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心理学史导论-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其内在经验感受的观察和分析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也以内省法来研究意识经验,他把心理学与化学相比较,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和能细分基本元素的化学复合物类似,心理学的主要工作是把意识经验分析成若干基本元素,然后研究整合了的要素。

    (二)机能心理学(FUNCTIONALPSYCHOLOGY)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是机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杜威(J。DEWEY)、安吉尔(J。ANGELL)和卡尔(H。CARR)都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机能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即意识流。因此,不能把意识看作为是元素的集合。机能心理学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是像构造心理学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例如,构造心理学主要关心什么是思维,而机能心理学则主要关心思维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机能心理学这一推动心理学面向实际过程的显著特点,使它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PSYCHOLOGY)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于1913年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既不同意构造心理学关于心理元素的看法,也不造成机能心理学把意识视为心理学的主题。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并以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直接的观察与测量是心理学的科学方法,而内省法是不客观的、不科学的。可见,行为主义心理学有以下特征:第一,强调以客观的观察和测量来记录人的行为,由于意识不能观察和测量,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第二,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与相关刺激有关;第三,个体的行为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后,在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主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它否定了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对心理学的发展起了消极的阻碍作用。

    (四)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

    格式塔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M。WERTHEIMER)首创,代表人物有考夫卡(K。KOFFKA)、苛勒(W。KUHLER)等人。格式塔是从德文“GESTALT”音译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有关人的知觉的过程,同时受到物理学中“场论”(FIELDTHEORY)的影响,认为人脑中也有一个“场”,它决定了人看外界东西的状况,由于“场”有一定规律,人脑就按此规律把客观的东西组成一定的“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构造心理学的心理元素的观点,也不同意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持的刺激一反应的观点,认为个体的任何经验或行为的本身都是不可分解的,每一种经验或活动都有它的整体形态。换句话说,心理活动既不是由几个元素构成的,个体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由一些反应堆积而成的。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是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是经由个人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的适用性并不仅限于知觉过程的研究,许多心理学课题,如顿悟和问题解决也可用其理论加以解释,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巨大影响。

    (五)精神分析论(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创立的。该理论的基础来自医学临床经验,对心理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关于人格以及心理治疗方面更显突出。弗洛伊德用潜意识、欲望、生本能和死本能等概念来解释个体的心理发展历程;用“本我”、“自我”和“超我”等概念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

    精神分析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原来追随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的批语和反对,不再坚持弗洛伊德的“一切行为决定于性本能发展”的泛性论观点,加之受到社会学和人类学发展的影响,开始转向重视和研究人格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因素,这些观点和理论被称之为“新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极其迅速,在发展方向上表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各心理学派的理论由对立趋于直辖市互补;二是放弃了追求普遍的大而全的理论,转向能解释某一方面心理现象的小型理论,并通过小型理论逐渐气势磅礴到统一的普遍理论。在这种形势下,心理学出现了不是以学派的形式,而是作为一种范式、思潮、一种发展趋向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目前,在心理学中出现的新的理论和思潮有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OGERS)二人在50年代创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论,认为它们都把人的心理现象异化,而没有提示人的完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实质。为此,该理论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为对象,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的各级层面的问题,特别是蕴藏在人性中的无限的潜力,通过改善环境以利于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度。

    (七)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CHOLOGY)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代表了心理学研究的一种趋势,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逐渐演变而成的。认知心理学分为文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了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感官的信息接收、信息的贮存、信息的撮和运用等过程,它把人看成一个信息加工系统或信息加工器,认为认知活动就是信息加工。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者得、贮存、撮和运用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以及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它既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对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成果以及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操作方法论,又融入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内容,力求通过提示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的机制来探究人类的认知活动的规律性。

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构造及分类

    (一)神经元的构造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神经系统被认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内有大量的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神经元的总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表述得愈来愈正确。美国耶鲁大学史蒂文斯(C。F。STEVENS)教授指出:“人脑被认为是由10个11次方个神经元组合而成,与我们银河系中的星星数大致相同。”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不同的神经胞体的大小和形态相差很大。胞体常见的形态有球形、星形或锥体形。突起是神经元向外突出的部分,按形状可分为树突和轴突。前者呈短的树枝状;后者为细长状,又称为神经纤维。一个神经元可有几个树突,但一般只有一个轴突。轴突长度最长可达一米左右,在轴突主干上,有时可分出几个侧枝。神经细胞具有接收、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功能。在脑和脊髓中,许多神经元的轴突由髓磷脂组成的髓鞘包裹起来,成为有髓鞘的神经纤维。髓鞘起绝缘作用,以避免神经冲动向周围的神经纤维扩散,其传导速度有髓鞘纤维比无髓鞘纤维快得多,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个体行为分化的重要物质条件。

    (二)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神经元进行不同的分类。

    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可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根据神经元机能,可分为: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在神经元之间,神经传导是由感觉神经元传到中间神经元,再传到运动神经元,是单身传导的。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中传导的单向性是由突触来实现的。神经元的轴突上某一点受到刺激,神经冲动可以同时向两端传导,即双向神经传导。

    二、神经兴奋的传导

    (一)神经兴奋

    神经以及肌肉、腺体等组织都具有兴奋性,这是它们的一种重要特性。所以有时又称它们是可兴奋组织。当我们以某一形式刺激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较安静的状态转至较活动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神经兴奋。表现为一系列可逆的电变化。

    一般情况下,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情况是不同的。细胞膜外主要是带正电荷的钠离子(NA+)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C1…),而膜内主要是带正电荷的钾离子(K+)和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由于细胞膜对不同离子具有不同的通透性,在静息状态下,它对钾郭子通透性较大,对钠离子通透性较差,从而造成钾离子外流,而钠离子又挡在细胞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出现静息电位。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变化,钠离子比钾离子和氯离子更容易通过细胞膜。于是钠离子内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上升,并高过膜外电位,解除了细胞膜静息时的极化状态,故称此过程为“去极化”。在去极化的一瞬间之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又开始下降,对钾离子的通透性上升,细胞膜又恢复极化。上述的这一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它是神经细胞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代表神经兴奋的状态。一次去极化和一次恢复极化,代表神经一次完整的兴奋。

    一个完整的动作电位可分三个时相,有其各自的生理意义。首先是知电位,它是动作电位的基本部分,由细胞膜的去极化引起,只持续0。5毫秒左右。负后电位始于锋电位下降到基线前的一段时间,强度只有锋电位的5%,持续约12~20毫秒,是去极化的残余。继负后电位之后,出现向反方向改变的正后电位,强度只有锋电位的0。2%,持续约80毫秒或更长。

    在动作电位三个不同的时相,神经兴奋的水平是不同的。锋电位对应不应期,神经对刺激不再能作出反应;负后电位对应超常期,神经极易兴奋;正后电位对应低常期,神经兴奋性较低。

    (二)神经兴奋的传导

    当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这一部位电位即产生变化,细胞膜表面带较多负电荷呈负电位,而细胞膜内带较多正电荷呈正电位。但与之相反的是,邻近未受到刺激的部位,仍然是膜外带较多正电荷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在此情况下,原来静息状态时不存在电位差的细胞膜表面,在受刺激和未受刺激的两部位间也出现了电位差,于是膜表面未兴奋部位的正电荷流向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的正电荷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产生反方向的电流,形成回路,这样未受到刺激的部位也被引起去极化,它引起下一部位膜的去极化,使得一个刺激很快传遍整个神经纤维。这就是所谓的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纤维的髓鞘并不是将轴突全部包裹,在郎飞氏结处缺乏髓鞘,离子不能有效地通过髓鞘,但在郎飞氏结处容易通透。所以,有髓神经纤维冲动的传导是从一个郎飞氏结传到另一个郎飞氏结,即跳跃传导,其速度远较天髓神经纤维快。

    由此可见,神经冲动的传导与电流的传导是不同的,所以两者的传导速度也相差很大。神经传导的最大速度不过每秒120米,慢的每秒只有几米,电流的传导速度则可达每秒30万公里。

    神经冲动的传导有其特性,首先是遵守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应,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这使得冲动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变弱。其次单个神经纤维是双向传导,而在神经系统内是单向传导。再次神经纤维具有相对不疲劳性,以每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