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命向西-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杳挥屑讣芰舸嫦吕矗蠖际切鹿褐玫奈锛!   �
    在张家的厨房中,我看到了一个厚重的面柜,柜面是厚厚的独板,两边立面带有装饰的寿桃,从这并不常见的物件可以想像张家当年的辉煌。可能正因为这个柜子对一般人家并不实用,才没被抢走,所以留存了下来。    
    从这张老面柜里也可以看出,张家是一个非常重视面食的人家。其实在整个贫困的民勤,家家都是很讲究吃面食。    
    张家的大儿媳妇刘玉莲,如今已经75岁了,她是当年村中有名的做面馍能手。当我问起老太太什么时候结的婚时,孙女抢先说15岁,老太太争辩说:是16岁。大家都笑了,因为都知道:这位天真的老人,如果承认早婚,还有一点不好意思。    
    刘玉莲是附近的羊路人,家庭条件也不错,祖上是骆驼客,嫁到张家后,可以说没有享一天的福,早年除了吃苦受累,还要挨批斗。但她觉得,只要有口馍吃,人就能活。她乐观地生活着,顽强地生存着,并琢磨出一手做花馍的技巧,在村里很有名气,许多人家过年都向她来讨教,她也时常将花馍送给村里的邻居、乡人。    
    刘玉莲的老伴九七年去世了。而她的三儿媳妇彭瑞莲也是羊路人,婆媳之间关系相处的特别好,如今三儿媳也是一个花馍能手了。    
    彭瑞莲九岁时,父母双双去世,由姐姐抚养大,从小自己做饭,因此生活能力特别强,而且心灵手巧。如今过年一大家子的饭全由她操持,她要事先蒸出一大缸的花馍,存起来,每次来客人时,再加热端上来。    
    看着那些制造工艺精良,手续繁杂,造型巨大的花馍,我心里想:多麻烦呀!我这个习惯消费的城里人,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个繁重的活儿,为什么没有专业人士来专门经营呢,就像木匠、铁匠一样,你可以专做花馍,在村子开个铺子。这样大家都可以省事了。    
    但彭瑞莲并不这样看:做花馍是民勤女人的特点,如果谁不会做花馍,像城里人一样去买馍,是让人笑话的,这不仅仅是花不花钱的事。正因如此,家家都会自己做花馍,也就没有经营的可能性。其实,我认为这还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使然,并不是由生活水平提高而改变的问题。花馍不只是解决饥饿,它还带来了许多精神上的安慰。    
    我问除了过节,平时的馒头也这样吗?她们告诉我,婚事、丧事、祝寿、抱娃娃都需要,不过一般红事用花卷,白事用馒头,而且办事时一般讲究18个花卷算一盘。除了这些日子,日常食用的馒头,也是这样制作的,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我问彭瑞莲,你的女儿会做花馍吗?她告诉我:会做。站在一边的漂亮女儿,透着一脸城里人的气质。原来,她在金昌市打工,为人家做饭。我问她,你现在还做花馍吗?她说:我平时主要是炒菜,馒头去街上商店买,我都快一年没动过面了。你别听老人们为我吹唬。我看见在说话时,她脸上洋溢着一种轻快。    
    家中的客人们玩完牌,喝完酒,又要喝面条汤了。三儿媳妇彭瑞莲开始忙碌上了,我注意到她手上有九个蓝点的刺青,与花馍上那点缀的九个红点正好相像。    
    冬日的阳光照进屋里,话并不多的刘玉莲老人静静地坐在炕头,侧过身去,看着孙女们在一旁玩扑克,她一点也看不明白她们出牌的奥妙。其实她看不懂的还有很多,如墙上贴的大美人挂历,电视里正在播演的韩国电视剧《蓝色生死恋》。但她看得懂正睡在炕里的小重孙子,红红的脸蛋,像放在一旁的花馍一样,鼓鼓的,洋溢着一种香气。    
    女儿高天行云刚刚学会坐着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升空前的七名宇航员    
    雷台汉墓外观    
    只有新鲜的羊触动历史    
    


第一部分对影子的迷恋

    我们的车子一直开到了永昌县的城门楼下,抬头望去,这个城门和以往我所见的城门并不相同,底座虽仍是方形,但三层屋檐,越来越向上收缩,在最顶层终于耸起一个塔尖。形成一个塔状的城门。    
    城门楼四周路边,摆布着一排排红色的水果箱,呈现出过节的气氛,许多出租车等在路边。过节其实就是一种运动,将水果搬运到别处,而人也随之走来走去。    
    这个建于两千年前的古县,虽然总是处在历史风云的浪尖,但由于浪太大,永昌小,所以在史书中,永昌就湮灭在“河西”这个大的地理概念之中了。其实霍去病、张骞、隋炀帝、李自成等都曾在这里驻足,但最近永昌的名气并不是因为中国本土的历史名人,而是所谓的“罗马降人”。    
    80年代末,一种说法开始流行。据说汉代中国称罗马为骊,而永昌也有一个叫骊的古城遗址。而在汉时,当时的罗马帝国发动对安息的战争,遭到围歼,有一支叫普布利乌斯率领的六千余人军团突围而出,一路东移,流徙西域,永昌骊城就是当时汉朝安顿这部分“罗马降人”的地方。而且至今永昌地区有许多罗马人的后裔,黄发蓝眼,更成为这种说法的证明。    
    这支历史上罗马的突围军队到底跑到了何处,一直没有确切的证据,来到永昌骊城的说法,一直存有争议。当地朋友给了我两本书,一本是由当地学者编著的《永昌县志补编》;一本是由当地小说家创作的《骊书》。前者通篇为古籍考据,而且一点也不曾提到所谓“罗马人”的说法。而后者以饱满的激情,为“一支古罗马军队在中国的最后下落”进行了宏篇巨述。一个重史据,一个重想像,孰是孰非,可略见一斑。    
    当地的主人建议我去圣容寺,那里有“莫高窟的妹妹”的壁画和塑像,而骊城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新修的罗马柱亭子。我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选择了骊城,我是俗人,也爱凑热闹,圣容寺的瑞像还是留给考古专业人士吧!    
    为什么“罗马降人”的说法这样盛行呢?因为它有市场,这个市场就是旅游市场。人们都有一种寻找刺激,把玩异类的心态,特别是两千年前,就有洋人落户中国,也是一种民族自足的安慰。就像我们习惯于对自相形似的影子保持迷恋。“六千罗马人的后裔”比霍去病、张骞要有吸引力得多。所以在去骊城的路口,又矗立起了一组巨形塑像,中间站立着一个汉朝将官,两边分别站立一男一女的罗马人,并以羊、麦穗为伴,命名为“骊怀古”。    
    我们在骊城一段遗存的土城墙角和坡上新建的雪白的罗马柱亭上拍了纪念像,便下到城下的焦家庄乡骊村中,大张旗鼓地找起长得像罗马人来了,以寻找这种说法的活见证。    
    村里有人把我们领到一个叫焦大的人家,一会儿焦大回来了,是有点像混血的外国人,他让我想起哪部电影里,有这么个形象——凯撒?    
    焦大原名蔡俊年,只是生于焦家庄,乳名“焦生”,排行老大,所以村里人都喊他“焦大”。焦大生有一女,看上去,也并无什么特别之处,而夫人已于几年前去世。我们劝他再找个媳妇,生个像罗马人的儿子。焦大告诉我们:哪儿有钱呢!焦大一边应付着我们与他纷纷合影,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看来他早已见多识广了。    
    一番热闹之后,我们出村,回到了荒野戈壁的土道上。西面的一道大梁上有座烽火台,据说这是元明时期的遗物。在这条土路的尽头可抵唐代哥舒翰的大斗军驻地遗址,而路边就是者来寨的位置,看来这也是一条古道,且有据可考。    
    梁上有一丛丛的芨芨草,残雪掩映在梁上的沟沿后面,远处有一群牧羊在漫不经心地移动,再远处便是山顶有大片积雪的祁连山脉,这全是真实的存在。灿烂的祁连山如一面镜子,渺小的我与悠远的历史都在它隐约的折射之中。    
    


第二部分山丹的长城好看

    “山丹的长城好看”,这是许多当地人告诉我的。因为这里地势较高,降雨量少,古迹损失小,又因远离村落而较少受到人们生产活动带来的破坏。    
    “山丹的名字很好听”,这是我的感觉,有一首民歌就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山丹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自汉代开始修筑长城,其中修筑最早的一段史称“令居塞”,就经过山丹。    
    山丹的地理位置很突出,这是地图告诉我的。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县,南边以祁连山的冷龙岭与青海省为界;北部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东南方为永昌;西北毗邻张掖。    
    当我们的越野吉普在空无一车的高速公路上飞驰时,一种格外的清静向我袭来。城里节日的喧闹一下子和我没了关系,那热腾腾的火锅与脆生生的碰杯情景不论从时间的概念,还是从空间的概念来说,也都和我没有了关系。    
    刚刚说完山丹的长城保存的不错,缺少人为的破坏,我就看见新建的312国道高速公路穿墙而过,烽火台就在公路的边上。而铁路也是一会儿在长城的左边,一会儿又在长城的右边,似乎也没有把长城放在眼里。    
    山丹长城与公路相交的路口处有一长城博物馆,由于春节,没有开门。其实真正的长城博物馆就在山丹的旷野里,随时等待与人们的亲密接触。而我要寻找的叫峡口的长城遗址,并不是这个公路与城墙的交汇口。    
    唐代诗人陈子昂有“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的诗句。峡口城堡兼有三职:其一为营,供驻军;其二为驿,也就是邮政;其三为塘,传送紧急军情报告及消息。现在峡口城堡成了一个村庄,人们依墙而居,建房用的就是汉代的城砖。城中留下了一个过街楼的建筑,而我们并没有找到峡口。另一个遗憾没去的地方,是绣花庙。司机师傅还曾提到了它,只是说此处曾出过许多交通事故,比较忌讳在那里停车。其实绣花庙所处位置是河西走廊两大盆地之间的山地坡积的最高处。    
    由于绣花庙地势险要,历代为军事要塞。古时这里称泽索谷,有日勒古城遗址,在坞院与古城间有明显的古道痕迹。这一带的长城有汉、明两代长城并驾齐驱的独特景观。明朝文人陈在《筹青海》中写有“古来番虏地,汉将勤遐征,旗翻日勒影,弓挂月氏明”的诗句。    
    从张掖往武威返回的路上,在山丹、永昌一带,我们到了一个叫青山堡的地方,寻访了一座明代长城营盘。    
    这个营盘颇具规模。这里的长城并没有依山势而建,而是沿着山脚傍山而建,这样既省工也可起到防卫作用。在四方的营盘外有四个烽燧,据说是汉代的遗物,在城堡外还有一座城墙,形成瓮城之态。城外有明显的沟壕遗迹,可见当时设计很有实战作用。如今一条近年修的小水渠擦墙而过,不过渠内没水,过几年这里也许会成为文物遗迹。    
    青山堡,主要是盛产墨绿色的石块,城墙的基础部分也是泥土夹杂着青色石块而筑。四方城内空空如也,靠北有一高耸的烽火台。从墙里看,四壁留有一排排椽子的插孔,可能是当年营盘的房屋格局遗迹。    
    遥想当年士兵们在这里进进出出,遥寄家书,也很孤苦,但这是六七百年前的孤苦呀!在我们考证长城的规模,确定它的年代和建筑成分时,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当年城上普通士兵的亲身经历和他们发生的故事呀!    
    在山丹的古长城旁,我总能看见牧羊人在长城墙根下放羊,我能感觉到羊吃草的声音一定很轻。孤独的牧羊人对历史熟视无睹,他们有时就依墙开洞避风雨,靠墙而卧晒太阳。在这里,时间被割断, 只有羊轻轻的跃动才能打破一点寂静。    
    在戈壁的草原上,有时会有一米多高的土柱子排成一队,原来那是人们为让鹰落脚而修筑的,只有落鹰才会捕捉地里的老鼠,才能保持牧场不被沙化。    
    


第二部分山丹人在长城下牧羊

    戈壁上有道多余的城墙    
    放羊的人在墙下晒着太阳    
    历史的背景与他无关    
    他想在墙里挖个洞洞    
    搂着亲嘴的姑娘    
    绣花庙的葵花有点彷徨    
    火车追上了吃草的头羊    
    鹰的翅膀在地上投下的影子    
    比逃窜的老鼠还小    
    铁匠的儿子嘴里含着一块水果糖    
    


第二部分黑水国的子母砖

    张掖的大佛寺很有名气,它拥有几个中国之最,那里的一切都是精品。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悟,因为导游简介上似乎已经全说明白了。    
    我原以为上黑水国很费劲,因为一路下来,计划寻找的许多古城遗址,大多没有成行。因为它们一般离国道有一定距离,而大多数人又无法明确指出其在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