太少了。一年后,他连档案都没拿,直接跳槽到一家台湾人开的公司里打工去了。
在台湾老板那里打了一年工,他决定办自己的公司了。可是金晓明办公司有点像开玩笑, 他向老板提出辞职的时候,既没有资金,也没定好去做什么生意,就辞 职回家了。
走出家门的第一天,他用自己打工赚的1万元钱买了一台386电脑后,只剩下3000元钱。拿着这点钱,他四处转了一圈,租了一间14平方米的房子权作公司。没有注册资金,他只能挂靠在别人的电脑 公司。然而住在一间大白天也暗无天日的、必须开灯才看得见的房子里,金晓明感到有 点压抑。
但他的头脑不愧是经过“武装”出来的。他偶然看到某报纸上一个“万事通”栏目,于是 ,他灵机一动做人才信息服务。
他走进了该报社,“我来负责招聘求职专栏,怎么样?”“真的吗?但你要付给我们钱,因为这是给你提供版面。”“行!就这么着吧。”找到该报有关负责人,双方一拍即合,因为对方正为人才信息不足而烦恼呢。金晓明收集人才信息,打着这家报纸的招牌,其可信度大为 加强。
人才信息从哪里来呢?“小米加步枪”,金晓明把八路军当年打天下的土招与现代高科技电脑有机结合起来。
1995年10月的一天,上海市某中学举行大型人才招聘会,金晓明与他的员工在会场外向门卫租了一张桌子,因为这里进出的人最多。他们请来来往往的应聘者填写个人资料,仅仅一天就收集了700多条人才信息,晚上回去再将其整理输入电脑,然后一炮打响。
随后,金晓明注册了自己的思强公司。不久,思强公司已搬到了上海市中心最繁华的南京路上的南证大厦,这是浦西第一高度的甲级写字楼,有标准的白领写字间,宽大的老板桌。
1996年,Internet席卷中国。9月,上海热线开通并在上海刮起网络旋风。10月,上海热线找到金晓明,并诚邀思强公司加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