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近代中期生活习俗史-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人指出,波斯“各城市的街道弯弯曲曲,高低不平,尤多便坑。遵照 

法令,此辈贱民可在街头之便坑如厕,以防尿液溅湿衣裤,招致不净。” 

1694年,热梅利·卡勒里对波斯的印象也不好,他说:在伊斯法罕和波 

斯全境,街面不铺石子,冬天泥泞,夏天尘土飞扬。“由于居民常把死 

畜和宰杀的牲口流出的腥血扔到公共场所,又有随地大小便的习惯,本 

来就脏的街道变得更脏……”由此可见伊斯兰城市显得零乱、肮脏、既 

不优美,又不协调,一付衰败不堪的凄凉景象。人们尽可能把街道修在 


… Page 67…

斜坡上,以便雨水和溪流自动承担清洁工作。不过在混乱、拥挤中仍有 

规律可寻。城市中心为清真寺,周围是商业街道、货栈和客店,然后各 

行各业以这一行业在传统上是否视作洁净为依据,由里到外作同心圆式 

分布。如香水和香料商“因其供奉神圣,根据教义是洁净的”,离清真 

寺最近。依次类推是织绸匠、金银匠等。市区边缘为皮革匠、铁匠、马 

掌区、陶工、鞍匠、染匠和脚夫等所占据。乡下人则在城门口出售鲜肉、 

木柴、黄油、蔬菜和草药①。 



     (2)衣食住行 

     在奥斯曼帝国境内,流行土耳其式服装,即用一幅布叠成好几折盘 

在脑门上,长袍从领子拖到脚跟,“与其说它是衣服,不如说它是遮掩 

人体之物”。在奥斯曼帝国武力及声威所达之处,各地民众不得不脱下 

本民族服装,而改穿统治民族的服装。从遥远的阿尔及尔到基督教的波 

兰无不如此。在波兰,土耳其式服装直到18世纪才被法国式服装所取代, 

而且取代并不彻底。与西方服装不同的是,土耳其服装的款式变化很小。 

1741年出版的《奥斯曼帝国大观》一书指出:“欧洲妇女惟恐赶不上时 

髦,东方妇女却不必为之操心。她们梳的发型、穿的衣服的式样和用料, 

几乎一成不变。”1516年阿尔及尔被土耳其征服以后,当地人被迫改穿 

土耳其式服装,在长达3个世纪中服装款式几乎没有变化。有意思的是, 

1580年,一位神甫曾对阿尔及尔妇女的穿着作过详细的描述。到了1830 

年,学者们大为惊讶地发现:目前阿尔及尔妇女们的服饰仍然完全符合 

这位神甫的描述。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伊斯兰世界在饮食文化方面的最大贡献是提 

倡饮用咖啡。据史书记载,早在1450年亚丁人就开始喝咖啡。15世纪末, 

咖啡传到麦加。1510年,咖啡在开罗露面,1555年它始见于伊斯坦布尔。 

从此咖啡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广泛传播,并且很快取得稳固地位。由于穆 

斯林不喝酒,咖啡就成为他们的主要饮料。在伊斯兰城市中,咖啡摊比 

比皆是,人们喜欢在饭后喝杯咖啡。有些人索性以一杯咖啡佐以几块点 

心作为一顿便宜的午餐或晚餐。西方旅行家在伊斯兰国家看见咖啡以 

后,感到非常惊奇,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1615年,一位西方人士在君 

士坦丁堡记述了土耳其人喝咖啡的情景:“土耳其人另有一种黑色饮料。 

这种供热饮的饮料,夏天喝下去会生凉意,冬天喝了会感到温暖。”“他 

们不是在进餐同时,而是在饭后大口啜饮,也有像尝甜食一样慢慢品味, 

以便与友人舒适地交谈。当地人士聚会很少不喝这种饮料的。为此他们 

特地生一个火,火旁放置若干盛有此种混合物的小瓷碗。饮料煮热,就 

有专门管这种事的人把小瓷碗端给全体客人,同时向每人奉上几枚瓜 

子,可以嚼来消磨时间。有了瓜子和这种叫做 ‘加乌埃’的饮料,他们 

便以谈话作消遣……有时长达七八小时”。1669年,土耳其驻法大使苏 

里曼·穆斯塔发·拉卡经常举办招待会,请巴黎各界名流品尝咖啡,“他 

的外交使命失败了,咖啡却成功了”。从此,咖啡风靡法国及整个西方 

世界。喝咖啡一度被视为有文化或有教养的举动。17世纪末,在巴黎出 

现的串街走巷出售咖啡的小商贩,都是一身土耳其装束,头裹缠巾,挂 

在胸前的货筐里装有咖啡壶、杯和燃烧着的炉子。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受经济停滞和伊斯兰教义的双重影响,人们 


… Page 68…

在饮食方面比较节俭。主要食品为面包、奶酪、酸牛奶、白米粥、以及 

饮茶和咖啡。16至18世纪的伊斯坦布尔,除了苏丹的后宫大量消费羊 

肉,普通市民每人每年消费量约为一头或1/3头羊。1693年一位旅行家 

记载:“土耳其人的生活方式无异不间断的苦修。他们中即使最有钱的 

人也只吃劣质面包、大蒜、洋葱和酸奶酪,有时加一点煮羊肉,便是大 

开荤了。他们从来不吃鸡和其他禽类,虽说市场上售价很便宜。”土耳 

其穷人几乎以简单的奶制品为唯一食物:顿顿吃酸奶,随着季节变化伴 

有甜瓜、洋葱、大葱、干果粥。除了酸奶,还有略加盐分的煮沸奶油以 

及做成圈状、球状、用皮袋保存的奶酪。这种奶酪不同于一般的奶酪, 

是用绵羊奶经过多次煮沸后做成。开罗街头小吃店出售的烤羊肉串、炸 

羊肉丸子等,对平民百姓而言是奢侈品,只能偶尔品尝一下。波斯人的 

饮食亦很简单,他们“只吃一点奶酪和蘸酸奶的面包,那种面包薄如圣 

体饼、无味、掺许多麸皮,早餐还吃一点白米粥”。只有在富人的餐桌 

上才能见到肉粥。 

     伊斯兰国家中以游牧为生的人们的居住形式仍为传统的帐篷,以毡 

子、山羊毛或驼毛织物为建筑材料,帐逢颜色一般为黑色。室内陈设较 

简单,以便于迁徙。几只雪松木箱供存放衣服和财物;一张矮桌放在显 

眼位置,全家围桌而坐,“有时用搁在木头架上的大铜盘代替”。在土 

耳其和波斯人的帐篷内设有床和椅子,“没有桌子,没有独脚小圆桌, 

没有厕所,没有画幅”。只有晚上铺开,白天收起的床褥,无数坐垫, 

以及色彩鲜艳的羊毛地毯。1655年7月土耳其军队没收了一位库尔德王 

子的财宝,计有象牙、紫檀木和柏木箱子,镶嵌宝石的小箱子、香水瓶、 

香炉以及银烛台、中国瓷器、玛瑙杯子、碗碟,等等①。 

     农民、市民、商人及达官贵人的住房为砖结构建筑。例如波斯农民 

和市民的住宅就是以砖为主要建筑材料,连房屋顶部的穹顶也用砖砌 

成。只有大建筑物偶尔采用由木质明柱或壁柱支撑的天花板。不过无论 

是经过烧制的坚硬的红砖,还是阳光下晒干的土砖,都脆而易碎。因此 

波斯的砖房容易坍塌。穷人或富人如继承到一所房屋,通常把它推倒, 

另建新屋。在奥斯曼帝国境内,无论是富人住宅,还是穷人住宅,均没 

有壁炉。人们采用火盆取暖,火盆中燃烧着木柴或火炭。波斯的富人住 

宅有壁炉,但炉膛很窄,“因为波斯人为了避免烟熏和节省昂贵的木柴, 

是把木柴竖起来烧的”。 

     伊斯兰地区的交通运输与西方相比,显得比较落后,人们外出或旅 

行深感不便。随着奥斯曼帝国的逐渐衰落,中央或地方政府资金匮乏, 

根本无力改变行路难的状况。至少在1800年以前,小亚细亚、西南亚和 

北非尚没有一条公路。当时一切客货运输全靠牲畜和内河进行。短途运 

输靠骆驼,一个拥有6000头骆驼的商队可运货2400至3000吨。当然骆 

驼队也附带搭乘旅客,收取少量旅费。尽管伊斯兰地区的阿拉伯马非常 

有名:高大、温顺、耐长途跋涉;然而直到19世纪,马仍只为士兵、富 

人、官员充当坐骑,平民百姓无缘骑马。达官贵人甚至禁止穷人骑马。 

由于道路崎岖,客店简陋,环境恶劣,当时骑马旅行并不轻松。一个旅 

行者必须要有充沛的体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旅行者“必须从早到晚不 

停赶路,除非遇到小溪或草地,才可以下马从挎包里掏出块冷肉,从马 

背上或鞍架上取出一瓶酒,在正午时分略事休息,而卸下笼头的马也就 


… Page 69…

带着绊绳吃一点草料”。必须在天黑前找到下一站的马店才能有吃有喝, 

否则只能露宿野外。马店就像收容所一样,“两站之间隔着一天的行 

程……人们不分贫富统统住进谷仓般大的客房里,屋子没有窗户,从墙 

洞勉强透进一点光线”。客房的正中拴牲口,客人就躺在四周的石台上。 

 “每人都看着自己的马,草料放在石台上,他们(土耳其人)使用一种 

皮口袋,让马把脑袋伸进口袋里去吃大麦和燕麦。”在土耳其,一般用 

牛套车,马主要充当坐骑。土耳其牛车外观“金壁辉煌”,“车架装有 

布篷”,拉车的是“黑色水牛或银灰色黄牛。”① 



     (3)婚姻家庭 

     土耳其人和罗马人一样,非常重视洗浴。1699年,一位被俘获释的 

土耳其人从德国返回家乡的途中经过布达,因为能到“城里华美”的浴 

室洗澡而不胜喜悦。土耳其浴室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不仅是洗澡的地方, 

而且也是休息、甚至是挑选新娘的场所。在土耳其,一门婚事的成功离 

不开浴室。一个身材修长、丰满的姑娘比一个面容娇好而身材较差的姑 

娘更容易找到婆家。 

     小伙子的母亲喜欢到浴室密去挑选未来的儿媳。因为在浴室,姑娘 

一丝不挂,身段如何,身上是否有瑕庇一目了然。一位土耳其妇女在谈 

及自己的婚姻生活时说,她是在浴室中被未来的婆婆看上的,“他妈妈 

早就用眼睛盯上我啦,我是指在澡堂里。嘿!我们的土耳其浴室比你的 

澡堂更富有社交性,真是说长论短的中心,还可以商订婚姻大事!我在 

澡堂走动时,他妈妈的眼睛总跟着我。我那时才十六岁,性情温顺、谦 

恭、羞怯,但线条很美。我知道她当时在一丝一毫地琢磨我,以便回家 

后把我身上的每一细节向她儿子描绘一番。”这种在澡堂挑选媳妇的习 

俗在本世纪仍有流传。姑娘们在澡堂泡上七八小时,乘机向心上男儿的 

母亲炫耀自己美丽的身段。那些母亲们回家则把未来媳妇身上的动人之 

处详详细细地通报给自己的儿子。由澡堂里的流言蜚语促成的婚姻时有 

出现。“我祖母瞅着全身一丝不挂的姑娘们,嘴里评头论足。如果见到 

一个不中看的身材,她就双手一合,作出一个极有表现力的否定手势, 

嘴里叨唠着某某人浑身上下瘦得不成样子啦,她的背后显得太蠢啦,她 

要再不出落得好看一点,一辈子也别想找婆家啦,等等。”“一会儿, 

她挑出一个十分中意的标致美人儿,两手随即鉴赏地拍拍大屁股,响声 

吸引众多为儿子找媳妇的妈妈们的注意力。我祖母会毫不隐讳地宣称, 

假如她老婆子身边还有一个没婚娶的儿子,她为他挑的媳妇准是眼前这 

姑娘。” 

     婚礼也与浴室密不可分,即要为新娘子举行浴礼仪式,然后剃尽她 

的体毛。一位西方妇女于1717年漫游土耳其时,亲眼目睹了那种浴礼仪 

式;结过婚的女子端坐在浴室四周大理石的沙发上,处女们则快速脱掉 

衣服,除了长辫子上的饰有珍珠的发带以外,她们浑身上下一丝不挂。 

这时,新娘子在她母亲及另一漂亮亲戚的陪伴下走进屋来,在门口受到 

两名处女的迎接。新娘穿着十分华丽。但是不一会儿,众人就把她的衣 

服全部脱光,然后两个女子端着盛满香水的镀银小罐,开始绕室行走, 

其余人排成两列长队跟在后面行进。主持人一边走一边唱颂歌,众人也 

随声附和。新娘由最后两人搀扶着,她的眼睛盯着地面,脸上露出毕恭 


… Page 70…

毕敬的表情。“所有人都排着长队围着土耳其浴室的三间大屋子绕一周, 

这种美丽的景色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所有的浴女都身材匀称,皮肤白 

皙,经常洗浴使她们的皮肤特别光滑、细腻。绕行仪式完毕后,新娘被 

领到浴室各处的贵妇人面前,她们向新娘致以问候并赠给新娘一份礼 

品,这些礼品包括珍珠、各种布料和手帕;此外,还向她说些赞美的话, 

新娘一一吻她们的手以示感谢。”① 

     新郎见新娘之前也要沐浴,在摩洛哥,新娘一来到新郎家,人们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