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调查牛群-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摆在教师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留在县城,一条是去板桥;一条是教正常孩子,一条是教聋哑孩子;一条是“公办”,一条是“民办”。
尽管牛群和骆县长都开出了“定心丸”,教师中并没人举手,他们的选择似乎是不言而喻。
出乎预料,除了张真和另外四名临时聘用的老师外,包括高伟校长在内的四十五个公办教师,竟然没有一个留下来继续任教,都要求另行分配工作。牛校长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牛群就是牛群,他平静地笑了笑:“那好,所有公派教师全都走了,我尊重你们的选择,并感谢大家过去为学校所做的贡献!你们都走了,我不能走,学校不能不办!我宣布:原先临时聘用的张真、韩朝柱、汪佩等五位老师转为正式聘用,由张真担任牛群特校副校长,并主持学校的教学工作。从明天起,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确保9月1日正式开学。我们要把牛群特教办成集教学、康复、就业为一体的特教集团。”
骆方平县长和牛群交换了一下眼神,他赞许地点了点头,并带头鼓起掌来。
会议的时间不长,几分沉闷,几分压抑,几分慷慨,几分悲壮,这就是改制,这就叫改革!对于所面临的困难,牛群似乎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他善意地理解每一个老师,他认为这是好事,并幽默地对骆县长说:“一切从零开始,我们也要发扬乒乓精神!”
骆方平笑道:“不然怎么说乒乓球是国球呢,从零开始未必不是好事。”
那天晚上,骆方平县长、牛群副县长连夜研究了面向社会招聘教师的问题。会议决定招聘范围仅局限在蒙城县内,为蒙城那些尚未找到工作的大专毕业生提供一个就业的机会。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残疾孩子必须要有一颗爱心(不是半颗更不是一点),爱孩子、爱特校、爱这一份职业!
招聘广告在蒙城电视台播出以后,三天内有四十多人报名,而且近半数以上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专业人才。牛群高兴了,8月23日,他亲自带领邵惠之、张真两位副校长组织面试和考核,从中选拔了二十名(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下),正式聘请为牛群特教学校的教师。
学校原先聘请了五位教师,这次又聘请了二十位,加上六位志愿者(三位不脱产),学校的教职工已经有三十一人,牛群从北京请来专家对他们进行了突击培训,2001年9月1日牛校正式开学,一个崭新的教师队伍呈现在学生面前。
牛群不仅有一颗爱心,也不仅有一腔热情,他那雷厉风行的作风和一往无前的韧劲,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全校师生对他由衷地敬佩和爱戴,那种至真至纯的情感,是局外人难以体验的。
开学那天,骆方平县长和牛群副县长早早来到了学校,他们要亲自参加学校改制后的第一次升旗仪式。学生列队后,张真特意安排美术班的三名女生为骆县长、牛县长敬赠红领巾。
牛群的心情显得格外激动,在葛娟为他戴上红领巾,向他敬少先队礼的时候,他的眼睛湿润了,当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他抬起头,脸上挂满了泪水,阳光照在他的脸上,生动极了!
那天中午,骆方平、牛群两位县长还同孩子们一起共进午餐,校长也好,县长也好,都自拿饭碗和学生一样排队打饭。排在前边的学生自觉让位给牛群和骆县长,而牛群和骆县长又重新排到后面,一个小小的举动给孩子带来多少温馨,他们像家人一样,围在一起,那顿饭牛群和孩子们都吃得最香。
也就是从那天起,牛群要求教师取消小灶,家住城里的教师也不准回家,一律在学生食堂就餐,和学生一样排队打饭,增加师生之间的零距离交往,强化亲情式管理。班主任和生活老师,不但和学生同吃,还要和学生同住,不能言传,多用身教,从点滴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的所谓“无教之教”,就是不把教育局限在课堂上,所有老师要一天二十四小时和学生们在一起,共同生活,使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这里我要特别介绍牛群特教学校一位副校长,她叫邵惠之。
邵校长自从走进牛群特校,她便被牛群的艰辛和付出所感动;也被学校的新风和希望所吸引;面对那些聋哑孩子,作为医生,她更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虽然她在北京有着自己的事业,还是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主抓学校的康复工作。
邵医师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女性,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她1976年当兵的时候才十五岁,军营赋予了她这个“兵丫头”一种特殊的气质,她成人了,也成才了:先是1980年考入中国第三军医大学,在军医系苦读了五年;毕业后又被“保送”攻读本校分子病理学的研究生,再读三年,获得了硕士学位。她风趣地说:“读了八年书,反而不会看病了,我研究的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可离开显微镜,面对活生生的人,却变得束手无策。”她从西医回过头来转攻中医,妈妈就是搞中医肿瘤的,经妈妈介绍,她拜南京一位老中医为师,又钻研了几年望闻问切。再后来,她又迷上了信息医学,从中国玄妙的周易到当今现代生命信息医学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她都倾注了许多精力。知识的积累是渐进的过程,求知耗去了她生命最灿烂的年华。可当她“修”成正果,知识也使她本身光彩照人。
我第一次在蒙城见到邵惠之医师是2002年的8月28日。那天她特别忙,牛群安排她为一批记者作体检,那些记者有北京来的,也有合肥来的。我有些纳闷,首都和省城的医疗条件多好呀,怎么跑到蒙城来找邵医师呢?我留心每一个被检查过的记者,几乎人人称“神”。出于好奇心,等邵医师忙清以后,我请她也为我做了一次检查。
邵医师使用的仪器是德国VEGA——TEST穴道电检仪,依据经络的导电和导波特性发展而成的生物能信息感应系统,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展现生命信息医学的代表产物,是目前世界上生物能量信息医学的最高建树。
检查时,我左手握住仪器中的“电极”,她用仪器中的“电笔”点击我右手中指的某个穴位,仪器的屏幕上便出现各种不同的数据。
第四部分第十三章·爱心团队(2)
邵医师一边检查,一边解释生物能信息测试的基本原理:完全是中医经络能量场的高灵敏定量检测,也是人体的生物能场与外界物质的生物能场或仪器中记录的各种样本磁场信息,通过磁场共振所做的定量检测。经络系统是人体最灵敏、最广泛的生理网络,分布至全身每个细胞组织,由于无形无相又无管状结构限制,任何外在及内在状态的影响都会使它的导电、导波和优势方向发生变化。疾病初起时一定先影响经络,即先产生经络信息和能量的变化,然后逐渐至细胞、血液、组织最后到内脏,身体的治疗康复程序同样如此,因此通过手足特定的穴位测量经络的电性阻抗变动,就成为判读生命信息的速效写真材料。
她对我说:“你的心、脑供血严重不足,心肌患有炎症,不仅血压高,血粘度也太稠,如果不迅速调治,心脏有做搭桥手术的危险。”她又说:“你的心理负担太重,除了长期写作劳累以外,感情因素使然。你前后三次婚姻,三个女人都真心爱你,你也真心爱她们,可是……”
她怎么知道我的感情经历呢?我有过生离死别,前后三次婚姻,蒙城没有朋友知道的。邵医师果然神奇,她既测病理,又测心理,无须“病人”开口,她对对方的一切了如指掌。过去曾经患过的病,现在患的病,未来十年可能发生的病,分析得头头是道。
邵医师看出了我的惊奇,她解释说:“人体各经络穴道的气值量化,使中医的辨证施治能用数学语言来做部分定性和定量的表达。它使我们能用有形的方法来证明无形意识、气、场、经络等的存在,并进一步发现精神和身体、心理和生理、意识和情感、气和场的能量互动作用等各种奇妙的生命现象,这个系统革新了常规医学的医患概念,防止了医源性的主观误差和药源性的被动污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疾病预测和对症下药。”
邵惠之走的是中西医结合之路,可贵之处是她在学习医学的同时,又融入了东西方的文化和哲学,她提出的“全息信息医学”对预防保健和康复医学无疑具有极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她讲的那些理论我似懂非懂,她的那分耐心和真诚却深深感动了我。她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那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显得亲切而又甜美。她不独对我,对每一个检查对象都是如此,她曾经连续工作四天,为牛群特教学校师生作全面检查,每天工作量都在十五个小时左右,从检查第一个聋哑孩子到检查最后一个聋哑孩子,她的脸上始终写满了春意。军旅生活使她具有奉献精神,她关爱每一个人,她的音容、她的笑貌至纯至善,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我从蒙城回到宿州以后,立即去医院作了一次彻底检查,血脂高达十四,是正常值的好几倍,血压和胆固醇也都高。不仅患有心肌炎,而且有冠心病的症状。我吃了邵医师开的药,贴身带着她给我的生物能反馈信息治疗卡,一个月后,我的血压和胆固醇都已正常,血脂也降为五,心肌和心脏状况大有改观,接近健康水准。
关于邵惠之“神奇”的传说很多,这里不再赘述。但有一点必须告诉读者,她为全校学生检查之后,惊奇地发现有十多个学生耳朵还有听力,她立即和牛群一起,从北京请来了著名的耳科专家,为这些孩子做了进一步检查,并且制定了听觉训练计划。学校老师也为这些学生“开小灶”,加强了口语培训。这一年多来,邵惠之前后为全校师生已经检查了四次,凡是听觉有所进步的,都是她长期重点诊治的对象,她想创造一种奇迹(哪怕恢复一丁点儿听力也是好的)!
邵惠之在学校常给教师们上爱心课,她的口才很好,说起话来极富文采,教师都爱听。真、善、美是她常挂嘴边的话,她说:“人应该一辈子守真求善,真要至诚,善要至全,真不诚是半真,善不全是伪善,大真大善才叫美。来自心灵的东西本身就是永恒,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爱如果是来自心灵的,手中没有捧着鲜花,孩子们都能闻到花香,心灵里流淌的花香更芬芳也更长久!”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太阳不求大地的回报,大地不求甘露的回报,甘露不求禾苗的回报,禾苗不求果实的回报,树根不求绿叶的回报,真爱不求被爱的回报,只求心灵的拥抱!只求生命的美好!”她的话和她写的诗成为一些教师的座右铭,被抄写在笔记本上。
春节看望老师和学生的路上
邵惠之为牛群特校已经忙碌一年半了,这一年多时间她除去春节和家人团聚短短的三天时间,全是为特校的事情奔波。香港、深圳、广州、上海的一些“老板”爱心捐赠与她的努力是完全分不开的,她不仅能看好人家的病,还能测出企业的弊端,那些老板当然敬她,爱她,甚至还有几分“怕”她,在她面前允诺过的捐赠,就没有不兑现的。她为特校所做的贡献太大了,尤其她的菩萨心肠和大爱至真,更是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达的。
有人说现在牛群特教学校的教师队伍就是一支爱心团队,牛群是这个团队的“队长”,而邵惠之则是这个团队的“指导员”。
在牛群特教学校的爱心团队中,“志愿者”始终是一面感人的旗帜。他们的事迹,不仅感染了我,也感动着牛校的老师。也许正因为他们的存在,牛群特教学校才到处闪烁着雷锋的身影,爱心行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第四部分第十三章·爱心团队(3)
牛县长日记摘抄之八
沙子黑石头之谜
2001年3月4日 星期日晴于蒙城
每天都要来很多信,大多是合作意向及人才推荐。
但今天却收到一个特别的邮件,来自广东。
很沉的一个大方包裹。剥去几层,才发现是一个铁皮的方方正正的月饼盒子。
什么月份儿寄月饼?
打开月饼盒儿,哇!……满满一盒子沙子!怪不得死沉死沉的。沙子里卧着一块黑石头。
抠出石头,又发现底下压着一封信:
牛群大叔: 您好!
送件礼物给您吧!
她的名字叫:河(盒)里的沙(砂)子,沙(砂)子里的石头。太啰嗦了吧!
今,一大清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