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雍正皇帝-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世倌也没看见弘历他们,却在一旁又似劝解,又似调侃地说:“阃令大子军令嘛,谁叫你老大人是本朝的‘房玄龄’呢?告诉你们太太,我老陈今天不走了,赶明儿个我打一套银头面送她——‘将’!你歪老将吧。” 

  尹泰的心也全在这盘棋上,他一边叫着:“张氏,茶凉了,给我们换新茶来。”一边注目棋盘上说,“你别得意,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 

  就在这时,张氏端着茶盘走了进来。她一眼就看见了自己的儿子,顿时呆在那里不动了。尹继善也抢前一步叫了声:“爹,娘!”就扑通一下跪倒在地了。 

  尹泰和陈世倌这才抬起头来,并且看到弘历就站在面前,他们惊呆了。连忙翻身跪倒说:“臣没想到王爷会夤夜来到臣府,这……这……” 

  弘历上前一把拉起了尹泰,又命众人也都起来,笑着坐在桌旁说:“我刚刚从畅春园下来,路上正好碰上继善。他也刚见过了怡亲王回来,想回驿站。我就叫上他和我一道,到尹老相国这里借本书。路上我说他,你又不是钦差大臣,住的那门子驿馆呢?就是论忠也不在这上边啊?陈世倌,你是几时进京来的?”” 

  陈世倌忙答道:“回四爷,奴才今早就到京了,我这次解了一百多万两银子。李制台和范大人都让我给您带好哪!尹老相国说:如今四爷忙得很,你上哪里找他去?就拉着奴才到这里下棋来了。” 

  他们在这里说话的时候,那张氏早就退了下去,又重新泡了四杯茶,用盘子端了上来,依次送到客人们身边。但她送了尹继善面前时,尹继善却站起身来,打了一躬,又长跪在地,才双手捧了过来。张氏什么都没说,她老实地退到了一旁,低眉垂眼的听招呼。 

  弘历知道,这位“仆女”一定就是尹继善的生母了。他却故作不知地问:“哎,继善,使女上茶,本是应当的,你怎么行了如此大礼?” 

  尹继善胆怯地看了一下父亲说:“回王爷,她是继善的生母张氏。” 

  弘历和陈世倌听了,都不免大吃一惊,连忙站起身来向张氏一揖。弘历故作惊慌地说:“哎呀呀,我们太粗心了,请夫人原谅。这是下人们做的事情嘛,小王断断不敢当!来来来,夫人请坐。继善,你愣在那里干嘛呢?还不快点给你母亲搬个椅子来?” 

  尹继善早已站起身来,搬了个瓷墩放在母亲面前,轻轻地说:“娘,您老先坐下来歇会儿吧。” 

  张氏惊张惶四顾,连声后退地对儿子说:“二老爷,你别折杀了我,我怎么能是这个牌名上的人呢?这万万使不得的。” 

  尹泰的脸,早已涨得血也似的红了,他勉强地说了声:“王爷既然赐你座位了,你就坐下吧!” 

  张氏向丈夫一福,这才斜着身子坐了下来。弘历却问陈世倌:“你说你在到处找我?有什么要紧的事吗?” 

  “回四爷,哪有什么要紧的事呀。我这点儿小事,说私也不算私,说公呢,也不算公,只是为了自己的家乡罢了。来京前李制台准了我七天假,让我回家去看了看。那里的灾情很重,又人多地少,生活实在是艰难哪!我想来求求四爷,可怜世倌乡亲父老,能不能免了今年的岁赋?” 

  “这本就是小事一桩嘛,你该去求求李制台,再说,尹继善尹大人也在这里,还能办不下来吗?” 

  “不不不,省里李制台管着,户部又奉了您的令,谁也不敢开这个口子。所以,我只好来求四爷您了。” 

  弘历从案头扯过一张纸来,写了个条子,交给陈世倌说:“你拿着我的这个手令自己去办吧,交给征粮司就行了。”说着又站起身来,在尹泰的书架上浏览着,抽出了一本《宋元学案》来说:“尹老相,我借你这本书看几天,你们全家在一齐好好说话吧。世倌,你跟我走。”说着,他抬脚就出了门。尹泰当然应该为宝亲王送行的,可是也被他拒绝了。 

  客人们一走,这里的情形就更加难堪。张氏早就站起身来了,尹泰的脸色阴沉得更是怕人。尹继善连忙跪了下来说:“爹爹,您老人家七十大寿,正巧儿子要进京述职,真是天叫我们阖家团圆。吏部马堂官给儿子透了个信说,哥哥的差使已经办下来了。因父亲已给哥哥办好了恩荫进士,所以,部里想委哥哥一个上好的差使,让他去江西作盐道。可是我想,父亲已到了古稀之年,大太太也已是望六的人了。能不能换成天津道呢?就回信给老马说,天津离家近一些,我在南京,哥哥去了江西,难免照顾不到家里。老马回信说:江西盐道,是个人人都想着的肥缺,而天津道却是个瘦缺。所以,儿子这趟回来,还想请父亲和大太太商量一下,到底如何办才好。” 

  尹泰听说大儿子的事已经办好了,心里也不禁高兴。所以,倒没有放下脸子来,只说:“你能办好这件事,足见你的孝心。其实,你们哥儿俩,我从来都是不偏不向的。不过,你大哥这些年科场蹭蹬,官运不好,为父的未免多替他操点心就是了。” 

  尹继善见父亲没有发怒,忙从身上掏出一张单子来,双手捧着呈了上去:“父亲,这是儿子在任上给您采买的寿礼。”张氏连忙走过来接了,又转给尹泰,就在母子两人的手一接触的一刹那间,尹继善觉得母亲的手热得发烫,心头又是一紧,忙问:“二姨娘,你身子不舒服吗?” 

  张氏却没有答言,转过身去站在老尹泰身后,为他捶背去了。尹继善仗着胆子说:“娘,你先坐一会儿,让儿子来服侍父亲好吗?” 

  张氏连忙说:“不不不,还是我来吧,我自己没什么要紧。你是当大官的人,怎么能让你干这事呢?” 

  尹继善却不管不顾地大叫一声:“来两个丫头,给老太爷捶背!” 

  尹泰没有阻止,眼前这个小儿子确实是个人才,他得到了皇上的重用,还因为他的功劳,给自己挣了个“侯爵”的尊号。这样好的儿子上哪去找呢?可他却偏偏是姨太太生的,因此张氏就上不了台盘。尹泰心里,也有自己难言的苦衷啊!眼看着小儿子做了封疆大吏,可大儿子已经五十岁的人了,却连当个道台还要到处去求人。大太太心里难受,就给他气受;而他忍不下这口气,又不敢得罪了大太太范氏,就越发要压制张氏,以此来平息心中的怒火,也调停这家庭里的关系。现在听继善这么一说,他的火又上来了:“好啊,你……你……你不要坐立不安的,有道是母以子贵嘛!可我不明白,你为什么非要搬出宝亲王来,叫你的父亲丢人现眼呢?” 

  尹继善连忙上前说道:“爹爹,儿子怎么能那样做?儿子是想……”他的话尚未说完,老尹泰竟然拂袖而去了。 

  张氏一把将儿子揽到怀里泪流满面地说:“好孩子,娘知道你是心疼娘,可我早就这样过惯了,也不在乎多受些委屈。倒是你在外头当大官,不能常常见到你,叫娘操不完的心啊!” 

  尹继善说:“娘,今天既然已经说破了,你就什么也不要再怕。等儿子回任时,一定要带您回南京。咱们惹不起,还能躲不起吗?” 

  张氏连忙捂住了他的嘴:“好孩子,快别说傻话,叫你大娘听见可是了不得呀……” 

  这娘俩正在说话,就见太监高无庸一挑门帘走了进来,大声说道:“尹大人,有旨意。” 

  尹继善连忙起身,就听高无庸说:“不,不单是你要接旨,还有尹泰和范氏夫人,张氏夫人,都要前去接旨。你们快着点,十七爷正在外边候着哪!” 

  尹继善母子愕然相顾,继善说:“娘,你别怕,也不要打扮。旨意里既然叫着了你,就一定不是坏事。你就是穿得再好,能比得上大娘吗?” 

  在尹继善的搀抚下,张氏跟在尹泰和范夫人身后,来到了大堂。尹泰看了一下,这里香案等物早已备好,便叫张氏:“你也站过来吧。”张氏这才胆怯地站到了下首。 

  十七爷允礼刚在上首站定,高无庸却已走了过来,他的手中捧着一个金盘,盘中放着一套金碧辉煌的一品诏命服饰,还有两个黄灿灿金亮亮的头号大金元宝。诏命服上压着一顶镂花金座朝冠,三颗玉米子儿大的东珠中间,攒了一颗樱桃大的红宝石,颤巍巍地在灯下闪闪发光。范氏夫人纳闷了:哎,我不是已经有了这套行头了吗,再送了这份来,是给谁的呢? 

  就在这时,十七爷允礼开言了:“有旨:着尹泰、尹继善、范氏、张氏听宣!” 

  “万岁!”四人同时跪下叩头。 

  “尹泰追随先帝有年,又辅佐朕躬,实为朕的心膂重臣。且教子有方,尹继善秉公畏命诚心事主。父子同为朝廷柱石,实为天朝之盛事。但张氏相夫教子之功,亦不可没。前虽各有封赏,但张氏岂可以青衣上对显贵?即着毅亲王持冠传旨,赐张氏与范氏夫人同为镇国将军,一品诏命。待尹继善回任所时,即命张氏随同前往。钦此!” 

  下边跪着的四人全都傻了。 


   
   

一百二十二回 皇帝偕子深夜密议 师生结伴探视罪臣




  允礼却从容地走了下来,向着尹泰一拱手说:“恭喜尹老相国,范夫人;恭喜继善公和张夫人。”他突然发觉,这四个人还都一动不动地跪在那里,便笑着问:“怎么?你们都不肯接旨奉诏吗?” 

  尹泰这才突然明白过来,说了声:“老臣敬谢皇上圣恩!” 

  连他都奉诏谢恩了,范氏夫人还敢再说什么呢?她心里就是再不痛快,也只好乖乖地叩头谢恩了。 

  允礼笑着说:“我今天还带着御赐的美酒,要在这里为尹老相国贺寿,也为继善母子贺喜的呀!” 

  此时此刻,高踞澹宁居的雍正那里,却是另一番情景。雍正听了弘历带回来的“闲话”,正在发着火。他立即下令,把弘时、弘昼兄弟也叫了来,爷仨个支开了太监,甚至也支开了乔引娣,正在里间小声地议论着,商量着。依着弘时的意思,就想干脆把方老先生和孙嘉淦也叫来,要说,就痛痛快快地说个清楚明白,可却被弘历拦住了:“三哥,不是我要驳你,这些事全都是宫闱秘事啊。明知它们全是假的,也应该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只可以在遇着机会时,话套着话地问一下,千万不能叨登。我看孙嘉淦那里根本用不着去问,他只要知道了,定会立刻上本密奏给皇上的。” 

  弘昼是让人从被窝里拉出来的,至今还没有真正醒过来。他揉着惺忪睡眼说:“我看,还是四哥说得对,别让更多的人知道是最好不过了。这不过是几句闲话,咱们先就自惊自怪起来,干嘛呢?家丑不可外扬嘛!” 

  弘时觉得五弟这话说得极不得体,可是,他只在一旁偷偷地笑,却并不作声。因为他知道,皇上的性子素来是威压百僚的。弘昼这样说,一定会受到父皇的申斥。哪知,雍正虽然性子急暴,却独独对这个小儿子宽容大量。他瞪了一眼弘昼说:“你别胡说八道,朕有什么‘家丑’不可对人言?这明明是有人在造谣生事嘛!原来还只在北京城里传,现在都传到民间老百姓哪里去了。捉住制造谣言的人,朕一定要处之以极刑!” 

  弘历还在沉思着,弘时却抢先说:“阿玛说得极是。这不是无根之谣,有些宫闱之内的事,外人是捏造不出来的。皇上孜孜求治,累出了一身病,有人却在外头散布谣言,真是心怀叵测。也真让人发指!” 

  弘昼看不上三哥这一套矫情,他立刻反驳说:“三哥这话和没说一样。咱们都是阿玛的儿子,这‘痛恨’二字,还用得着你来说?现在不是说恨不恨的事,而是要说怎么办才好。儿子觉得,像太后薨逝这件事,除了内宫的太监,别人是万万传不出去的。” 

  雍正赞许地点点头,向外头叫了一声:“高无庸!” 

  高无庸其实就在殿门口守着哪!今儿个三更半夜的,皇上爷儿仨在里头密言议事,大让人觉得意外了。他心里翻来覆去地想啊,想啊,可就是想不出来原因。猛然听得皇上叫他,吓得他浑身打了个机灵,连滚带爬地就走进来跪下了:“皇上,奴才在这儿侍候着哪!” 

  雍正板着脸,却一时找不出合适的话来。想了想,还是先稳住事态的好,于是便说:“你虽然不是六宫都太监,但你每天都在朕的身边,其实比都太监还重要。你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差使吗?” 

  高无庸连忙叩头说:“奴才知道,这都是主子的抬举……” 

  雍正一摆手止住了他:“朕在这里办事见人,你是能够听到些只言片语的,怎么就传到了外边?” 

  高无庸一听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