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月 2006年第02期-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恚土状蠊拥牧礁隹诖急晃垩沟贸恋榈榈摹5乔谰纫簦皇闭也坏娇梢愿坏囊驴阈唷�
  医生也是人,也有跟病人一样的心理恐惧,只是他们恐惧的角度不同而已。不过,正是由于令狐恩强及其同行们的忘我献身精神,才改写了消化道出血急救处理的历史。传统外科手段的成功率仅有50%,而采取内镜止血的非手术手段,成功率提高到97%,使神气的外科医生退出了这块阵地。 
  “说心里不怕,那是假的,我有好几位同事都感染了乙肝,有的已发展成了肝硬化。”令狐恩强心有余悸地说,“但是没办法。我干的就是这一行,怕也得干,有危险也得干。我们能做的,只有在操作时加倍小心,尽量预防。” 
  有一次,令狐恩强在给一位乙肝病人打硬化剂时,针头不慎刺破了手指。当时还没有乙肝疫苗,作为医生,他当然清楚被带病毒的针头刺破意味着什么……他情急生智,用力掐住手指从伤口挤出血,挤了十几分钟以后再涂上碘酒酒精,然后用烧红的缝合针顺着针眼往里扎! 
  “烧红的针刺进肉里钻心的疼,但是在这种时候,皮肉越疼,心里反而越有安全感,那种痛苦是病人不可能想象到的。”讲到这儿,令狐恩强无奈地耸了耸肩,“如果真被感染上,是干我们这行人的职业病。即使没被感染上,焦虑又成了另一种职业病。” 
  令狐教授所说的焦虑,是指肝炎病毒感染威胁给他造成的精神压力,不仅是为自己的健康担心,更怕影响妻子和女儿的健康。90年代,这种意外他至少遇到了四五次,每次他都采取这种极端手段进行自救,并且定期做一次血检,直到看见化验单上显示“阴性”,他提着的一颗心才会放下。现在虽然有了乙肝疫苗,但是新的威胁却在迫近,中国目前有15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成为医生必须严肃面对的新问题。 
  除感染的威胁外,对令狐恩强来说,从事内镜工作还要冒一个比普通医生更多的风险——放射病。比如说,当时为患者做胰管或胆管内结石的内镜下手术,他经常要在X光的辐射下站好几个小时,虽然穿了20斤重的防辐射铅衣,但也只能挡住胸部、腹部和大腿,头部和四肢仍旧暴露在射线之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躲避。那时,令狐恩强从下午两点到晚上九点,一连要处理三位病人,射线吃多了,症状逐渐加重。早上头晕,晚上失眠,头发脱落,精神不济,血象中的白血球也明显下降。有时夜里躺在床上,两眼怔怔地盯着天花板发呆。 
  令狐医生痛惜地讲:医生的职业放射病问题很晚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新中国的第一代普外科专家鲁唤章教授和陈敏章教授,都是放射病的殉道者。鲁唤章教授曾任天津南开区医院院长,是在中国最早开展内镜下胰胆管疾病诊治的老专家,从70年代开始就长期接触X射线。由于当时防护意识不强,鲁教授60岁时患了血液病,由于是因放射病导致,他体内细胞无法分型。鲁教授的去世不仅为同行树立了敬业的榜样,也敲响了医生自我防护的警钟。 
  作为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拼知识拼技术,而且也要拼精力拼体能。去年某天,已经晋升为主任医师的令狐教授接到了一项重大的手术任务——患者是军界非常有名的将军。院方非常重视将军的手术,请来许多专家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治疗方案,并委派令狐恩强执行操作。尽管令狐教授曾与世界知名内镜专家一起同台演示,成功率不相上下,可是95%毕竟不是100%!术前那晚,一向沉稳自信的令狐恩强却焦虑得彻夜失眠。 
  尽管写了详细的应变预案,对助手也作了重新调整,他仍心情紧张,如临大敌。庆幸的是,那天操作顺利,令狐教授只用了四十分钟就大功告成。但是病人刚被推出操作间,令狐恩强就感到精疲力竭,整个人像瘫了一般,但他还是咬着牙,坚持做完了一天的工作。次日,由于重度疲劳,令狐恩强发生了突发性耳聋,立即被送入本院接受住院治疗。 
  在自己工作的医院里躺了一周,令狐恩强心里并不塌实:他知道此时此刻有多少病人在等着他。同事跟他开玩笑:“你就安心躺躺,就算被迫度两天假吧。”的确,他平时总是从早忙到晚,出诊,手术,教学,开会,著书,还有科里琐碎的行政工作,即使周末和假期也很少在家。别人出差,劳逸结合,可他出差时要比平时更忙。2002年秋天他去西北义诊,仅在宁夏的两天里,一口气接诊了上百名病人。 
  病房里,输液管的液体还在缓缓滴注,令狐恩强的病情刚趋于好转。就在这时,广州军区总医院来电,点名请他火速会诊! 
  令狐教授作为301医院的内镜专家,还肩负着各军区领导的保健任务。军令如山倒,他二话没说立即出院,带着吊瓶赶赴机场。为了巩固治疗,他让随身医师在飞机上为他继续输液,并向机长写了“责任自负”的保证书。2小时40分钟后,飞机降落在广州机场,令狐教授立即拔掉点滴针头,直奔会诊医院。 
  会诊顺利完成了,但令狐恩强身上起了许多又红又痒的疹子。原来,由于机上环境不符合输液环境的要求,尽管他带了细菌过滤器,但机舱中的细菌浓度还是过高,从而引发了感染症状。 
  令狐教授经历过的类似情况不胜枚举。谈起这些,他以一副军人的口吻轻描淡写地说:“军令就是生死令,容不得有半点迟缓,更不能考虑自己的风险。自从跨进四医大校门,军人意识就在我的头脑里扎下了根。无论我是实习生还是正教授,首先都是个当兵的,既然是当兵的,就要完成军人的使命。” 
  7 
  我在北医读书时,读过一个关于唐朝药王孙思邈的传说,并且面红耳赤地曾跟舍友们争执过一番:一日,孙思邈出门,路遇母虎张口拦路。随从以为虎欲噬人,惊恐而逃。孙思邈看出母虎有难言之疾。原来母虎已经几日无食,不能哺乳两只幼崽,无奈之下吃了一位过路的老妇,却被老妇头上的发簪卡住了喉咙,于是才拦路求医。孙思邈冒着被咬的危险伸手取出异物,母虎欣然离去。数日后孙思邈在返程中途经此地,母虎偕虎崽恭候路旁,向他致意……这个传说编得虽然夸张,但讲出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医德观:即便吃人的猛虎患病,医生都该救它,更不要说对得病的人了。 
  医生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天使职业,不仅要治患者的病,还要体贴患者和家属的心。良好的医德医风要求医生既要对技术精益求精,还要对病人体贴入微,要求医生要有仁爱慈悯的人道主义精神。消化科经常有肝病患者过世,由于体腔内腹水太多,肚子大得穿不上衣服,即便穿上也让人看了揪心。为了能给家属带来一些安慰,令狐恩强和他的同事经常要到医院太平间为死者穿刺放腹水。 
  太平间里寂静阴冷,尸体僵硬惨白。放出的腹水污浊浓臭,经常一放就是几千毫升,要用脸盆一盆盆接,一盆盆倒。铁盆刺啦刺啦地刮在泥上,碰在墙上,刺耳的声音穿透鼓膜,令人浑身战栗……作为医生,与求生的人打交道会有一种职业的神圣感,那么与死者呢?当家属看到腹部扁平的亲人遗体时,有多少人会想到医生在太平间操作时难言的心情? 
  交谈中,我提到近些年人们对国内医疗状况意见很大,技术设备水平不高,服务态度普遍下降。甚至在人大会议上,就有代表尖锐地提出了“医德缺失症”问题,批评“白衣天使”变成了“白衣杀手”,医院变成了“收钱机器”…… 
  说到敏感的医患问题,令狐教授推心置腹地说:由于经济浪潮的冲击,确实存在一些医生医德败坏和一些医院医风堕落的问题。医德医风需要整顿,医疗体制也亟待改革。将心比心,他很理解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要求、期望,以及满意后的感激和失望后的怨愤。他接着又说:“不过说良心话,我干临床这些年的最深体会是,我的快乐来自患者,我的痛苦也来自患者。如果手术做得很漂亮,哪怕我在手术台站十几个小时我也不会抱怨,我会和患者一样感到轻松喜悦;如果手术效果不理想,我不仅会跟家属一样难过沮丧,还会感到深深的自责。” 
  说到媒体热炒的“红包问题”,令狐教授中肯地说:“客观地说,其实病人给不给红包,对手术影响并不大。病人递红包,很大程度是对自己的心理安慰,顶多可能影响少数医护人员的态度,但我不相信哪个医生会因为病人没给红包或对医生有过吵骂而在手术台上瞎捅一刀,我不相信哪个医生会在手术台上故意将本能做好的手术故意做差点儿。我想,没有一个医生愿意让患者死在自己手里。” 
  医学是实用科学,不是终极科学,任何医疗手段都会存在并发症,任何治疗方案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和修正。反过来说,医学科学的每点进步,都会有某些患者付出代价。令狐恩强跟我讲了一个促使他致力于微创医学发展研究的幕后故事。 
  90年代初,国内治疗食管静脉曲张还是采取曲张静脉套扎术,有时使用“单环套扎”,有时使用“多环套扎”,最多一次可以套六个环。在实际应用中,它的适应证一直掌握不好,当时全世界的医学界都处于摸索阶段。 
  有一次,令狐恩强为外院某病房护士长的丈夫做套扎,术后第四天,患者开始吐血。双臂扎满了点滴也维持不住血压,护士只好用注射针直接往静脉里推血。从内镜下看,看到胃底血管血如泉涌,250毫升的弯盘不到十分钟就接满了血,只好再换一个盘子接,不断有人帮他换盘子。手术台上,令狐恩强沉着应变,即使看到喷血也不惊慌。最后,他为病人打了是普通病人四倍量的组织硬化剂,终于将出血止住了!但是遗憾的是,病人一周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未能安全度过危险期。 
  对令狐恩强来讲,操作虽然成功了,但是结果却是失败了。悲哀和无奈,使他难过了好长时间。类似的失败,令狐恩强遇到了不止一例。他和同事们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发现手术失败是由于“套扎期致死性出血”所导致的套扎环过早脱落引起。此后,科里针对病人的个体情况,对手术适应证进行了严格限定,避免其他病人重蹈覆辙。令狐教授郑重地说:“正是这些病人的死亡使后人受益。任何治疗方案永远不可能没有并发症。我讲这些道理,恐怕病人和家属很难理解,更难接受。” 
  无论西医史还是中医史,都是历代医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循序发展的承继史。假如李时珍没有“神农尝百草”的实践精神,也不可能写出《本草纲目》。因此,在提倡医生修养医德的同时,也应提倡医患之间将心比心,相互理解。令狐教授一再强调:“医患之间的问题是态度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令狐恩强毕业后,作为住院医在大内科转科两年。有一天,令狐恩强和同事们忙了一个通宵,四个病人到了早上只剩下了两个,他心中的沮丧难以言表。没想到,当他心情沉重地在向一位去世病人的家属交代情况时,对方反过来安慰他说:“我知道你们已经尽了力。病人能死在301医院,我们觉得很安慰。”家属的理解使令狐恩强由衷地感动。事情过去许多年,每每想起,都觉得温暖。 
  令狐恩强是位坦诚的医生,并不回避自己险些失败的记忆。他心情沉重地回忆说,有一次他为一位中年病人做胰胆管的内镜下治疗,按照常规剂量刚打人安定十几分钟,病人就出现紫绀,呼吸停止。他立即退出内镜,紧急实施对口人工呼吸,经过30分钟的抢救,患者转危为安。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事后他想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就永远不可能睁眼了。 
  医生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动物”,只是他们的感 
情有时无从表达。 
  六年前,令狐恩强遇到一位从河北医院转来的花甲老人。患者胃底静脉曲张大出血,送到301医院时已奄奄一息。抢救过程中,老人二十多岁的女儿突然跪到令狐医生跟前,求他无论如何也要救活父亲。之后她又跪在父亲的病床前再三哀求:“您再坚持一下!”这个场面,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病人得救了!后来老人来医院复查,再三感激医生的救命之恩,令狐恩强动情地对他说:“先别谢我,是您闺女的诚心打动神灵救活了您。” 
  “无德不为医。”这是我国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俞光岩的一句名言,这位从医三十多年的老教授总是这样教诲弟子,“一位好医生不仅要有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还要讲究服务方式和服务艺术。”毫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