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4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憷炊燃佟⒗绰糜蔚模频馈U飧鲆馑季褪撬的阍谌频赖氖奔浜芏蹋谌竦赖氖奔浜艹ぁ�
  你不知道三恶道苦,没有出离的心,所以你才会懈怠懒散,你振作不起来,永远堕落下去。怜悯你的人,帮助你的人,对你帮不上忙。不是不慈悲,诸佛菩萨大慈大悲,能帮上忙,哪有不帮忙的道理!不帮忙,他就没有慈悲心了。为什么不帮忙?是因为你自己不自爱。我常常讲,人必须自爱,而后别人才爱护你;自己不自爱,别人对你是一筹莫展,想帮帮不上,那是真的。真想帮你,排斥、怀疑,总是以不善的心待人,以怀疑的心对人,错了。别人是个恶人,不是善意对我,甚至陷害我,我不怀疑,我没有恶意,没有瞋恚念头,他的恶念、恶行到我这儿就转变成善行、善意,这就是大乘教里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对这个道理讲得很多,怨怼是两边对立才能造成恶业;你那边恶意,我这边善意,善跟恶打不起来。所以,化解怨结不是从对方,是从自己本身,我这里化解了,那边就没有了。那些冤家对头,对我来讲都是我的有缘人,我每天修积的功德可以回向他,可以超度他,帮助他、提升他。他也非常乐意,原来是找麻烦的,现在来护法,怎么不好?所以一定要懂得化解,依教奉行,无往而不利。
  所以我看到这首偈,感慨很深,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所行无碍」。我相信,不管是佛教,所有一切宗教,甚至一切众生,谁不想在一生当中所行无碍?所行无碍,换句话说,就是大自在,要靠德行,要靠圣贤教诲。我们有缘接触到,一定要具足信解行证,这才是真正接受。没有信解行证,虽然遇到圣贤教诲,没接受,空过了,很可惜。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七五卷)  2006/6/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7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最后一段,第十段第二首看起: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
  这是讲睡眠的时候。一个人身心健康,心是主宰,心要真诚、要清净,身是指肉体,身、心这两方面,心要静,身要动。身是个物质,也就像一部机器一样,凡是物质,我们知道都需要保养。如果善於保养,它使用的时间就长,我们一般人讲正常的寿命;如果不善於保养,任意糟蹋,它的寿命就会缩短。人确实是有正常的寿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娑婆世界人寿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最长的时候。八万四千岁之后,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十岁是人寿命最短的时候,减到十岁。从十岁,以后一百年又加一岁,这样再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佛法称为一个小劫。佛家讲大的时间单位是用劫讲的,劫有大劫、有中劫、有小劫。这一增一减是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
  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这个劫的名字叫贤劫。为什么叫贤劫?佛降生在这个劫很多,所谓千佛出世,称为贤劫,贤劫是讲的大劫。在我们这个小劫里面,释迦牟尼佛应化是在减劫,就是寿命一直往下降,在减的时候,不是在增的时候。佛那个时候,人的寿命是一百岁,就是正常的寿命是一百岁,也有超过的,也有不到的。超过的是什么?那是修得的;不到的,那是他自己不懂得保养,或者是造作恶业亏折了。
  从佛到现在,中国的记载,今年好像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三千零三十三年。换句话说,三千年,一百年减一岁,就减掉三十岁,现在正常的寿命应该是七十岁。古人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看中国历史,真的自古以来,能活到七十岁的确实不是多数。超过七十岁的,那是你很懂得保养,这个机器七十岁就应该淘汰了,你还能继续用一段时期。甚至现在还有一百岁的,一百岁,你就多用了三十年;如果超过一百岁,那你可能多用了四十年、五十年,很难得了,那一定是很善於保养。至於怎样养身?北京有个刘大夫,他有两篇讲演,於我们养身之道非常有帮助,讲得非常好。我们今天正好讲到『以时寝息』,使我们想到世尊当年在世,僧团作息时间是有一定的,而且确实跟刘大夫所讲的原理原则完全相同。
  古印度把一昼夜分为六个时辰,经上常讲的六时,六时是一昼夜。我们中国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西方人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个时辰,所以我们中国人称它作「小时」,它比我们小,我们一个时辰是它二个小时。可是印度的时比我们大,中国的二个时辰是印度的一时。它白天三个时辰,叫初日分(日是太阳)、中日分、后日分,白天是这样分法;晚上也是,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
  佛给弟子们规定作息时间,晚上睡觉是中夜,诸位晓得,它的一时就是现在的四个小时。中夜是什么时候?晚上十点钟到二点钟,这是中夜;换句话说,十点钟睡觉,二点钟就要起来了。从前人心地清净,烦恼轻,一天四个小时睡眠够了。现在的人不行,现在人烦恼重,四个小时怕他的体力恢复不过来,这个要知道。每个人身体状况不一样,所以作息时间要自己懂得调理。
  我在早年,我没有出家之前,在台湾埔里跟忏云法师住茅蓬,住过五个半月。茅蓬很小,只有五小间,面积不大,非常简陋,真正是茅蓬。上面盖的是茅草,墙用竹篱笆编的,里外抹一层水泥,非常简陋。总共隔了五间,当中一间就作佛堂,佛堂没有我这个摄影棚大,你就知道,房间比佛堂稍微要小一点。只有五个人住,三个法师,一个人住一间,我跟朱镜宙老居士,我们两个在家人住一间。
  茅蓬里面的作息时间,因为茅蓬没有电灯,在山上水电都没有。以后还算不错,我上山的时候还算不错,山上有泉水。我们用竹子,把竹子里面的节打通,一根一根接下来,在山上泉水那个地方就一直引下来。所以我们有泉水,就不要挑水,水可以引下来用。可是没有灯,所以晚上睡觉的时间是八点钟,晚上做晚课是点一支蜡烛,小蜡烛。八点钟睡觉,二点钟起床。二点钟起床,我们盥洗之后就做早课,早课忏云法师没有规定共同的功课,早课是各人做各人的。因为没有灯,所以早课大家都是拜佛,我那时候是拜三百拜,大概是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拜完佛之后,我在山上照顾这些老人,就要准备早餐。所以我们的诵经、读诵都在白天,白天才有阳光,就是尽量的节省。晚上晚课也是拜三百拜佛,中午吃过午饭之后,拜二百拜,每天拜八百拜。
  山上也没有路,所以去的人很少,确实是个很清静的环境。住了半年,身心清净。忏云法师就养成这个习惯,确实早睡早起。佛给我们规定是十点到二点,我们现在体力不如当时那些人,福报也不够,说老实话,智慧也不够。所以我们休息的时间还是六个小时,八点到二点,提早了二个小时,对身体健康有绝对的好处。
  刘大夫给我们的建议,中国古人,你只要看到百岁以上的老人,不管他用什么方法保健,但是决定有一项是共同的,那就是早睡早起。他说得很有道理,人需要阳气,就是需要太阳,阳光。九点钟太阳睡觉了,你也应该睡觉;三点钟太阳起身,你也要起身。你的睡眠能够跟著太阳,绝对是健康的。所以我想了想这个有道理,我就想到当年我跟忏云法师住茅蓬。忏云法师现在还在,他年轻的时候身体并不好,活这么久,他大我一轮,今年是九十二岁,这是我们一般人都没有预料到的,他有这么高寿。我想长寿第一个因素,应该就是他一生都保持著早睡早起,晚上八点钟睡觉,早晨二点钟起来。这是一般长寿的人,有个共同睡眠的规矩,绝对是早睡早起的。
  人能够跟著太阳走,才有精神,才有体力。所以早晨起来的时候,精神饱满,轻松愉快,你有足够的时间。所有的事情在早晨处理,好!有些人工作的习惯在晚上,到半夜都不睡觉,这个对於身体伤害非常之大。为什么?你的阳气耗尽了,所以到第二天早晨爬不起来。浑身无力,四肢僵硬,那都是你的阳气消耗了,你没有好好的补充。他讲到中国传统所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要尽量吸收阳气,秋天你才能够收歛,冬天你才有储藏,到春天的时候,你的阳气才饱满。如果统统耗尽,你冬天藏什么?所以你的身体不好,你的身体多病,原因在此地。如果能跟著太阳走,你可以减少很多疾病,精神饱满,体力健壮。
  养身,他说对身体最伤害的,伤害得最严重的,是发脾气。所以我们懂得,脾气大的人,不能跟他计较,为什么?他决定有病,他身体不好,总得要让一点,他心里烦躁,他不正常。所以心平气和也是养身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你永远保持心平气和,永远保持著快乐。儒跟佛都这么说法,佛家常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都是养身之道。
  怎么样跟人相处,处得融洽?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不见世间过」,你才能永远保持心情愉快。要怎样真正做到不见世间过?《金刚经》上的四句话,「无我相、无人相」,无我相,你的傲慢心就没有了;无人相,人相都没有,哪来的过失!人有什么过?理上要透;「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佛法里的修行人懂得,知道这些道理,跟任何人相处,随缘而不攀缘,没有得失,没有好恶;你有喜欢这个、讨厌那个,你会有烦恼。一定要知道,自性里头没有烦恼,所以你生烦恼是不正常,你是违逆自性,你不是顺著自性。你能够随顺自性,对自己来讲随顺自性,对环境来讲随顺自然,这个人决定健康。
  所以睡眠有时候,工作也有一定的时候,处事待人接物有时节因缘,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律,不能不讲究。生活规律是健康之道,我们不能不重视。所以睡觉的时候,引发菩萨的大愿,『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身心都安,心里头要万缘放下。体力的消耗,能量的消耗,大部分(这个大部分应该是在百分之九十几,真是大部分)消耗在妄想。所以古时候,世尊当年在世,一天吃一餐就够了,为什么?心地清净,能量消耗少,所以他每天补充的食物就是能量的补充,他不需要很多,他就够了。
  阿罗汉定功深,他消耗的能量就更少。我们在经上读到的,阿罗汉七天吃一餐,他到外面去化缘,一个星期去化一次,托钵。辟支佛的定功就更深,烦恼习气都断了,辟支佛是半个月吃一次,他就够了。佛菩萨不一定,为什么?他是教化众生,他是示现的。他没有烦恼,他没有习气,不像众生这业报身;他是乘愿再来的,是愿力应化来的,所以他的身自在。他的喜怒哀乐是表演的,全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这个我们要知道,跟我们世间人、跟六道凡夫不可一概而论,「身得安隐」。
  从前修行人,躺下来睡觉的时间不多,很少,一般的睡眠都是打坐,我们现在称之为「不倒单」,身体不躺下来。可是佛对於一般初学的凡夫,并不是严格的要求,只要求睡眠时右胁而卧,这是佛对弟子的要求。可不能贪睡,这个要懂得。睡眠属於五盖之一,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睡眠是让整个身体休息,恢复能量,明天才有精神、有体力工作。这个机器使用一个时间,一定要好好的让它休息,让它保养。但是休息的时间不能太长,太长就产生副作用。它跟现在的机器是同一个道理,机器需要适当的时间休息、保养,但是长年不用,它就生锈了,就坏掉了。所以你一定要懂得养身之道,懂得睡眠、工作、饮食、起居。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心无动乱」,这一句非常重要,身体健康,心是主宰。「动乱」就是烦恼、忧虑、牵挂,这个东西要是多的话,身体怎样保养,对於健康的效果都会打折扣。所以修行实在讲,头一个就是修心。心,修行的标准就是佛教导我们的菩提心,发菩提心。我们菩提心发不出来,知道,发不出来,先学习,学习就是做修心的功夫。我们的心依十善业做标准就行了,十善业里面的意业,不贪、不瞋、不痴。贪瞋痴慢疑这是烦恼,根本烦恼,只要有这个东西,你的心就昼夜不停的在动乱,睡觉还做恶梦。怎么修法?放下!没有别的,忧虑放下,牵挂放下,烦恼放下,习气放下,依教修行!我们学佛,佛是我们的榜样,你看看佛有哪一样没放下,连身都放下了。身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