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近代中期生活习俗史-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着移民进入俄亥俄河谷和密西西比河谷,当地的茂密森林为移民 

定居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们先开辟一块空地,在原木上开出槽口,拼 

架成四方形屋架,屋顶铺上栎树薄板。屋内的原木之间的缝隙用形状规 

整的小木块塞住,使各原木互相挤压,形成粗糙的板条,然后抹上灰泥, 

小木屋四周一般围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围栏。栏杆又长又重,以抵挡野 

兽的袭击。这种木结构住房一般可以住上七八年。森林里有各种飞禽走 

兽,靠打猎就有吃不完的食物,诸如鹿、火鸡、野鸽等,一个好男人无 

须多费力气便能养活一家人。当然,殖民地时期也有少量砖结构住房。 

1699年,马里兰的安那波利斯镇有一个市政厅和一所免费学校,“都是 

砖建筑。它们矗立在一群木建的房屋之中,看起来格外耀眼。此外,这 

里还有一所教堂,也是用砖建造的,同时它也是马里兰全省唯一的砖建 

教堂。” 

     整个殖民地时期,新大陆几乎没有公路。唯一的运输手段是水运, 

人们外出主要坐船。17世纪末,一位传教士在信中谈到了马里兰的交通 

情况:“可供船行的河流、小溪和水湾比比皆是。水上运输十分方便, 

你要把货物运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同样,随便从什么地方也都可以把货 

物运来,其方便的程度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相比。”一些重要城市都位于 

通航的河流附近。但在殖民地逐步扩大并向内地延伸时,远离河流、湖 

泊的移民就不能走水路,而只能走陆路了。向西迁徙的移民一般都是坐 

自家的马车或牛车,马车或牛车实际上成了移民的全部财产,上有卧具、 

用具、粮食等,以被单或毛毯当车篷,或叫车盖。“一家人是坐在车里, 

是走在车前还是跟在车后,完全随路面、气候而定”。移民一旦定居下 

来,最初外出是很不方便的。虽然他们的住处彼此相隔不远,但是由于 

丛林的遮蔽,彼此来往并不容易。“说到社交,你如果想用人的语言跟 

外人交谈,那就得走二三十英里才能到你的近邻,要带上斧子,带棍不 

管用——因为没有路,你得开路——结果说不定你会发现邻居几乎跟你 

  ‘养的猪’一样脏,或者跟为数更多的野猫、美洲豹之类的俄亥俄居民 

一样脏。”对移民来说,在平坦的道路上骑马兜风是最为惬意不过的事 

情了。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对路过自己家门口的陌生人表现出了极大的 

热情,想从这些陌生人身上获取信息。据说,乔治·华盛顿曾派他的一 

名奴仆专门守候在就近的路口,邀请偶尔过往的行人上门作客,一边进 

餐,一边谈论外界的新闻。不止一个旅行者对“南方殷勤好客”现象提 

出疑问:到底是表示主人的慷慨,还是反映了他们的孤单? 

     独立战争以后,美国人强烈要求改善交通条件。地方政府在稍加修 

整的“天然路”以外,纷纷修筑收税公路或收费公路。收税公路是一种 

隆起的、路面有坡度的道路,通常由获得州立法机关特许证的私人公司 

进行修筑。尽管收税公路多数质量不高,在许多地区同在森林中开辟的 


… Page 57…

小道差不多,然而它毕竟把各个村镇互相连接起来,方便了人们的旅行。 

19世纪初,从纽约南行的旅客有平坦的道路和密接的驿站所提供的便利 

条件,1天能到达费拉德尔菲亚,2天能到达巴尔的摩,3—4天到达华盛 

顿,5天能到诺福克,10天或12天可到达南卡罗来纳的查理斯顿。但在 

这条道路上旅行并不轻松,往往人困马乏,所费不赀。渡河没有桥梁, 

必须搭乘渡船是导致旅行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外国观光客常常抱怨美 

国道路坎坷难行。驿车既慢又不舒服,以及服务不好却索费昂贵等等。 

不过有些收税公路质量不错,如1795年完工的从费拉德尔菲亚到兰卡斯 

特的“首都收税路”。这条路路宽24英尺,路面弓起呈弧状,可以避免 

积水,路面铺敷石块和石子,厚度达一英尺以上,十分坚固。在公路所 

经过的河流上架设渡桥,大大缩短了旅行时间。这条路为今后一个时期 

修筑的收税路树立了标准。另一条较好的收税公路在纽约中部,1800年 

开始通行。这条路线不断延伸到新的移民区,成为选择建材地点的一个 

因素。收税公路的经济效益不错,路政机关极力把乡间小道上的客货运 

输吸引到收税路上来。当时人们旅行可在收税路和小路两者之间任意选 

择。例如从费拉德尔菲亚到兰卡斯特,可以走狭窄的乡间土路,也可以 

走交纳通行税的晴雨能通的“收税路”,结果人们往往选择后者。由此 

可见,美国人很早就喜欢快速的旅行。到1830年,纽约州拥有长达4000 

英里的收税公路而跃居首位,宾夕法尼亚州居第二位,有2400英里。然 

而,收税公路的时代为期不长,仅存在了几十年时间,这是因为收税公 

路收费过高,没能解决降低陆路运费问题而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4。消遣与娱乐 



     早期移民很少有时间从事娱乐和游戏活动,他们一天到晚拚命工 

作,为生存而挣扎。移民中多数是清教徒,清教徒实际上是禁欲苦行的 

代名词。消遣和娱乐通常被认为是邪恶的。有一句流传颇广的名言说, 

清教徒不许逗熊,倒不是因为眼看着熊被狗咬而于心不忍,而是因为这 

给看热闹的人带来欢乐①。有人还给清教主义下了这样的定义:“总是 

担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人日子过得高兴。”教会严格要求人们到教堂做 

礼拜,不许喝酒、钓鱼、打猎、旅行、弹琴、跳舞、骂人、打架等。“1680 

年坎布里奇教会的清规禁止打牌和掷骰子,因为这种赌博浪费时间进而 

养成游手好闲。”1621年圣诞节,普利茅斯的一群青年移民在玩投掷棍 

棒的游戏——一种类似投掷标枪的体育运动,而另一些人则在进行一种 

英国妇女们玩的类似板球的游戏。总督见到这一情景以后,大发雷霆, 

立即驱散他们,并且宣布“街上不许游戏或作乐”。1628年,马萨诸塞 

州某地的一根五朔节花柱被砍倒,围着跳舞的人们横遭责罚。在各种清 

规戒律的束缚下,移民们“每天经常干的事情,就是在街上闲逛”。后 

来,随着生活的逐渐安定,当局放松了对娱乐活动的限制,射击,摔跤、 

跑、跳等体育活动被允许进行。但跳舞、打牌、掷圈游戏以及滚木球等 

活动,仍被禁止。1677年,在波士顿发布了一个公告,禁止“在任何城 

镇四英里范围、公路或普通道路上”举行赛马。一些暴发户不顾当局禁 

令,擅自进行赛马活动。1674年,约克县法院裁决了一桩赛马案件:“詹 

姆斯·布洛克裁缝以其牝马与马修·斯莱德尔先生的马赌赛,赌注为两 


… Page 58…

千磅烟草和酒;赛马系绅士专享的娱乐,劳工赛马乃违法之举,因此课 

以百磅同种的烟草和酒。”17世纪晚期以来,有关娱乐方面的禁令日渐 

废驰,斗鸡、斗牛、斗熊、九柱戏、打高尔夫球、甚至赛马也成了体面 

的娱乐活动,人们开始在原野及公路上,通过非正式的赛马活动来解决 

一些地方争端或相互打赌。马里兰、费吉尼亚、南北卡罗来纳等地的赛 

马活动尤为盛行。纽约首任总督理查德·尼科尔斯使赛马成了新大陆第 

一项有组织的体育活动。1665年,即英国人从荷兰人手中夺得新阿姆斯 

特丹并重新为它命名后的第二年,尼科尔斯选择一块地方作为赛马场, 

公开举行赛马活动,为优胜者颁奖。1743年,最早的赛马组织在马里兰 

成立。 

     棒球活动亦颇流行。最初,棒球是作为一种简单的用棒击球的游戏, 

规则并不复杂,游戏人数不限,从两个人到十四五个人,乃至更多的人 

都可以玩。击球员按顺时针方向跑垒,第一垒相当于现在第三垒的位置。 

无论是在空中还是在第一次反弹后接住了球,或是当击球员跑垒时用投 

出的球击中他或触到他,都会造成出局。活动时不分双方,也不组成队, 

每个参赛者轮流击球,直至出局。棒球活动往往被列入民兵的训练项目, 

一位参加过独立战争的人在日记中写道,“下午进行操练,休息时打棒 

球”①。 

     在殖民地时期,打猎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而且也是生活的需要。 

不会打猎的男人是很少见的。各种飞禽走兽为打猎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华盛顿特别喜欢打猎。他的马厩里马匹成群,马厩收拾得干干净净;他 

的狗舍中有多种猎大。马和猎大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品。在狩猎季节,华 

盛顿常常一早就骑马出去,带上几只猎犬,把狐狸惊出巢穴,然后拍马 

追逐。有时他和附近的绅士们一起去打猎,“在这样的场合,他们常常 

在某个庄园举行狩猎宴会。据说,在这种欢乐的宴会上,华盛顿总是纵 

情玩乐。”上层社会人士比较喜欢逐猎麋鹿。在弗吉尼亚,种植园主都 

拥有自己的鹿苑,里面的麋鹿成群结队,数以百计。这显然是受英国绅 

士遗风的影响。种植园主在娱乐活动方面争奇斗胜,互相攀比。“这种 

竞赛到了如此的程度,以至于人们不是对于他们不能扩大种植园,而是 

对于他们竟能继续维持其种植园感到惊奇:他们本身几乎无事可干,在 

大量的乡村运动和娱乐中,在一种与其说是限制不如说是追求享乐的风 

气中所过的农村生活,几乎当然地对他们成为正直的农场主发生强烈的 

影响”。在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顿,“比任何其他地方的美利坚人更成 

功地效仿伦敦的贵族生活。这里频繁地举行音乐会、舞会、狩猎、赛马、 

斗鸡和纸牌游戏等活动,这里还以容貌俏丽和衣饰华贵的妇女而闻名。” 

     对于早期移民来说,酒店是一个娱乐活动的中心,因为当时缺乏娱 

乐活动的场所,枯燥、孤独的生活使移民们走向酒店。在这里,他们开 

怀畅饮,玩各种游戏,在欢乐、热闹的气氛中渡过了闲暇时光。 


… Page 59…

                            五、非洲黑人习俗 



     世界上很少有什么习俗文化像非洲黑人习俗文化那样,蒙受那么多 

的误解,遭到史无前例的贬抑。种族主义把撒哈拉以南非洲视作没有历 

史和文化的蛮荒之地,认为黑人是原始人,黑人习俗是一种原始人习俗。 

由于黑非洲各族人民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口述文化,没有留下书面记 

载,所以外部世界对非洲黑人习俗的了解是相当晚的。现在我们是通过 

西方传教士、探险家的著作来认识近代非洲黑人习俗的,而在他们的著 

作中充斥了对黑人习俗的不公正描写。其实,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前的 

黑非洲有很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黑人历史学家杜波依斯认为:“十 

四世纪苏丹以南黑非洲的文化水准与欧洲不相上下。”黑人各族体由于 

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物产的差异,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获取生活资 

料的方式和经济结构,表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广谷大川 

异制,民生其间者异谷”。每一个黑人部族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适应 

其所处的地理环境,都有一套世代相传的错综复杂、千姿百态的风俗习 

惯。黑非洲风俗习惯较之亚洲、欧洲、美洲要复杂得多,包含着大量的 

伦理道德规范和其他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有很强的制约力。非洲黑人 

习俗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是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方面的,如采集、 

狩猎、畜牧、农耕、纺织、产品交换、运输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习俗; 

第二类是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如各种血缘共同体和地域共同体 

的种种规则和禁忌,以及生育、成年、婚姻、丧葬、节庆、社交等方面 

的仪式、规则和制度;第三类是精神生活方面的,如宗教信仰和祭祀、 

巫术、游艺、歌舞、雕刻等方面的习俗①。15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开 

始侵入非洲,黑人传统习俗文化由此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 



                   1。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前的黑非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