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心理学史导论-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运用规则等。

    语义编码的特征是串行加工,是按照节点和线的复杂网络贮存的。节点代表概念或事件,而线则表示有意义的联系,按照语义编码原理,长时记忆中的所有信息都是按照一个节点和许多关系而编码的,语义成分间的联系,即概念、事件和情节的信息可以用语义网络的形式来表示。科林斯(A。M。COLLINS)和奎利恩(M。R。QUILLIAN)提出的一个语义记忆储存的网络模型。在这个网络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节点为概念(或命题),每个节点上的小线段为该概念的有关特征或属性,从节点向上的连线表示与上一级概念的联系及归属,例如“金丝雀”属于“鸟”,“鸟”又属于“动物”。概念的特征是分层级贮存在记忆中的,每个节点上的概念仅贮存它所独有的特征或属性,而不贮存其它节点的共同属性,例如“会吃”“会呼吸”的属性只附在动物节点上,而不附在较低节点“鸟”或“鱼”的节点上,这符合认知经济原则。根据被试对概念隶属问题(如金丝雀是动物吗?)或概念属性问题(金丝雀会呼吸吗?)作出的反应时间可知道概念间层次关系的实际贮存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间随属性所处节点的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一般每升高一级水平,反应时间则要增加约75毫秒,语义层次愈多,所需的时间也愈多。

    (三)长时记忆的贮存

    在长时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原则上是分类处理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长期记忆中贮存着两种不同的记忆:程度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1、程度性记忆(PROCEDURALMEMORY)

    程序性记忆是一种技能记忆,指一个人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在程序性记忆中主要包括认知与动作技能两部分,它是经过个体由观察学习与实际操作练习而习得的记忆。

    从个体发展来看,个体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程序性记忆,如自幼学习的动作技能,写字、骑车等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其所学到的“如何按程序操作”的一切活动,长期贮存在记忆里,以后一旦需要,则可随时检索出来应用。程序性记忆有一个明显的特征:绝大多数不能言传,例如会骑自行车的人很难用言语来表达这种知识。

    程序性记忆是按一定程序习得的,其贮存后经久不忘,会骑自行车的人,以后二十年内不再练习也不会忘记,会弹钢琴的人也是如此。但程序性记忆在开始学习时较难,尤其是在刚学习后记忆检索的初期,必须受意识的支配,并清楚地意识到须按程序进行的活动。以后经过多次练习达到纯熟阶段,程序性记忆的检索就会成为自动方式进行,例如骑车者只须抬头向前看,而不须留意自己的手、脚动作。程序性知识是学校技能教育的内容之一。

    2、陈述性记忆(DECARATIVEMEMORY)

    陈述性记忆是一种事实记忆,是指一个人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例如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均属于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的明显特征是可以言传,即在需要时可将记得的事实陈述出来。陈述性记忆又称之为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学校知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在对学习的信息处理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程序性记忆是在认知的同时还须参与活动,而陈述性记忆则偏重于认知。目前的研究认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分别贮存于大脑的不同部位,说明大脑在记忆贮存上存在着分区专司的功能。虽然在长时记忆的贮存上有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之分,但在用记忆表达于外显的知识时,两种记忆都是分工合作的。

    四、记忆术

    记忆术是记忆的窍门和方法,旨在促进人们记忆材料的一种程序。目前最流行而又取得公认的记忆技术是PQ4R法。

    PQ4R法的取名是下面所述学习材料应该遵循的6个步骤的英文缩写。

    1、预习(PREPARE):涉猎全章学习材料,以确定要控计的一些总课题。确定作为单元来阅读的各分段,把以下四个步骤应用在各分段上。

    2、提问(QUESTION):提出有关分段的问题。把各分段的标题改为适当的问句:例如一个分段标题是“信息在头脑中的贮存”,可改为:“何谓信息在头脑中的贮存?”或“贮存在头脑中的贮存”,可改为:“何谓信息在头脑中的贮存?”或“贮存在头脑中的信息是如何进行的”?等

    3、阅读(READ):仔细阅读各分段的内容,浓度回答自己对分段所拟定的问题。

    4、思考(REFLECTION):阅读时思考内容,力图予以理解,想出一些例子,把材料和自己脑中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

    5、复述(REPEAT):学完一个分段后,浓度回忆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力图回答自己对本分段所提出的问题。如果不能充分回忆,就重新阅读记忆困难的部分。

    6、复习(REVIEW):学完全部材料后,默默回忆其中的要点,再次尝试去回答自己所提出的各个问题。

    这种学习和记忆材料有效的理由是,全部学习材料的安排都设计成便于间时学习,另外还可以使学习者了解材料是如何组织的。对材料进行良好的“主观上的组织”,是导致有效记忆的手段。

    对那些无意义联系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咎逻辑意义或联想结构,也能提高记忆的效果,这些方法有:

    1、定位记忆法:将记忆项目与熟悉的地点位置相匹配,使地点位置作为恢复各个项目的线索。

    2、串联法:把单词或名称的第一个音节或字母串连起来组成一个单词。如美洲五大湖泊HURON、ONTARIO、MICHIGAN、ERIE、SUPERION的字头可以连成HOMES,记住后者就容易记住前者。

    3、形象控制法:使身心轻松舒适,头脑中出现过去或未来的良好形象或整体形象,以增加记忆。

    4、联想法:利用观念与形象的联想,将材料构成有意义联系的内容。例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卒于1883年,就可以用“一爬一爬,一爬爬上山”来加强记忆。

    以上记忆术均带有一定的强化性质,因此还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才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第八章 表象和想象

    第一节:表象

    一、表象的概述

    表象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是物体不在面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表象曾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在(J。LOKE)等人认为表象是思考的元素,19世纪英国心理学家、测量学家高尔顿(F。GALTON)就对表象进行了测量研究。但是,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认为表象是毫无功能上的意义,是感觉中的幽灵,故而将其排斥在科学研究之外。所以,关于表象的科学研究一时陷入了停顿状态。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表象作为人们信息加工、贮存的基本方式才又受到重视,表象研究也成为认知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表象是由人脑中刺激痕迹的再现所引起的,它以知觉提供的材料为基础,但又不只是知觉的翻版和重复,是知觉痕迹经信息加工后的产特,表象作为知识表征的一种形式,不仅可以贮存,还可以被加工和编码,那种认为表象只不过是一种轻重知觉,是知觉痕迹的再作用,与知觉相比仅仅只是强度更低一些而已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由于表象的出现不须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它对人类的想象,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象具有如下特征:

    (一)直观性

    表象和感觉、知觉一样具有直观形象性,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感性反映,但它所反映的通常只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表象没有感知所得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例如,游览过北京天坛的人们虽然对天坛有很清晰的映象,但这种映象总不如正在观看天坛时的知觉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正是由于表象不能反映事物的全部特征,而且不稳定、比较模糊,它所反映的一些主要特征就显得突出和直观。

    (二)概括性

    表象往生育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而不是某一次感知的个别特点。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需要借助于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表象比知觉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它是以多次知觉为基础经信息加工而产生的概括形象。

    表象具有概括性,但表象的概括性和语词的概括性是不同的。表象是形象的概括,所概括的既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又有非本质属性,而语词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已弃其非本质属性。因此,表象往往被看成感知到思维过程的中间环节。

    二、表象的种类

    (一)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根据创造性程度,表象可以划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想象表象是旧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来的新形象。这两种表象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绝对地加以分开。亚里十多德说过:“记忆和想象属于心灵的同一部分,一切可想象的东西在本质上就是记忆的东西”。只有从记忆表象中提取素材,想象才能得以进行,同时,房屋有象在某种程度上为想象形象所补充,与想象形象相结合。

    (二)视觉、听觉、动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表象

    根据表象开成的主要感知通道,又可将其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等。视觉表象是比较鲜明、最常发生的表象形式。由于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各种表象形式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侧重。一般而言,画家具有较发达的视觉表象,音乐家的听觉表象较发达,而体操运动员的动觉表象较为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各种表象形式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如钢琴演奏既需要听觉表象,又需要动觉表象;完成体操动作既需要动觉表象,又需要听觉表象。

    (三)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根据对象范围和概括程度,表象可划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对某一具体事物(如六和塔)的表象称为个别表象;对于某一类事物(始宝塔)的表象称为一般表象。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有着密切联系,个别表象是一般表象的基础和核心,而一般表象具有更高的概括性。

    (四)遗觉象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称为遗觉象。遗觉象是记忆表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几乎与感知形象一样鲜明和生动,似乎是介于知觉和幻觉之间的状态。这种特殊的表象形式是心理学家颜许(E。R。IAENSCH)首先发现的。遗觉象是部分学龄儿童所特有的,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退。据研究,儿童中有40~70%的人有遗觉象,在11~12岁时最明显。有些儿童的遗觉象能保持半分钟。他们背诵课文就像看着课文朗读一样,准确无误;在一幅现拿掉后,仍然能在原处看到那幅画的十分清晰的图像。通常,较为多见的遗觉象是视觉表象,但一些研究也发现了听觉遗觉象、嗅觉遗觉象和味觉遗觉象等。

    三、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心理学将表象年作信息编码的一种主要形式,但在它是不是唯一的形式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争论,并由此引出两种信息加工理论。

    (一)基本表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巴格斯基(B。B。BAGELCKI)认为,人们对信息的贮存是将视觉和言语材料转化为表象贮存在记忆中的,表象是信息编码最基本的形式,人们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

    基本表象理论得到了谢波德等人(R。N。SHEPARD—J。METZLER,1971)的心理旋转实验的支持。这个实验向被试呈示一组立体图形,以A图形为标志要求被试辨别其它五个图形与第一个图形是否相同。这五个图形有的是第一个图形的镜像,与原型是不相同的;有的与A图形相同,但加以旋转,旋转的范围从0度到180度,记录被试作出判断的正误及反应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是旋转度的直线函数,随着旋转度的增加,反应时也随之延长。这说明表象是信息贮存的基本形式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