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岁就上常青藤-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蚰堋⑷饲槔淠南质怠F涫翟俜治鲆幌戮兔靼祝嚎忡昙矣懈瞿芸葑嗷岬拇蠓孔樱改甘杖肟隙ú坏停豢銮艺龉炭隙ㄐ枰改赴镒派杓瞥锘茨敲炊嗳耍改敢惨灰唤哟奔渚ε饨ゲ簧佟U嬉憔谜耍蟾鸥改概獾靡凰俊K侵韵蚝⒆邮辗眩褪谴有∪煤⒆用靼滓桓黾虻サ脑颍翰焕投卟坏檬常≌飧鍪澜缟洗永疵挥邪桌吹亩鳎惚匦胪ü陨缁嶙龀龉毕锥玫奖ǔィüΧ竦贸晒Α?忡暝诿辖景恋匦聪拢骸�8岁但工作勤奋”,这也是他父母要培养的工作伦理。美国社会的成功、个人的成功,也是这种工作伦理的反映。我在下面的《美国人为什么不肯留钱给孩子》一文中还将讨论,美国的父母从小就灌输给孩子一个严格的概念:父母的钱不是你的,你对父母的财产不具有天然的权利。父母的财产,是父母通过对社会的贡献而得到的报偿。你能得到什么报偿,要看你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归根到底,这还是一种平等的意识。也恰恰是这种平等,培养了人的责任和尊严。有这种责任和尊严的人日后事业成功,也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第八,培养一个负责的孩子
  中国人对美国人有许多先入为主的看法。比如,美国人到了18岁就将孩子扫地出门,什么也不管;美国孩子没大没小,还叫父母的小名;等等。
  我不能说这都是些无稽之谈。比如,我读研究生时在纽黑文的房东,是我的同龄人。她父亲是消防队员,收入相当好,除了自己的住房外,还有一些出租的房产,并在佛蒙特州有一栋大别墅。她的兄弟都很潦倒,甚至有进监狱的。她则是全家唯一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但是,高中毕业,父亲放手不管。她工作到了三十五六岁才开始读夜校,满足自己的大学梦。这大概就是十七八岁父母不管孩子的例子吧。不过,我还从来没有见过美国的孩子叫自己父亲小名的。另外,中高产阶层基本都会供子女上大学,除非经济上窘迫得支付不起。甚至有研究表明,如今美国人的青春期到了28岁左右才结束。许多孩子大学毕业还住在家里。
  美国家长在支持孩子的教育方面,热情不下于中国家长。能支持多久,则要看家庭的能力。那些富裕家庭,自然给孩子的支持更多一些。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美国,即使是很富的家庭,家长在支持孩子的同时,也让孩子明白:这种支持是有限度的。比如我反复提到的《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Jonathan Clements,看起来就是个相当富裕的人。他育有一儿一女,一个15岁,一个19岁。他不仅支持孩子读大学,甚至连孩子结婚、买房都要管。这是一般美国家庭力所不能及的。只是他要让孩子们知道,他的支持是有底线的。
  先说上学。他自己的大学就是靠父母供应的,他自然也这么对孩子。比一般美国人幸运,他的孩子大学毕业时没有欠任何债务,一切都由父母付了。不过他也告诉两个孩子:读本科不用为经济问题操心;但要是读研究生,那就得自己贷款了。这也是美国中高产中很流行的做法。比如几年前我们认识一位耶鲁的本科生,家里也是很富。不过,他5月份毕业典礼,6月份父亲就不再往他的账号上汇款了,找不到工作就有生存危机,所以毕业的时候非常有压力。
  那么,怎么帮孩子买房子呢?Jonathan Clements的办法是在孩子上中学时就给他们每个人一笔1 5万美元的房基金,让这一基金在股市上升值。等10年20年孩子结婚时,有多少算多少,估计肯定不够支付20%的首付金额,但这笔基金向孩子显示了如何为自己的基本生活投资的道理,同时分担了年轻人成家立业的一些财政压力。不过,孩子必须懂得自己的责任:父亲的钱非常有限,剩下的责任要自己承担。
  买房子仅有首付还不够,还要有财政信誉,这样才能拿到低息贷款、大大提高自己的支付能力。于是,Jonathan Clements在孩子上大学前后,就帮孩子申请了信用卡,附属在自己的名下。一年后,孩子使用信用卡负责,有了初级的信誉,就可以自己申请独立的信用卡。当父亲的职责是教导孩子:每个月用信用卡消费时,一定要计算自己月底的支付能力。信用卡上借的钱,每月按期偿还。长此以往,孩子就成了有借有还的模范公民,信誉历史非常好。等到买房子时,靠这个信誉历史申请到的贷款,利息可以比别人低很多;在30年的分期付款中,每月甚至能省几百块钱。可见,信誉这种品性,在市场经济中马上能转化成实打实的财富。这是富裕家庭留给孩子的重要“遗产”。
  除了买房子外,就是结婚。豪华铺张的婚礼,在美国也很流行。联邦储蓄银行2004年曾做过一个调查,美国有96%户主为65~74岁的人的家庭有储蓄(这属于功成名就、比较富裕的年龄层领导的家庭),不过其中等储蓄水平(包括银行存款、股票)才36100美元。可是,许多家庭为了一个婚礼就花掉了两三万。Jonathan Clements于是决定:每个孩子结婚,他给五千块。孩子爱怎么花怎么花。其他就不是他的事情了。这样,孩子就学会了为自己的生活计划。
  综合起来算一下,这位富裕的父亲给孩子的现金,不过是一人两万。其中1 5万是房基金,另外五千是结婚费用。但是,他传给孩子财富的要远多于此:他给孩子提供了免费的大学教育,给孩子奠定了财政信誉,教给孩子怎么规划未来、怎么投资。即使是那两万现金,也在他监督经营下增长了许多。老实说,两万美元的现金对中国家长来说也是小意思。有个朋友的独女大学毕业刚刚交了男朋友,家长就把她叫来说:“我们家里存了50万,40万给你。”这种慷慨,已经到了无私无条件的地步。但是在我看来,这样做其实给孩子并没留不下什么。这40万可能被挥霍,可能被男友骗走,当然也可能被她当作自己一辈子的依靠。但到头来,她这辈子还是让人担心。真正想不为孩子的未来担心,还是值得体会一下华尔街教育孩子的道理,让孩子有良好的做人品性、严格的行为规范。
  第九,教孩子发展稳定的人际关系
  小女7岁半的时候,回家讲述了她的一个朋友的奇怪行为。这位女孩儿名字叫奥莉维娅,很聪明也很漂亮。不过,她似乎在两性方面成熟得非常快,一天到晚花心思追男孩儿。她不仅教女儿如何搔首弄姿地勾引男孩儿,甚至还说:你应该让某某男孩爱上你,然后再把他甩了,让他心碎。
  如今的孩子性成熟时期不断提前。听到这些事情,我们当父母的当然非常警觉,生怕女儿学坏。不过,通过和女儿的谈话和反复观察,我们得出结论:她在这方面并没有过早成熟。她讲这些事情是作为笑谈而讲的,觉得太奇怪、好玩儿了。我们如果小题大做,让她以后不再接触那个女孩儿,则可能适得其反。第一,她们在一个班,肯定避不开;第二,女儿并不把这个当回事,我们要太当回事,会加重她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决定不就男女这种事情发表过多的意见,只是跟着女儿一笑了之。
  但是,这件事情也不可以轻易放过。我们还是力图通过这件事情给女儿上一课。女儿从小在幼儿园就学“黄金定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一直信守不疑。于是我们就从这里讲起:
  “你愿意听奥莉维娅的主意,欺骗并伤害那位男孩儿吗?”
  “不愿意。”
  “为什么?”
  “那样太坏了。”
  “为什么那样太坏了呢?”
  女儿一时想不出道理来。我慢慢地启发她:“你愿意别人这样欺骗和伤害你吗?”
  “不愿意。”
  “那么黄金定律是什么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女儿一下子豁然开朗。
  不过,我还要接下来教她一下更实用的人生技巧。我让她想一想:
  “奥莉维娅这样做,对别人不好,不公平,但对她自己好吗?”
  “……”女儿一时说不上来。
  我进一步问:“如果你知道她对别人做了这些,你以后还会相信她吗?比如,她要和你做朋友,你觉得她靠得住吗?”
  女儿赶紧摇摇头。
  我再推进一步:“如果她对几个人都做了这样的事情,许多人都知道她喜欢骗人,喜欢伤害别人,那么还会有人做她的朋友吗?”
  “恐怕没有了。”
  “如果她在学校一个朋友也没有,她会过得高兴吗?”
  “不会。”
  最后我告诉她:做人首先要取信于人。这不仅是对别人公平,对自己也好。你做人光明正大、有信誉,别人就愿意当你的朋友,愿意和你合作。当你真有需要时,别人也会帮助你。女儿听了很是信服。
  许多家长也许觉得,这些不过是些道德说教。我们的社会越来越不重视道德,自然人们不会觉得这种道德说教有多大意义。这大概也是我们世风日下的一个原因吧。不过,我在这里讲的还远远不止是道德问题,而是如何培养子女日后成功的“文化行为”。
  简而言之,那些善于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创造稳定的人际关系的人,一般都比较成功;那些无法创造稳定的人际关系,甚至致力于颠覆稳定的人际关系的人,一般事业都比较失败。男女之间的关系,只是人际关系的一个特例而已。如今“一夜情”“换偶”等等成为崭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些专家出来鼓吹,称这是一种进步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婚姻太单调、太压抑人性了。其实,大部分家长都不愿意子女走向“一夜情”“换偶”的道路。这并非是这些家长顽固不化、跟不上新潮,而是他们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这样的生活太不安定、太容易失败。人的生活和事业的成功,不可能离开稳定的人际关系。
  我在其他一些文章中已经提及,结婚并有着良好家庭的人,一般属于喜欢稳定的人际关系的人。从各种收入的统计数字看,他们在社会上的成功率也比较大,生活也比较幸福。比如,2006年底Pew研究中心进行的关于“幸福”的调查,就雄辩地证明了婚姻家庭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该中心是美国声誉卓著的民调和政策研究机构。调查方法非常严格准确。该调查发现:34%的美国人感到“非常幸福”,50%“相当幸福”,15%“不怎么幸福”,1%“不知道”。从幸福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看,有钱的人幸福,信教的幸福,共和党比民主党幸福,白人比黑人幸福,健康的比不健康的幸福,结婚的比不结婚的幸福。
  这里对人的幸福感影响最大的,是财富和婚姻。这听起来也很符合人们的常识。10万美元家庭收入的人中,有49%“非常幸福”;7。5万到10万这一档则有38%;到3~7。5万的家庭收入水平,“非常幸福”的比例降到33%;而3万以下家庭收入的,仅仅24%的人感到“非常幸福”。婚姻对幸福的影响同样鲜明:结婚的人中43%感到“非常幸福”;未婚者只有24%有这个感觉。换句话说,你家里一年挣不到7。5万(美国家庭平均收入是5万美元左右),你的幸福感就达不到美国人的平均线(34%“非常幸福”)。而7。5万不是那么好挣的。但你要结婚,幸福感不仅大大超过这条平均线,而且直逼那些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人。
  这一调查,也可以和过去相关的研究互相印证。美国曾有本畅销书,叫《百万富翁的意识》(The Millionaire Mind) 。作者采访调查了许多家资百万以上的成功人士,即美国的中富阶层,发现这些人共有的品性之一,就是大多维持着一个婚姻,家庭非常稳定。其实这和一般的经济学是一个道理。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都需要稳定的环境。这种稳定不仅仅是没有战争、动乱而已,而且包括契约的履行、政府接受法律的约束。这样,每一个经济的参与者,都对别人的行为可以有理性的预期,并针对性地计划自己的行为。这样创造出来的秩序,才能导致繁荣。做人也是一样。在稳定的人际关系中建立自己的信誉,别人就认为你的行为是可以预期的,你也认为别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期的。这样才有良性的互动,使彼此都可以根据对方的行为对自己的事业进行长远规划,最后大家都获得成功。试想:作为一个企业家,你面对两个出价相同的生意伙伴。一个属于“一夜情”、“换偶”式的玩主,今天还不知道明天晚上和谁睡;一个是好父亲、好丈夫、忠心耿耿的一家之主,工作完了马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你几百万的买卖,交给谁放心呢?我曾认识一个耶鲁的女生,毕业后通过中介找工作,双方约好了在一个大城市的机场见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