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心理学史导论-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代表4种言语能力测验,椭圆形S1、S2、S3、S4代表4种空间能力测验。各种言语测验和各种空间能力测验都有相当高的相关。V和S分别代表语词理解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但这两种能力是分立的,彼此不相关。

    瑟斯顿设计了许多测验,然而,测验的结果和他的设想相反,各种能力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在相关。这就说明各种能力并非是独立的、彼此无关的。

    瑟斯顿修改了自己的看法,提出次级因素的概念。他认为,斯皮尔曼的G因素可能就是这种次级因素。但他指出,在评价一个人的智力时,分析特殊能力更为有用。

    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论和群因素论对认识个体的智力结构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他们把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绝对地对立起来。后来,斯皮尔曼和瑟斯顿都修改了自己的看法,观点趋于接近。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现在可以称为“一般因素——群因理论”,而瑟斯顿的群因素说,现在可以称为“群因——一般因素理论”。

    (五)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用因素分析法研究智力,否认G因素的存在,坚持智力因素的独立性。他认为,智力结构应该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去考虑。

    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心理活动或过程。操作有5种:认知、记忆、分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评价。认知是发现或认识;记忆是保持已经认知的信息;;分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吉尔福特的创新,也是最富有特色的概念,它与创造力密切相关,分散意味着由一项给定的信息扩散而成多项信息,以答案的多元化为特征。吉尔福特把分散思维定义为:“由给定信息而产生信息,强调从同一个起源产生结果的多样化和数量,它往往体现出迁移的作用。”集中思维的起始条件比较严格,问题的要求也很明确,只能产生有限的结果。他认为,集中思维实际上是逻辑演绎能力,以答案的一元化为特征;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智力的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即信息材料的类型。内容有5种: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视觉是通过视觉器官获得的具体信息。听觉是通过听觉器官获得的具体信息;符号主要指字母、数字等;。语义指言语含义或概念;行为指与人交往的智力。

    智力的第三个维度是产物,即信息加工所产生的结果。产物有6种: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蕴含。单元指字母、音节、单词、熟悉事物的图案和概念等等;。类别指一类单元,如名词、物种等等;关系指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系统指用逻辑方法组成的概念;转换指改变,包括对安排、组织和意义的修改;蕴含指从已知信息中观察某些结果。

    从单元到蕴含是从最简单的产物到最复杂的产物。智力因素就有150种(5*5*6),图上的每一小立方体代表一种智力因素。

    与传统的智力结构理论相比,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能更好的说明创造性。在“操作”维度上包容“分散思维”为全面地理解人类的智力作出了贡献;他还为测量分散思维编制了新的测验,这就为研究人类的创造性提供了工具。他的智力结构理论引导人们去探索新的智力因素。但是,吉尔福特否定智力的普遍因素存在,坚持智力因素的独立性,受到心理学家的批评。他的测验数据中有76%的相关系数具有显著性,24%的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他的智力结构模型中容纳了非智力因素等原因所造成。

    (六)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英国心理学家阜南在1960年提出智力层次结构模型。他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认为智力结构不是立方体三维结构模型,而是按层次排列的结构。他把智力划分为4个层次,智力的最高层次是智力的普遍因素(G因素);第二层次分为两个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机械和操作方面的因素;第三层次分为几个小因素群,即言语理解、数量、机械信息、空间能力和手工操作等;第四层次指各种特殊因素。

    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是斯皮尔曼智力二因素论的深入,他在G因素和S因素之间增加了大因素群和小因素群两个层次。他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又是智力层次结构理论的先导。他把大因素群分为言语和教育、机械和操作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近年来脑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持,即大脑左半球以语言机能为主,右半球以空间图象感受知机能为主。

    (七)艾森克的智力结构理论: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和智力的层次结构模型。

    1953年艾森克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该模型包括3个维度:心理过程(推理、记忆、知觉),材料(语词、数学、空间)和品质(速度、质量)。艾森克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和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相类似,艾森克模型中的“心理过程”维度与吉尔福特模型中的“操作”维度相类似;艾森克的“材料”与吉尔福特的“内容”相类似;艾森克的“品质”与吉尔福特的“产物”相类似。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艾森克的“品质”维度比吉尔福特的“产物”维度更能剖析智力的实质。在艾森克模型中的“品质”包括“速度”和“质量”。“速度”指被试在智力测验中的反应速度,“质量”指被试改正错误的多少和解决问题时的正确性和坚持性等。因为,用相同材料测验不同的被试时,被试的心理过程相似,但在品质上却有个别差异。如反应速度有快慢,错误有多少,坚持性也有不同等等。

    本世纪70年代,艾森克根据瑟斯顿的6种主要心理能力之间的相关量和每种能力与G因素的相关量,提出了一种能力层次模型。不过,他认为斯皮尔曼的G因素是存在的,它是一般智力,是人类一切活动中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如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二层次是特殊能力,指人在各种专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第三层次是与各种测验所测的内容相应的各种特殊能力的具体表现。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有理解数学符号的关系能力、概括能力和运算的敏捷性等,这些都是计算能力的具体表现。

    (八)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在因素分析中发现了斯皮尔曼等人没有注意的一个重要事实,即他在再次进行因素分析时,发现一般智力因素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本世纪60年代他明确地阐明了他的两个G因素理论。

    卡特尔认为,流体智力几乎可以参与到一切活动中去,所以称为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这些能力大部分是先天的和依赖于大脑的神经解剖结构的,并且多半不依赖于学习。卡特尔认为,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所以称为晶体智力。晶体智力是过去对流体智力应用的结果,大部分属于从学校中学到的能力,如词汇和计算方面的能力都是晶体智力。卡特尔认为,通常这两种智力包含在任何一种智力活动中,是很难分开的。流体智力是晶体智力的基础。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有着不同的发展曲线。流体智力随机体的衰老而衰退,随生理成长而变化,在14岁左右时达到顶峰,以后逐渐下降。晶体智力的衰退很慢,它随着年龄的增加不仅能够保持,而且还能有所增长,一般到60岁左右才开始缓慢衰退。

    近年来,心理学家倾向于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对智力活动内部过程的分析,并重视元认知成分的作用。

    (九)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顿伯格认为,当代的许多智力理论仅仅是对智力特质的描述,没有阐明智力活动的过程。他提出,应该用实验方法来分析智力的过程,对智力活动过程的要素进行分析。他提出,可以把智力看作心理上的自我管理。1985年,斯顿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该理论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成分理论:成分理论阐述解决问题时的各种心理过程,被认为是智力三元结构的核心。它又包括3个层次的成分:(1)元成分,它对执行过程进行计划和监控,并对结果进行评价。(2)操作成分,它接受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认知操作,并提供信息反馈。(3)知识习得成分,它学习选择解决总是的策略,学会如何解决新问题。

    2、情境理论:情境理论说明智力在日常情境中具有适应当前环境、选择新环境和改变旧环境的功能。

    3、经验理论:经验理论在经验水平上考察智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处理新情境的能力和心理操作的自动化过程。

    (十)智力的PASS模型:达斯和纳格利里在本世纪90年代提出智力的PASS模型。他认为个体的智力活动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这三个认知功能系统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又执行各自的功能……

    1、注意——唤醒系统:注意——唤醒系统起着激活和唤醒作用,处于心理加工的基础地位,使大脑处于合适的工作状态,影响个体对信息加工等。

    2、编码——加工系统:编码——加工系统对信息进行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是智力的主要操作系统,因为智力活动的大部分“实际动作”是在该系统进行的。

    3、计划系统:计划系统是处于最高层次的认知功能系统,从事智力活动的计划性工作,与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中的元成分相似。在智力活动中确定目标、制定策略,并且起着临近和调节作用。

    达斯等把三个认知功能系统,分别与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所提出的脑的三个机能系统联系起来。

    他们根据PASS模型编制了智力测验。称为DN认知评价系统。它包括4个分测验,分别测定P、A、S、S。每个分测验由三组不同题目组成,全量表由12组题目组成。

    第三节: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的发展趋势

    (一)智力的发展趋势

    个体智力的发展不是等速的,一般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年龄则停止增长,随着人的衰老智力开始下降。

    许多研究都表明,出生后的头几年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良好的环境和考试影响下,智力发展得特别迅速。心理学家平特纳指出,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从5岁到10岁,发展虽没有如此之快,但仍旧在发展。再过5年,发展就逐渐减慢。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出生后头4年智力发展最快,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出生到4岁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决定性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经过多年研究,也认为从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发展的限度是14~16岁,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都否定了这种看法。当代的一些研究表明,人即使到了老年,智力还可能有所增长,只是这种增长只限于智力的某一个方面,而且比较缓慢。失智贤教授指出:“关于人的智力的发展限度问题,目前还无十分可靠而一致的结果,但有一点似乎是清楚的:人到18岁左右,智力已达到成熟时期(与成人接近)。在此以后,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总的智力能量虽然不会有显著增长,但某一方面的智力可能还是以不同的速度在增长着。”通常是身体健康、勤奋参加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智力衰退迅速较慢,体弱、特别是神经系统和脑部有疾病的人,智力衰退迅速。布卢姆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言语能力通常在80岁时只稍有衰退,在90岁时也只有中等程度的衰退,而有些智力在80岁至90岁时还在继续增长。近来,德车的解剖学家赫伯特·豪格对160名20~111岁的尸体进行研究,发现大脑的神经细胞几乎不随年龄的增长而衰亡,只是细胞体的缩小,这种缩小一般在60岁以后开始,90岁前只缩小百分之7~8。

    许多心理学家对智力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主要的有:

    1、贝利的研究:1970年贝利采用纵向研究法,对相同的被试在不同年龄(从出生到36岁)的智力进行测量。他使用贝利婴儿量表、斯坦福一比标量表和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发现智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长到26岁左右,以后保持水平状态,直到36岁。

    2、沙因和斯特罗瑟的研究

    沙因和斯特罗瑟等人根据五种主要能力测验,如词的流畅性和知觉速度等,发现一般人的智力到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