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袁氏当国-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热唤⒚窆且猜病⑼品跏遥蛑泄兔挥性偕栊榫谋匾约岢植扇∶拦淖芡持啤H缃裱劭此锕鸵梦挥谠刹皇歉鍪∮偷疲骷跞Γ敌腥ǚ至⒌拿裰髦贫龋峙率怯牖⒛逼ぁ8锩橙巳衔谠暇椭爸埃陀α⒎右栽际萌迷纤娜プ龈鲂榫R虼司屯ü挤ò炎芡持聘奈诟笾屏恕K庖桓模透某鲧⒙├戳耍涸揽炙啦蛔鲂榫谓倘嗜从制疵胱鍪紫唷U蚊芤们垢私饩觯窆虼酥鸾ケ涑删У奶煜铝恕1颍
第一部分《民元约法》之诞生
上一节已说过,中山出任总统的法律依据是各省都督代表会于1911年12月3日所制定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因此在临时政府行政部门的组织逐渐就绪之时,立法部门亦在逐步建立。孙公就职未几,各省都督代表会即决定组建临时参议院为最高立法机关,并通知各省,每省选参议员三人至南京组织临时参议院。在独立诸省之参议员有半数以上抵达南京之后,参议院乃于1月28日正式成立。先后到直、奉、豫、江、浙、闽、皖、赣、晋、陕、湘、鄂、粤、桂、川、黔、滇等17省参议员38人。公举福建参议员林森为议长。集会逾月,制定各项法律规章数十种。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当然便是由原《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所改订的暂代宪法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了。
这项后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了极大作用的所谓《民元约法》,内容共有七章五十六条。除了现代民主共和国所应有的主权、人权、政权、治权、疆土、法院,以及模仿美制上下两院的国会等一般条文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临时政府的模式由原有的美国式的总统制,改成法国式的内阁制了。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直接向国会负责,因此大总统就变成虚位元首了。此一约法几经研讨,终由孙文大总统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
这一着明显地是针对袁世凯而设计的。将来中山如让位与袁,袁大总统的职权和现在孙大总统的职权,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实质上,这是同盟会所掌握的参议院对未来的大总统所投的“不信任票”,如同大相国寺菜园里的一群张三李四想对新到的和尚鲁智深来个下马威,乘他立足未稳,便把他摔到粪窖里去的一厢情愿的安排。谁知力有不逮,反而助长了和尚在菜园里的权威,其结果实非动议人始料所及也。
不过,在孙公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为时不足三月,建国架构便颇具规模。不论总统制也好,内阁制也好,三权分立,像模像样,上至宪法人权,改历易服,下及放脚剪辫,巨细靡遗,法制粲然,虽百世可知也。立国创制,虽是群贤合力,究竟是一人领导,功不可没。
袁世凯的养敌、逼宫和摊牌
袁世凯在近代中国历史转型期中,也算一个悲剧人物。两千年帝王专制的政治传统,绝然不能转变于旦夕之间。因此他纵想做个真正的民主大总统,不但他本人无此智能条件,他所处的时代也没有实行民治的社会基础。他如要回头搞帝王专制,甚或搞君主立宪,这些形式在当时的中国也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客观历史早已注定他这个边缘政客(marginal politician)不论前进或后退,都必然是个失败的悲剧人物。然这一形势,百年之后的历史学家虽洞若观火,百年前之当事人则身在庐山中,当局者迷,不自知也。因此当中山于民国元年不懈地为将来的民主政治搞百日创制之时,袁某却在为他自己的政治前途造势。袁世凯的政治智能多半离不开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武昌起义导致袁氏东山再起时,袁的政治方略便发源于传统模式。大体言之,其政治方略可分三步,那就是养敌、逼宫和摊牌。
袁氏知道,革命派只可养,不可剿,剿则兔死狗烹。他也知道,大清气数已尽,是扶不起的阿斗;纵是可扶,他也无扶清灭孙的兴趣和义务,而且不论做皇帝还是做总统,都少不了他一份。要达此目的,则他的前辈和老师——王莽、曹丕、刘裕、朱全忠、赵匡胤,都曾明白地告诉过他,正常的程序应该是:乘势抓权,然后逼宫受禅。继位之后,那就与原先助势的造反派——如今的革命派摊牌:或做你们的总统,或做寡人的皇帝,因势制宜可也。
第一部分老办法的养敌自重(1)
袁世凯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所搞的那一套养敌自重的把戏,细说起来就像一部很复杂的政治小说,写在历史书上就稍嫌繁琐了。提纲挈领,大致是这样的:袁世凯在清末,自从1901年(是年,袁42岁)继李鸿章之后受任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之时起,宰相当国,权倾一时,直至1908年被摄政王载沣强迫退休,几乎被杀为止,他在任内的成就,大致有军、政两大类。在军事方面,当时中国国防军的主力,从袁的小站练兵时起,渐渐发展起来的所谓北洋六镇(师),都抓在他手里。军中将校只效忠于袁,袁之外几乎无人可以随便调动。而这六镇正规军,不但器械精良,训练有素,其尤为难能的是,革命派始终未能渗透。直至武昌事起,正规国防军将领之中,除吴禄贞一人之外,再无第二人与革命派有任何历史渊源,纵是吴有心革命,其部属亦皆在袁世凯的遥控之下,吴亦难指挥如意,这样吴才招致杀身之祸,而终无法撼动六镇的基础。
然袁世凯在清末,毕竟是个新人物,在政制上的成就,也有值得肯定之处。要言之,当时的立宪运动,袁也是主要的推动者。各省所成立的谘议局,亦均为亲袁人士所掌握。他们与逃亡海外的康、梁维新派,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事实上,中山之当选临时大总统的票源,立宪派与同盟会,至少是平分天下。而论实力、论经验,当时纵是同盟会高干(包括汪兆铭和黄兴),都认为总统一职,非袁莫属也。狡猾的袁世凯,当然更知道他自己的分量。所以他就要养敌、逼宫以取高位了。谨条列袁氏政治行为的大事如下,以见其关键所在。
袁氏养敌抓权取位始末时间表
1908年:袁49岁,被摄政王载沣开缺回籍,几遭不测。
1911年:袁52岁,应诏回京,东山再起。
·10月10日,武昌起义。
·10月14日,诏授袁湖广总督,赴武汉节制各军,袁氏称疾不就。
·10月18日,诏促袁就道。
·10月20日,袁要求:开国会,组责任内阁,解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
·10月25日,袁奏派冯国璋、段祺瑞领第一、二军赴武汉前线。
·10月27日,诏授袁钦差大臣,节制陆海各军;隆裕太后拨内帑百万两济武汉军事;清军击败民军于汉口。
·10月29日,袁致书黎元洪,首提和议。
·10月30日,袁自彰德南下。
·11月1日,诏授袁内阁总理大臣;袁辞,诏优勉。
·11月4日,诏准袁令前敌各路清军停进。
·11月7日,第六镇统制、同盟会会员吴禄贞被刺,袁军无后顾之忧。
·11月8日,黎元洪复袁书,劝其附义,并允推为总统。
·11月13日,袁抵北京,诏令近畿各军,悉受节制。
·11月15日,袁授意刚出狱之汪兆铭与杨度等在北京组建“国事共济会”,提倡与革命军议和。
·11月16日,袁内阁正式成立,军政大权独揽。
·11月27日,清军攻占汉阳,民军死伤3000人。冯国璋拟乘胜渡江攻武昌;袁亲拨长途电话止之。
·11月29日,袁电武昌答应停战;汪兆铭承袁父子之意,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南北联合,清帝退位,举袁为总统,武昌军政府表示同意。
·12月1日,武汉停战。
·12月2日,江浙联军克南京,清军守将、袁之嫡系旧属张勋,连电内阁乞援,袁置之不理;各省代表议决,袁如反正,即公举为临时大总统。
·12月5日,摄政王载沣被迫引咎退位。
·12月7日,袁派唐绍仪为和谈代表去武汉与民军议和,暗示赞成共和。
·12月9日,袁令全国停战15日,后延长;黄兴回复汪电:袁如反正,举为总统。
·12月15日,各省代表于南京议选总统未果,虚位以待袁倒戈。
·12月18日,袁派全权代表唐绍仪与民军代表伍廷芳会晤于上海。
·12月20日,袁内调冯国璋返北京,代替良弼出任禁卫军统领;唐绍仪承袁意旨提议:先达成和议,再由国民大会决定国体。
·12月21日,孙文抵香港,胡汉民劝其留粤,孙未允。
·12月25日,孙文抵上海,大受革命群众欢迎。
·12月28日,隆裕太后从袁谏,下懿旨召集国会,决定国体。
·12月29日,各省都督代表会集会南京,选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随即电袁,暂代临时大总统,随时让位。
1912年:袁53岁。
第一部分老办法的养敌自重(2)
·1月1日,孙文于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言至清帝退位即解职。
·1月2日,袁不承认南京政府,斥唐绍仪越权,准其辞职,暂留上海;孙再电袁:虽暂代,然虚位以待;清军将领冯国璋等护君宪主战;袁请辞,诏拨黄金八万锭,诏饬亲贵捐银行存款,估计有四千万元;袁入朝以民军优待皇室及旗民等条件密示奕劻,促主和议。
·1月3日,滦州起义失败,三将皆殉。
·1月14日,袁密电询:孙肯让袁,有何把握?孙再肯定让贤。
·1月16日,同盟会刺客三人,刺袁未中,三人皆殉,袁从此不入朝;袁密奏太后:早顺舆情,赞成共和,以免乘舆出狩。
·1月17日,清廷御前会议。青年宗社党主战。太后谕:“我何尝要共和?都是奕劻同袁世凯说,革命党太厉害,我们没有枪炮,没有军饷,万不能打仗……胜了固然好,要是打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么?”(见溥伟著《清室让国始末记》)
·1月22日,清驻外各使馆电请清帝退位。
·1月26日,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杀宗社党激进首领良弼,北京大震,王公逃亡;太后恳袁保其母子性命;段祺瑞等清将领50人联名通电,请清帝退位。
·1月28日,临时参议院于南京成立,到17省代表38人。
·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下诏退位,历时268年的清朝,至此正式结束。退位诏为张謇所拟,末段“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之句,为袁所增。
是法统问题,也是面子问题
从上列简明大事记,我们可以了解到:
(一)双十变起,清室要对付革命党,非起用袁氏不可。
(二)袁世凯有实力可以镇压革命,但是他要养革命以制朝廷。
(三)革命各派,包括孙中山和黄兴,尤其是立宪派,也都体会到,推翻帝制,“驱除鞑虏,建立民国”,非有袁参加不可。
(四)除满族亲贵中的少数激进分子之外,全国也人同此心。
(五)袁亦有心建立民国,但是他要利用朝廷的名义来另立法统,由他主动担纲,而不受革命党人之支配。
再者,袁所注重的还不只是个法统问题,也是个面子问题。他显然是认为不论做皇帝也好,做总统也好,总之,在他当了元首之后,自己高高在上,而纳革命派与立宪派,乃至原有的清室官僚体系于自己的新法统之内。他这项腹案,老实说,与上述孙、黄一派要把总统制改为内阁制的动机,并无不同。二者都是政治斗争的策略而已,只是袁弄晚了一步。在赛跑途中,第一面金牌被孙中山抢去了,他只得了个银牌,心有不甘,所以这也是个面子问题。
但是历史学家平心而论之,袁只是个老官僚、独人班。他所争的重点实在只是个人的权位和荣誉,而他的对手方,孙、黄那一伙所争的,则是千万志士仁人前仆后继,拋头颅、洒热血的民族使命(national mandate),两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可是对这项民族使命,袁本有心附义,孙、黄等革命党原也寄厚望于他,并曾虚位以待,只是这时南方诸贤急于要组建一个统一领导的政府,而黎、黄两派又相持不下,迨中山适时出现,便立刻变成了黑马。参议员诸公既然不能举孙为大元帅,就只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以待袁氏“驱除鞑虏”之后,再来让贤了。袁氏后来虽不负所望,推翻了帝制,但却做了个继任总统,已稍嫌美中不足。再因国民党又对他不信任而防范兹严,约法改制,强迫他做了个虚君,使他也要来个困兽之斗,革“革命”之命,治史者之不偏不倚,又何由定论呢?我们的解释,只可说,这是历史转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这次历史转型,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