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仙姑,记录何仙姑的事情,有很多歧异。后来传说中,她有时变成挎着花
蓝的姑娘,直到清代的戏文中还是女妆打扮。也有仍将其定为男性的,为一少年。
吕洞宾,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吕岩,号纯阳子。全真道兴起后,奉为北五祖之
一。元明以来文艺作品及民间传说的八仙故事中,多以他为中心,并将其塑造为
手持宝剑,能解救人间苦难的游侠形象。
韩湘子,字清夫,据说是唐吏部侍郎韩愈之侄,或外甥、侄孙。又传说他系
吕洞宾弟子,被吕度为仙人,由此名列八仙。
曹国舅,据说是吕洞宾的弟子。为宋曹太后之弟,杀人犯罪之后,隐藏在山
林之中,精思慕道,遇到了钟离、洞宾,被引入仙班。遂为八仙之一。
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八仙所持的檀板、
扇、拐、笛、剑、葫芦、拂尘、花蓝等八物为“八宝”,代表八仙之品。文艺作
品中以八仙过海、八仙献寿最为有名。
/* 161 */ 第三部分:道教的“创世纪”
道教把宇宙的形成过程分作几个阶段,《太上老君开天经》讲得非常清楚,
它说在未有天地时,那时天天无地,无阴无阳,无日无月,无日无光,无东无西,
无南无北,无前无后,无园无方,百亿变化,浩浩荡荡,无形无象,自然空玄。
穷之难极,无量无边……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处、玄虚之中,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而生。
尔后,“八表之外,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洪元
“是道教创世纪的第一大世纪。”洪元“之时,亦未有天地,空虚未分,清浊未
判,玄虚寂寥之里,”洪元“一治至于万劫。”洪元“既判,而有”混元“。
“混元”一治万劫,至于“百成”。百万亦八十一万年,而有“太初”,
“太初”是道教创世纪的第二大世纪。这是太上老君从空虚而下,为太初之师,
口吐《开天经》以教太初。这时才分别天地。清浊剖判,溟鸿蒙,置立形象。安
坚南北,制正东西。开暗显明,光格四维。……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
三纲既分,从此始有天地,犹未有日月。天欲化物,无方可变,便乃置生日月在
其中,下照暗冥。这时虽创造了日和月,但还未有人。太上老君又创造了“人”。
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间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天地既空,三分始有。生
生之类,无形无象,各受一气而生。或有朴气而生者山石是也;动气而生者,飞
走是也;精气而生者,人是也。万物之中,人为最贵。“太初”一治至于万劫,
“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识名”。
“太初既没”便进入了道教创世纪的第三大世纪———太始。这是太上老君
下为师,“口吐《太始经》,教其太始置立天地”。“太始者万物之始”。
“太始”既没,以后便是“太素”世纪。老君下降为师,“太素以来,天生
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长生。死不知葬埋,弃尸于远野,名曰上古”。
“太素”既没,尔后便是“混沌”世纪。“混沌”之时,始有山川,老君下
为师,教示“混沌”以治天下七十二劫。“混沌”流行,成其山川,五岳四渎,
高下尊神,乃其始起也。混沌以来,始有识名。
“混沌”既没,而有“九宫”世纪。老君下降为师,“口吐《乾坤经》,结
其九宫,识名天地”。天是阳,地是阴,阳者刚强,远视难睹。在天成象,日月
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岳四渎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脏是也。分别名之有异,
总而名之是一也,取三纲名也。
“九宫”没后,进入“元皇”世纪。老君下降为师,“吐《元皇经》,教元
皇治于天下”。“始有皇化道流后代,以渐成之”。“元皇”之后,次有“太上
皇”:“太上皇”之后有“地皇”:“地皇”之后有“人皇”:“人皇”之后有
“尊卢”……在“太连”之后,进入下古,首有“伏羲”,老君下为师,曰无化
子,一名郁华子,教示“伏羲”推归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此时民有名
无姓,世上亦无五谷,“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秽,男女无别,不相嫉妒,冬则穴
处,夏则巢居”。“伏羲”没后,而有“女娲”,“女娲”没后,而有神农。
“神农”之时,老君下为师,曰大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
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神农”没后而有“燧人”。“燧人”
时,老君下为师,“教示燧人钻木取火,续日之光,变生为熟,以除腥臊。”
“燧人”没后而有“祝融”,老君下为师,号广寿子。教修三纲,齐七政。三皇
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经》。次有高原、高阳、高辛、仑颉、轩辕皇帝。
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力牧子。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
有殊。黄帝之后,次有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夏禹……。
/* 162 */ 第三部分:道家的修炼方式
道家功以道教典籍《道藏》所记述的功法为主,是道家学者和道教门徒习练
的主要功法。在我国气功各个流派当中,道家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是我国
气功的优秀代表,也是惟一能和佛家功法相媲美的流派。
道家功把长生不老作为追求的主要目的,一般分为正一和全真两大派别。两
大派别又分成许多小的宗派。两大派之外还有很多的小派别,各派在功理、功法
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管怎样,各派在修练功法时都是以炼养阴阳、性命
双修作为第一要义,以返朴归真,天人合一作为最高境界,以延年益寿和长生不
老作为追求的最终目的。
道家功以老子、庄子为祖师,《道德经》中明确提出:“虚其心,实其腹”,
“专气致柔,能归婴儿乎”。于是后来道教创立后,便遵照这些理论创造了胎息
法。到了唐朝,司马承帧提出了“存想”,就是上存我之神、想我之身,以达到
入静的境界。同时还要用意念导气运行进行修炼,这是以后“金液还丹”、“大
小周天”等功法的创始阶段。
道家功的理论体系,没有佛教那么严谨,也不像佛教那样对气功名词、概念
进行全面解释。还有,道家功理方面用隐语较多,致使许多名词的概念、含义混
淆不清。从晋代之后,一些道教学家在进行理论改革时大量借鉴了佛教的功法理
论,从而使道家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道家功初期的功法比较简单,除始祖老子创立并提倡的守一法之外,就是庄
子创立的心斋、坐忘、踵息、吹嘘呼吸和熊经鸟伸之类的仿生导引功。
东汉末年道教成立后,出于宗教目的吸收了许多古老的养生术和“仙术”,
在总结各派气功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些具有道教特色的功法后,道家功成熟起来,
成为我国古代气功史上的一条主要流派。
在功法方面,道家功有守一、吐纳、导引、行气、存神、坐忘、心斋、还精、
辟谷、踵息、胎息、内丹、太极拳、八卦掌等等,其中的守一、导引、胎息、存
神、内丹最有代表性。
/* 163 */ 第三部分:抱朴子的养生术
抱朴子就是葛洪,字稚川,他是晋代的名医,以炼丹术著称于世,特别是在
养生术方面成就最高,他在后来人眼里几乎就是养生术的代名词。
抱朴子认为:“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何者是邪,一
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财货,四曰损滋味,五曰除倭妄,六曰去沮嫉,
六者不除,休养之道徒设尔。”也就是说,要除去六种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就可
以颐养天年了。具体来讲,就是淡泊名利,祛除声色,不要囤积太多钱财,不要
吃太多有滋有味的东西,不要嫉妒和沮丧。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做到“十二
少”,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
事、少机。如果无法做到,就会出现“伐人之生,甚于斤斧,损人之命,猛于豺
狼”。也就是,身体会受到很大的摧残,就像是斧头伤人,豺狼吃人一样。此外,
还要做到“四无”,即无久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
在饮食和起居方面,抱朴子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
体欲常劳,劳勿过极;食欲常少,少勿至饥。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早起不
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也就是说,不是很饥饿的时候一定不要强迫自己
吃东西,不渴的时候也不要喝东西。身体要经常劳动,但又不能过分。吃东西要
尽量少,但不要少到使自己饥饿的程度。冬天的早上不要空肚子,相反,夏天的
晚上不要饱食。早上不要起的太早,但也不要太晚了。
抱朴子还劝告人们“从心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行欺作则
神悲,行争竞则神沮,轻侮于人则减算,杀害于物心伤年”。这主要是为人处世
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要守护心灵的纯洁,不要欺人欺己,不要与人竞争。
总的看来,抱朴子的养生之术就是静心养气,以宽容豁达的心态来面对人世
万物,这样,自然也就能长生了。
/* 164 */ 第三部分:铁杵磨成针
相传,武当山的开山祖师玄天上帝于黄帝元年降生于静乐国,名招遥童光,
为静乐国太子,十五年时受九天玄女的点化,辞别父母上武当山修练,可是,他
苦苦修炼了好多年还是不能得道成仙。他有点灰心丧气了,他想这么多年的苦修
还是没有修成正果,或许修道是一件很渺茫的事,既然无缘享受清福,还不如回
宫去当太子享受人间洪福算了,如此,他决定还是回宫当太子。
不料他走到半道上,却遇见了一个老太太在井旁磨铁杵,招遥童光惊讶地问
她磨铁杵做什么?老太太回答道:“想磨成一根绣花针。”招遥童光觉得好笑,
说:“老人家,只怕到您入土也磨不成针。我看就别费这冤枉功夫啦。”老太太
还是不紧不慢地磨着铁杵,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招遥童光心
里猛然一亮,心想:“修仙求道不也和这铁杵磨针的道理一样吗?功到自然成。”
于是他决定马上回山继续修炼。原来,那老太太是紫气元君变成的,特地来点化
太子。后来,紫气元君留下了两根水桶般粗的铁杵,至今还放在“磨针井”大殿
门口。
静乐国太子招遥童光回到紫霄认真修炼,从早到晚,静心端坐,任凭鸟儿在
头上做窝、生蛋、孵化,一动也不动。就这样聚精会神地修炼了42年终于修成了
正果,白日飞升;后被封为“北方真武玄天上帝”。
/* 165 */ 第三部分:武当传说
关于武当的传说有很多,这里只介绍其中两个。上下十八盘的故事是这样的
:
从复真观到紫霄宫,必须攀越层层转折的上下十八盘。据说真武当年不愿继
承王位,一心修道,孤身一人飘洋过海,抵达武当,但其母亲善胜皇后不舍爱子,
也一路追赶至此。当她正走上一段下坡路时,一眼看见对面山坡下的独生子正要
上坡,于是大声呼唤,连唤十八声,脚步也随之向下移动十八步。太子听到母亲
的呼唤,也就跟着答应了十八声,但脚步却向上登了十八步。上十八盘下十八盘,
就因此而得名。
善胜皇后喊不转儿子,又继续追,越追越近,最终抓住了真武的衣角,拼死
不放,非要他回宫不可。真武爱母亲,不愿让她伤心落泪,真想跟她回去,可又
觉得修炼要紧,不愿轻易改变主意。于是他拔出宝剑,朝母亲拉着的衣角轻轻一
划。皇后松开手,那衣角便腾空飞了起来,随风飘荡,最后落到汉江上游,变成
了“大袍山”与“小袍山”。
皇后还是不死心,继续追赶,她越跑越快,又把儿子给拉住了。这时,真武
举起宝剑对着身后的大山猛地一劈,只听见一阵震耳欲聋的响声,大山立刻分成
了两半,中间出现了一条河流,把母子分隔在两岸,这条河就叫“剑河”。
皇后见再也追不上儿子了,恸哭不止,泪如雨下,竟把地面冲了个大坑,成
为“滴泪池”。
还有一个飞仙崖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真武在武当山修炼了42年后的九月初九那一天,天上突然布满祥云,空中散
着天花,林间仙乐缭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