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近代中期生活习俗史-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家狄福 (1659—1731年)在他的《英国商人大全》一书中写道:“每
… Page 6…
一个裁缝剪裁出新的式样,纺织品商人研究新的花样,织布工人把它们
织成新的美丽夺目的图案,并配上各式各样的花纹来引起人们的喜好,
马车制造商设计出新的机器、座位、新型四轮马车、轻便马车等等,一
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要激起绅士淑女们的离奇古怪的念头和难以理解的骄
傲和自满……房间装饰商在家具方面也在日新月异地创造新花样,直到
把那些虚荣的女士们愚弄到如此荒唐的地步,以致她们住宅里的家具每
年都要换新的;任何东西,只要时间超过一年以上,必须认为是旧了,
过时了,她们的寓所,被任何地位高的人登门过两次以上,就被认为平
庸无奇,没有派头了。”
革命以后,英国政府一反以往对工商业过多干涉的态度,积极鼓动
商人开拓海外市场,由此进一步丰富了英国人的消费生活。印度出产的
“塔夫绸”和“方格花布”,其价格之低廉,图案之精美,令英国人赞
叹不已。以后中国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的糖又备受青睐。1700—1780年,
英国外贸增长了将近一倍,海运业增长了将近两倍。高盈利诱惑英国商
人走向世界各个角落,各国富有特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进入不列颠市
场,使英国人的饮食、服饰及室内装饰等出现新的变化。英国作家伊夫
林在他的日记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例如,1682年,在一个名为博恩博士
的家里,他看到一箱子珍贵的东西,特别是印度的东西;在走廊里,他
看到日本式的屏风代替了护壁板,此外,还有别的屏风,上面画着中国
的风景和中国人的生活。1683年,在查理二世的情妇朴斯麦斯公爵夫人
的屋子里,他看到日本的柜子和屏风。 1693年,在王后玛丽的宫殿里,
他见到稀有的箱子和珍贵的瓷器,数量不小,有镜子、架子、立轴、半
浮雕的东西和人像,总价值约4000英磅①。1755年,女名士蒙塔果夫人
在伦敦有一间小屋,墙上糊壁纸来自北京,室内全是中国式的上好家具。
中国茶叶也深受英国消费者欢迎。1766年广州输出茶叶1500万磅,其中
600万磅运往英国。1700年桂冠诗人纳厄姆·泰特发表了《饮茶颂》。
蒙塔果夫人指出,因为饮茶,社交活动更有生气了,年老的变得年轻,
年轻的更年轻了。
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破除了生活习俗中的清规戒律,各种亵渎神明而
被禁止的娱乐活动又重新出现了;酒馆不再被形容为“魔鬼的巢穴”,
人们在那里谈天说地,无拘无束;对任何社会等级的人都一律称呼“你”
的风气逐渐蔓延,并且不必行脱帽礼;做礼拜完全成为少数教徒的事
情……。英国议会在1679年废除出版法,1695年又废除报刊经营特许制
度。到17世纪末,新闻以单页的形式出现,人们对非官方新闻的需要迅
速地增长。理查德·斯蒂尔投人所好,于1709年创办《问话报》,1711
年又创办《观察报》。两报一办即告成功,因为斯蒂尔把改良当时社会
的风气、指点人们如何立身行事,如何打发钱财置于首要地位。两报评
击旧贵族“穷得要死还盛气凌人”的恶习,赞美诚实,认为诚实无欺高
于“出身高贵所带来的矫揉造作”。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英国在科学技术上也发生
了一场革命。1686年牛顿写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构筑了
经典力学的科学体系,破除了以往对世界的看法。科学技术革命影响了
生活习惯的变化,理智、自然、约束、中庸和准确成为英国人遵奉的生
活信条。切斯特菲尔德勋爵在他的《示子书》中指出,一个理智的人优
… Page 7…
雅享乐包括进餐、游戏、谈话和女人,但是每项都得适中有节。他告诫
其子:服饰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取悦女人要说她听得入耳的话,做她看
了心喜的事,切忌偏见武断;要自我抑制,不可放声大笑;临事应“明
辨是非,决定宜或不宜做”;此外在一切享受之上,应追求乐趣,其道
在遵从“正当理智的原则,因其为最大的自然法则”。英国人越来越把
表作为生活必需品,时间被赋予一种新的含义,即时间就是金钱,它无
论对于商人还是其他人都是同样重要的。17世纪晚期 的一首诗写
道:瞧!这一位送信的男孩,何等匆忙和快速地在赶路;他有必要这样
做,因为他的差事要求他奔忙。
(2)生活习俗的变化
①婚姻家庭。英国婚姻习俗的变化始自16世纪后半叶的伊丽莎白时
代。革命以后,人们进一步抨击旧的婚姻观念和形式,寻求缔结新的婚
姻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首先,由父母包办的买卖式婚姻逐
渐减少,因为新教教义主张男女婚姻应以感情为基础。1660年,国会废
除了择偶拍卖庭,即原来王室拍卖无家长的贵族儿女们的择偶权的所
在。狄福认为“保全财产的婚姻”无异于强奸。1694年,女权主义者玛
丽·阿斯特尔计划为年轻女子建立一所学校,她认为“这样的教育将使
婚姻的稳定性建立在尊敬和崇拜的基础之上”。人们尤其对童婚进行了
谴责,“出于卑鄙的动机强迫孩子结婚是不能接受的”,法院判定7岁
以前的订婚和结婚是完全无效的。一般来讲,中下阶层的儿女们在择偶
方面所享受的自由比富家子弟要大一些。到18世纪,中产阶级的儿女常
常自由择偶,甚至可以不征求父母的意见;而无产阶级的子女有选择对
象的绝对自由。由于婚姻约束的减少,婚前怀孕成为普遍现象。16、17
世纪,婚前怀孕者在20%以下,而到18世纪上升到40%,并且出现了
性解放倾向。有人主张把性的快乐和妊娠功能分开,公开颂扬性的快乐,
黄色书刊充斥伦敦各大书店。其次,婚礼趋于简单化。1653年,国会通
过“世俗结婚法案”,规定男女双方先公布结婚预告,然后当着一位治
安官的面举行世俗婚礼仪式。婚礼由一套简单的程式组成,最后男女双
方以握手表示彼此约定同意作为夫妇生活在一起。一位名叫密生的英国
人对这个时代的婚礼作了描写,“新郎、新娘由父母或在房中服侍他们
的人撮和”,有两个伴郎和两个伴娘,“大家清晨起来拿起结婚证书塞
在口袋里,叫醒邱里特先生和他的书记,告诉他们这件事,结婚时声音
很低,连房门都关起来;给牧师一个基尼,给书记一个克郎,静悄悄地
溜了出来,一个人走这一边,别的人走那一边,或步行或坐马车,分路
去到离家不远的酒店,或一个可靠的朋友的家中,在那里吃顿好酒肴;
晚上九点的时候静悄悄地像小羊一般回到家中。”国会为了强化婚礼制
度,颁布了“哈德威克法案”,规定公布了结婚预告或颁发了证书之后
才能举行婚礼,婚礼在某个圣公会教堂或附属教堂内举行,时间为上午8
点至12点之间,有一位圣公会牧师参加。此外,还要求具备两名或两名
以上的证婚人,并且有一定的记录。但是许多人并不遵循这样法定的婚
礼,而是既不公布结婚预告也不领取结婚证书就秘密地举行婚礼。这种
秘密婚礼往往在未被授权的教堂、甚至在监狱里进行。总之,这个时代
的英国人,只要达到法定婚龄很容易结婚。据一个教堂报告,“凡在这
… Page 8…
里结婚的人,只须纳五个先令作教会的经费”,并出示必要的凭证;1716
年该教堂又免除了在这里结婚的人的费用,只要他们“在花园里摆设婚
筵”即可。第三,离婚变得比以前容易。早在1552年就有一位国会议员
建议,若发生通奸、遗弃和虐待之事,可准予离婚;“对于夫妻之间已
结下深仇大恨,绝无可能重新相爱的情况也应准予完全离婚。”但是这
份报告没有产生任何结果。因为天主教会把婚姻作为七大圣事之一,不
能解除,即使是“信奉异教或令人厌弃的姘居,或是一方故意离开”,
都是如此。天主教会容忍夫妻之间分居分食,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
许在另一方仍健在时重新结婚①。在新教制度下,离婚在法律上是可行
的。18世纪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已婚妇女的法律,其中规定:如果丈
夫胡作非为,妻子有权要求他矫正过失;如果丈夫抛弃妻子,妻子可以
到法庭起诉,要求丈夫予以赔偿。阳痿、性冷淡、与人通奸和待人残暴
等均可作为解除婚姻的理由,欺骗性婚姻和童婚也准予废除。由主教法
庭受理离婚诉讼。但是离婚数字并不高,因为复杂的法律程序和高昂的
费用自然而然地阻止了离婚率的上升。第四,在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
比较注重感情。“到18世纪,在富有的诸阶级中,才出现了一种夫妻之
间的较亲密、较有感情、较平等而较少家长父权那一套的婚姻,一种伴
侣式的、夫妻之间彼此以教名相称呼的婚姻。”
英国婚姻习俗既注入了新的因素,也保留了旧的传统及消极的因
素,形成了一种混合婚姻制的模式。童婚依然十分流行,尽管7岁以前
的订婚和结婚被宣布为无效;但是7岁以后双方仍以夫妻相称,或者未
经许可就睡在一起,有互相拥抱、亲吻、互赠互受礼品的举动,那么他
们的婚姻就会变得有效。大多数婚姻依然由父母或保护人包办。在婚姻
关系上,男女是不平等的。“在法律上,夫和妻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
夫。”家庭财产和子女都属于丈夫一人,妻子应绝对服从丈夫,对丈夫
毕恭毕敬,称丈夫为“老爷”,而丈夫则称妻子为“夫人”。1663年前
法庭仍主张丈夫对妻子有体罚权,直到1782年竟然还有一位法官想恢复
丈夫打妻子只要板子厚度不超过大拇指便为合法的原则。男子可以在外
寻花问柳,而妻子则须保持贞洁。17世纪末,哈利法克斯勋爵告诫妇女,
如果妻子发现丈夫与人通奸,务必装聋作哑,绝不能指控丈夫不忠,“因
为这种有失体面的抱怨会使一个妻子更遭人耻笑”,“装聋作哑在平时
不是美德,但此时却是一种绝好的德性。”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平等地位
直接引发了18世纪的妇女解放运动。
结婚以后,平民的妻子要从事生产劳动,诸如扬筛谷物、制作麦芽
酒、洗衣服、晒草、收割庄稼等,有时还需帮丈夫装粪车、犁地、装运
干草和粮食。此外,妻子还要负责乳制品的制作,“步行或坐车上市场
去出售奶油、奶酪、牛奶、鸡蛋、小鸡、阉鸡、母鸡、猪、鹅以及粮食。”
①丈夫往往把妻子看成是仆人而不是伙伴。贵族的妻子负责监督和指挥
仆人干活。
16、17世纪时,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很不重视,富裕家庭的孩子与父
母相处的时间很少,往往由保姆和家庭教师负责照管,保姆对女孩的照
料甚至延长到她们出嫁的时候。下层社会的男女儿童,很小就被送去当
家庭童仆或店铺学徒,饱受虐待。对儿童进行体罚成为普遍现象,最常
见的就是将违规儿童按在一条板凳上用柳条抽其屁股,直到流血为止。
… Page 9…
父母、老师、店主和师傅还用死亡、地狱之类的说教来恐吓小孩。由于
个人主义和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到18世纪,家庭里出现了温和、亲昵
的气氛,“妈妈”和“爸爸”的称呼代替了“夫人”和“老爷”之类的
称呼,儿女不必在父母面前跪下或垂手肃立以示恭敬。儿童读物以欢快
的故事取代了神祗处罚的恐吓。人们注意以节育来控制家庭的规模,以
便有更多的钱供儿子上学,给女儿做嫁妆。对儿童的体罚现象也明显减
少。不过,这种亲切愉快的家庭,在贫苦阶层中是非常罕见的①。
②服饰、饮食与居室。革命以前,英国服装式样受其他国家的影响
很深,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剧作家托马斯·德克 (1572—1632年)指
出:“男裤前面的开裆来自丹麦,紧身短上衣及其领子来自法国,窄袖
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