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中产者调查-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优则商,歌而优也商。名气本身的资本升值很快,明星们也就很快地富裕起 来。
在时下,做广告也是明星们发财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当年李默然作为第一个食螃蟹的人,曾经遭到了众多的非议。而现在,一个明星如果不做广 告,似乎就少了才气,不是红星。许多人一旦走红,成为明星就提高力度,把自己和广 告联 系起来。在眼球经济越来越热的时代,他们做一个广告,或做一次代言人,少则几十万元, 多的几百万元,上千万的也有的是。2000年,巩俐拍摄盖中盖口服液广告的费用是220万 元。目前,国内广告酬劳最高的红星,是 能导又能演的姜文,身价是介于200万至300万人民币之间。
在中产阶层队伍中,影视演艺界的明星是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除了杰出的表演才华和巨额 的财富外,他们还多是时尚和潮流的先锋,引导着社会时尚的流行风。
8传媒界:靠山吃山的中产者
北京是一个媒体竞争激烈的城市,媒体从业人员也是人才济济。其薪酬和福利虽各有不同, 但是,其中也造就了一批高收入者。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这些高收入人群也是中产阶 级部落之一。
把媒体从业人员,列入中产之列,可能出乎许多人的意外。事实上,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媒 体从业人员的收入并不比其他中产部落群体差。
(1)传媒界的收入秘密。
在目前的北京,从事传媒的编辑、记者的收入已完全走出了计划经济的工资色彩,大多数 编辑、记者们的主要收入已经转型为工资加稿费的模式了。
第二部分第29节 媒体新闻界
在媒体新闻界,工资通常是不变的,而可变的、占收入大部 分的是稿费。目前,媒体中计算稿费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一是给定一个任务量,完成任务的 部分和超额完成的部分一并算稿费;二是给定一个任务量,完成任务的部分不算稿费,超额 完成的算稿费。如果是采编分离的,那编辑就没有稿费,只有工资加版面费,记者则 是工 资加稿费,有的是根据完成的条数算任务,有的是根据字数算任务……虽然各媒体根据自身 情况 有所不同,但基本计算薪资的方法大概如此。其中,通常按字算钱的稿费在60…300元/千 字不等,按等级来算
稿费的从800…30000元/篇不等。
媒体圈中收入较高的是跑IT、房产、汽车这些行业的记者。
在媒体圈里,有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但凡发布会、厂商说明会等,举办单位通常都要给 跑会记者们少则200元多则500元的“车马费”。不少记者每个月跑会的收入往往就能跟工资 收入持平。在北京的主流IT媒体中,大多记者编辑的工资收入在3000…5000元/月。有少部 分低的是2000元/月;而高的,例如副总编一级的则在10000元/月左右。记者、编辑通常 的收入和职位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不同级别的媒体之间,媒体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也有差别。在普通的IT媒体中,记者的收 入通常在每月2000…3000左右;编 辑则在3000…4000左右,他们相应的被厂家邀请的一些发布会也少一些,他们所谓的“灰色 收入”比起主流的IT媒体的记者编辑也要少得多。在一些不入流的行业媒体,记者编辑收入 比较低,工资1000多元,但是,这类媒体中有的记者并不会甘心于只“拿工资”,他们往往 会利用自己的媒体宣传优势另想办法多挣一点钱,以弥补工资的低收入。这样一年下来,他 们的收入因为其付出的“劳动”比主流媒体多,因而,也就并不比主流媒体的编辑、记者们 少。
在主流的大众媒体里,新人和老人的收入不一样。特别是一些主流的老牌日报 性 质报纸,这点体现得更为突出。通常,这些媒体根深蒂固,有很久的历史渊源和政府的 支持,家大业大,广告价位很高。根据知情人透露,在这种媒体做了四五年的人,单位 就可以给他配车,至于车的油钱、保养费什么的就全是单位出,一个人每个月各种收入能到 7000—8000元。他们的收入与时下火热的IT程序员们不相上下。
一位在财经媒体做了5年的记者说,他们单位给记者的底薪不高,月工资也就800元,编辑是 1500元。编辑部主任的工资是3000元左右,大家都可以写稿子,一样算稿费,稿费平均100 元/千字。然而,这样一来做得好的编辑一个月的收入连带稿费能拿到10000元,一般 的记者一个月的收 入也可以到达6000…7000元。
相对于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目前做得还相对稳定赢利的网站,工作人员的收入也是 因为所在职位不同,所司职责不同,而薪酬有所差异。普通非正式人员通常在600…1500元/ 月;正式的员工则是3500…5000元/月;中层以上的月薪从1万到4~5万不等。
近年来,媒体正在成为今日中国的朝阳产业,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这种提 高不是以学历为标准的,更主要的是他们对行业及职业的了解更为透彻,运作更为专业化。 靠山吃山,由此,他们进入中产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2)广告和策划。
媒体对市场的影响力之一就是打广告,体现在对消费潮流的制造和引导上,而受益的除了厂 商之外,就是幕后的那些媒体人。
1992年~1993年在京沪闹得沸沸扬扬的换肤霜一案就是极生动的一例。
1992年底,一批记者开始在报刊杂志上撰文大谈某换肤霜如何如何灵验,声称使用该产 品可以使黑肤变白,白肤变嫩,有斑消斑,无斑可补充营养素,吵得换肤霜的功效十分神奇 。于是,报纸与换肤霜同样形成热销,印刷厂比以往多加印了十几万份报纸;继而, 编辑记者们又共同策划“换肤霜换了什么?”,换肤霜的消费者们再次成为媒体的消费者。 在此举之中,报刊杂志的记者编辑是一石之鸟,足足赚了4笔:一是换肤霜厂商的巨额广告 费;二是厂商给予记者的稿酬;三是记者从报社领取的稿费;四是报纸热销的利润分成。商 业炒作是媒体人近水楼台的事情,也是他们最惯于“运作”的事情。
2002年的岁末,在多年未见的大雪和严寒中,如果要问什么可以用“火热”来形容,首 屈一指肯定得数张艺谋刚刚出炉的新电影《英雄》。
张艺谋当年在《我的父亲母亲》那偏僻的村舍墙壁上醒目地贴出一张《泰坦尼克》的电 影海报,曾令许多人不解。据知情人说,他当时就已经“包藏”着与这部好莱坞商业巨片一 决高下的雄心。而如今,《英雄》上映首日票房便突破1000万元,次日又狂收1300万,一举 “击沉”了《泰坦尼克》的同期纪录。此后观众热情持续不退,影片卖座势头高涨,令人咋 舌地以每天1000万进账的速度,在8天之内换回了8000万的票房。截至2003年1月9日,《英 雄》票房已冲过2亿,创下了中国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
《英雄》能够轻松创下一个又一个惊人的票房纪录,除了“著名导演+全明星阵容+巨额 投资”的号召力之外,还要归功于大手笔、大规模的商业炒作。
第二部分第30节 炒作“事迹”
让我们历数一下《英雄》的炒作“事迹”:2001年8月…2002年1月,整个拍摄过程密不透风,“不接受任何采访”(惟一的例外是 接受《时代》杂志采访,4位主角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禁止“向媒体泄漏关于 《英雄》的剧照、录像及文字等一切资料”。此可谓“不炒之炒”,“英雄”的神秘感、媒 体的窥视欲、观众的好奇心与日俱增。
2001年11月至2002年初,电影主角“李连杰在九寨沟开车撞人事件”被抓不到影片本身
资料的媒体一通爆炒,其他主演的花边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持续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2002年10月24日,在全国各大报刊和互联网的大肆渲染之下,《英雄》在深圳戒备森严 地试映一周,每人限购两张票、入场凭身份证、放映时采取人盯人策略——美其名曰“防盗 版”。电影还没有放完,媒体就又推出了关于“验身份证是否侵犯人身权利”以及“奥斯卡 悬念”的议论文章,一时各种新闻满天飞,炒作的效果更不可估量。
11月29日,《英雄》VCD、DVD的国内 音像版权拍卖以1780万元落槌,创下了中国电影音像版权一个高不可攀的拍卖纪录。这对提 升《英雄》的形象无疑是锦上添花。各大媒体对这更是乐不可支地竞相报道,掀起波澜…… 12月上旬,由《英雄》编剧李冯撰写的文学版《英雄》一书出版并登陆市场,12月中旬 以后,CCTV及 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电视台先后播放了《英雄》的纯商业广告,稍纵即逝的精美画面将观 众的胃口吊得更高。
12月14日,《英雄》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首映式,国内外共700余名记者参加了 其后的新闻发布会。接着,剧组包租了两架顶级商用小型客机,集体“出击”上海和广东, 举行不放映影片的“首映”。如此阵势,天下媒体更是“言必称《英雄》”。
12月20日,在媒体排山倒海的宣传下,《英雄》“千呼万唤始出来”,开始全球公映。至此 ,观众排队购票、人如潮涌的热烈反应不能不说是水到渠成了。但是,各个报刊杂志和网站 电视台还是不肯罢休,除了竞相报道观看人数和盛况之外,还继续对《英雄》防盗版技术、 拍 摄花絮、推广发行过程进行报道,从导演到演员,乃至摄影、作曲、服装、武打设计等 等几乎无一不进行重点炒作。
结果,各种媒体对于《英雄》的炒作,除了自己获得巨额的炒作费用和广告收入外,成功地 带 动了很多方面同时获益,投资方、制片方、发行方、影院、广告业都各有进账,甚至连手机 、内衣等产品都搭上了《英雄》“战车”。媒体的夸大报道、竞相的争论、铺天盖地的美辞 ……甚至把导演张艺谋都弄得忘乎所以了,以为“肯定是无可挑剔……存在瑕疵甚至硬伤 ”的《英雄》真的是“世界一流”的,带着人马去领世界电影的最高金奖——奥斯卡奖。结 果,灰溜溜地吃了闭门羹。
媒体炒作是一种商业行为,其手段就是不断制造热点,以促进媒体的销售和炒作物的销售。 媒体的商业炒作又叫“策划”。但是,从《英雄》的“策划”来说,现在媒体中的策划已远 远超出了简单的标题、导语、视角、体例的设计。杰出的策划往往使一个选题带动一桩 生意,甚至成体系地动用舆论力量培植出一个市场,《英雄》可以说是一个先例。
因为媒体运作经验丰富,知道如何制造一个新闻眼,以及选择什么媒体以什么形式去传播关 于企业或商品的信息,新闻圈里的很多“穴头”也因此脱胎换骨成“策划”,他们在“策划 ”市场和媒体运作时,也把自己“策划”进入了中产者之列。
1996年,《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夏鸿被瀛海威挖走,身价是配备一套单元房,一辆车,及10 万元以上的年薪。夏鸿被称为当年最具身价的记者。瀛海威如此看重夏鸿,就是看重了夏鸿 的策划 能力及他与媒体的网络关系。
尽管在新闻圈,凭记者身份有博得夏鸿这种身价的人比较鲜见,但因从事媒体多年,积累了 足够多的人际关系及经验阅历,转而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很多,都上了一个新的收入台阶。
(3)靠山吃山,步入中产。
靠山吃山,媒体的人获取财富的多寡归根结底要落在他所依靠的媒体有多少优势上。 中国的报纸有四千多种,杂志有七千多种,电台、电视台,网站也数以千计,但这并不意味 着中国可利用 的媒体资源极大富足甚至饱和,恰恰相反,这其中大多数媒体的非市场化运作使它们根本不 具备大众传播机器的功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全国报纸广告总 收入为96亿元,杂志广告总收入为15亿元,其中只有1/5的报刊赢利或持平,4/5都亏损。 市 场的空 白及有效资源的稀缺使那些较具市场价值的媒体始终炙手可热。借助这种媒体优势,此间人 士便可获得超常价值,稍一动脑筋运作,便可以把媒体的优势转化为自己的财富优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