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6010-佛是一棵树 :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这件事,我永远不原谅你!”
“我没法子原谅自己!”这种话听起来耳熟吗?我们不肯原谅某人,事实上无异在说:“我不想采取行动改善现状,我宁可活在过去,而且把这结果怪到别人(或自己)头上。”不肯原谅自己,就是让自己一直沉浸在罪恶感之中,承担不必要的心理折磨。
选择原谅,情况会循着一条神奇的轨迹转变。当我们改变了,别人也会跟着变。我们改变待人的态度,别人也会调整他们的行为。在我们修订对事物观点的同时,别人也会随着我们的新期望作出反应。
原谅别人不容易,原谅自己更难。很多人一辈子都为一些自以为是的缺点,在心理与肉体上惩罚自己。有些人饮食过量,有些人故意挨饿,有些人喝酒喝得人事不省,有些人处心积虑毁掉所有的人际关系,有些人贫困一生或疾病缠身。在所有的这些痛苦后面可能都有一种信念,坚持认为:“我做了很多不应该的事”、“我有罪”或“我不配享有健康快乐”。对生病的人作个调查,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之中,相信自己应该活得健康快乐的人少得出奇。
4。快乐就是你能看见的
林肯说:“人快乐的程度多半是自己决定的。”人生际遇对快乐程度的影响,其实远不及我们对事件的反应来得重要。
破产的时候,乐观的人可能认为这是个尝试新的工作、发掘新可能、独立自主的好机会,并期待着在人生的谷底反弹。可是悲观的人,在相同情况下却决定跳下二十层高楼,一了百了。处境完全一样,一个人兴高采烈的同时,另一个人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人眼中绝望的灾祸却是另一个人心里崭新的契机。
快乐实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东西。有时它可视为人生最大的挑战,需要投入全部的决心、毅力、自制力。成熟的一种代表就是懂得为自己的快乐负责,把注意力集中于已经拥有的一切,而不是放在没有得到的东西上。
一个人心里想些什么是别人无法控制的,因此,快乐与否的感觉操纵在你自己手中。别人不能把思想硬灌进你的脑子里,要寻求快乐,必须专心思考快乐的事,但我们是否经常反其道而行之?我们是否经常不把别人的赞美放在心上,却为一两句不中听的话生好几天的气?如果你容许不愉快的经验或恶言占据你的心灵,后果只能自己承担。记住,你是自己思想的主宰。
大多数的人,对好话只记得几分钟,坏话却能数年不忘。他们就像收集垃圾的人,把二十年前人家丢给他们的陈芝麻、烂谷子背着到处跑。
有时快乐需要努力去达成。就像维持家中整洁美观——你得把好东西陈列出来,把垃圾丢掉。快乐就是搜寻生命中的好东西同样面对一道窗户,有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有人却只见玻璃窗脏了。看见什么,也要靠你自己用思想作出抉择。
5。完美与快乐
不快乐是因为生活与预期不符。我们的要求不能满足,认为人生不是它“应该”有的样子,我们就会快乐不起来。所以我们会说:“要怎样怎样我就会快乐。”但人生没有那么完美的。人生常出现愤怒、沮丧、成功、失败,提出各种不同快乐的条件说到底都是在自欺欺人。
境由心生,快乐靠自己决定。很多人一生的生活方式,好像有一天他们会抵达一个名叫“快乐”的公车站。他们以为,有一天所有的事物都会变得完全符合理想,到时他们可以喘口气,说:“我终于找到快乐了!”所以他们的一生都可以用“只要怎样怎样,我就会快乐”当作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得做一个决定:我们是要每天提醒自己,时间有限,应该好好把握利用它去快乐地活着;还是虚度光阴,去假设有个美好的未来?
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八十五岁高龄,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老先生写的,很值得一读。
“如果我能重活这一生,我要尝试犯更多的错误。我不会那么刻意力求完美。我要多休息、随遇而安,我处事不会像每次都那么精明。其实世间值得去斤斤计较的事少得可怜。我宁愿更疯癫些,也不需要那么讲究卫生。
“你知道,我就是那种一天又一天、一个钟点又一个钟点,过得小心谨慎、清醒合理的人。哦,我也曾放纵过,如果一切能重来,我要享有更多那样的时刻——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
“如果一切能重来,我要在早春赤足走到户外,在深秋竟夜不眠。我要多坐几趟旋转木马,多看几次日出,跟更多的儿童玩耍,只要人生能够重来。
“但是你知道,不能了。”
如此的美文,在提醒着我们,人生有限,应该善加利用。这位老先生知道,要活得更快乐、更充实,不需要改变这世界。世界已经够美了,需要改变的只是自己。
世界本来就不“完美”。我们不快乐的程度取决于现实跟它们“应该是”的模样之间有多大距离。假如我们不凡事苛求完美,快乐这档子事就简单得多了。我们只需要决定自己比较喜欢的事物朝哪个方向发展,即使不能如愿,我们还是可以快乐的。
有位印度大师对急于寻求满足的弟子说:“我把秘诀教给你,你要快乐是吧,很简单,从现在开始觉得快乐就行了!”
一个故事,说一位犹太教的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
在一个安息日,他觉得手痒,很想去挥杆,但犹太教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甚么事都不能做。
这位长老却终于忍不住,决定偷偷去高尔夫球场,想着打九个洞就好了。
由于安息日犹太教徒都不会出门,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因此长老觉得不会有人知道他违反规定。
然而,当长老在打第二洞时,却被天使发现了,天使生气地到上帝面前告状,说某某长老不守教义,居然在安息日出门打高尔夫球。
上帝听了,就跟天使说,会好好惩罚这个长老的。
四无量心——唤醒OFFICE里的佛心模块四:喜无量心,祝你百事可乐(4)
第三个洞开始,长老打出超完美的成绩,几乎都是一杆进洞。
长老兴奋莫名,到打第七个洞时,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您不是要惩罚长老吗?为何还不见有惩罚?
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直到打完第九个洞,长老都是一杆进洞。
因为打得太神乎其技了,于是长老决定再打九个洞。
天使又去找上帝了:到底惩罚在哪里?
上帝只是笑而不答。
打完十八洞,成绩比任何一位世界级的高尔夫球手都优秀,把长老乐坏了。
天使很生气地问上帝:这就是你对长老的惩罚吗?
上帝说:正是,你想想,他有这么惊人的成绩,以及兴奋的心情,却不能跟任何人说,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
生活需要伴侣,快乐和痛苦都要有人分享。
祝你百事可乐。千万不要活得像这位长老,没有人分享的人生,无论面对的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一样的惩罚。
四无量心——唤醒OFFICE里的佛心模块五:舍无量心,告别娑婆(1)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禅师
一、关于生命的游戏
喜欢这首诗,是从何训田的《春歌》开始,这是一支很中国的曲子,这首歌的背景是为了纪念雷峰塔的重建。在2002年10月庆祝新雷峰塔落成的音乐大典上,著名音乐创作人何训田携八百多人合唱了一首《春歌》。歌曲从始至终反复吟唱这四句禅宗诗词。歌声由远及近,初始轻盈飘渺,而后荡气回肠。曲调自始至终毫无变化,却能让人跟着缓慢的鼓乐与歌声进入另一种境界。
轻灵的歌声叙述出音乐家内心向往的自由心灵,同时扣合了佛教《心经》中所蕴含的禅机——“观自在”。这曲采自江南民谣曲调的《春歌》,以高达八百余人次的大合唱呈现人间荣景,和谐歌声由远而近,有着雨过天晴后的清新透亮与盎然生机。
巧合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无门慧开禅师,就是杭州钱塘人,俗姓梁,生于宋孝宗淳熙十年,卒于南宋理宗景定元年(西元一一八三至一二六零年),世寿七十八岁。
不妨设想一下,在西湖边长大的无门老和尚,也许就是沐浴过西湖上的春风,徜徉于雷峰塔的夕照之后,才会勘破无明,才会写下这首流传最普遍,最能表达禅者“法尔随缘”自然无作之风的诗偈。
不过对于这种得道的禅者来说,东湖或西湖的春风不会有什么区别,无论雷峰塔是否存在,都掩饰不住“夕阳无限好”。
因为没有闲事,挂在心头。
相比无门老和尚的洒脱,我们倒显得有些放不开,似乎很难从容地享受人生的美好时节。大概是心中的挂念实在太多,有太多放不下的事情悬在心头:读书的时候,担心考试不好,没有理想的学校可上;终于熬出头去工作了,开始挂碍社会地位不够显赫,事业不够亨通发达,待遇不够优越;好不容易找到另一半,又生怕夫妻生活不够融洽,担心不能白头偕老;慢慢的老了,才体会到当年父母的烦忧:儿孙能不能孝顺成才,亲友待我够不够敬重,一生所求不能满足心愿,身体多病衰弱,人我是非烦心……肚里填满名闻利养,心中充塞财势情欲,再也挪不出一丝闲情去呼吸江上的清风,欣赏山间的明月,因此春天的百花开得再绚丽多姿,与我两情不相干;冬日的皑皑白雪如何冷艳傲人,和我有何关联?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倒不如以临济禅师无事人的平常之心,去面对日常生活中横逆困顿,人我关系上的矛盾纠缠,把心灵的眼睛张开,方能懂得珍惜自已心里最好的东西。人不可能要的太多,太贪了反而什么也得不到,所以你必须学会取舍——为了心灵成长这件最重要的事,你必须舍弃一些看上去很在乎的,又不忍丢下的。
要是生命中必须舍去一些,又该如何?
听说过一个故事: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快下课时,教授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和大家做个游戏,谁愿意配合我一下?”一名女生走上台来。
教授说:“请在黑板上写下你难以割舍的20个人的名字。”女生照做了,她写下了一连串自己邻居、朋友和亲人的名字。
教授说:“请你划掉一个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人。”女生划掉了一个她邻居的名字。
教授又说:“请你再划掉一个。”女生又划掉了一个她的同事。
教授再说:“请你再划掉一个。”女生又划掉一个……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了四个人,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教室里非常安静,同学们静静地看着教授,感觉这似乎已不再是一个游戏了。教授平静地说:“请再划掉一个。”女生迟疑着,艰难地作着选择……她举起粉笔,划掉了自己父母的名字。“请最后再划掉一个。”教授的声音再度传来。这名女生惊呆了,她颤巍巍地举起粉笔,缓慢地划掉了儿子的名字。紧接着,她“哇”的一声哭了,样子非常痛苦。
教授待她稍微平静后问道:“和你最亲的人应该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因为父母是养育你的人,孩子是你亲生的,而丈夫是可以重新去找的,但为什么他反倒是你最难割舍的人呢?”
同学们静静地看着那位女同学,等待着她的回答。
女生缓慢而又坚定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会先我而去,孩子长大成人后独立了,肯定也会离我而去,能真正陪伴我度过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没错,这是一个心理游戏,想阐述的主题便是:谁是我们最重要的人。
那么,你也了解自己内心深处所渴望的恒久慰藉吗?换而言之,你清楚自己最终将情归何处吗?不管男人还是女人,临终前,你最希望自己的亲朋好友还是至亲爱人陪伴在你的身边呢?随着“只要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可以挥霍、可以重复修饰的青春年华一点点逝去,逐渐长大成熟的我们,已不愿去做自己或他人感情记忆的碎片,可惜你是否曾经在成熟中给自己一点时间过滤,真正最重要的是谁?
然而生命的空间本身就很有限,只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认真的度量,总是想当然的以为,一切尽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