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图4。春秋初,诸侯抗王命的第一战,郑周溃Ц鹬剑匆来苏笕∈ぁ!
■
(图1) (图2) (图3) (图4:鱼丽阵)
整体而言,车阵部署一般为中左右三军成阵,左右两军列成两拒(两
翼)。不过,其进攻队形有所变化,春秋初期是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
的大方阵进攻;中期以车兵为主、步卒人数剧增的方阵进攻;末期则多
以纵队进攻。
②战国步战。车战要求发挥整体优势,“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
独退” (《孙子兵法·军争篇》),故机动性、灵活性较差。至战国时
期,步、骑兴起,铁兵器使用,尤其是弩的发明,使密集整齐的车阵渐
败下风,为步骑兵的野战所取代。步兵战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步兵方
阵,是魏舒方阵。公元前541年,晋将魏舒与狄人作战,因地形不利车
① 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179 页。
… Page 84…
战,遂“毁车以为行”,临时改车兵为步兵列阵迎敌。其方阵由五个互
相掩护的大方阵组成:“五阵相离(相互独立),两(前军)于前,伍
①
(后军)于后,专为右角,参为左角,偏为前拒以诱之。”其状如下:
■
战国时,步兵战术可以孙武八阵为代表。 (一)方阵,此为步骑攻
战的基本队形,布阵时要求“薄中厚方(四周),”中虚方实,虚以张
势,实以击敌,指挥位置在后阵。 (二)圆阵,主要用于作环形防御。
(三)疏阵,即疏散的战斗队形。其他任何阵皆可疏散成此阵,其方法
是加大行列间隔距离,多树旌旗与兵器并配以各种假动作,以示兵力强
大。 (四)数阵,即密集的战斗队形。(五)锥行阵,前锋如锥形的战
斗队形,用于突破与割裂敌人。 (六)雁行之阵,一种横向展开、左右
翼向前或向后呈梯状配备的战斗队形。(七)钩行之阵,其正面为方阵,
两翼适当向后弯曲成钩状,以卫侧翼。(八)玄襄之阵,一种示形示声
迷惑敌人的假阵。八阵各有特点,实战中运用何种阵法,需因敌因地而
陈。孙子的布陈原则是“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设阵时要有前锋,
有后援,以相互接应,同时,以1/3的兵力进攻,而以2/3的兵力扩大
战果(《孙子兵法·八阵》)。
各种步兵阵均以“曲”为基础构成。曲为200人,含两伯;伯纵深5
列、每列20人,或纵深10列、每列10人,或纵深20列、每列5人。
因而,两伯构成的曲的方阵,根据两个伯的不同排列,也相应出现三种
不同的形状。曲是步兵方阵的基本战术单位。
车兵战术。据《六韬·均兵》大致是:五车为一列,各列间隔40步,
左右两车间隔10步,50车为一队,两队间隔60步。此为平地作战之法。
陡地作战时则左右间隔6步,各列间隔20步,10车为一聚,聚与聚间隔
36步,两聚为一屯。
骑兵战术。因地形不同而异:在平地,5骑一列,前后相距20步,
左右两骑相隔4步,队间相距50步;在险地,前后相距10步,左右相
距2步,队间相距25步,30骑一屯,60骑一辈。
战国时代,在一些重大战役中,并非使用某一兵阵,而是三兵种都
列阵,协同作战。因而战争规模更大、更持久,战国七雄均能“具数十
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齐以20万之众攻楚,达5年之久;赵以20
万卒攻中山国,5年始归(《战国策·赵策三》)。大规模的步骑野战和
包围战取代车阵战术,更为灵活、机动,战争胜负不再主要取决于兵卒
多寡,而取决于战略战术的正面运用。步骑兵的战术是热兵器发明之前
最为重要的战术,对后世影响甚大。
2。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
(1)军权下移与春秋争霸的开始
东周伊始,各诸侯国纷纷“奸先王之礼,”无不倾其全力整军经武,
扩军备战,不仅相互操戈,与王室也兵戎相见。在此形势下,传统军制
①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兵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版,第125 页。
… Page 85…
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周天子对军队的领导权不复存在,霸权代替了
王权;其次,原用于对外的军队,成为诸侯内战的工具;最后,宗周沦
丧,王室无力维持“六军”之制,而各诸侯国为取威定霸,遍建三军,
有的甚至四军、五军、六军,完全突破了“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
一军”的旧制。春秋争霸就是在这种军权下移的形势下出现的。
①郑庄公首起争霸。郑之始祖桓公,系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
之庶弟,初受封于郑(今陕西郑县)。其子武公时,灭郐(郑州南)、
虢(荥阳北)二国,得十邑之地,国势始盛。庄公(公元前757—前701)
继位后,“以王命讨不庭(不向周王纳贡者)”,联齐、鲁攻宋、卫,
制服陈、蔡,北败狄人,踌躇满志,对王室日愈不恭。周平王恶其跋扈,
欲分其权与虢公,庄公闻知不满,但终以“交质(相互以儿子作抵押)”
缓解。周桓王(公元前719—前697)继位后,起用虢公剥夺郑“伯”的
封号,庄公大怒,派兵抢割周王的庄稼。“交质”遂发展为交恶。周桓
王十三年(公元前707),桓王亲率王卒与陈、蔡、卫等诸侯之师伐郑,
布置如下:王卒居中,蔡、卫军居右,陈国之师居左。庄公闻王师来伐,
率军御于溃Ц穑ê幽闲轮O馗浇搅姓缶稣健V4蠓蜃釉ㄒ榉帧
兵击敌,先攻战斗力弱的陈、蔡、卫等国军队,必一触即溃,再合兵进
攻王卒,可以取胜。庄公采纳,令左拒 (即左翼)进攻蔡卫之兵,令右
拒挡陈国军队,他则亲率中军,布成鱼丽之阵,以25辆战车居前冲锋,
每车配备步卒25人,以弥补车间空隙、填充车上伤亡,进攻周王之中军。
战争伊始,周王左、右两军不能抵挡郑军的猛烈攻击,首先溃逃。庄公
再集中兵力围攻王卒,使之三面受敌,弃甲曳兵而逃。桓王肩上中箭,
但勉力督率败兵,且战且退,使王卒败而不乱。是役,庄公运用避实击
虚、两翼包围及鱼丽阵等战略战术取胜。溃Ц鹬绞谴呵镏詈羁雇趺摹
第一战,周王尊严扫地。此后,华夏诸侯几乎悉聚庄公的旗帜下,庄公
遂成为春秋初年的首霸者,拉开了春秋争霸的序幕。庄公死后,二子争
位20余载,内耗国力,外起强齐,霸业遂衰。
②齐桓公“九合诸侯”。郑霸衰后,戎狄南侵,荆楚北渐,中原势
危。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继位,
用管仲(?—前645)为相,施富国强兵之策,如今民“事农”,发展农
业;鼓励渔盐业生产,发展工商业;将全国划为二十一乡,使四民 (土
农工商)分居,各司其职,同时,“寄军令于内政”,兵农合一等。使
齐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国势日盛。在
此基础上,管仲提出争霸方略:“奉天子以令诸侯,内尊王室,外攘四
夷;列国之中,衰弱者扶之,强横者抑之;昏乱不共命者,率诸侯讨之”。
其中,抗狄戎、制荆楚是关键,二者不可同时并举。管仲正确分析形势:
戎狄已入中原,事急却祸小;荆楚久怀问鼎之心,事缓却祸大。因此,
宜交好诸侯,先挫戎狄,缓制荆楚。齐桓公依计而行,先后与宋盟于北
杏 (山东阿县北),与宋、卫、郑、单盟于鄄(山东濮县东),两次与
郑、鲁盟于幽(河南考城县),争取诸侯支持。随后联合燕国打败山狄,
联合宋、曹打败狄人,中原局势渐稳。戎狄既退,便施制楚之策。周惠
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56),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
八国之师,举兵伐楚。楚成王见大军压境,只得派大夫屈完讲和,双方
会盟于召陵 (河南偃城东),楚答应向周王纳贡。此举有效地制止了强
… Page 86…
楚北进的势头。此后,齐又几次会盟诸侯,其中,周襄王元年 (公元前
651)的葵丘(河南兰考)之盟,周王也派人参加,桓公霸业达到顶峰。
此为齐桓公成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概叙。桓公成霸,主要运
用“尊王攘夷”与军事威慑两大战略,不直接与敌拼杀,却达到使敌降
服的目的,这是其战略运用之优点。其缺点主要表现在制楚问题上。楚
久怀并吞中原之心,齐以八国之师进攻,应当灭楚或至少重创之;楚势
虽强,但联军更盛,桓公曾吓屈完说:“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
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但桓公终与之盟,无功而返,
楚未受创,日后与中原争雄,遂成常害,可谓“一日纵敌,数世之患”。
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管仲、桓公相继去世,五子不肖,演成自相
攻杀之局,霸业遂歇。
③宋楚泓之战。召陵之盟后,楚北进受阻,转而向东发展,势力扩
及豫南、皖北。待齐霸业衰落,中原混战无主,北狄入侵,郑国归附,
楚见有机可乘,遂再兴北伐之师,以图称雄中原,此与宋襄公意图相悖。
襄公(公元前650—前637)素有贤名,曾求其父立庶兄为君,获“让国”
美名,齐桓公极为器重,将世子继位之事托之。桓公死,五子争位,襄
公仗义兴兵率诸侯平齐内乱,立孝公而归。宋为公国,位居诸侯之上,
经此举,襄公便自以为仁义昭著,应为霸主,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
与曹、邾作睢上(河南商丘睢水)之盟;是年秋,又兴兵伐曹。但宋为
小国,诸侯多唯齐、楚之马首是瞻,襄公于是欲借齐、楚之力称霸,周
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与假允结盟的楚国盟于盂(河南睢县)时遭
擒受辱。释归后,他痛恨楚成王的欺骗行为,深怨诸侯不亲宋,怒而伐
郑。郑求救于楚,楚即兴兵伐宋,因而发生了泓之战。周襄王十四年(公
元前638),两军对峙于泓水(河南柘县北)。宋军于北岸列阵以待,宋
司马认为楚众宋寡,建议乘楚半渡而击之,襄公自谓仁义之师,“不以
阻隘”,不纳;待楚军既渡列阵,太宰建议乘其列阵未毕而击之,襄公
谓“不鼓不成列”,不纳。及楚军成阵,方鼓令全军进攻,襄公本人也
身先士卒,向敌中央突进。楚军以两翼左右包抄,使宋军陷于四面受敌
之境,襄公死战得脱,士卒死伤甚众。次日,楚军渡澭水追击时,值河
水暴涨,溺死千余人,楚遭此意外之挫,乃自行撤退,泓之战遂告终。
此战表明,仅以“仁义”争霸,死守旧兵法,断难成霸,绝难取胜。是
役,襄公“不阻敌人于隘”、“不鼓不成列”,可谓仁至义尽,结果败
绩,自己也伤股,身败名裂。
(2)晋楚长期争雄
历代楚君,皆怀谋图中原之意。周惠王六年(公元前671),一代明
君楚成王(公元前671—前626)继位,选贤用能,整军经武,励精图治,
国富兵强,除其正规军外,另创东广、西广、东宫等禁卫军,遂成南方
强国。其图中原之方略,以政治、外交争取小国,以武力攻击强国,然
后相机图大国。泓之战后,中原小国竞相归附,遂控中原之局,不服者
仅齐、秦、晋而已。楚王此时,大施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