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桑獠讲礁呱�
  这个地方行跟愿,行里面有解,愿里头有行,解行愿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但是它有次第,前面是解、行,这个地方偏重在愿,但是所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事,事是行。遇到事的时候,他就用愿力把它转过来,境界转过来,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今天随事行,没有愿力,所以随事行,统统都在那里造业。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善行;自私自利的,恶行。善行感三善道的福报,恶行感三恶道的苦报,轮回心造轮回业,你说这个东西多可怕。虽然可怕,几个人觉悟?几个人回头?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思惟、去观察,看看别人,再回过头来回光返照,就照见自己。没有外面这面镜子,我们自己到底干的是什么?不知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来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再看下面第二段。
  「次释名」,解释品名,这品是「净行品」。「释名者」,前面是讲梵语的音译,「具折罗」是音译,中国的意思叫所行,「此云」,此就是我们此方,中国人翻作「所行」。「波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此云皆也,遍也」。波利就有两个意思,有皆的意思,皆就是一切,有遍的意思。「戍提」也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清净」的意思。你看看用中国的话说,所行,皆遍,清净。中国文字确实很美,把它简化,「净行」。梵文这里面的意思,「谓三业随事缘历,名为所行。巧愿防非,离过成德,名为清净」。这个意思就好,很清楚、很清楚。三业,身口意。身,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都是心,意业的行为,口业是言语。
  言语不能不谨慎,言语可不能轻视。你看看在中国孔夫子教学四个科目,它有次第的,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夫子教学四个科目,言语摆在第二,为什么?自古以来,我们这些祖宗都很清楚,「口为祸福之门」,真的所谓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疾病的媒介绝大多数是饮食疏忽,好吃。好吃什么?食物中毒。我这两天还听到有同学告诉我,不知道什么地方的一些年轻人,大概吃海鲜,第二天死了,这晚上睡觉一夜到第二天死了,食物中毒。这严重的命送了,其次的得病,得奇奇怪怪的病,病从口入。
  尤其现前这个阶段,进入冬天,一般瘟疫都是在这个时候发生,如果冬瘟转变成春瘟,那就相当严重。在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地方报导的禽流感,很可能蔓延到春瘟,它这么长的时间,从冬天蔓延到春天,这很严重,在中国医学上讲,就是冬瘟转成春瘟。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警告,这种瘟疫传染很可能到明年春天,明年春天是更严重。为什么会有这个疾病?佛法讲因缘果报!世间人虽然不讲,宗教里头都讲,道教讲得很多也很详细。飞禽走兽,你不择手段的去捕杀,种种方式来烹调,满足你的嗜欲;你有没有想到这些众生它有报复,它甘心情愿被你宰杀吗?甘心情愿以肉来供养你吗?如果它不甘心、不情愿,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它的报复就是瘟疫。
  所以水火、地震、飓风,一般人以为都是自然灾害,好像与我们人的生活行为没有关系。但是佛法里面,这是几千年世尊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火灾是一切法里头的一种,洪水也是一切法的一种,台风、飓风、龙卷风也是一切法的一种,地震、海啸还是一切法的一种,一切法从心想生;瘟疫也是一切法里面的,没有离开一切法之外,一切法从心想生。与我们有没有关系?
  佛又讲得很好,「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正报是我们起心动念。你要明白了这句话,你才晓得极乐跟我们娑婆不二!怎么个不二法?如果我们地球上的居民,每个人心都是纯净纯善,这依报就变成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没有别的,那个地方的人全是念佛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我们这个地球上要全都是念佛人,这地球就变成极乐世界,跟这经典上讲的极乐世界就没有两样。大地就变成琉璃不是土沙,到处都是七宝,铺马路不是柏油是黄金,「黄金为地」,黄金是铺马路的,道路是黄金铺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依报随著正报转,这是共业所感。
  我们今天,这共业没有法子,大家晓得娑婆世界的人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为什么?起心动念都是十恶,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念头,贪瞋痴,起心动念全是十恶。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还得了!所以这个念头变出来的依报的环境,就是我们现在所接受的。佛在这个经里面就教给我们怎么转境界,方法太好了。
  三业,身口意;随事就是日常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缘是人事,历是经历,从早到晚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这叫所行。底下一句,巧愿防非。这品经一百四十一偈就是一百四十一愿,诸位将来读这个经文,第二句是「当愿众生」,既然愿众生,当然第一个是愿自己。第一首偈「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每首偈第二句都是当愿众生,他不是愿自己是愿众生。说众生,自己也是众生之一,包括了,说自己就不能包括别人。众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你说这心量多大!普贤心,普贤愿,普贤行,从这个地方建立的。巧是善巧方便,这是真实智慧。六根跟六尘境界一接触,普贤行愿跟著就现前。非是过失,这个愿心生起,过失就没有了。
  离过成德。什么叫德?完全是顺大自然的法则,也就是说,随顺性德,性德的自然流露。你没有这个愿心,性德迷失了。不迷,念念都与性德相应,这叫清净,清净就是性德。我们学了很多,真诚是性德,清净是性德,平等是性德,正觉是性德,慈悲是性德。性德无量无边,说不尽,真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佛非常慈悲,给我们说了十个字,十是大圆满,表法的,无量无边的性德,自性起用总不离这五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要用这样的心对待一切众生,我们要以这种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回归性德。
  自己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狭窄、偏漏的不善行为,把它修正过来。凡夫的思想行为迷失了自性,也就是迷失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诸位想想,如果你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弟子规》要不要学?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就是《弟子规》。本来是这个样子的,自然是这样的,现在跟它完全相反了,叫迷失自性。把自性本具的智慧变成烦恼、变成妄想;把自己本有的性德,十善业,十善业本来有的,迷失之后变成恶业,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变成恶业。真诚变成虚伪,清净变成染污,平等变成傲慢,正觉变成迷惑,慈悲变成自私自利,这迷失自性。所以今天听佛菩萨教诲,我们都觉得好,有道理,都赞叹、都点头,就是做不到。
  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你要把为什么做不到的原因把它找出来,把这个原因消失,你就做到了。这话说得对。我们要常常想,《弟子规》我为什么做不到?你把原因找出来,然后把原因消除,你就很容易做到了。原因有没有找到?要是找不到?多念古书,古书里头常常提示,是你自己粗心大意,你不知道。所有一切迷惑颠倒过失有个根本的因,你把这个因迷失掉了。我跟你说出,你自己好好去想,你想想看对不对?这个因,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就是现在人说的话,你没有爱心。你承不承认?第一个,你不爱自己,不自爱。不自爱,你怎么会爱别人?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教学,头一个就是教这个,「父子有亲」。我们在讲席里头也讲过很多次,你没有注意到。中国教育,这是原点,根本的根本。父子的亲爱,那是性德,不附带任何条件,那是真诚,真诚的亲爱,清净的亲爱,平等的亲爱,正觉的亲爱,慈悲就是亲爱。你迷失了,所以你现在不知道自爱,哪里能爱人?知道自爱,知道爱一切众生,哪有做不到的?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完全符合。你想想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段,「又悲智双运,名为所行,行越凡小,故称清净。以二乘无漏,不能兼利,非真净故」。这层意思比前面一层深了,前面是概论,这个地方专就菩萨行。悲智双运,悲是怜悯自己也怜悯众生。自己沦落在六道,长劫轮回,自己竟然不知不觉,没有智慧。这一生当中有缘得人身、遇佛法,听经学教开一点智慧,稍稍明白了,才感到自己长劫轮回之可悲。看到芸芸众生不觉,自然生起悲心,怜悯心;怜悯自己,怜悯一切众生。悲是个动力推动我们要求智,智又回过头来助长我们的大慈悲心。
  一般人初初学佛,慈悲心刚刚生起是可怜自己,怎么轮回在六道受这些冤枉苦,天天造业,自己都不晓得;明白过来之后,自己不断在改,断恶修善。这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情,长年累劫断恶修善,从今天初发心到什么时候?到如来地。等觉菩萨还有过失,还要改过自新,这要知道。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过失,他的所作,就是身语意三业的造作,不能达到究竟圆满,差一分!何况我们在凡夫地,连初信位都没有证得,这个事实不能不知道。真正明白了,这就智慧开了,他才真正肯用功,下定决心要脱离六道轮回、要脱离十法界,这是什么?这是智。确确实实智慧起现行、起作用,他才有这么大的愿心。这一生能不能成就?愿心是有,这就是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断烦恼习气谈何容易!烦恼习气是无量劫薰习而成,你能断得了吗?
  佛确实慈悲到极处,为我们指点「带业往生」这个法门,《华严经》是头一部。诸位一定要知道,释迦牟尼佛成道,《华严经》是在定中讲的。我们凡夫看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底下打坐,坐的时间很长,「二七日中」。那就是两个星期坐在那里不动,不吃不喝,两个星期。有的地方讲「三七日中」讲《华严》,那三七就是二十一天。这个事情我们能相信,没有怀疑。为什么?虚云老和尚他老人家曾经一次入定一个多月才出定。那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入定二十几天,应该是很正常的,三七二十一,二七一十四,定中。我们看到他入定,实际上他在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听众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要没有这个能力,你入不了定中参加释迦牟尼佛这弘法大会,你要有这种能力才能参加。
  所以今天小乘人不相信、不承认,他没见过,没见到。所以说「大乘非佛说」,头一个就是反对《华严经》是佛说的,《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他们造的,假借释迦牟尼佛的名义。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的。这个经讲了之后,大龙菩萨收到龙宫里面去供养,分量太大太大!我们今天这个是《华严经》目录提要,就像《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一样。《四库全书》现在印的页数缩小了,缩本,一千五百册;《目录提要》,五册。我们今天读的这个经,目录提要;换句话说,每句话都是一个讨论的问题。那个内容非常丰富,字字句句含无量义。
  这句是讲所行的意思,悲跟智的关系要搞清楚。我们现在悲心发不出来,没智慧;智慧生不起来,没有悲心(没慈悲心),它两个是相辅相成的。行越凡小,故称清净。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意业的行为;言语,口业的行为;身体的造作是身的行为,身语意三业的行为。菩萨三业行为超过凡夫、六道凡夫;超过小乘,小乘是声闻、缘觉。凡夫的行就是轮回心造轮回业,轮回心里面有善恶无记。善心善行感人天福报,生三善道;恶念恶行感三途苦报,地狱、饿鬼、畜生,不清净!天上也不清净,没有出六道轮回,哪来的清净?天福享尽了,必定往下堕落,他没办法往上升,一定往下坠落。人间福报享尽了,不知道行善、不知道积德,福报享尽了,必定堕三途,哪里来的清净?小乘虽然出了六道轮回,出不了十法界,不是真清净。所以超越小乘,这称清净。
  下面我们再看,以二乘无漏,不能兼利,非真净故。这怕有人疑惑,阿罗汉、辟支佛超越六道轮回,他怎么不清净?在佛经上讲,他们都证得无漏的果报,六种神通最后一条是「漏尽通」。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漏尽是烦恼断尽。此地讲的烦恼是见思烦恼,我们《华严经》上讲妄想分别执著,见思烦恼就是执著。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但是怎么样?智慧不足,能力不足,不能兼利,他只能够自利不能兼利。
  这句我们要解释清楚,阿罗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