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成长-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 抛弃了“不能偏科”的旧观念。“一技之长”比“平分秋色”更容易促使一个学生成为“E学生”,尤其是在大学阶段。
5, 孩子的“开窍”与教育环境有着更大的关联度,而不像我们通常以为的仅仅与孩子的年龄相关。在90%的案例中,孩子的“开窍期”发生在大学二年级到大学三年级,而不论他在这时候是14岁(比如张亚勤和沈向洋)还是20岁(其他所有按正常年龄上学的人)。
6, 真正知道“我到底要什么”的学生,通常比那些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还要快乐。
附录主要人物表(1)
李开复博士
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的创造者、微软公司副总裁、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任院长、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他在计算机语音识别领域的开拓性贡献,被美国《商业周刊》授予“最重要科学创新奖”。他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然后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李博士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在1988年击败人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名噪一时。
张亚勤博士
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100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微软亚洲研究院现任院长、首席科学家、数字影像和视频技术、多媒体通讯、因特网领域的世界级专家。克林顿任美国总统时,说他是“一个灵感的启示”。他12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23岁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25岁成为美国四大研究中心之一、被誉为“世界电子技术的摇篮”的桑纳福公司多媒体实验室的总监,30岁的时候便拥有几十项国际专利,在世界权威杂志上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
张宏江博士
世界多媒体研究领域里公认的先驱、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研究员。毕业于中国郑州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之后获丹麦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由于在视频和图像内容的分析、演示、检索和浏览研究方面开拓性贡献,而享有很高声誉。他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资深会员,出版了三本学术专著、发表了近200篇学术论文及专著章节,并拥有30余项美国专利和申请。他还是五家国际专业杂志的副主编以及几个国际学术会议的技术理事会成员、1999年ACM多媒体会议技术委员会的主席和2001年第二届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亚太区多媒体国际会议主席。
沈向洋博士
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领域中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项目主任。他13岁进入南京工学院,后获香港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他曾是微软美国研究院成像技术组研究员。拥有15项专利,并曾在世界级国际会议发表30余篇论文。他的博士论文是世界上第一个由照片转换成虚拟实境的研究。现在负责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机器人、图像设计和虚拟环境模型设计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许峰雄博士
“深蓝之父”、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绰号:CB ——“疯狂的鸟”。他和同伴在1997年研制出大型计算机“深蓝”,拉开电脑与人脑的“世纪之战”,以“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而告终,轰动全世界。他在198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89获得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
张益肇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院长技术助理,“海归派”之一。主要从事自然语言理解方面的研究工作。1990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士及硕士学位,1995年获博士学位。他是用于电信系统的自然语言界面研究领域的先驱,同时还主持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开放式日语语音识别系统。他在麻省理工的林肯实验室开发出新的语音识别算法,在通用电气公司的研发中心开展了模式识别方面的研究。他已在国际著名的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是多项专利的拥有者。
郭百宁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海归派”之一。主要从事网络环境中的图形及各种交互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他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他主要研究项目包括XBOX网络游戏,大型在线游戏,高真实感建模和绘制技术。加盟微软研究院前,他是美国英特尔公司硅谷总部的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还曾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著名院校任教,并担任过法国高等电子通讯学院和美国普里斯顿大学访问教授。他在国际著名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并拥有十余项技术专利。
王坚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数字笔”的发明者。中国媒体说他是“最有想象力的中国人”,美国媒体说他“是比尔·盖茨的技术顾问”。他于199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心理系并获该校工学博士学位。曾为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理事,浙江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主持完成了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八六三计划、国家各部委以及与摩托罗拉和英特尔合作的项目。现在负责包括人-机交互作用、多通道用户界面及人类认知等方面的研究。
附录主要人物表(2)
林斌
微软亚洲研究院新技术开发部经理,“海归派”之一。199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在美国Drexel大学获得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曾全程参与在“视窗”三个版SMTP/NNTP/POP3服务器的开发工作。1998年以来,林斌在交换协议组担任主任工程师,并全程参与了Exchange2000服务器以及在“视窗2000”上的SMTP/NNTP服务器的大型研发工作。
马维英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海归派”之一,负责多媒体管理方面的研究。他毕业于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系,之后获美国加州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所发展的影像资料库系统NETRA,曾被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选为1997年科技数字图书馆展览项目,并被相关领域的其他研究员誉为具有代表性的影像资料库系统。他还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国际一流学术杂志《多媒体工具和应用》的副主编,并曾任多个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已发表4本著作章节及数十篇国际一流学术杂志和会议论文。
周明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研究。198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计算机专业,1988年和1991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加入微软研究院之前,他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副教授,所研制的中-英机器翻译系统在中国第一个通过国家技术鉴定。他曾三次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拥有中国软件著作权一项,发明专利两项。他研制开发的商品化中…日、日…中机器翻译软件,是目前公认的世界领先的中-日和日-中机器翻译产品。
朱文武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海归派”之一,是多媒体网络、无线通信和网络领域的专家,并在此方向具有产品开发经验。他曾获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考入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赴美留学,获伊理诺斯工学院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以及美国纽约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他在世界级权威杂志和会议上发表了70余篇有关图像/影视处理、多媒体通信及网络的论文。他是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的会员。
李世鹏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海归派”之一。他获得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学士和硕士学位,于1996年获得美国宾州大学的电机系博士学位。他是中国科技大学历史上至今唯一的两次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的学生。他的研究领域为可伸缩的多媒体编码和网络在线播放,无线视频通信,应用层网络技术研究,基于目标的图像和视频编码,视频目标跟踪及提取,数字版权管理,等。他曾对MPEG…4国际标准里的适形小波变换,可伸缩形状编码以及最近的视频网络传播技术做出重大贡献。他发明和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高质量低成本的高清晰度电视解码器。他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还有20多项被授予的和正在申请的相关专利。他是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电路和系统协会视频信号处理和通信委员会委员。他是十年来第一个同时获得Sarnoff双项成就奖的研究员。
吴枫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微软四少”之一。199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从事语音识别研究,并于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从事视频编码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基于对象的编码、基于模型的编码和Sprite编码,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863高科技项目的研究。
高剑峰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和项目负责人、“微软四少”之一。1999年3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在校期间,他负责开发了上海市第一个自主版权CAD系统—BYLCAD,还负责了国家863计划—海南新大洲并行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工作,并在中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录用)了19篇学术论文。他的研究方向是智能CAD和计算机图形学。目前正从事几何约束求解算法和基于实例的设计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张黔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和项目负责人、“微软四少”之一。她毕业于武汉大学,分别于1994年7月和1999年7月获计算机科学系理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领域包括多媒体在有线、无线、新一代无线网络中的传输与通信,对等网络以及自组织网络中的核心技术,各种网络及应用传输协议的性能,等。目前,她正参与IETF国际标准组织中对TCP/IP协议报头压缩标准的制定。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后,她已在国际权威杂志/会议上发表了有关多媒体网络、无线通信及网络、对等网络等方向的学术论文80余篇,还有10多项被授予的和正在申请的相关专利。
童欣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和项目负责人、“微软四少”之一。于199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学位。1999年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CAD,实体造型,体绘制,科学计算可视化,计算机图形学等。目前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研究。
附录我看到很多中国学生被浪费了(1)
情商与热情: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谈成长
时间:2003年11月10日上午9:00—12:00
地点:嘉里中心
被采访者:李开复微软全球副总裁
采访者:张维特《中国图书商报》副主编
晏礼中《经济观察报》记者
严平《成长》一书策划人
国内畅销书作家凌志军的新书《成长》刚一面世,恰遇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到北京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五周年成立大会。出于对成长话题的关注,李开复博士兴致很高地回答了采访者的一些问题。
问:你是怎样看凌志军先生《成长》这本书的?
答:成长是一个教育话题,是一个学生、家长、老师——可以说整个社会都极为关注的话题。我对这本书的关注和支持,超出凌先生前一本书《追随智慧》。《追随智慧》谈的是一批优秀的中国人如何创出一个优秀的研究机构;对做研究的人最有启发。而《成长》谈的是这一批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能够让每一个家长、学生、老师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会更好。
凌先生经过引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来强调《成长》的重点:自由、热爱学习、情商的重要。《成长》读起来像是有趣的小说,但是每一章节的后边都有重点的总结,一个家长可以知道怎么样培养自己的孩子,一个老师可以知道该怎么样来完善自己的教学,一个学生可以知道该怎么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