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心理学史导论-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有:
(一)加测定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人们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重要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对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那么完成任务有关的一切事物也就越能引起和保持人的有意注意。
(二)培养间接兴趣
在有意注意中,人的兴趣具有间接的性质。这种兴趣是对活动目的的兴趣、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尽管活动本身可能并不直接吸引人。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间接兴趣越稳定,就越能对活动的对象保持有意注意。例如,人们开始学习外语时,常常觉得记单词、学语法很单调和枯燥,但一旦认识到掌握外语的重要意义后,就能够克服困难,刻苦攻读,专心致志地学习外语。
(三)合理地组织活动
在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
1、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作笔记,做些小实验,用铅笔尖指着地图上的山肪、河流、铁路和公路等等,要比教师自始至终地区性讲解效果好。应该把注意的对象作为实际行动的对象,这样实际行动本身就要求注意参与,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2、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特别是在要求加强注意的紧要关头,向自己提出“必须注意”的要求尤其重要,这样可以起到集中注意的作用。
3、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人们为了回答问题,必然注意有关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问,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成绩,发展智力,而且对保持有意注意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有意注意不仅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有时在有干扰的情况下也是可能的。干扰可能是外界的刺激物,也可能是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疲劳、疾病和一些无关的思想、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集中注意,除了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排除干扰外,还要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这样既能锻炼意志,又能培养有意注意。
避免干扰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但是,某些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而且会加强有意注意。例如,学习时听听音乐,室内的钟表嘀嗒声等有时会加强有意注意。绝对卫音,不仅无关的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任何声音也会被吸收。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而且会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正如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并不能提高而且能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一方面类似于有意注意,因为他和自觉的目的、任务相联系着;另一方面类似于无意注意,因为它不需要人的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是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开始从事某项生疏的、不感兴趣的工作时,人们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工作上。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对这项工作熟悉了,并发生了兴趣,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这时,有意注意就发展成有意后注意。熟练地新闻记者课文,熟练地骑自行车等活动中的注意都是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会高度志注于自己的事业,废寝忘食地为科学或艺术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例如,开始时人们偶然为某种活动所吸引而去从事这种活动,后来通过实践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便自觉地、有目的地去从事这种活动,并克服一定的困难,坚持对活动的注意。这时无意注意就转化为有意注意。
第三节: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证,可以用某一时间范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来表示。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以实验为例。在一个没有任何参照点的钟面上,黑色指针以每秒0。3寸的距离移动,这是信号的背景,然后以随机的顺序使指针作每秒0。6寸的跳动,作为关键信号。实验时要求被试在持续2小时内报告他所看到的每一次关键信号。结果发现在半小时后注意明显衰减,用这种实验所得到的函数,称衰减函数。一般注意的衰减是在警戒作业开始后20~35分钟出现,而最初15分钟注意下降,是最后下降水平的50%左右。
在注意的稳定性中可以区分出狭义的注意稳定性和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人在感知同一事物时,注意很难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在听觉方面,将一只表放在离被试耳朵的一定距离处,使他刚能隐约地听到嘀嗒声。被试有时听到表的声音,有时又听不到;或者感到表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注意的这种周期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原苏联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动摇。在视觉方面,当知觉时,可能明显地觉察到注意的起伏。当我们注视该图时,会觉得时而小方形凸起(位于大方形之前);而时下陷(大方形凸到前面);在不长的时间内两个方形的相互位置会跳跃式地变更。当我们知觉时;既可以知觉为六个立方体(上行一个、中行两个、下行三个),又可以知觉为七个立方体(上行两个,中行三个、下行两个)。注意起伏的周期,包括一个正时相和一个负时相。注意处于正时相时表现为感受性提高,感觉到有刺激或刺激增强。注意处于负时相时,则表现为感受性降低,感觉不到刺激或刺激变弱。一般每一次起伏周期平均约8~10秒。注意起伏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短暂地下降。实验表明:声音刺激的起伏间隔时间最长,其次是视觉刺激,触觉刺激的时间最短。现代神经生理学提出新的论点,他们把注意的起伏和有机体一系列机能的起伏联系起来。如动肪、血压、呼吸,以及一定类型的神经元节律性的机能作用。在注意稳定集中时,对一些不显著的起伏常常觉察不出来,并且对大多数的活动影响也不大。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当注意的对象和行动会有所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例如,上课时学生既要听教师讲课,又要记笔记,还要看实验演示或幻灯片等。但所有这些都服从于听课这一总任务,因此,他们的注意是稳定的。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与人的主体状态和对象的特点有关。
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理解得越深刻,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抱着积极的态度,并且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时,注意容易保持稳定。意志坚强,又善于自制且能和干扰作斗争的人,注意就容易保持稳定。
在主体积极性相等的条件下,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注意稳定性有显著影响。提高刺激的强度和延长刺激的作用时间有助于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在主体积极性相等的条件下,刺激物的复杂性和活动对注意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内容丰富的对象比内容单调的对象,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容易保持人的注意稳定性。在一定范围内,注意的稳定性程度是随注意对象的复杂性的增加而提高。
范兹的研究表盟友,婴儿似乎从出生起就会选择一定的图形加以注意,并且对复杂的和社会的图形注视的时间较长。婴儿对面孔、印刷品、靶心以及对红、白、黄单色图片的注意时间。黑条表示2~3个月婴儿的注视时间;白条表示3个月以上婴儿注视的时间。
但是,如果注意的对象过于复杂,则疲劳可能会迅速出现,注意也会减弱。因此,对象过于复杂或过于单调都不利于注意的稳定。格林堡(D。J。GREENBERG)等人的研究表明: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一个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输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最佳水平。他把方格、线条和圆点三种图形,每种都由简到繁分为三级。研究表明,出生后6周的婴儿对中等复杂图形凝视较久,11周的婴儿则对更复杂的图形凝视较久。
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是同注意稳定相反的状态。注意的分散就是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把注意指向于其它的对象上。注意的分散是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所引起。无关刺激对注意的干扰作用决定于这些刺激本身的特点及其与注意对象的关系。实验证明:与注意对象相类似的刺激,比不相类似的刺激干扰作用大;同样的无关刺激,对知觉影响小,对于思维影响大;在知觉过程中,视知觉受无关刺激影响小,听知觉受无关刺激影响大。使人发生兴趣的或强烈地影响情绪的刺激,也会引起注意的分散。但是,并非任何附加刺激都会引起注意的分散。在没有外界任何附加刺激时,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保持注意也是困难的。因此,有时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减弱注意,反而会加强注意。
人们在和注意分散作斗争时,对分散注意的刺激物所抱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当学生专心致志在教室里看书时,室外传来汽车声会干扰他们的集中注意,人引起他们的烦恼甚至愤怒,这种情绪比汽车声更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因此,为了集中注意,除了设法除去(避开)干扰刺激外,还应该对干扰刺激保持平静的态度。
人的注意稳定性存在着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这种差异和个体的神经过程强度有关。神经过程强的人,在完成不同的智力任务并出现附加刺激时,活动的效率有时却会提高,这是因为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得到加强所造成的。而神经过程弱的人,注意容易分散。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注意分散与不良的教育有关,甚至是不良教育的结果。例如,当儿童集中注意学习时,成人经常去转移他的注意,和他进行学习无关的谈话,或要从事其它活动,这样多次重复就可以使儿童形成容易分散注意的不良习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中国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发燕尾服。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注意稳定性一直在发展,但其发燕尾服的速度不尽相同。小学阶段发展速度很快,幼儿阶段和中学阶段发展速度较慢。
学习和工作都要求人们具有注意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现代化生产中,工人根据仪表和信号的显示来调整动作,以保证机器的正常动转,这就需要有高度稳定的注意。在这种工作中,既然是短时间的注意分散,也会严惩影响工作质量,甚至造成事故。
二、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的广度很早就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并对它进行实验研究。1930年哈密顿最先做了示范实验,他在地上撒一把石弹子,让被试在一瞬间放认。结果发现被试不容易立即看清6个以上的石子,或者最多不过看到7个石子。但如果把石子2个、3个或者5个一堆,被试就能把握堆数和单个石子的数目一样多,因为人们会把一堆看为一个单位。1871年耶文期(W。S。JEVONS)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把黑豆撒在一个黑色背景的白盘子中,要被试立即报告所看到盘子中的黑豆的数量。经过一千余次重复实验,结果发现:撒5粒豆子时,开始发生估计上的误差;在不超过8~9粒豆子时,估计比较正确;超过8~9粒豆子时,错误估计次数占50%以上。后来用速示器做实验,在1/10秒时间内眼球来不及转动,因此被试过刺激的知觉几乎是同时的。可见注意广度即知觉,实验表明;在1/10秒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注意到8~9个黑色圆点或4~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3~4个几何图形。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汉字实验表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