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432-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韬解围。11月19日,邱清泉兵团向大许家、狼山、鼓山一线进攻,李弥兵团向团埠、麻谷子一线进攻,又遭到华野阻援兵团的顽强阻击。李弥的8军进攻麻谷子,攻击一昼夜没有进展。20日,李弥要求空军轰炸麻谷子,国民党飞机投掷500磅的炸弹和燃烧弹。李弥的炮兵又向麻谷子猛轰,把村子打成一片火海。李弥认为共军肯定都被炸死了,命令部队搜索前进。接近麻谷子时,不料又遭到七纵21师的猛烈反击,仓皇败退下来。李弥感叹地说:“他们是人不是神,就是钢铁都要熔化,为什么能这样顽强呢?”8军军长周开成建议:附近的5军、9军都没有跟上,8军不宜孤军深入,应该稳住阵地才好。李弥以蒋介石有命令,不能停止攻击。结果8军打了一天,付出很大伤亡,夜晚七纵主动放弃阵地转移,国民党军才又前进了一步。'1'邱清泉直到22日才攻占大许家,距离碾庄圩仅20里。这时碾庄方向枪炮声渐稀,黄百韬兵团已经完了。23日黄兵团的100军    
    军长周志道、25军军长陈士章先后逃到李弥那里,杜聿明、邱清泉、李弥都傻了眼。继续东进已经没有意义,杜聿明下令撤回徐州。蒋介石得知黄百韬兵团覆灭的消息,11月25日发出训令,大骂徐州东进兵团:“此次徐州会战,我东进各兵团行动迟缓,未能彻底奉行命令,致陷友军之覆没,有乖军人武德。刘总司令、杜副总司令、邱、李两司令官及依次各将领不能辞其咎。另据统计,此次作战共耗各种炮弹12万余发,我军每日进展尚不及1公里,如此消耗浪费,不计战效,亦我革命军人之奇耻大辱。”'1'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历时17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兵团部、8个军部(含起义、投诚各1个军部)、18个整师(含起义三个半师、投诚两个师)。毙伤国民党军50500人,俘虏96600人,加上起义、投诚,共计178000人。其中华野歼灭国民党军14万人。缴获大量火炮、枪支弹药、汽车和军用物资。这个胜利来之不易,华东野战军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和阻击邱清泉、李弥兵团的战斗中共伤亡49000余人,部队打得极为艰苦。粟裕1948年12月31日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说:    
    当碾庄圩作战一周时(11月12日到18日),参战各纵至少已伤亡5000人,原有战斗人员所剩无几,且大部为纵、师、团、营之非战斗人员及半战斗人员(如司号、通信、侦察员等人员)。虽然九纵、十纵、十三纵人员较其他各纵为多,但各该纵于济南战役中伤亡较大(九纵伤亡11000人,十三纵伤亡7000人),元气未复,亦颇有影响。因此骨干及干部在此战役中伤亡极大,不少连队只剩十余人(连部伙夫、上士、司务长在内),一般班排里每班只剩下一个至多两个老的(济南俘兵即算老兵),而这剩下的老的在即俘即补后不是班长即为班副,其余全为新俘(碾庄圩打黄百韬的俘虏)。虽然这些俘虏兵基本表现尚好(上    
    午补,下午即打仗),但在部队实质上起了极大变化,故有进攻时拉不上去(俘兵不会打夜战,同时由于骨干太少,无人诱导其前进),后退时撤不下来的现象发生。各级干部由于战术素养不够,以及兵员不充实等原因,伤亡较大,尤以班、排、连级为最严重,营级伤亡亦不少。在此次战役中,班、排、连级已有因伤亡更换五六次者。这些新提拔的干部由于无时间进行教育,指挥能力弱,因此更增加了伤亡。在某些人数原来极不充实而伤亡极大的纵队中,几乎有不能继续作战的严重情况。……为解决干部问题,各部教导团几已全部补充部队外,团、师、纵各级通信、侦察、笤卫人员及参谋等几已绝大部分调充部队干部,而在侦、通人员中亦有不少新俘虏成分。野直各部门除警卫团(较老)各级之正职干部全部调到部队提升一级使用(如警卫团连长调至纵队任营副,警卫团原来副职则提升正职),并由司、政、供、卫各部门中抽出1000老的人员(包括警卫、侦察、通信及勤杂人员),分别送往各师、团充任下级干部或连队骨干人员。司、政、供、卫抽出后所缺乏之各种人员亦以新俘补充之。野直各机关之指导员则全部调往各师、团工作,其缺职或行政首长兼任,或以女干部接充。参谋人员及各部之科员、干事、文工团员亦大量调往战斗部队工作。虽然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抽出一切可能抽出的干部前往战斗部队,但仍感不足。'1'各纵队战后的总结和指挥员的回忆录中,也一致认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是极为艰苦和空前残酷的。四纵的战役总结说:“此一时期,经历时间之长,战斗类型之多,情况之艰苦复杂,战斗之激烈频繁均较前期为甚。”而华野各部队都坚决执行上级命令,发扬了英勇顽强、艰苦奋战的作风,贯彻“即打即补”的原则,开展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立功运动,“因而部队经常保持了旺盛的战斗意志及坚强的战斗力,经得起伤亡,经得起连续战斗和残酷战斗的考验。”'2'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三部分淮海战役(二)歼灭黄维兵团(1)

    1毛泽东在设计淮海战役作战方针时,就设想这次战役是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协同作战。10月22日,中野占领中原重镇郑州。24日开封国民党军也弃城而去,毛泽东又构思了一个新计划。25日他指示陈邓:“你们不要去开封,也不要去商丘附近。应从现地取捷径到蒙城集中,休息数日。然后直取蚌埠,并准备渡淮南进,占领蚌浦段铁路。以你们全军四个纵队十一个旅(只留九纵一个旅守郑州,秦基伟率九纵主力跟进)控制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淮南铁路以东、运河以西广大地区,吸引敌人来攻。”“如那时孙元良好打,亦可向北打孙元良。如黄维跟踪东进,亦可回头打黄维。蒙城是机动地带,可东,可西,可南,可北。在你们到达蒙城以前,敌人亦不知道你们究竟要打哪一点。”'1'组织一场大战役,战前的筹划犹如在棋盘上布局。部队动起来就是千军万马,选择一个最佳的集结地点非常重要。如果战斗打响后再调动部队跑几百里,必定延误战机。陈毅、邓小平考虑再三,当天复电军委:“第一步集结地点建议改为永城、亳州、涡阳中间地区,无论出宿蚌线或打孙元良均更方便。由郑州到达上述地区约十天。……挺进淮南,非到万分必要以不采取为好,因为该地区狭小,滨湖、山地则缺粮缺水,大兵很难机动,同时对部队情况亦不适合。现在鞋袜、棉裤、帽子、绑带尚未补齐,财政上毫无准备及辎重不能携带。……总之实行此着,我们很难打到仗,而且可能有较大的消耗。”'2'邓小平吸取了跃进大别山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向军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毛泽东向来尊重野战军指挥员的意见,26日他复电陈邓,    
    '1''2'《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125页。    
    《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淮海战役》第1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同意中野的方案。27日,陈毅、邓小平随四纵指挥部离开郑州,沿陇海路东进,一、三、四纵主力经开封南下,奔赴淮海战场。粟裕到达华野前方指挥部后,得知中野不出淮南,而是与华野配合作战,于31日请示军委:“淮海战役当遵令于(11月)8日晚同时发起战斗,但不知陈军长、邓政委所部能否于8日晚发起战斗,请陈邓复示。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11月1日,毛泽东指示陈邓、粟裕、华东局、中原局:“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1'刘伯承当时在豫西指挥牵制黄维、张淦兵团的任务,得到将举行淮海战役的通知后,于5日动身,乘坐吉普车从宝丰出发,会合陈邓。11月6日夜,华东野战军大举南下,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中野主力向陇海路商丘、砀山以南挺进。驻商丘的邱清泉兵团已向徐州收缩,留下刘汝明的55军181师担任后卫掩护。邱清泉一贯牺牲别人保全自己,在物资基本撤完时,就命令5军工兵将砀山以西的铁路桥炸毁。181师撤离时没有火车坐,只好徒步行军。6日夜181师到了虞城县境内陇海线上的小站张公店(今张公房),被中野一纵抓住。一纵司令员杨勇决定乘其立足未稳,迅速实施分割围歼。181师师长米文和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7日清晨派老百姓给胡庄的解放军送来一封信:“驻地友军鉴:南面不断打枪,究系匪军捣乱,抑或与我部发生误会,望告师部。”一纵根据181师的通报,当天包围张公店。8日,友邻三纵、九纵一部配合一纵发起攻击。181师被全歼,米文和以下6000人被俘。'2'11月10日,刘伯承赶到永城以北的中野指挥部,与陈毅、邓小平会合。这时,陈邓接到毛泽东的指示:“你们主力是否已达宿县附近,并开始向宿县攻击。你们务须不顾一切,集中四个纵队全    
    '1''2'《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161页。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1959年初稿。    
    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华野三、广两纵亦应用于攻击徐宿段,至要至盼。”'1'11日夜,刘邓陈在安徽境内的临涣集召集各纵队领导会议,邓小平政委强调:夺取宿县,对配合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防止徐州之敌南逃,阻击东援的黄维兵团,都有重大意义。我们占领了宿县,控制了徐蚌两侧地区,就有了战场,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黄维。他命令各纵必须全力以赴,不惜代价地坚决夺取战役的胜利。'2'12日,中野三、四纵冒着大雨行军,分别进至宿县、夹沟沿线。这时,孙元良兵团奉徐州“剿总”命令,正由宿县向徐州撤退途中。宿县位于徐州和蚌埠之间的津浦线上,扼南北交通要冲。它是徐州“剿总”的后方补给基地,囤积了大量武器、军火、被服等军用物资。宿县城墙高大坚固,环城有宽阔的护城河,易守难攻。但孙元良兵团北上后,留守宿县的国民党军战斗力并不强。11月12日,中野三纵炸毁了铁路桥,切断了徐州与宿县的交通。司令员陈锡联和阎红彦副政委带领各旅的旅长到前沿勘察地形,选择突破口,明确各旅的任务。当天晚上发起攻击,经过一天战斗,夺取火车站,完成了对宿县的包围。15日三纵总攻宿县。国民党军因番号繁多,指挥不统一,无法组织有效防御,很快被各个击破。16日凌晨,宿县战斗结束。三纵俘虏国民党官兵12000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解决了中野的急需。与此同时,张国华率豫皖苏独立旅和豫西军区部队攻占固镇。中野控制了宿县至固镇间100公里的铁路线,切断了徐州与蚌埠的联系。中野占领宿县,对华野集中力量歼灭黄百韬兵团是一个有力的保障。11月23日毛泽东给中野、华野指挥员的贺电中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    
    '1''2'《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188页。    
    陈锡联:《截断徐蚌线,会战双堆集》,载《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淮海战役》第2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112页。    
    人十八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这种形势的造成,主观上是因为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合并攻占宿县,客观上是敌人只有某种程度的防御能力(对于这一点决不可轻视),很少有攻击能力(对于这一点必须有充分的认识)。”'1'    
    2完成攻占宿县的任务后,中原野战军的主要任务就是阻击东进的黄维兵团。黄维兵团是华中“剿总”白崇禧手下最强大的兵团。其前身是整编第18军,原来辖整编11、3、10三个师,军长是胡琏。整编11师是胡琏的骨干部队,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组建机动兵团时,将整编师升格为军。11师为18军,3师为10军,10师为14军,后又调入85军,并配属第4快速纵队。这样,黄维兵团共有4个军、一个快速纵队,总兵力达12万人。当兵团组建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司令官一定是胡琏的。但是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矛盾,在用人问题上大搞任人唯亲。白崇禧不喜欢胡琏,陈诚则推荐自己的亲信黄维,得到蒋介石的批准。黄维是黄埔一期,曾到德国留学。1938年任18军军长,是胡琏的上级。抗战结束后任武汉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当任命黄维为第12兵团司令官的命令下达后,18军上下舆论哗然。胡琏的部下愤愤不平,胡琏本人也撂挑子不干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