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432-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没有动摇先打黄百韬兵团的决心。为了阻击徐州东援的国民党军,华野再次调整部署:以山东兵团的七、十、十一纵在林佟山至大许家地带进行顽强防御,阻挡邱清泉、李弥兵团。以苏北兵团的二、十二纵和中野十一纵、鲁中南纵队进至徐州东南的潘塘,切断邱、李兵团的退路,会同山东兵团围歼之。以四、六、八、九、十三纵继续包围碾庄,迅速歼灭黄百韬兵团。这个部署是打援部队多于攻坚部队。因为能否阻挡邱、李兵团是保障华野取得胜利的关键。碾庄地区区域狭小,难以展开更多的部队。华野以五个纵队围攻黄百韬兵团四个军,兵力上没有绝对优势,碾庄攻坚,必定是极为艰苦的战斗。'2'碾庄地区位于江苏邳县境内运河西岸,陇海路北侧,地势平坦。
'1''2'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淮海战役亲历记》,第19页。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三部分淮海战役(一)徐东大血战(5)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资料》,1958年初稿。
因历年河水泛滥,居民都将村庄地基筑高(高出2—3米不等,居民称为“台子”)。每个村庄由几个台子组成,台子之间是水塘、洼地。大部分村庄有围墙和外壕,村庄外是开阔地。李弥兵团原来在这里驻防时修了工事,黄百韬兵团利用村庄台地和原有工事,逐村设防,形成圆周形的野战防御阵地。以台子为依托,地堡群为核心阵地,壕堑和交通沟纵横连贯,设置大量鹿砦,将每个村子构成具备独立防守能力的支撑点。在村与村之间也构筑地堡群,控制间隙,防备解放军突破分割。'1'11月11日晚,碾庄外围攻坚战斗打响。六纵是在长途追击后马上投入战斗,对地形和国民党军配备并不熟悉。有的干部以为黄百韬是溃退之师,有轻敌思想。六纵是华野中攻击力很强的部队,在前三天的战斗中虽然集中了兵力,每天只能占领一个村子,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其他几个纵队也打得不轻松。八纵政委王一平回忆:“我们两个团12日打进村子后,冲破敌人一层层火网和一座座堡垒。敌人的射击孔大都紧贴地皮,很难发现。就是匍匐前进,也多遭杀伤。有几处工事,敌人构成夹墙式,我们部队冲过去,敌人却从我们背后开火。我们两个团遭受重大伤亡,经过一夜激战,攻下半个村庄。”'2'在前三天的碾庄攻坚战斗中,华野干部战士感到黄百韬兵团相当顽强。华野战后的总结中这样写道:“敌野战阵地以各集团家屋为基点构成支撑点,每个支撑点均采取子母堡式交通壕散兵坑,散兵壕内外连接,并将各村庄之间空地普遍修筑野堡式的阵地,形成犬牙交错、纵横贯通、蜘蛛网式的以堡垒群为骨干的野战阵地。敌人四个军八个师九万多人即依此集中守备于碾庄周围纵横十里的狭小地区,使我困难实施楔入分割、各个解决之态势。敌军在战术上
'1''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1960年初稿。
王一平:《华野八纵在淮海战役中的日日夜夜》,载《中国共产党历史丛书——淮海战役》第2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291页。
以上述阵地为依托,分区固守,逐村逐屋逐堡顽抗。并组织炮火协同白天空军大量轰炸摧毁我之攻击阵地,掩护其步兵反击。尤以64军(广东军)守备比较顽强。善于避开我之炮火轰击(散兵坑多,房内均修了地堡)与小组爆破,地堡里面不放部队,主要部队放在两侧之散兵壕内隐蔽,待我爆破组接近爆破时,由两翼遂行小部队反击,捕歼我小部队。待我占领某一小村庄后,适时集中炮火,乘我初占阵地立足未稳之际,实施集中轰击,使我无法控制该点为进攻依托。其最大弱点为部队多,地面狭窄,便我集中火力毁灭杀伤。此次战役俘虏较少,毙伤数字约占三分之一以上,个别整连整营即被我全部同阵地一同毁灭。”'1'14日晚,粟裕召集攻坚各纵队司令员在邳县土山开会,研究敌情,调整部署。粟裕指示要“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集中兵力先消灭44、100军。利用夜间搞近迫作业,隐蔽接近国民党军;进而实行对壕作业,突破其网状阵地,大胆插入各村之间,逐个消灭之。毛泽东非常关注淮海前线作战。得知碾庄攻坚进展不顺利,徐州国民党军开始东援的报告后,14日电告中野、华野负责人:“目前数日内必须集中精力,彻底解决黄兵团全部及宿蚌段上敌人。”为了争取战役的胜利,毛泽东下了最大决心:“此战役为我南线空前大战役,时间可能要打两个月左右,伤员可能在十万以上,弹药、民工需要极巨,请华东局、中原局用全力组织支援工作。”'2'毛泽东的电报坚定了华野消灭黄百韬兵团的决心。粟裕在淮海战役结束后的总结报告中说:“战役第一阶段中,在打64军时,有些部队发生气馁叫苦,‘伤亡太大了’,‘部队不充实了’,‘不能再打了’。后来军委来了一个准备伤亡十万人的电报,才将这种情绪克
'1''2'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碾庄圩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野战村落攻坚战术经验教训初步总结》,1948年12月。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15页。
服了。”'1'华野调来了重炮和坦克,配合各纵队向黄百韬兵团发起新一轮更猛烈的进攻。
4为了给黄百韬兵团解围,杜聿明亲自上阵,指挥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于11月11日开始行动。李弥兵团部署于运河以南、陇海线以北,8军进攻寺山口,9军进攻团山。邱清泉兵团部署于陇海线以南,5军进攻魏集,70军进攻邓家楼。国民党军集中了最精锐的四个军,拥有几百门重炮和数十辆坦克,还有空军支援。杜聿明等认为共军不会打硬仗,也不会打持久战。只要他们猛攻几天,共军就会撤退,为黄百韬解围是有把握的。华野山东兵团已经做好了阻击的准备。十纵于北面防御团山、寺山一线;七纵居中防御魏集一线:十一纵在南防御邓家楼一线。三个纵队由宋时轮司令员统一指挥。徐州以东地区地形开阔,除少数丘陵小山,基本无险可守。华野这三个纵队装备不是很强,要挡住国民党军的进攻是非常困难的。在战前准备时,大家充分估计到敌强我弱的现实,提出有重点的防御,把有限的兵力和火力集中在几个核心工事,切忌单线阵地和无重点的配备。防御要有纵深,掌握机动部队实行运动防御,不断出击,将失去的阵地夺回来,将国民党军死死拖住。11月12日,国民党军发起全线攻击。李弥兵团的8军向寺山口(今孤山村)、团山(今大黄山)进攻。守卫寺山口的十纵28师83团奋起阻击,一天打退了国民党军的十余次冲锋。13日天亮,国民党空军对团山、安子村十纵阵地狂轰滥炸,8军也集中重炮猛轰。团
粟裕:《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和华野1949年六大任务》,《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页。
山是一座秃山,无法隐蔽,被国民党军的炮火和炸弹打成一片火海。解放军为避免伤亡,主动撤出阵地。第二天夜里,十纵突然向团山发起反击。国民党军不善夜战,丢了团山附近的两个村庄。杜聿明亲自到李弥的兵团部督战,李弥命令8军军长周开成千方百计夺回这两个村子。杜聿明目睹了双方激烈战斗的场面,对李弥说:“今天攻击部队虽然完成任务,但伤亡太大,以后应设法减轻伤亡。”杜聿明计算了一下,国民党军一天进展少则3公里,多则6公里。他估计共军阻击几天后,会因伤亡大或弹药不足而撤退。13日邱清泉的5军沿陇海线以南向十纵的大庙阵地发起攻击,受到28师82团的顽强阻击。大庙车站以东陇海线与房亭河交汇处有座铁桥,河东岸几个村子。十纵把这一带称为“夹河套”,由82团2营防守。桥旁修筑了桥头堡,在村外河岸挖了多道战壕。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三部分淮海战役(一)徐东大血战(6)
13日晨,5军以猛烈炮火轰击82团阵地,桥头堡因目标明显,很快被炮火摧毁。5军在进攻上是有一套的,十纵战后总结说:“敌进行攻击时善于集中其炮火与兵力,多采取宽大正面的而有重点的攻击。在主攻方向集中炮火轰击一点,集中坦克与步兵攻击一点。突破一点巩固一点,再行伸展。在攻击队形上采取前接头的三角队形,并有纵深的配备。在战术上善于寻我侧背或接合部,实行迂回攻击。如正面攻击不利时即就地停止,进行近迫作业,判知我翼侧薄弱时,即以一部实行大胆的翼侧攻击。待翼侧成功后,正面即行攻击。”'1'十纵与5军是豫东战役时的老对手,他们也有对付5军的办法,国民党军炮火准备的时候,2营都藏在战壕里,地堡里不留人。当5军步兵前进到阵地前沿200米时,炮火停止,2营战士们从两个侧面以猛烈火力封锁其前进路线,使国民党军伤亡很大,狼狈溃退。十匹骡马拉着一门炮跟在后面,解放军的射手打死牲口,让这门炮停留在开阔地上失去作用。5军正面进攻无效,又施展迂回进攻的
战术。下午开过来六辆坦克,攻击82团与88团的接合部,解放军在接合部兵力不足,被迫后撤,桥头主阵地东侧暴露,形势危急。82团首长赶紧把预备队派上去,恢复了桥头阵地。82团2营坚守夹河套阵地一整天,打退5军的多次进攻。邱清泉、李弥兵团强攻了三天,前进不到二十里。蒋介石见援军进展甚慢,焦急不安,命令邱清泉:“黄兵团危险万分,本晚恐难支持,尤以碾庄东北更为艰难。希倾全力东援,星夜挺进,务于本夜挺进碾庄附近解围,免误大局。”邱清泉认为自己部队已经付出了惨重代价,大发牢骚。15日顾祝同到徐州督战,一见杜聿明就问:“敌人不过两三个纵队,为什么我们两个兵团还打不动?”杜聿明解释说:“打仗不是纸上谈兵,敌人已先我占领阵地,兵力也在陆续增加,战斗非常顽强。每一村落据点,都要经过反复争夺,才能攻占。”顾祝同、刘峙非常着急,杜聿明下了狠心,将总预备队74军从徐州九里山调到潘塘方向,由邱清泉指挥,企图迂回华野阻击部队后方,以求突破防线,为黄百韬解围。局势的发展非常巧合,毛泽东看到黄百韬兵团即将被歼灭,邱李兵团又受到阻击,于是设想以奇兵出击邱清泉兵团侧后,包围消灭邱兵团。14日他电令粟裕等:“令韦吉兵团于本夜切断邱匪退路,完成对该匪之包围。否则该匪一闻黄匪被歼,将迅速退回徐州。”'1'同日粟裕、张震命令苏北兵团二纵、十二纵、中野十一纵向徐州东南的侯集、赵圩方向出击,楔入邱清泉兵团后方。韦国清指挥苏北兵团兼程北上。15日夜,二纵在行军途中与国民党74军遭遇。双方发生激战。当时都不清楚对方是谁,第二天天亮后,二纵先头部队6师俘虏两名电话兵,了解驻潘塘镇是74军。74军是新组建的,战斗力与孟良崮战役中被解放军歼灭的原74师不是一个档次。军长邱维达信心不足,出发前就问邱清泉是不是存
'1'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15页。
心让他们孤军深入。兵团参谋长李汉萍答复他:“这是总统的命令,不去要军法从事。”74军与苏北兵团在潘塘遭遇后,发现共军越打越多,才知道是与华野主力碰上了。邱维达赶紧收缩兵力,固守潘塘镇,并向邱清泉呼救。邱清泉得知后非常紧张,因为74军不是他的基本部队,能否顶住没把握。如果潘塘失守,74军被歼,不仅徐州保不住,连自己的退路也被切断。邱清泉一夜没合眼,亲自用电话指挥74军作战。并要求空军派飞机轰炸扫射。17日苏北兵团与74军打得难解难分,邱清泉对参谋长说:“现在预备队都用光了,到晚上共军必然会对邱维达发动更猛烈的进攻,74军顶不住怎么办?”参谋长只好将战斗力最强的70军96师及32师从主攻方向撤下来,用汽车运到潘塘镇救援74军。邓军林率96师于当日黄昏到达后立即投入战斗。鉴于国民党军力量增强,苏北兵团楔入后方的任务不易实现,粟裕决心放弃歼灭邱清泉兵团的计划,指示苏北兵团主动撤退,另寻战机。18日晨,96师师长邓军林发现共军有撤退迹象,立即报告邱清泉。邱清泉在电话中大喊:“敌人是溃退!赶快要部队猛追,千万不要让敌人跑掉!”邱清泉兴高采烈,向刘峙报告“徐东大捷”的消息。'1'就在华野为围歼黄百韬兵团,阻击邱清泉、李弥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