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心理学史导论-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视觉一样,听觉也分为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

    1、单耳线索

    人耳在接受一定频率的声音时产生听觉,由单一耳朵获得的听觉线索,称为单耳线索。由单一耳朵所得的线索,虽不能充分有效地判断声源的方位,但可以有效地判断声源的远近。人耳在判断声源距离时大多根据声音的强弱,即声音强为近,声音弱为远。

    2、双耳线索

    由双耳获得的引起听空间知觉的听觉线索称为双耳线索。双耳线索在听空间知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两耳处于相互对侧位置,侧面声源的声波到达两耳时的距离不同(约27。5厘米),这个距离差称为“两耳距离差”。两耳离开声源的距离不同所造成的两耳声音刺激的时间差别、强度差别和声波位相差别就成为了人对声音窨定位的主要线索。

    (1)时间差

    时间差是指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入两耳的时间差别。由于两耳存在两耳距离差,当声音来自右侧方向时,就比左侧耳朵先收到单波,声源就被定位在先获得刺激的一侧。

    (2)强度差

    强度差是指同一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到两耳时造成的强度差别,一个来自侧面的声音到两耳的强度由于声源受到头部阻挡,因此对侧耳朵获得的声音较弱,声源便被空位在声音较强的一侧。

    (3)声波位相差

    声波位相差是指同一声源传到两耳时,在两耳造成声波位相上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别。由于同一声波在波形的不同位相处产生的压力各不相同,所以当声波在侧方时,同一时间内进入两耳的声波位相就有所不同,从而使双耳鼓膜所受到的声压产生差异,成为人辨别声音方向的信号之一。

    第四节: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比较有两点不同,一是时间知觉有时并非由固定刺激所引起;二是时间知觉没有像光和声那样有专门的感觉器官。

    (一)时间知觉的线索

    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衡量时间的媒介有外在标尺和内在标尺两种,它们都是人提供了关于时间的信息。

    时间的外在标尺包括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和其他客观的自然现象和计时工具,如太阳升落、月亮盈亏、季节轮换等,这些周期性自然现象是人类最早用于计时的依据。在这一基础上,人类发明了时钟和日历。自然界中的其他客观自然现象也常被用来计算时间的历程,如用年轮来计算树龄,从动物牙齿估算它们的年龄等。通过这些现象来判断物质变化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的时间知觉称为物化时间感。

    时间的内在标尺是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律的生理过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饥渴等。这些变化都可用于对不同长短时间的估计。人的生理节律性活动过程基本上是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因此,也把人的身体看作为一个“生物钟”。

    (二)时间估计

    人具有判断时间间隔精神性方面的时间知觉能力。一般来说,在这方面听觉和触觉的时间知觉较强,如视觉辨认间隔性的精度为1/10~1/20秒,触觉辨认的精度为1/40秒,而听觉辨认的精度可达1/100秒。

    在时间知觉中,人的个别差异和误差较大。心理学研究表明,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和人对时间的主观估计存在着差异。一般情况是对于1秒钟左右的时间间隔,人的主观估计最准确,短于1秒钟的间隔常被高估,而长于1秒钟的时间常被低估。在一项实验中,有的被试在13秒时便认为到了1分钟。时间间隔越长,人对时间的估计错误越大,同时个别差异也十分明显。

    人的时间知觉还和自身活动的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密切关系。活动内容丰富而有趣的情境,使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内容贫乏枯燥的活动,则会使人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积极的情绪,会使人觉得时间短,消极的情绪会使人觉得时间长;期待会使人觉得时间过得慢。一般来说,一个人对持续时间越注意,就越觉得时间长,对于预期性的估计要比追溯的估计显得长些。但是,在事后回忆时,时间知觉刚好与当时的时间估计相反,即与有趣事件、丰富内容的活动相联系的时间,回忆时觉得长些;与厌倦事件、单调贫乏的活动相联系的时间,回忆时觉得短些。

    时间知觉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时间感”是人适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职业技能训练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时间知觉方面存在着差异。例如,有经验的运动员以精确的“时间感”来掌握动作的时间节奏;有经验的教师能正确地估计一节课的时间,准确地把握授课的内容和进度。因此,时间知觉对人适应环境,按时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运动着物体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因此,运动知觉跟空间知觉及时间知觉有不可侵害的密切关系。运动知觉包括人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一)真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反映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

    人的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速度太慢或太慢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例如,人不能觉察出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最小视角范围(角速度)称为运动知觉的下阈。物体运动的速度超过一定限度,人看到的便是弥漫性的闪烁。刚深究出闪烁时的速度是运动知觉的上阈。运动知觉的阈限是以视角/秒表示。研究表明,运动知觉的下阈为1…3分/秒,上阈为35度/秒。

    当物体运动时,人得到关于物体运动信息的一种假设是,当相邻视网膜上的点相继受到的刺激是运动知觉的信息来源之一。当物体从A处向B处运动时,物体在空间的连续位移,使视网膜上相邻部位连续地受到刺激,经过视觉中枢的信息加工,便产生了运动知觉,这种运动系统称为网像运动系统。本世纪60年代以来,视经生理学对动物视觉系统的运动觉察器进行了研究。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刺激视网膜上对运动敏感的感受野时,便激活了视觉系统高级部位的相应神经系统,从而产生运动知觉,这为解释运动知觉的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运动知觉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参与运动知觉的有视觉、动觉、平衡觉,其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在知觉时,眼睛、头部和身体也经常在运动。当人主动用眼睛追踪运动着的物体时,物体投射在视网膜上映象是相对静止的,但运动知觉却依然产生。当人随身体、头部和眼睛移动时,静止的物体会连续地刺激视网膜上的不同部位,但却不会引起运动知觉,这说明眼睛、头部的动觉和视网膜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在运动知觉中共同起作用。由大脑批示眼睛运动时所产生的信号与视网膜映象所提供的信号之间有可能存在着相互抵消的作用。这种来自身体运动时肌肉的动作反馈信息以及视网膜映象信息的相互作用的系统称为头一眼运动系统。

    (二)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物体知觉为运动,或者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包括动景运动、自主运动和诱导运动。

    1、动景运动

    动景运动又称Φ现象(PHI…PHE…NOMEON),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看到原来两个静止的物体的连续运动的现象。例如,用速示器在一定间隔位置上投射出两个直棒,当投射时距为60毫秒相继出现时,人会看到直棒和横棒之间的连续运动而成其他状。客观上是两个物体依次出现,而主观上却是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这是因为当视网膜受到两直棒的刺激后,会引起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这两个兴奋点的回路之间发生融合,因而得到“运动”的印象。电影、霓虹灯活动广告等,就是按照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制成的。

    人所看到的物体运动不是物体的真正位移的似动现象是与刺激物的强度、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密切相关。这些物体参数的相互关系可用科尔特(A。KORTE)定律表示:Φ=f(s/ig)式中Φ为最适似动,s为两个刺激相距的空间距离,i为刺激的强度,g为两个刺激先后呈现的间隔时间长度。Φ定律表明:当刺激间的时距不变时,产生最佳运动的刺激强度与空间距离成正比;当空间距离恒定时,刺激物的强度与时距成反比;当强度不变时,时距和空间距离成正比。

    2、自主运动

    自主运动又称为游动运动或自动郊应,指人在注视暗室内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自主运动的产生与黑暗中光点失去了周围窨的参照系,从而使它的空间位置不明确这一因素有关。但此现象有的真正原因至今尚未有很好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由于眼睛的不随意运动的信息使人觉得光点在运动。这种运动知觉可以看出,另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由于视野内缺乏参照物所致,一旦视野内出现某个参照物,自主运动即随之消失。

    诱导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邻近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例如,在暗室中,用幻灯在被前面屏幕上呈现一个方形的框框,框内中央有一小方形,把框左右移动,但小方形保持静止,这时被试却觉得小方形在框内移动,而不是框的移动。同样,在晴朗的夜晚,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会觉得月亮在移动而云朵是静止的。

    世界上的物体都在不断运动中,动与不动是相对的,一个物体被知觉为在运动,是与其他物体相比较而言的,这种被比较的物体称为运动知觉参照系。在没有更多参照系的情况下,两个物体中一个在运动,人就有可能把两个物体都看成是运动的。

    第五节:错觉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一、错觉现象

    错觉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人类所发现。在中国《列子·汤问篇》中就载有两个争论太阳大小的论述:“日初出大如车盖而日中则如盘盂”,令孔子不能解答。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描述过月亮错觉现象。

    在心理学研究中已发现的错觉现象,大多属于视错觉。视错觉是指人凭借眼睛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失真或歪曲的知觉经验。常见的图形视错觉现象表明了在人的知觉中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但是这种不一致不能归咎于观察的疏忽,而是每个人处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错觉的正常心理活动,个体差异只表现在错觉量上的变化。

    错觉种类很多,一般分为以下7种:

    1、线条横竖错觉

    a和b两条直线的长度相等,a垂直于b线中点,看起来a线比b线长些。

    2、缪勒…莱尔错觉

    两条横线等长,区别是两端所附箭头方向不同,看起来向外箭头的横线较长。

    3、奥伯逊错觉

    有一正圆和正方形图形,但附上线条,看起来正圆形并非正圆,正方形并非正方。

    4、戴勃错觉

    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在一个圆外加一个稍大些的同心圆,结果看另一个圆形时,觉得比这个圆稍大些。

    5、赫尔岑错觉

    两条平等线被多方向的直线所截时,看起来就失去了原来平等线的特征,而感到两条线向中点凹陷。

    6、佐尔纳错觉

    5条平衡线,用左斜线和右斜线分别划在平行线上,也属于视空间错觉之一,当数条平等线被不同方向的斜线所截时,看起来就失去了平行线的特征。

    7、楼梯错觉

    当人注视楼梯图形数秒钟后,会有两种透视图形感,有时看似是正面放着楼梯,有时则看似是倒放着的楼梯。

    二、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解释,迄今仍未有令人满意的。目前心理学试图从以下两方面去寻求解答。一是从生理机制和功能方面作生理学的解释,认为人的感官和大脑的神经机能参与了错觉产生的过程。例如,线条长短错觉是由眼球沿线段从一端向另一端移动,由于眼球垂直移动比横向移动更为费力,因此同等长度的垂直线段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