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当代文化教育史-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际,参加国家建设;b。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掌握工作技能;c。开发大学
与国家发展有关的资源;d。给巴西内地技术援助。大学推广工作的主要组织
形式有二:一是农村训练和社会行动中心,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习和农村社
会教育工作,全国共有22个这样的中心;二是组织志愿服务队,到农村协助
识字教育运动等,为期30天。1977年有10万人参加这种活动。
④非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是巴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补习教
育、广播电视教育和识字教育运动三种形式。补习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都是
为未能受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教育的青少年准备同等学力考试,使他们有
机会升学。1975年有125 2625121人参加同等
学力考试。1970年巴西开展大规模的识字教育运动。1970~1975年,有1900
万人参加学习,扫除约800万文盲。做法是先进行5个月的识字教育,继之
以职业训练课程,使9~14岁的流生经过教育能再进正规学校学习。1980年
巴西成人文盲率已降至10%以下。识字教育运动是巴西取得很大成效的教育
运动,他们的经验为塞内加尔、牙买加、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等国
所效法。126
… Page 72…
四、亚洲当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亚洲全称亚细亚洲。位于东半球东北部。
面积约4400万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岛屿),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9。4%,
为世界第一大洲。人口26。25亿(1981年),约占世界人口58。2%。黄种人
约占全洲人口的60%以上,其次为白种人、黑种人。40%的人口属汉藏语系,
24%属印欧语系,此外还有阿尔泰语、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闪米特—含
米特语系、达罗毗茶语系、南亚语系。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发
源地。中南半岛居民多信奉佛教;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西亚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南亚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现有41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上习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
和北亚。
… Page 73…
1。概况
(1)文化事业
新闻
亚洲的新闻事业在第二次世界战后发展迅速,但各国之间仍很不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亚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取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
解放,报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报刊事业最发达的亚洲国家有日本、中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
黎巴嫩、科威特、土耳其和香港地区等。日本、中国、印度都有政治影响大、
发行量大的日报,它们在世界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印度的报纸种类
和发行量虽然都不少,但由于人口多,平均每千人报纸拥有量不大。土耳其
在西亚地区是报纸种类最多的国家,达400多种,但发行量多数不大。各国
的报刊除用本国语文出版外,在东南亚有不少华文报和英文报,南亚地区英
文报的影响大于当地语文的报纸,西亚地区除伊朗、土耳其外主要为阿拉伯
文报纸。美国人在香港出版英文的《亚洲华尔街日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
据联合国1986年提供的数字,1984年日本有日报125种,每千人拥有
日报562份;马来西亚有日报约40种,每千人拥有日报323份;新加坡有日
报10种,每千人拥有日报277份;缅甸有日报7种,香港地区60种,印度
1087种 (1979年),印度尼西亚55种,约旦4种,科威特8种,沙特阿拉
伯12种,斯里兰卡21种。
战后,亚洲广播基本普及。30个国家每百人有收音机10架以上。电视
正在发展,电视接收机多在每百人10架以下,有1O个国家每百人不足1架,
不丹尚未开办电视。日本和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电视几乎覆盖全部人口,
少数国家限于主要城市和附近地区。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已经采用通信
卫星传送电视节目,但因疆域辽阔,仅覆盖本国人口的1/4~2/3。
广播节目多为3~4套,主要节目每天播出18~20小时。电视节目多为
2~3套,主要节目每天播出7小时以上。少数国家的主要节目每天播出20
小时以上或3小时以下。新闻报道是各国广播电视节目的最重要部分。普遍
重视广播电视的教育作用。128 除知识性节目外,还
举办对学校广播、成人教育节目和各种讲座。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广播电视
进行系统、正规的中等、高等教育。
多数国家有国际广播。1987年,14个国家使用语言10种以上,中国、
印度、日本的国际广播分别使用43种、25种、21种语言,每天分别播出142、
54、40小时。
广播电视机构大多数隶属于政府部门,少数以公共事业或企业方式独立
经营。日本、菲律宾和香港等地区,有私人资本经营的商业广播电台、电视
台。
亚洲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通讯社,较大的与政府密切的有日本的共同通
讯社、印度的印度报业托拉斯,以及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新华通讯社。它们主
要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等供稿。新华社正在向国际性通讯社发展。有国家
通讯社的还有印度尼西亚、阿富汗、孟加拉国、老挝、越南、朝鲜民主主义
共和国、蒙古、尼泊尔、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巴基斯坦、南也门、叙
利亚、土耳其、伊拉克、约旦、科威特、缅甸、伊朗、沙特阿拉伯、黎巴嫩
等。
… Page 74…
出版
亚洲出版事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迅速,但各国之间仍很不平衡。
出版业最发达的亚洲国家有:日本、中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黎巴
嫩、科威特、土耳其和香港地区等。
战后,日本出版业发展迅速。1948年出版社达4000家,1953年降至1541
家,1955年重又增加。1986年该国拥有出版社4183家。其中资本5001万~
1亿日元的88家,1亿日元以上的103家。年度出书100种以上的61家,年
度出书50~100种129 的78家,其余近4000家
年度出书均不足50种。该国1985年年度出书31221种,销量12。99亿册,
营业额7122亿日元。1985年,该国出版期刊3025种,销量38。12亿份,营
业额10295亿日元。1985年进口图书2892亿日元,出口图书2990亿日元。
同年,向中国出口书刊231亿日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事业尽管经历曲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发
展。建国初期的1950年~1956年,中国共出版各类图书12。9万种,1956
年年度出书28733种。7年总计印数达63。2亿册 (张)。1986年总印数为
17。8亿册 (张)。1987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471家,其中1977年以后新
建和恢复的有396家,1977~1987年的10年中,中国共出版各类图书35。7
万种。总印数为574。41亿册 (张)。与此同时,中国已同14个国家和地区
的170多家出版机构签订了360项合作出版协议,计划出版700多种期刊画
册。中国还向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图书;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图
书。
1947年印度独立后,其出版业也发展迅速。该国出版物品种和数量均居
第三世界前列。据统计,1975年年度出书13000种,进入世界主要出版国家
行列。1985年年度出书1500余种 (不含政府出版物),期刊16000余种。
该国图书的文种多达85种。其中英文书5000余种,印地文书2800余种,马
拉提文、泰米尔文、孟加拉文、乌尔杜文图书均超过1000种。该国拥有出版
社7000多家,但每年有出版物的仅3000家。其中,年度出书100种以上的
大型出版社20家,年度出书50~100种的中型出版社100多家。该国1985
年进口书刊以科技类和儿童读物类为主,英国、美国为主要进口国。出口以
英美合作出版的教科书为主,东南亚和西亚诸国为主要出口国。该国图书和
期刊出口贸易各130 为2亿卢比左右。
语言文字
亚洲各国语言文字的基本情况是:40%的人口属汉藏语系,24%的人口
属印欧语系,此外还有阿尔泰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闪米特—含米
特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亚语系。
汉藏语系主要分布于中国、泰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
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亚洲各地。语言数目大约有300~400种之多。
使用人口在10亿以上,约占世界人口的1/4,仅次于英欧语系。语言特征:
语音方面:①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②许多语言的元音分长短;③许多语
言的声音有清浊对立,并存在共同的发展趋势;④辅音韵尾常见的有…m、…n、
■、…p、…t、…k、…■等7个。有个别的语言还有…r、…l、…s等延续音韵尾;
⑤一部分语言还保留有辅音声母。复辅音以二合的为多,还有少量三合的。
语法方面:①各语言以词序和虚词为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词序比较固
定。虚词种类较多,在句中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②各语言词类上的量
… Page 75…
词。除藏、缅语族有些语言量词还不太发达外,一般都有丰富的量词;③各
语言有词的重叠形式,表现在重叠的范围、作用、形式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
④各语言广泛运用各种助词来表达复杂的语法意义。首先各语言有多种表示
句子成份结构关系的助词。其中有表示限制,补充关系的,有指名主语、宾
语、主动者、被动者的,有用在表示处所、时间、工具等状语后面的,等等。
这类助词使某些语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词汇方面:除藏、缅语族有些语言
有较多的多音节单纯词外,该语系大多数语言的词主要由单音节的单纯词和
多音节的复合词组成。多音节的单纯词汇少,其中有些词在语音上有双声、
叠韵的现象。中国境内由于使用汉语的人口多,分布广,所以汉语以131外
的汉藏语系语言都普遍借用汉语词。
(2)教育事业
亚洲各国由于历史形成原因不同以及各自的情况差别,造成了发展速
度、经济状况上的差别。亚洲各国的多样性乃至复杂性,特别是在自然条件、
历史文化以及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同所带来的教育的多样性,是导
致各自形成、发展特殊性的必然条件。中国、印度等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
口占整个人口的80%以上,而且农业人口劳动素质比较低,文盲占有相当大
的比例,因此在制定发展规划必须要将提高农业人口素质,调整农村教育结
构和比例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上。此外,泰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国长期以
来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而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精神生活却受儒家思想
的统治,同时伊斯兰教又在相当的范围内存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
律宾南部、泰国南部也居住着相当多的伊斯兰教教徒,风俗各异,因此,每
个国家在制订教育政策时必然考虑到这些因素。
当然,亚洲各国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
适应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0年代后都在积
极扩大教育规模,想尽一切办法增加教育经费,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普及义
务教育,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为培养各级
各类人才、发展本国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纵观二战后亚洲各国教育方面的变化,突出有以下几方面:
①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入学率。详见下表: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各级教育
年份
男女 男 女 男女 男 女 男女 男 女 男女 男 女
1960 67。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