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曰(三) |
|
当前状态:全本 | |
书籍作者:未知 | |
更新时间:2021-09-13 | |
运行平台:MP3/MP4/PSP/手机/电脑IOS | |
关注次数:58 文件大小:375K | |
小说格式:TXT格式 下载 阅读 评论 收藏 |
内容简介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大家加QQ群:81503152参与讨论-↖(^ω^)↗- 《柏杨曰(三)》提要 史之有「太史公曰」、「臣光曰」,有「论曰」,有「赞曰」,无非是史家在相对客观的史事陈述之后,明确表达他的史观、史识,《柏杨版资治通鉴》的「柏杨曰」亦然,柏杨语译司马光《资治通鉴》,十年有成,八百六十二则「柏杨曰」是另一项更重要的成就,辑录成书,以「柏杨曰──读通鉴?论历史」为名,「通鉴学」在二十世纪再添成果,与王船山《读通鉴论》前后相互辉映。但诚如唐德刚先生所说,过去的史论家论史,从「太史公曰」到「臣光曰」,就只是孔门一家的框框之见,而柏杨在翻译《资治通鉴》时,从他本身的现代多元文化背景,读不下去而痛批之,是为「柏杨曰」,它为传统的论赞学打下了句点。所谓「读不下去」,约有以下数端,一是司马光所述的那个史事本身,其次是司马光之「所述」或隐或显表达的褒贬议论,最后是「臣光曰」的史论所存有的价值。而司马光所代表的正是传统的儒家,因此柏杨通过「柏杨曰」除了和历史对话,和司马光对话,也和众多的儒家菁英对话。柏杨所标举的是现代的民主、法治以及人权的新价值。柏杨说,抚今思昔,历史也就不再是舞台上的往事陈迹,因此他试图从历史着手,去了解我们这一代苦难的根源;他以古为鉴,要表达的是他做为一个现代人的领悟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