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代,“天下并争”,战事更为频繁与酷烈,“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孟子·离娄篇》)。此兵连祸结的形势,乃 

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一深刻转型的反映。 

     这一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水利灌溉事业之发展, 

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农业奴隶逐渐解放,自耕农普遍出现,国、野界 

限弥合,井田制瓦解。其上层建筑之反映则是王纲解纽,“礼乐征伐自 

天子出”变为“自诸侯出”,再变为“自大夫出。”于是出现了春秋五 

霸相迭、战国七强争雄的局面。随着战争的升级,各国为适应规模愈大 

的战争,相继改革军制,以致武装力量体制、兵役制度、军事法规等方 

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渐趋完备,初显我国封建社会军制之端倪。与 

此同时,作战方式从车战发展为步骑兵作战,战术有了重大革新,出现 

了总结军事经验的著述,军事思想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1。军制与战术 



     (1)指挥系统 

     ①军事领导权的变化。西周时期,天子分封诸侯,为之建国,诸侯 

分封卿大夫,为之立家,各有武装,但统属周天子。《国语·鲁语》载: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惩不德。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由 

于王掌军权,故“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前期,大体也保持这种天 

子——诸侯——卿大夫的三级制。春秋中后期,周王军权沦丧,齐桓、 

晋文等五霸迭相登场,“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 

直接向中小国家征赋调兵,剪除异己,扩充势力,公开与周王分庭抗礼, 

由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此后,军权仍在下移,诸侯军权又旁落卿 

大夫之手,以至“公室益卑”,“政在家门。”至春秋末期,公室军权 

被各卿大夫瓜分殆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变为“自大夫出。”卿大 

夫成为战国时期新兴诸侯之前身。战国时代,七雄并举,经过争霸和制 

度改革,各国建立了封建政权,国君独揽军政大权,确立了国君——郡 

县——乡里的军事领导体制。同时,在军队管理上,实行文武分职。为 

确保国君牢掌军权,各国均实行兵符调兵制。兵符是国君任将时颁发的 

军权凭证,其状如虎,故又称虎符。兵符分为两半,左半由领兵者执持, 

右半留于国君手中,两半相合,方有调兵权。凡发50兵以上者均凭兵符 

行事。春秋战国时期,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经历了三级旧制到虎符调 

兵制的演化过程。 

     ②武官系统的独立。春秋时期,军队最高统帅为国君,军队各级指 

挥官概由卿、大夫各级贵族担任,即实行“军将命卿制”。这与西周无 

异,文武不分,将相合一。据《周礼·夏官》,当时的领导体制大致是: 


… Page 78…

     大司马 (军)——小司马(师)——军司马(旅)——舆司马(卒)— 

    —两司马 (两)——公司马 (伍)。当然,具体到某一国,可能稍有出 

     入。如鲁、宋二国的司马仅司军赋,或掌武备,并不领兵。战国时代, 

     各国相继废除“军将命卿制”,实行文武分立、将相分职。国君之下, 

     最高文官为相,武官为将。将的称谓不一,齐、赵、魏、燕称将、将军、 

     上将军、大将军;秦国先后称大良造、将军、国尉;楚称柱国、上柱国。 

     随着将相分职和武职的固定,军事机构也建立起来,据《六韬·王翼》 

     载,“将”有作战、参谋、通讯、侦察等72名辅助人员,相似于今日之 

     司令部。“将”以下的武官也较完备,如秦国即设有左右将、副将、万 

     人之将、千人之将、帅、卫尉、中尉、兵尉、持节尉、伯长、什长等。 

     与此同时,在郡、县、乡、里也建立了由国君统一控制的掌管军队的各 

     级军职。 



          (2)武装力量体制 

          ①兵力估算。随着战争的逐步升级,春秋前期、后期与战国时期, 

     兵力总数变化较大。春秋前期,大致是大国三军、车千乘。依《周礼·夏 

     官》的“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计,则齐、晋、秦、楚诸大国的兵力各 

     近4万。春秋后期,各国兵员明显增加。据《左传·昭公十三年》载, 

     晋国约有战车5000乘;楚国仅4县就“赋皆千乘”,战车当不下晋国; 

     齐艾陵一战,损车800乘,秦一公子奔晋,带车千乘,估计秦、齐二国 

     各有战车二三千乘。若依每乘兵员75人计,则晋楚大国兵力不下30万, 

     齐秦等国也不下20万。总兵力比前期增加约五六倍。战国时期,各国兵 

     力空前扩大,兵员剧增。至战国中期,动辄以“带甲数十万”、“百万”、 

      “车千乘”、“骑万匹”计,连最弱的韩国,也有兵卒30万(《战国策·韩 

     策一》)。当时兵力总数约为:步兵540万—580万,车5400—5800乘。 

     一车以8人计,则车兵约为4。5万,骑兵5。2万。总计约为570万。 

                                           ① 

          较春秋后期,兵力增加1倍多 。 

          ②兵种及其编制。春秋时期,各国武装力量大体由两部分构成。(一) 

     国家军队,包括王室军队和诸侯军队,此为常备军; (二)家兵,包括 

     王侯禁卫军与卿大夫的族军。其兵种有四:车、步、舟、骑。战国时代, 

     武装力量主要由规模庞大的常备军及禁卫军组成,族军则不复存在。同 

     时,步兵剧增,骑兵独立,舟师强化,是其不同于春秋的特点。 

          车兵是春秋首要兵种。各大国战车均在千乘以上,至中后期,数量 

     更多,各国有2000—5000乘不等,可谓车兵鼎盛时期。车兵由甲士与徒 

     兵组成,一车甲士3人,驾者居中,持弓者居左,操矛者居右;车下徒 

     兵,春秋前期为27人,后期为72人;加上所配给的一辆辎重车上的25 

     人,则春秋后期一乘兵员为100人。 

          据此,最近有的学者参照 《司马法》与《周礼·大司马》,估计春 

                                             ② 

     秋中期以后的车徒结合编制或许如下 : 

          伍——两—一卒——旅——师——军 《周礼》5人25人100人500 

     人2500人1。25万人乘——小偏——偏——伍《司马法》1乘5乘25乘 



① 



② 参阅刘展主编《中国古代军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92 页,第87—88 页。 


… Page 79…

125乘至战国时代,车兵地位下降,战车减少,各国最多不过千乘,编制 

也相应减少,从秦兵马俑来看,一乘车卒约为8人。不过,战车装备有 

所改进,有的轴端装有矛头,用以冲杀。 

     步兵。春秋时代,除车下徒兵外,还有独立步兵。中原诸国,最早 

使用独立步兵的是郑国,公元前719年,曾用“徒兵”作战;公元前632 

年,晋“作三行以御狄”,“三行”即左、中、右三行,这可能是最早 

的独立步兵建制;公元前542年,晋将魏舒(?—前509)“毁车以为行”, 

临时解散车兵为步兵,打败狄人。在北方山国及南方的吴越,步兵是首 

要兵种,如吴楚柏举之战,吴用“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 

前阵”。所谓“多力”“利趾”,即步兵劲旅。当时吴国步兵编制为: 

行(100人)——旌(1000人)——方阵(1万人)(《国语·吴语》)。 

这说明春秋时代步兵已渐展威力。至战国时代,步兵成为主要兵种,其 

规模远非春秋可比。各国均有几十万乃至百万步兵,名称也繁杂,如“武 

卒”、“苍头”、“武士”、“带甲”、“虎贲”、“技击”、“锐士”。 

除步卒外,还有侦察兵、通讯兵、辎重兵等。战国步兵刚脱离车兵独立, 

其编制还受车兵编制的影响。其编制情况,据《尉缭子·伍制令》载为: 

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有什长;五十人为属,百人为伯,有伯长;伯长 

之上有千人之将、万人之将。万人之将以上有左右将,再以上为大将军。 

但各国编制仍存小异,如秦为:伍 (5人)——屯(50人)——将(100 

人)——五百主 (500人)——二五百主 (1000人)——大将 (《商君 

书·境内》)。 

     舟师。舟用于战,始于春秋。当时吴、越、楚等水乡,舟师已成为 

一新兵种,常用于战争。如公元前549年,楚“以舟师伐吴”;公元前 

508年,吴以舟师败楚;公元前485年,吴舟师浮海北上伐齐。春秋中后 

期,舟战技术和造船能力均有较大提高,舟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战国 

时期,吴、越、楚、齐、秦等国,舟师有了更大的发展,成为独立兵种。 

舟师的规模也相当大,如秦有战船万艘,“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 

 (《史记·张仪列传》)。吴越的舟师数量多且种类齐全,有小羿(yì, 

一种船)、大羿、楼船、桥船等。舟兵经过专门训练,除使用弓、弩、 

戈、戟等常规兵器外,还有专用于水战的钩矛,能“退者钩之,进者拒 

之” (《墨子·鲁问》)。春秋战国舟师编制,无文可考,不过《越绝 

书·兵法》所载吴越大羿的编制,或可供参考:“大羿一艘广丈六尺, 

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 (zhào,桨,此处意为桨手)五十人, 

舳舻 (zhú lú,船尾船头)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各四,吏、仆、射、 

长各一人”,凡91人。 

     骑兵。春秋时期,中原周边游牧部落和国家,已有为数可观的骑兵; 

中原诸国是否亦有,尚存质疑。战国七雄中最早建骑兵者,当推赵国。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胡服骑射”,效法蛮 

族,着短装、束皮带、穿皮靴,以利骑马射箭,建立了正规骑兵,曾“率 

骑入胡,辟地千里。”此后,他国先后也建立了骑兵部队。骑兵机动性 

强,“能离能合,能散能集”,孙膑曾指出其有“迎敌始至”、“迎敌 

击后”、“绝其军粮”、“出其不意”、“烧其积聚”等十利,故发展 

较快,七雄骑兵,各有数千匹乃至万匹,成为仅次于步兵的第二大兵种。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中后期,不仅用骑兵单独作战,也用它与步、车协 


… Page 80…

同作战,如赵将李牧(公元前?—前228)曾以骑兵1。3万,与步、车联 

合,斩匈奴10万余骑。战国骑兵的编制,据《六韬·均兵》载为:5骑 

一长,10骑一吏,100骑一率,200骑一将。但各国是否都如此,尚难核 

实。 

     ③武器装备。春秋兵器为青铜制造,大体可分三类。 (一)进攻性 

兵器,如戈、矛、剑、戟、殳 (shū,一种竹制兵器)等,其制作工艺提 

高,规格划一,开始制式化。(二)抛射性兵器,即弓箭,箭头为青铜 

质,形制由传统的扁体型改为三棱锥型,提高了穿透力与杀伤力;弓用 

 “干、角、筋、胶、丝、漆”六材制成,质量大为提高。春秋后期,出 

现了弩。 (三)防护性兵器。以皮甲为主,有人甲与马甲之分,人甲由 

身甲、甲裙、甲袖组成;身甲由胸甲、背甲、肩片、胁片约20片编成。 

马甲由马胄(护马头)和马甲(护马身)组成。攻防设施也有进展,各 

国都蜂起筑城,墙高堑深,悬门锁城,已形成较完整的防御体系。同时, 

攻城器械也应运而生,有掩兵堆土的轒輼(f8n w5n)、攻城的大橹(盾)、 

登城的云梯、撞击城门的重型冲车等。各类武备,皆由官府制作保管, 

战时发给将士,即所谓“授甲”“授兵”。 

     战国时代,由于铁器开始使用并得到推广,武器装备较春秋具有四 

个特点。 (一)传统的进攻武器如矛、戈、戟、剑、箭等更为锋利,且 

多为铁制,杀伤力提高。春秋后期始出现的弩得到改进,成为当时射程 

最远、威力最大的先进武器,并普遍使用;种类有用手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